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悠哉人生 作者:秋味-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廖劲凯偶尔的一瞥,夫妻两个相视一眼中,让人看见平淡夫妻间的真情,脉脉温情。
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有个人,能陪你一起同甘共苦,苦也甜。
廖劲凯果然有两把刷子,看着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的,真是实惠、实在,那盛菜的盘子可真够大的,真是搪瓷盆端上来的,一盆盆的菜油光发亮,令人食指大动。
真是古风遗存,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
饭菜就摆在了院中,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第一道菜吉祥菜,“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
这时候夕阳西下,满天的晚霞,映照得天空一片橙红,瑰丽无比。一扫白天的暑热。
贺军尧他们落座后,常久春扫了一眼道,“怎么伯母和嫂子、小辉不上桌吗?”
“客家规矩,女人和孩子不上桌。”廖劲凯道,“没关系,厨房留的菜够多。”
“咱不讲究这个。”常久春摆手道。贺军尧朝他摇摇手,他只得作罢。
其实华夏农村这规矩非常普遍,看港剧里面,围村,女人是不得进祠堂的,那还是21世纪呢!这样的风俗不照样保留了下来。
PS:
求月票!求票票……

第546章

廖劲凯给贺军尧和常久春倒上米酒,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常久春摆手道,“别给我倒,我还得开车呢!”
“那好吧!你随意。”廖劲凯当下也不劝酒,而是给贺军尧满上,又给自己阿爸倒上小半碗。
方默南就没有的份儿了,几个大男人一碰杯,也没那么多讲究。
“嗯!就是这个味道。”常久春咽下口中的菜说道。“老廖这手艺可以去当大师傅了,在这里可真是埋没了。”
廖劲凯笑着摆手道,“我不行,哪能跟人家酒楼里的师傅比,上不了台面,乡野气息浓厚,土得很。”
“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吃惯了精致的菜肴,一改口味儿,就喜欢吃着土家菜。”方默南摇着手指接着道,“这里不错,离市中心不远也不近,刚刚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最主要的是这围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看惯了城市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人们就会找寻新奇的东西。而且这里供应的都是最新鲜的蔬菜,原汁原味。相信他们吃过一回就会爱上它!”方默南顿了一下接着道,“咱就是要在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上下工夫。越土越好!人家来吃的就是土气、自然野味儿!” “对!方医生说的不错。”常久春突然拍手,方默南说的让他想起了云县的农场,每到节假日来得人特别多,后来造成困扰后,方默南干脆预约,限制人数,不然还不给挤爆了。去不了农场,也催生了附近村庄的‘农家乐’。哎!人呐!就是个贱脾气!
“嗯!这个好这个好,让人浑然忘却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常久春把云县农场的农家乐,详细的说一遍,“老廖,这里完全可以深挖掘,绝对是条路子。”
“鹅城美食有三件宝:东江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这些菜做的不错,‘土味儿’十足。客家盐焗鸡,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儿。用鲜豆腐、瘦猪肉、少量海乌咸鱼或鸡蛋作原料。将咸鱼去骨、炸香,和猪肉一起剁烂,镶进豆腐块、在锅内煮成半赤。叫红烧酿豆腐,别具客家风味。”方默南边吃边说道,“一代文豪苏东坡是举世公认的美食家。细品苏东坡谪居中和留下的诗文,其笔下的“玉糁羹”、“酒煮蚝”令人垂涎欲滴。对玉糁羹,苏东坡曾留下诗文:“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知,人间绝无此味也。”至于酒煮蚝。苏东坡笔下也有描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这酒煮蚝品颇有东坡风骨,做起来也简单,取新鲜的生蚝放入烧开的油锅内。用猛火翻炒,保证生蚝外酥内嫩。然后加入清水、放入你们自家酿的米酒,放入姜片。待锅内内水翻滚后,加入打散的鸡蛋、葱花及调料,便可出锅。味道鲜美。能吞了舌头。”
常久春频频点头,“不错、不错。”
“这梅菜扣肉就是鹅城名菜。北宋年间,苏东坡居在此时,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远道至西湖学厨世,两位厨师学成返回鹅城后,苏东坡又叫他们仿西湖的“东坡扣肉”,用梅菜制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腻人,深受广大当地市民的欢迎,一时,成为鹅城宴席上的美味菜肴。”常久春说道。
“你小子,也懂得吃了。”廖劲凯笑道,这个他们住在鹅城怎么会不知当地的流传。
“嘿嘿……”常久春挠了挠头,有个身为吃货的方医生,每每做出一道名菜,林老爷子就会长篇大论,之吃东西愣是吃出文化范儿来。
“梅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称为‘正气菜。’浓郁芳香,咀嚼一块五花肉,满嘴流油,肉质软烂,肥而不腻,味道咸鲜。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方默南看向廖劲凯道,“你开餐馆完全没问题,就在这围屋里开。”
“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感觉吃着这菜更有我们客家的味道了。”廖劲凯若有所思道。
方默南从养生的角度说道,“看廖爷爷和廖奶奶的身体,那就是活广告,这么大的年纪,身体健康的很。也是客家菜养的好!”
“这个怎么说?”常久春道。
“吃粗吃杂,不挑食,不偏食,有益于平衡营养,有益身体健康。《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理是很有道理的。“五”是虚指,并非实措。它告诉人们,不能只吃一种粮食,只吃一种果品、只吃一种肉食、只吃一二菜蔬,要尽量吃杂一点。这种“医食同源”的饮食理论,客家早就有意或无意地实践了。”方默南笑着道,“所以两位老人家的身体这么的硬朗健康。”
“对哦!”廖劲凯放下筷子道。
“方医生,给我阿爸、阿妈检查一下身体,这么大的年纪还做农活,没事吧!”
“没事!”方默南这双火眼金睛早就看了,“生命在于运动,只要老人想,就不要干涉,不过您二老可得悠着点,毕竟不是壮小伙子了。”
“嗯!嗯!这妹仔说的话,我爱听。我们知道,累出个好歹,上医院还得花钱。我们心里门清,就这傻孩子爱操心。”廖爷爷笑着道,“你当我们傻呀!不会算账。”
廖爷爷的话,把大家逗乐了。
“行了!你们说的事得从长计议。”廖爷爷发话道,“别说的起劲儿,这菜可就凉了,凉了味道就差了。”
“好……吃饭。”
一顿饭吃的方默南他们是满嘴流油,常久春和贺军尧还松了一个腰扣,可见是吃撑了。
“老廖,从我们的吃相上看,你绝对能开餐馆。”常久春拍着廖劲凯宽厚的肩膀道,“绝对财源广进,财达三江。”
“噗……”廖劲凯笑道,“借你吉言,假如我真的开餐馆儿。”
常久春看看他的腿,想了想从长计议。
吃完饭又拉了会儿家常,方默南他们才启程,“这些沙梨和荔枝干你们当零嘴吃吧!”廖劲凯让翠霞和小辉般了两个纸箱送到车的后备箱里。
常久春也没矫情,“谢了,别忘了,三天后我来接你治腿。”他拉下车窗道,然后三人挥着手离开了。
车子消失在廖家的视线里,一家人围攻起廖劲凯道,“儿子,孩儿他爸,你的腿真的能治好。”
“方医生他们说能治好!”廖劲凯笑着道。
“你可真能沉得住气。”廖奶奶瞪了儿子一眼道。
“嘿嘿……这不还没治疗吗!我想着等好了再说。别空欢喜一场。”廖劲凯缩着脖子说道。
“行了!进去吧!”廖爷爷发话道,唇角咧开到耳朵根儿,显然非常的高兴。
小辉和翠霞扶着廖劲凯进屋,廖劲凯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继续编斗笠。可是半个小时过去,愣是没编上一根篾丝。
廖爷爷放下手中的削刀,“怎么儿子被他们说的有些心动了。”
廖劲凯放下手里的斗笠,挠了挠头,“阿爸!说实话,是有点儿。嘿嘿……就是不知道我是不是吃这行饭的料。他们都说我手艺好!”
廖劲凯颇为感性地说道,“假如能成,咱也好赶紧还上窟窿,您二老和翠霞,也不用天天下地干活,累的脱掉一层皮,我看着心疼。”
“可当老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累心。尤其是入口的东西,更是慎之又慎。”廖爷爷道。
“所以,我才犹豫嘛!”廖劲凯看向他道,“阿爸经历的事多,咱好好合计一下。”
“你等等!”廖爷爷起身回了自己的屋子,回来时手里抱着一个红木小匣子。上面贴金描红,非常的漂亮,还上着锁,还是个老式的金锁,廖爷爷哆嗦着手打开锁。
从里面拿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给了廖劲凯。
廖劲凯在裤衩上,搓了搓手,小心翼翼的接过来,“阿爸,这是啥?菜谱!”
“对,就是菜谱,你祖爷爷在厨艺上有天赋,先后在前清的总督府上,民国的督军府上当过掌厨,后来嘛!随着他们没落,你祖爷爷就以开小饭馆儿为生,我呢赶上艰苦岁月了,粮食都是配给的,吃都吃不饱,再说了我也没那天赋,城里人谁也没有闲情逸致下馆子。后来允许个体经济了,你们都没有天赋,我就没打算拿出来。”廖爷爷顿了一下道,“明儿打电话,叫你大哥、大姐、小妹都回来,如果他们都不要这菜谱,叫他们立下字据,这菜谱就是你的了。”
“阿爸!不至于吧!”廖劲凯嗤笑道。
“这事我说了算。”廖爷爷拍板定案道。
PS:
求粉红,求推荐

第547章

廖爷爷虽然没那么高远的眼光,毕竟人生经历的多了,自然想的就多,而且他对自家的菜谱很有信心,不然祖爷爷也不会是满清和民国达官贵人的府上的掌勺之人。而这菜谱都是祖爷爷毕生掌厨的经验总结,不能做厨子了,只好写了下来,留给后人算是个念想,也许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廖爷爷这么做可不想儿子们最后为了钱财争的头破血流的。
其他三家在城里打拼奋斗,日子过得虽不如劲凯紧巴巴的,但也不是大富大贵。劲凯如果真的能凭着自己的厨艺,闯出一天天空,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稳度日,早日还上窟窿也好。老两口虽然能干,毕竟是岁月不饶人,还能帮着劲凯干几年?
廖爷爷提起家务事,那也是一把辛酸泪啊!他抹了抹酸涩的眼角,想当年亏欠劲凯太多了,苦了这孩子了。部队的工资、津贴,一半都交给了家里,那是拿命换来的,还不都贴补给其他三家了。等到劲凯拖着条伤腿转业回来,现在倒好他们都躲的远远的,生怕沾上了他们。看得老人家心寒啊!良心让狗吃了。临老了儿女他们翅膀硬了都飞了,没人管他们了。老人要强了一辈子,临了成了皮球了,被人踢来踢去的。
趁早把家分了,省的将来闹心。毕竟是财帛动人心,能防患于未然最好。
廖爷爷在这儿思前想后,廖劲凯可没那么多心思弯弯,他捧着菜谱看了起来,不过这一看傻眼了,都是繁体字。他原来是大字不识一箩筐,还是在部队里进了扫盲班,摘掉文盲的帽子的。现在读书、看报没啥大问题。但遇到生冷的字,还是不行。别说这天书般的文字了。
“小辉……小辉,有时间不,来给阿爸念念。”廖劲凯招手让儿子过来。
小辉搬着小板凳坐在廖劲凯身边,头顶上是一盏钨丝灯泡,散发晕黄的光晕。
廖劲凯把菜谱递过去,“怎么样,儿子,这繁体字认的不。”
小辉挠挠头,“阿爸。这连蒙带猜的也认得些,你等着我去拿字典去。”他飞快的跑到卧室,拿着新嘎嘎现代汉语词典跑了过来。
“呀!你啥时候买字典了。”廖劲凯好奇地问道。“可比新华字典又厚。又大。”
“不是买的,是学校发的。”小辉小心翼翼的放到小桌子上。“还有英汉字典。”
“城里的高中就是好,还发这书。”廖劲凯笑道。
“不是高中发的,是初中的班主任给我的。”小辉说道。“让我好好学,争取像我姐一样。上大学。”小辉和他姐,为他们初中争光,是重点培养对象。
“那可真的好好谢谢你的班主任了。”廖劲凯忽然想道,“这一本不少钱,你老师有那么多钱。”教师的工资不高,尤其是本地的教师。
“好心人赠的。”小辉笑着道。
“那可得好好学。不能辜负人家的一片心。”廖劲凯揉了揉他有些扎手的小平头。
“嗯!”小辉点点头,“阿爸,你放心。假期期间,我会赚钱挣学费的。”
“你这傻孩子,学习要紧,你的学费,阿爸多编几个竹筐就有了。”廖劲凯眼底发酸道。
“阿爸!”小辉一声叹息地叫道。家里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吗!“你放心功课我不会落下的。”
“你……”廖劲凯还想说什么。小辉转移话题道,“阿爸,你不看菜谱了。”
两个人又是查字典,又是写简体字,忙忙叨叨的,折腾了半天总算看完了几页,小辉看着里面最后的叙述是多么的美味,口水差点儿没流出来。
“阿 爸!这些你能做出来。”小辉吞吞口水道,看着上面的写的食材,都令人心动。
廖劲凯想了想,心中演练了一番,道,“应该能做出来,反正这些食材都是咱村里能找到的,明天早起,我炒个试试。”
“哎!”小辉高兴滴说道。“明天我早些起来,去地里采摘。”父子两个继续把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遇到不认识的食材,或者是名称叫法上有出入的,就问廖爷爷。祖孙三代心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也许真能成事。这生活有了奔头,也有心劲儿。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四点多,小辉就爬了起来,挎着竹篮就出去了。对于食材他昨晚上就认得非常清楚了,直奔目的地而去。
廖家老两口也起来了,趁着天还不太热,扛着锄头去了地里。
小辉回来的时候摘下来的青菜还挂着早晨的露水,背上还背着一捆柴火。
廖劲凯起来就看见儿子踏着朝阳回来,“你这小子,这么急不可耐啊!”
“嘿嘿……”小辉卸下柴火,把摘来的青菜递给廖劲凯。
“你等着让我先洗漱一下。”廖劲凯昨晚决定做什么菜了,就把菜谱放好,催着廖爷爷和小辉赶紧睡觉,自己趁着月色,把手里的斗笠给编完。这心情好!他干起活儿来也快,快也到了后半夜了,才去休息。
廖爷爷扛着锄头回来,看见儿子正忙活着做菜。
“炒青菜——简单之中见功夫,别小看了,它是最考验厨师功底的一道菜了。”廖爷爷对这非常清楚,他接着说道,“小时候听你祖爷爷说起过,到某家酒楼去尝尝那里的“两条青菜一口汤”。这“两条青菜一口汤”指的就是:第一道上席的汤,与最后上席的一盘炒青菜。其实厨师最见功夫的菜品之一,就是看他炒一道最简单的青菜的水平。这大概好比写书法,最难写的书法就是笔画很少的字。如果去豪华的酒楼,也许会吃到高级美味,但那是因为高档菜的原料本身已经具有了美味的资本。假如在酒楼点一道炒青菜尝尝,那就真的是能看出酒楼大厨的水准了。”
“小辉加大火。”廖劲凯沉声说道。
“哎!好嘞!”小辉拉着风箱呼呼作响。
廖劲凯始终记得,炒青菜的几个要点,火要大、油要热、动作快几项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