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凰涅天下-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希颜岂会不知他们的顾虑,笑道:“我回京后虽不领西川之务,然涉及关重之节,亦当为西川之民谋事。”
三人齐拜为礼,“如此,有劳国师!”
***
八月初十,卫希颜接到枢府紧急传来的公函,无法等到布政司的变革草案出来,通告各司后即准备回程事宜。
次日上午,成都府的官员和十二治平推事均至城外驿亭送行。
赵开率众向前揖礼,目视卫希颜绝美出尘的容颜,言辞不由得恳切,“国师离去,某等戚戚然。此去路途遥遥,望路上珍重。冀盼他日台驾再至,某等将倒履相迎!”
众官员均不由点头,表情多恳切。对多数成都官员来说,和卫国师相处是桩赏心悦目的乐事,无论容颜还是气度,都让人心折。虽说她在军队整编中表现出的雷霆手段让人有些生畏,但处政表现出的能力和独特的思维都让这些抱持着“卫国师唯治军尔”的官员们惊叹赞服,尤其一手掀起吏治风暴的魄力更是让众官生出敬意。卫国师的离去,或许除了北朝官员外,都抱持着遗憾的心情。这惜别之心,便多为真切。
这之中,最为沮丧的,无疑是兵马司都总管何庆言,这位从东京保卫战时就追随卫希颜的将领耷拉着脑袋,脸上的表情犹如被抛弃的怨妇般,欲说还休。
卫希颜失笑,马鞭敲了敲他肩,“三年之内,我必过来,看看你的兵练得怎样。可别丢脸呦!”
何庆言哈一笑,抬臂一礼,正色道:“卫帅放心,末将带出的兵包您满意!”
卫希颜哈哈一笑,看向另一位兵马司都总管——北朝派来的王彦——笑对二人道:“在军中树立军纪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更难的是军人荣誉和信仰的树立,这可不是靠铁腕手段能解决的……今后,都交给你们了。”她说到最后一句时,扫了眼何庆言——当心王彦!
何庆言嘿嘿一笑,看似粗豪的脸上瞬间闪过抹意会的狡诘,和王彦同时行礼应道:“某必尽力,不负卫帅(国师)所望!”
卫希颜又对大法司宇文时中和王沂、范祈等治平推事道:“诸君乃西川律政要员,法正则官正,官正则民正,诸君掌持天秤,切莫忘了公义!”
众人拱手肃容,“某等谨记!”
卫希颜飘然上马,扬鞭欲去之际,忽又道出一句:“诸位在西川为官,无论南北,莫忘‘为政之本,当为民’。”
众官一愕,就在寻思之际,卫希颜已打马而去。
赵开看了一眼李光、胡松年,暗想:“为政之本当为民”,国师是否暗指若南北利益对立而损西川时,西川处政当以西川之民为虑?想到这,他目光不由微微闪烁。
作者有话要说:注:
张元、吴昊是二人投夏后改的名,原为何名,已无可考了。
小卫同学终于要回去了……
206
206、别头之罢 。。。
又是一年中秋,京城临安分外热闹。今年的中秋又与往年不同,市井的热闹中又添了不少书香墨气,盖因南朝的首度进士科秋闱即放试于今日。
建炎立朝以来,已先后开了武举和制举,但被读书人视为科举首重的进士科却是今岁方开。按制,进士科分州试(解试)、省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试即在八月十五开试,俗称“秋闱”。因而今年的中秋,京属诸县的应举士人均集于钱塘门外的本州贡院应试,州学和太学生在礼部贡院赴解试,宰执、侍从、在朝文武官员的子侄也一应安排在礼部贡院应试,而不是往常的国子监。
这一应试地点的变化绝不是一桩小事,它意味着朝廷取缔了自仁宗朝以来的科举“别头试”。
所谓“别头试”,是指对官员子弟及亲属单独进行考试——在地方由转运司对地方官员的亲属、门客等单独进行解试,在京城则由国子监对中央各级官员子弟进行的解试,其初衷是防范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在科场营私舞弊,因此,公开给予官员子弟一定的应举特权。
然而,实际上,“别头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朝廷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继而演变为科举一大弊。
其肇端在于“别头试”的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解试,普通士子为百中取一,而“别头试”初时为百中取三十,至后虽有减抑,也是七人取一人,为普通士子中举率的十五倍。正因录取名额多,所以钻营者众。
以往,每逢秋闱之前,有权有钱者便暗中运作,有钱的行贿,有“关系”的四处托人,伪造户籍、假冒亲属关系或门客,使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官定“别头试”的资格,这种现象在仁宗朝后相当普遍。
更有甚者,很多官员从“别头试”中收受丰厚贿赂。按朝廷惯例,地方官任职须“避亲避籍”——不能在籍贯所在地或有亲属的地方任职——因此他们在当地并无多少亲戚,却拥有“别头试”推荐亲属、门客的特权,对多数官员而言,自然不会放弃朝廷赋予的权利,于是便将“别头试”的资格卖给有钱人。
还有不少官员明目张胆的公然作弊,引起了当地普通举子的强烈不满。譬如赵佶大观年间,衡州就有六十三名举子顶伪籍赴“别头试”,被相识的举子揭发,科考场屋喧闹揪打,举子群情激愤,险些出了人命,将这事一直闹到礼部,方平息了下去。
宋之意在《论科举革弊之罢别头试奏议》中道:“科考之弊,莫甚于别头试……一则,举子为赴别头试,或行贿,或请托,改换乡贯,诡冒宗支,不计手段……举子皆无心学问,挖空心思钻营人事,疏通关节,以‘别头试’为入
206、别头之罢 。。。
仕之终南捷径……坏学子心术,败士子之风,莫此为甚。且此辈入仕为官,必为官场蠹虫,致使吏治腐败……二则,官员以此受贿,不仅腐化官风,且败坏国朝科考取士之公正,为害犹甚。”
礼部侍郎这份上疏在朝中立时引起了争议。有支持的——如朱敦儒、胡安国这类清望官员,也有激烈反对的。因罢“别头试”即意味着官员的亲属、门客失去了便捷的科举入仕之途,自然引来如潮的反对之声,说:朝廷开“别头试”是优厚士大夫之举,罢了此试即寒了士大夫之心,不利于朝廷稳定。
宋之意当廷驳道:国朝待士大夫之优厚前所未有,仅官员的俸禄和给养贴补就远高于唐朝盛世;且朝廷已广开制举,官员子弟不能中进士尚可应制举,仕途并不因罢别头试而狭。
反对的官员因关涉切身利益,自不会因礼部侍郎的驳斥而后退,双方滔滔之辩听得赵构头痛。从心底来说,心怀收复“故土”之志的皇帝自然是赞同革除旧弊,但反对官员之多也让年轻的皇帝心怀凛然,尤其不少地方官愤言“别头试不可废”,这让皇帝不得不顾忌着他的决断。
然而,和金殿上的这位年轻至尊相比,此事的幕后发起者显然更具备权谋上的大胆和政治魄力,对于以时论推动朝堂的手段名可秀更是已玩得娴熟。
于是,很快,这场争论从朝堂蔓延到民间,引领民间时论潮头的自然是已在京中奠定舆论地位的《西湖时报》。
报纸对如何评论朝事也早已手段圆滑了,自然不会直接提及礼部侍郎的奏议——未经朝廷允许而擅自登载官员的奏札属违反《皇宋出版条例》——而是针对秋闱,砭论科举时弊,说进士科“别头试”让不少没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亲属入仕为官,而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却因录取比例过低无缘参加礼部试,失去了进仕机会,此为科举之大不公。
这种说法立时得到了很多读书人的拥护。地方报纸也跟着《西湖时报》的风头评论纷纷,说朝廷应废止“别头试”,正士风礼俗,还科举公平。更有隐晦的评论说,那些反对罢“别头试”的官员,是不愿意失去结党的潜在后进,直接给那些反对派扣上了一顶“结党”的大帽子。
自然,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些非官员亲属通过特权官员获得“别头试”资格,一旦科举中第,自然要回报推举者这份“恩惠”;而对于推举官员而言,他们也乐于提前“投资”,下力气扶植那些仕途有望的后进,拓宽官场人际。
这些议论在京城和地方都造成了很大的声势。议论朝事的潮头历来就是以读书人居众,这事又是涉及到读书人的切身利益,自然是引
206、别头之罢 。。。
来万众热论。
作为一朝之都的京城历来是各地学子和文人的寄寓之地,在时下的杭都就至少有本地和外地学子不下十万,自然是让罢别头试的时论声势滔滔,反对的官员被激进的学子批为“谋私”“心怀叵测”……茶肆和酒楼几乎充斥着这种言论,反正书生论几句时事不会以言入罪,这种宽松的氛围更让学子们批起官员来有些肆无忌惮。
在这种几乎一边倒的时论下,让朝中的反对派官员生出忌惮,生怕被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便被撕掳不清了,于是,反对之声渐弱。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宰相丁起上了道札子,说不论“别头试”罢否,先请免去他的子侄、亲属和门客的“别试权”;紧随其后,宋之意、朱敦儒、胡安国、叶梦得等朝中要员也上了同样的札子,就连还在两淮路肃贪的李纲和赵鼎都先后上了“乞免”札子。
这将持罢之议引到了高峰,民间一片赞扬之声。朝中和地方不满的官员仍然很多,却都不敢再公然上言反对。再反对下去,就是不知“好歹”了,若给皇帝留下“谋私”的印象就更加不妙。
由是,这场历时五个月的罢与不罢之争终以礼部侍郎的奏议胜出。六月,朝廷下诏罢别头试。宋之意也因此赢得盛誉,在学子中尤享清名。
对此,名可秀道:“明年进士科春闱必以你为主考。”
宋之意摇头叹道:“这么一桩众所周知的革弊之举,拿到朝上却争了四五月才定下来,还是江湖事快意!”
名可秀失笑一声,“江湖也罢朝堂也罢,哪有完全快意的,不过是,朝堂更险。然而,于国于民之利,在于朝堂。”
“是!”
“到八月秋闱时,凤凰书院也当落成了。”名可秀望着凤凰山上一派繁忙的工地——那里已显出一座书院的宏大建筑,只余了收尾——她低笑喃喃:“待希颜回来时,有得她忙了!”
207
207、枢府军议 。。。
卫希颜是在秋闱——中秋八月十五——的前两天回到京城临安。
此时的京城,因进士秋的秋闱和佳节临至而喧闹得热腾,连秋日的天气都变得暖和了几分。卫希颜就在这个时节回到了京城。
凤凰山庄后院一派欢腾,聚宴直到深夜方散。
离别大半年的情侣终于相拥在一起,勿庸多言,身体的渴求已诉说了一切。
欢事后又香汤浴罢,名可秀眸子轻阖,慵懒半倚在榻上,明丽的秀容一片安然。两人手指相握,静静体味这份爱恋后的温馨。良久,方问起西川诸事。听卫希颜回后她不由低喟一声,明眸中半是温情、半是歉意,低语:“希颜,这些事难为你了。”知道你不喜欢,却还是舍不得让你安闲。
卫希颜摇头,“不会。我愿意。”她语气顿了顿,神色极正经,“我敬慕你。”所以愿意为你所用。
名可秀愣怔了下,旋即了然,容色嫣然,语气却带着两分调笑,“不是爱慕么?”
她回道:“爱十分,敬十分。”
名可秀按上她手,“可惜,和我在一起,你注定无法逍遥人世。”
“可秀,能伴你成就盛世,纵不能逍遥,也是人生乐事!”她侧肘支身,笑道,“何况,亲手规划强军之道,也是我喜欢的。”卫希颜眸子熠熠发光,“海军筹划了这么久,南洋之谋终于可行。安排了枢府之事后,我就去麻逸。范胡子铁定急得跳脚了,哈哈。”
名可秀笑道:“你先别急着走。凤凰书院以你之名出资兴建,落成典礼少不得你。”
卫希颜顿时苦脸,“山长、院事和教学先生你都安排妥当了,还要我干嘛?”
名可秀瞪了她一眼,“是谁当初说要建一座百科技院?这当儿书院终于建成了,你倒想撇手不管?”
“这……书院我不擅长。”卫希颜耍赖。
名可秀嗤笑一声,斜睨她,“卫大国师,借你掌个门面而已。”
卫希颜顿时讪讪。
***
次日,卫希颜在崇政殿觐见皇帝。
赵构心情复杂,喜忧参半。喜的是西川之事圆满,忧的是经此一事后,卫希颜的声望又增,且在西川的影响朝中无人可比。然,无论皇帝心下如何猜忌,面上却是一派欢欣。
各怀鬼胎的君臣二人如春风般的和沐寒暄后,道入正事。赵构关心道:“国师年前信报,与雷动一战,不知详情如何?”
卫希颜道:“雷动境界又有提升,我略占上风而已。”
赵构面色微变,颇有忌惮,迟疑了下,道:“时下,契丹和党项战事僵持,雷动此贼野心甚大,朕虑北朝或会趁此觑机而动。”
卫希颜摇头,“从雷动在北边的布
207、枢府军议 。。。
谋来推断,所谋在辽夏,一两年内应不会对我朝兴兵。”
赵构皱眉,“大举陈兵不会,若是暗底里……”这种江湖寇首出身,素来目大无君,想起登基前的那次行刺皇帝心下悚然。
卫希颜微微一笑,道:“陛下放心。雷动之前虽有行刺之举,但南北对立已成定局,杀一人不足以影响南北大势,雷动为当世枭雄,不会行此不智之举。”
这话说白了就是:雷动能杀赵构,她也能杀北朝小皇帝赵谌,雷动不会做这种傻事。当然,这话让赵构听了不舒服,一国之尊的性命掌于他手,怎会甘心?大宗师这种超于人上的存在就不该有!皇帝心里暗暗恨着,表面上却不得不展颜悦道:“有国师在,朕当高枕无忧。”
卫希颜暗中好笑,她说这话既是让赵构宽心,也是在点明她的存在就是赵构的生命保障。让皇帝恨她却又不得不倚赖她。
之后,赵构便暗中派侍从招募江湖高手入大内,既是防北朝行刺,也是暗防某位国师。卫希颜闻报此事后已身在南洋,嗤笑一声便不作理会。以力谋人为下乘——可秀要算计赵构,岂会这般下乘?
***
觐见皇帝后,卫希颜回京的消息已遍知枢密院,西府上下一片喧腾。虽说外有种瑜执兵、内有李邴视事,枢府诸般军事并未有大的耽搁,但枢相的坐镇却如主心骨般让人心气坚实,自非他人可比。李邴道“卫相在,心安”,无疑道尽人心。
这日,自李邴之下的枢府各房司长官均到齐,依官职列坐长形会议桌两侧。
枢府经卫希颜改革后,机构设置和以前的枢密院有所不同。枢府长官之下原为都承旨总领院务,副都承旨佐之,兵改后卫希颜撤去都承旨和副承旨的总领之权,仅设为内府参议官和外巡军事官,院内职权则分掌于七房四司,七房是兵、吏、礼、刑、工、赏功房、知杂房,四司为沿海制置司、方舆司、检阅司、侍卫司,主官不再称承旨,改称知事(正六品),副承旨则称从事(从六品)。
卫希颜居南首座,东西两侧是李邴、都承旨、副都承旨和各房司主官。最先被点名汇报的是方舆司。所谓方舆司是对外的称呼,职掌地图测绘,实际上是枢府的情报机构,外掌军情,内司内部安全和军机档案,是卫希颜亲手构建的重要部门。
方舆司的知事是孟曙,原为名花流千机阁的副阁主。卫希颜执掌枢府后,名可秀就令莫秋情将千机阁大部分情报线转入枢密院,各情报线的青鸟也并入官身,官称为“司闻”;孟曙作为莫秋情的得力副手,被名可秀调派到卫希颜身边组建枢府情报部门,对内称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