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凰涅天下-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师兄几时来?我要请他签名,上香瞻仰之。”卫希颜扬着书三分玩笑七分认真道。
名可秀噗哧笑了声,放下正翻阅的潭州禀事札子,挑了挑眉,慢声道:“这书上列的著撰者可非苏师兄一人……不然,何以通过门下审覆,诏刻颁行诸路州县?”
“这个嘛……可以理解。”卫希颜眯笑着点头。这些名人都是金字招牌,就算只修了一两句也能在著者中占个名位,此乃学术著作发表的潜规则也,不论古今皆同。
扉页著者栏内,在苏澹之下,赫然同列了尹焞、胡安国、朱敦儒、邵溥、范冲、葛胜仲等五六名朝野名儒,金光闪耀下岂有不通行大道的?!
名雅端进煎茶汤,置于紫檀榻几上。卫希颜搁下书,端起她惯常用的汝窑天青流碧莲瓣纹盏啜了一口,惬意地舒了眉去。名可秀有她陪着,心情愉悦,搁了紫毫起身,端着荷盏坐到榻几对面和她闲话。
“……之前囿于财力不及,广兴文教的事体只能敲敲边鼓、徐徐图之,现今当可跨出一步,先兴私学,再扩官学的规模。”
“咦,这么说兴私学的奏疏政事堂通过了?胡安国没闹别扭?——不大可能罢!”卫希颜笑着先摇了头。
“各退一步罢了。”名可秀捏着汝窑翠叠纹梅花盏,哼了声,“代价是《春秋》重列官学……”卫希颜惊愕,便见她狡黠挑眉,轻笑:“不过……不入科考。”她语调慢慢悠悠,“胡安国是个明事的,知晓见好就收的道理,若想求进一步,我岂会再加退让?”
卫希颜哈哈道:“说得是,此即奕棋之道啊。”她说笑间递过去一只石青色绣节竹的靠枕,名可秀垫倚在腰后,靠着镂雕榻栏,神情渐渐闲适。
“说起官学……刘一止在潭州做得不错,没有辜负朝廷增留地方的那三成税赋。”
大宋自立国初便奉行强干弱枝的国策,地方留税不得超过两成;潭州作为名可秀变革税赋缴纳体例的首地,地方和中央的税赋比是五五分——多出的三成刘一止全用在了扩兴官学之上。
宋代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从小学、县学、州学到太学都包了,除免学费外,官学还给学生提供住宿膳食、笔墨纸砚、四季学衫,经费富足的州县还发给学生廪米月钱周济家里,比九年义务教育制还更福利,可谓一入官学吃穿不愁。
正因官学有这般好处,是以州县学子打破头争抢着入——尤其家资不丰的子弟;但官学支出大,便有名额限制,少则几十人,多的也不过二三百,僧多粥少,很多贫家子弟便进不去,何况内中还不乏富家子走门路挤掉贫家子,使得入学者多为惫蠹之辈,真正向学的反而被排斥在学堂之外。
至于那些家资不愁又有心向学的官宦子弟,多半是到有名的书院求学,然后在户贯地的官学录个名额符合舍选规制——建炎朝已废除此制;这类学子自然便无需再占着官学的名额,但这样空出来的仍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天下读书人“求学难”的弊害,根本之道还是在于扩张官学的规模。
名可秀选取潭州为扩兴官学的首要之地,一是看中刘一止的清廉和治政能力,二是潭州的州学前身就是名列大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且还有苍然书院、湘城书院这等享有盛誉的私学,人文根底浓厚,才学之辈斐然,有兴学的师资可取。
“听你这么说,刘一止还在潭州?考绩应升迁了罢?”
卫希颜问起刘一止的去留便想起建在潭州的帝国军校,她眼下还顶着军校祭酒(校长)的头衔,实际操持校务的是司业张浚;明春正月这第一批军官生就毕业了,张浚是升任祭酒还是放去北征行营历练一二?——张浚虽有军略,却缺了带兵经验,难免不足。
这两年洛阳、陈留、毫宿边境南北两军的小规模流血冲突一直不断,可谓磨练人的地方——军官生毕业的前半年便在边境实习;张浚去历练个一两年回军校便大不同。
张浚若去,军校便需另选得力之人掌理。她忖度着调江陵水师都统制刘子羽任司业之职,又想灾事已平,可以重新考虑长江水师调训海外的事宜,在江上呆久了,别养出帮太平兵。
她这般忖度着,便听可秀说:“刘一止迁荆湖南路转运使,仍兼潭州军政事。”
“哦。”卫希颜没有吃惊,虽然这短短的一句意味着一路漕司的变迁,有人升,自然有人降;她啜了口茶笑说:“这般布置,可是为荆南路铺好兴教育的路子了。”
潭州是荆湖南路的路治地,刘一止以转运使兼知潭州,便有利于将潭州的兴学经验扩大到整个荆南路。石鼓书院、南岳书院、清献书院、东莱书院、湘西书院、醴陵书院,这些都是荆南知名的书院,有的是私学有的已变成官学,但无论是私还是官,这些书院的存在为荆南路的兴学确保了师资的充足和教学的水准,唯一缺的便是朝廷的财政支持。
232、蒙养之学 。。。
卫希颜问她:“荆湖路的税赋地方也留五成?”
名可秀微微摇头,“年初刘一止上折时,逢两淮大旱未解,整个荆湖路要像潭州那般只上纳五成税赋,这事有些难办……最终,在原来的两成上加了一成。”
她端起茶汤抿了口,微微坐直身,继续说道:“这多出的一成仍是用于学政,除了州学、县学外,潭州、衡州、岳州、湘州这些地方还应设小学,并资助县乡开办蒙学,蒙学的教本由官府免费颁发,蒙学的老师尤为重要——学塾老师的现状堪忧。”
她手指摩挲着翠叠梅花盏的花瓣,“……我寻思,你以前说的师范官学应有可为,不过,眼下建学尚力有未逮,但在州学中立个教谕科,却是可行的。”
卫希颜一骨碌坐直,连声道:“不错,不错,虽说这些学生读书都是以孝科举做官为目的,但这科举就好比十万大军过独木桥,过桥的总归是少数,那些不中的便可择优选录进教谕科,考校合格的官府发给‘教谕证’……从蒙学教谕往上可升小学教谕、县学教谕、州学教授,最高至太学博士——这亦是为官的一条出路,肯定有大把的落第举子争抢着去……”
她思路一起,滔滔不绝,名可秀含笑听着,眼底欣然悦色,还有甚么比两心相知更让人欢喜庆幸呢!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借鉴了文化部编的《新三字经》。
顺便叨一句,宋代女子嫁人后,并不冠夫姓,譬如王安石的妻子姓吴,称为吴夫人,而不是王夫人。
话说,这一章也是存稿箱君发。
233
233、彪炳史册 。。。
建炎四年八月,一支庞大的海船队伍从杭州湾驶入盐官县的钱塘江口。
二百多艘楼船以雁翅形沿钱塘江迤逦而上,前后连绵十里,桅樯耸立,千帆云集,浩浩之势蔚为壮观。
“……到了,到了!”
“能看见京城了!……”
雁翅队前方一艘巍巍嵯峨的神舟巨船上,五六十名身着大宋官服的文武官员遥望临安方向,人人神情激动,有几名年轻的官员甚至情不自禁地扬臂欢呼起来。
站在最前面的两名文官身着浅绯官服,左首文官年约四旬,面相和煦,留着优雅的三绺文士须,此人正是出使海外的大宋使节邵溥,字泽民。
“去国两载,终归矣!”他眼角微有湿润,朝着京城方向遥遥拱手,“陛下,臣等归矣!”
站在他右侧的文官面貌方正不苟言笑,乃副使刘子翼,字彦德,他颌下修得板正的胡须微微抖动,显见心情同样激动,“是啊,泽民兄,吾等终于归国矣!”
护行在雁翅队外沿、高悬刺绣龙凤书“宋”旗的战舰上突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回来了!我们终于回来了!”
随着一路欢扬喧笑声,两个多时辰后,京城雄伟的外城城墙已近在眼前。
“……啊!好多人!”船上的人只见前方码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不由地又惊又喜。
“是来迎接我们的!”海船上人声沸腾,有人已忍不住扬臂高呼:“我们回来了!……”
这是京城西北城外的钱塘江盛昌码头,建炎元年、二年先后两次扩建,可容纳进出二万料以上的海船,此时码头上彩旗招展,罗盖密布。
衣甲鲜明的京卫军将围观的京师百姓阻在码头通道两边,并有武安军维持秩序,这些都是听报上说“大宋使船回京”赶来看热闹的,望着愈来愈近的船队禁不住喧议纷纷:
“吓,好长的船队!怕不有几百艘?”
“没听报上说么?出使时三百艘!”
“看那艘最大的……五层楼船呀!”
“嘁,少见多怪,那就是咱大宋的神舟!”
“巍巍乎!嵯峨乎!”有文生开始咏叹。
……
庞大的船队分队泊入十余道码桥,船上三十几名有品级的出使文官和护航将官踏着长长的梢板登岸。码头上身着紫绯绿各色官服的几十名官员站在罗伞下,迎候远航归来的使节团,最前方的是一柄镶朱边紫罗大伞,罗伞下是清一色的身着紫袍官服、佩紫金鱼袋的朝廷重臣,那重紫浓彩几将使团官员的眼目眩晕。
宰相、枢密同迎!——这是大宋仅次于皇帝御驾亲迎的接迎仪制。趋步上前的使团官员激动得心头急跳。
迎接官员的为首者是尚书右仆射丁起和国师枢密使卫轲,左为紫袍直幞的丁相公,笑容和煦,右为紫袍玉冠的卫国师,颜容似雪;身后是政事堂诸参政及六部尚书侍郎等,品级皆在三品以上。
使团中官职最高的正副使节品衔不过五品,且远航出使归来亦非斩敌上千的迤北之功,因何得以这般高的接迎待遇?
邵溥和刘子翼心中雪亮,记得建炎二年使团出行前,卫国师亲口承诺:“汝等自海外归来,吾必出城亲迎之。”——有国师枢密使亲迎,又有宰相同行,朝中高官焉有不来的?
“……朝廷未忘诸君!”丁起一句又让使团众人眼湿。
是日晚,和丰楼会宴,为出海使团接风庆贺。
出使海外是卫希颜的提议,她在奏疏中道:“大宋立国后,海外诸国近至高丽、倭国,远至大食、大秦,均有遣使……靖难之后后我朝新立,宜远近相交,扬威诸蕃,使诸海外均知我朝为正统……”
这“正统”之说恰是建炎朝君臣心之所向,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在神舟巨船造成后,庞大的出使船队终于在建炎二年五月启航,由杭州湾入海。
使团的船队有大小楼船共三百艘,其中神舟一艘,大、中型楼船一百余艘,船队的船舶又分为使船、粮船、战舰、哨舰以及水船等辅助船,共载官员文吏、通译、药医药徒、各类工匠、水手军士等二万九千余人,先北上出使高丽、倭国,再南下,先后到达交趾、占城、真腊、三佛齐,细兰、故临。
建炎二年出使的使团护航战舰还没有装火炮,舰上的武器装备是抛石机、拍竿和弓箭,虽然护航战舰只有三十来艘,但使团船队的庞大浩荡使海盗望而遁之,即使三佛齐水师也不敢假作海盗掳掠。
建炎三年的冬季,使团船队借东北风横渡印度洋,六十天后进入波斯湾,到达大食国的西拉夫港。
大宋的海船因船体大,吃水深,往往需在西拉夫港将商货移到大食的轻型船上,才能行入吃水浅的底格里斯河,沿河上达王城。西拉夫港因连接了东西方两大海贸城市——广州和缚达(巴格达)——而成为波斯湾的繁盛港城。
大宋使团的船货足足移装了七百艘大食轻型船,沿河而上一路轰动,来自遥远中国的华美丝绸,如玉般光滑的瓷器,洁白坚韧的纸张,质地精良的陶器……征服了整个缚达城。
宫廷宴会上,哈里发(政教合一的首领)举杯致欢迎辞,兴致盎然道:“……缚达王城兴建时,哈里发曼苏尔说,‘这里是优良的城池,此外,还有底格里斯河,它可以使我们连接中国这样的遥远国度……’如今,我们迎来了来自遥远中国的、盛大的大宋王朝使团,这是光辉的一页……为了缚达城和广州城的金光闪耀,干杯!”
“干杯!”
自王宫而下,缚达城掀起争相宴请大宋使团的狂热,和王公大臣的宴迎相比,大食的商人们更是火热十倍,恨不得将整个使团包融了。在缚达城驻留的两个月,使团成员参加无休止的接见,无休止的宴会,衣香鬓影,金光璀璨……在各种宴会和私见中,大量精美的“大宋产”换回了黄金珠宝、波斯刀、书籍图册等等。
“……大食史上有个英明的哈里发,建立了一个‘智慧宫’,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文书籍。人类的智慧由书籍传承,这位创建智慧宫的哈里发,为了获得珍贵的书籍,不惜以与书籍等重量的黄金作为酬劳……汝等到缚达后,无论用何等方法,务将智慧宫‘柘印’一份回来。”这是卫希颜给邵溥和刘子翼下达的秘密使命。
二人拜别宰相时,丁起也提及“智慧宫”,“以此知悉西方古代先贤智慧,知己知彼,拓宽眼界”云云,邵溥和刘子翼经卫国师和丁相公这般先后郑重嘱咐,对此自是不敢轻忽,不但带回了书,还带回了人。
次日申末,和丰楼宴会后,使团主要官员又受邀参加国师府邸的庆贺宴会。
宴席设在国师府前院的正堂,六面槅扇齐齐打开,坐北正墙上悬着巨幅海船迎风破浪图,下头是一张紫檀攒边长案,案后是一张紫檀扶手大椅,下方呈雁翅形摆了一百来张金丝楠花腿桌,桌后各设同质的扶手椅,整座正厅阔深达三十丈,一色暗红织毯铺地,大气堂皇。
前院的正堂非大日子不开启,卫希颜将庆贺宴设在此地昭示了对出海使团的额外重视,这让赴宴的使团官员既激动又有些紧张。
席上乐声轻扬,杯来酒往中,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摆谈出使的诸般趣事,几巡酒后,气氛越发融洽。
卫希颜一直面带微笑,言语亲切,和平日清贵高远不可及的形象颇不相符,这种态度让这些出使海外两载方归国的文官将官们都觉得心头慰贴。
她再度以她的行动彰显了对海外的重视。
“……你们是功臣!”
宴罢后,她在书房单独接见邵刘二人,拍着案上长长的书单道,“这些都是财富,黄金珠宝无法相比的财富。”
邵刘二人相视一笑,邵溥说起搜集书籍的经历。
卫希颜开列给他们的书单除了她记得的少数书名外,多数是列了著作者,让他们按名索书,搜集这些书并没有费他们太大的心力,邵溥解释道:“智慧宫建立虽然已过了几百年,馆内收藏多有残缺损次,幸而六十年前,大约是我朝神宗初年,塞尔柱宰相尼扎姆奉诏在缚达城建尼采米亚大学,智慧宫被并入大学,馆内通译后收藏的各类书籍得以再次整理,最终补修齐全,正好方便了吾等。”
他说的塞尔柱是指西迁的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是大食的摄政国,哈里发成了形式上的国王。
“……大食国王在缚达城还是有权力的,某等遵国师嘱咐,携丝帛精瓷和经史子籍分别献给王宫和大学,获允在智慧宫誊抄部分书籍。不过,一些收藏珍贵书籍的馆室不允使团进入,某等亦设法得到了抄本,甚至原本。”
卫希颜会意一笑,“财帛动人心……!”智慧宫这种学术场馆也免不了出一些贪财之辈。
“你们做得很好!”她不吝表赞之词,“这些书都是宝贝,你们带回来的那些工匠更是无价之宝。”
她“呛”一声抽出使团奉上的波斯刀,刀上特别的铸造形雪花纹印亮了她的眉锋,这就是大马士革刀,是与中国自古而传的折叠锻打成形的百炼钢刀剑不同的铸造技术——一百名波斯工匠就是一百名大马士革铸刀师。
她挥腕劈出一刀,扬起的薄韧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