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时空-解放-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屯蹲手副辍U飧黾苹闹葱姓浅:茫昃鵊NP增长达到了;第四个计划(1962…1965)和第五个计划(1966一1970)正处在法国经济繁荣时期,因而规定了更为雄心勃勃的增长率和更为广泛的福利目标,且该计划认真考虑了地区经济差异。第五个计划则是“法国计划工作内最高峰”,该计划将所有法国工业部门的投入和产出全纳入里昂节夫投入……产出表,从而希望能起全国“协调作用”。此外,货币价值第一次被包括在计划之中;此后日益增长的批评使第六个计划稍为收敛(1971一1975),但在第六个计划中采用了远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又将从正文中取消的一些细目和统计数据,归到了大量附件之中。计划具有了更大灵活性并建立了一个“预警系统”,用以在计划执行中随时考察经济运行偏离计划目标的程度并使政府采取矫正措施。第七个计划(1976-1980)则将精力专注于一些需要提早注意的特殊领域并强调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及调整法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到第八个计划(1981一1985)时计划工作的模式已渐趋稳定,从该计划起法国开始对付此后十余年头痛不已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并提出了应付石油危机的六条原则。此计划在执行中为一个短期的中间计划(1982一1983)所取代;第九个计划(1984一1988)的任务则是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其次是将经济增长率由%提高到。第九个计划首次用合同方式来确定中央与地方、国家专国有企业的关系;第十个计划(1989…1992)目标是为进入欧洲统一市场做准备并努力降低失业率,并着重确定了经济和社会优先发展项目。
从上述可见法国的经济计划在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内容及重点、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从近几年制订计划的稳定形式来春,法国的经济计划是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指示性计划。之所以说是指示性计划的原因在于:法国的计划虽不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完成,但计划中往往规定了完成目标的政策措施并在实际执行中采取了非经常性的刺激手段,如税收检查。中止信贷等来执行计划,这种正的或负的刺激手段有时达到相当强烈的地步。故而使国内企业在决策时将政府计须做为重要的支配因素来考虑;之所以说法国经济计划是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原因则在于:经济计划由计划总署来制订。但制订过程中有广泛的协商。协商的组织保证是各种“横向”和“纵向”的委员会,前者负责研究各经济部门的问题,后者负责研究事关全局的问题。此外还有专门处理重要公共问题的委员会(如教育委员会、文化事务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则来自企业、工会和政府。制订计划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各界互相沟通,协调彼此的利益和冲突的过程,从而大大有利于决策的科学讲和计划的顺利执行。
法国经济计划工作的特点在于:①制订计划的行政机构十分简洁,其主要机关计划总局十分精干,职员人数始终不超过100人。尽管其所需完成的任务极为复杂,这种规模却一直保持了下来、小规模的计划部门更有利于效率提高和注重听取各界意见。②计划注重通过合同来执行。这种合同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国家同行政单位、地区、企业等缔结的为实施计划目标或计划优先项目而相互承认义务的契约。如在国家与地方的合同中,规定用于某地区的资金投入中由国家提供若干,由地区提供若干以达到计划及目标。在国家与企业的合同中,可规定若干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及目标及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政关系。通过这种合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执行了收入政策。③计划中规定有预警系统,当经济运行实际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偏差超出了规定数值,就意味着出现危险,从而提醒政府及早纠正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④经济计划中对经济部门及各产业的发展速度和顺序有详尽安排,是一种结构性计划,也意味着法国计划中同时也包含了产业结构政策。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目标,政府还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措施,如投资倾斜、促进技术改造、实行优惠信贷等。
法国的产业政策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的由政府进行的改善产业结构的显著努力。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产业结构十分落后,迟至1926年农业人口才降至低于工业人品的水平。这一转变较之英国滞后约100年。而这种滞后的产业结构是法国增强竞争力的巨大障碍。所以战后法国政府就致力于改善产业结构,其间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重点发展了6个优先部门:煤、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及农机设备。基础部门增长很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复兴;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产业结构重点是发展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增强法国的国际竞争力。工业部门重点发展了石油化工、电子和电机、宇航、造船等部门、农业部门重点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成效显著。此时期法国经济增长达;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法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本期由于党派纷争产业政策多有变化,但总体而言仍是极力加强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法国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组织政策相联系的。因法国的企业规模相对其它发达国家比较小,制约了法国工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十分重视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和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而建立了一大批大型企业。并分别掀起了两次大的兼并浪潮。一次是50年代末,一次是60年代中期。1958年加入欧共体面对西欧市场竞争的加剧,法国将发展和建立国际标准的企业集团做为目标,鼓励企业大规模政组,股份公司数量迅速增加,个体企业数量大为减少。既提供中期发起的企业兼并规模更大于第一次,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在各主要立业部门形成垄断地位.至1976年法国在50家世界最大公司中占据了5家。
2.法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法国的财政权限主要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权限很小。在整个国家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收入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70%…80%。到80年代后期由于实行“紧缩政策”而使政府财力有所下降。但仍有足够的财力贯彻中央的经济政策。法国主要将财政政策用作长期调整政策,即促进投资并使之按经济计划所确定的方向流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法国的财政政策特点在于①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收入对经济结构的高整更加有效。②财政支出中的社会预算开支增长很快,这部分开支主要用于社会保险补贴、住房和医疗保健补助、就业津贴及其它预算开支增长很快,这部分开支主要用于社会保险补贴、住房和医疗保健补助、就业津贴及其它福利的特殊补贴,此外还有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的开支。这部分开支极大地促进了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③财政支出中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开支非常高,1982年教育经费为1371亿法郎,占国家财政支出的,这个比重在西方国家占首位。
法国货币政策相对英、美和西德等国独立性较差,法国银行在许多方面听命于法国经济财政部,尤其在执行重大政策时需经财政部批准。此外,法国的银行管理系统也和别国不同,法兰西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金融管理当局。法兰西银行需与国家信贷委员会,银行委员会,银行规章委员会,借贷机构委员会共同招待监督管理职责,从而在制度上使法国中行较为软弱。货币政策是法国政府用以短期调节宏观经济,保持宏观稳定的主要工具。其用以调节的手段除常用的各种控制流动资金政策外,在通货膨胀压力严重的时期,国家信贷委员会规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贷款供应总额的最高限。货币政策学是向计划确定的优先项目上引导投资的重要工具,虽然在部分银行信贷反映了私人市场制度中的自发力量,但政府的信贷由于商业银行的密切合作仍对信贷规模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政府利用优惠信贷及限额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出口,但这种货币政策常常引起扩张性的信贷需求,信贷总额的最高限常被突破,故而法国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并不成功。
(二)法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特点。
法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特点是决策权高度集中。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法国的决策集中程度是最高的.这种高度集权除了政治制度的表现外,在经济上主要体现为行政管理权和经济调控权高度集中了中央政府及国家对企业决策的重要影响。
另一个特点是法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思想是供给与需求并重。这种战略是法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及作用范围的指导原则。不仅台旨在刺激需求,解决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的凯恩斯式的宏观政策,也有重在提高供给能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方式在管理法国经济方面相当成功。
…
法国的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
法国是有悠久的国家主义传统的国家,一向推崇国家集权的积极作用。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被看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持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试验和范例。而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1951年…1979年法国GDP不均增长率为,超过了原联邦德国(%),美国()和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经济发展迟缓、工业水平相对落后。虽然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就已开始产业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仍占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导致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既无法成为工业的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法国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处于优势地位,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率低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就业人口近半数集中在食品和轻工业部门,商品输出长期以时装、化妆品、纺织品和葡萄酒为主。高利贷资本异常发达,以借贷形式的资本输出过多,导致国内生产性投资不足,抑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迟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才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冶金、有色金属、橡胶和机械工业的兴起,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农业,最终完成向工业国的过渡,但这个进程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落后了约30年,比英国则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40%,而且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市场物资匮乏。为了振兴经济,战后法国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成立了以经济学家莫奈为首的国家计划总署,制定、实施了著名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开创了此后延续数十年国家经济计划的先河,为延续至今的法国经济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国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按欧共体的定义,国有企业即“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法国通过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坚持不懈的国有化建立了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国有工业企业的营业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营业额的40%;投资额占工业投资的30%;职工人数占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23%,这些比例在OECD国家中都属最高之列。尤其重要的是法国通过国有化运动控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银行,从而对于金融信贷有着决定性的支配力量。这些数量众多的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非法人的公司事业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行政机构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包括邮电、国家印刷厂、商会、存款银行以及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共事业。二是工商业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和国有化企业,包括国营森林处、烟草和火柴工业管理部、雷诺汽车公司和国有银行等。三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掌握部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而据法国官方标准,国家持有30%以上资本的企业均为国营企业。
法国在八十年代中场受到私有化浪潮的影响,于1987年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被私有化的企业有1082个,占总数的35%,国营企业取了人数减少了18%。但国营企业的规模和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金融、保险、中间产品行业仍占有很大比重。
法国的经济计划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且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经济计划以指导性为主,规定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作出安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战后经济重建初期,经济计划带有较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对计划规定了各种数量目标,政府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取消了经济计划中的数量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
在让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农业机械设备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对基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工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注重技术改造。据统计,在第一个经济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对上述重点部门共投入资金1;412亿法郎,占同期国家总投资的37%。进入五十年代,法国又连续实施了第二个(1954~1957年)和第三个(1958~1961年)经济计划,在继续加强基础部门的同时,扩大规划领域,协调各部门均衡发展,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借助政府干预,特别是得益于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战后法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194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指数已达到战前1938年的水平。1949年全国发电303亿度,1959年达到645亿度,10年中翻了一番。煤炭产量1958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6;000多万吨。钢铁、机床、运输设备和水泥的产量也都成倍增长,塑料、化肥、化学纤维以及农机设备甚至增长数倍。1949年时,法国基础部门只占工业附加值的四分之一,到1959年,该比重已提高到五分之二以上。
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法国经济的起飞时期,在继续实施第三个经济计划的基础上,计划总署相继制定了第四个(1962~1965年)和第五个(1966~1970年)经济计划。在此期间,法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石油化工、电子和机电、汽车、高速火车、宇航、造船、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工业的全面发展。由于国家实施倾斜政策,这些部门的投资大幅增加,其中专用机电设备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性投资每年增长率高达13%~16%,相当于整个经济部门生产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家用电器、汽车、通讯等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也都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期间农业投资的增长大大促进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为法国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法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工业国。至七十年代中期,法国的水泥产量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轿车、石油产品、合成橡胶居第三位;钢铁、造船居第四位;飞机制造、宇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