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苏联到俄罗斯-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后来对苏联文学的介绍就很多了。您如何看待?从对人们的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学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读这个时期的报纸也好,作家的作品也好,随时可以感受到这种涉及各个方面的影响。
  蓝: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比如《古丽雅的道路》、《勇敢》等在20世纪50年代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有一位党的干部就曾对我说:“我看《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这本书,主要是学习怎么做群众工作。”对于这些作品,我现在了解多了,看法就不同了。《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讲的是铺设输油管道,原计划是三年完成,后来换了个管理局长,一年就要完成,有人说人要休息,不然就无法保持健康,不可能一年完成,他说一定要完成,后来果然完成了。当年我读这本书,就觉得这个局长说话蛮横,完全是用命令的口吻。现在看了材料才知道,铺设管道的人其实全是劳改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个劳改犯,因言论被判了三年刑。后来这部书得了1948年的斯大林奖,他也当了作协的书记。但这之后他写过一本小说《车厢》,写的就是将劳改犯押往远东,而那个局长在实际生活中是克格勃的头子,三年完成的工程非要一年完成,要累死多少人哪!在人所不能承受的环境中就那么干,看似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人看。最初我们读这本书时觉得工人们、工程师们伟大、崇高,可是知道了这个背景后,就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李:是不是可以也把这样的作品看作“劳改营文学”,早就用这种形式体现出来了?
  蓝:那时是不能叫“劳改营文学”的。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描写修建白海运河和莫斯科地铁的,其实全是由劳改犯修的。我到过北方的第一大港纳霍德卡,感觉这里的人与别处的人不一样,文化素质都很差,后来才了解海港原来是由劳改犯修建的,劳改犯分批释放,看守们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繁殖的后代,当然缺乏文化教养。劳改犯中富农很多,所谓的“富农”就是种田能手,种的地多,就是富农,然后打成劳改犯,无偿地去劳动,连莫斯科地铁的设计师都是劳改犯。反革命分子白天黑夜都得干活,干不了就枪毙。所以修建那么多东西,它是没有成本的。
  

二、一个世纪的漫长接触、影响(3)
李:成本就是人的生命。由此看来,鲁迅,包括后来的茅盾,他们看到的苏联文学不少是粉饰太平的,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都没有反映出来。我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好像能唱许多苏联歌曲,其中有一首号称“第二国歌”的《祖国进行曲》,歌词大意是:“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我们有无数的森林、田野和河流,我们亲切的称呼是同志。”过去不知道这首歌的背景,现在知道了有一种受骗的感觉。现在看来,官方承认的作品大多数是虚假的,一种虚假的东西能够影响这么多读者,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历史悲剧性。
  蓝:现在俄国的电影,一演到劳改营的场面,就放这支曲子。这些作品里宣扬的英雄主义也是不简单的。像《勇敢》写于1934—1937年,正好是“大清洗”时期,写的是伯力往北、阿穆尔河上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忘我劳动建设共青城的情景。当时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参加劳动鼓舞很大。但这里面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背景:斯大林担心这个地方不是俄国的,就把其中的中国人和朝鲜人都迁走,把大量的俄国人迁进来。他以建城的名义,从苏联各地调来积极分子,完成这项光荣使命,号召俄罗斯人到这里来。《勇敢》讲的就是这件事。
  李:当苏联解体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东西,苏联不但继承了沙皇大国沙文主义的东西,而且还套上了革命的外衣。苏中关系也始终是围绕着俄罗斯民族的利益,表面上是为了革命,实际上是虚假的,包括旅(顺)大(连)问题,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东路问题也同样如此,这样国际主义的东西和民族主义的东西搅和在一起了,历史太复杂了。现在回头看,了解了斯大林时代一些作品产生的真实背景,觉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的影响是悲剧性的,有很荒唐的东西在里面。
  蓝:它们都包着革命的外衣。这也是个大题目,三言两语说不清。我建议你看看朱正先生写的《解读一篇宣言》。我在俄罗斯看过一本书,叫《一杯苦酒》。作者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他沉痛反思自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这七十年,其中明确承认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
  李:这令我想起了1948年萧军在东北对苏联人的批评。
  蓝:但是萧军反映的东西都很浅,被刘芝明批判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讲的不过是白俄赶中国孩子,中国孩子往俄国住宅里扔石头。他矛头针对的是白俄,实际上白俄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红军是怎样把白俄打败的,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邓尼金曾有六大本的回忆录,如实地写出白军是怎么组建的,怎么被打败的。白军是遵守纪律的,因为它们是由军官组成的,是职业军人,不像红军召来一群工农发一枝枪就让他们去打仗。邓尼金当总司令,拿的钱很少,下面的人拿的就更少了,所以发生抢劫。在哈尔滨的那批俄国人,是被打垮的白军。雅尔塔会议,罗斯福希望减少美国损失,要求苏联出兵东北,结果苏联占领东北,态度非常蛮横,把机器都搬走了。而且占着不走,最后还是蒋介石通过杜鲁门施加压力,他们才把东北让给国民党,还不让给共产党。
  李:显然,斯大林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
  蓝:在海参崴的火车站上就写着:“海参崴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它就是我们的。”这里用的是“就是我们的”这个不常用的代词,而不用通常的代词“我们的”,是有意的。1860年俄国根据不平等条约(1858年订立的《爱珲条约》)抢占了中国的海参崴。海参崴俄语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占领东方”。这里有大片土地,丰富的资源,清朝嘉庆年间尚属吉林宁古塔副都统辖区,后清王朝衰败,驻军又少,俄国当然容易侵占了。中国大连就是尼古拉二世占领的。我1953年去大连时,车站上还用俄文写着“达里尼”,就是“远方”的意思,离俄国很远嘛。当时旅顺、大连到处是俄国军人,直到1956年才还给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是战胜国,可是好像战败国似的,他们占领后的态度极为蛮横。我谈的是历史,并不像今天有些俄国人所说的,中国要收回领土。现在中俄东段边境已划定,仍是按现存边界划的,但也不能忘掉历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高尔基与斯大林(1)
李:现在对于高尔基评价比较多,特别是《不合时宜的思想》在中国出版,改变了人们过去对高尔基的一些批评态度。高尔基对列宁、斯大林的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在历史比较方面,或者您认为有哪些可以谈的内容?
  蓝: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特别看重知识分子,认为俄罗斯的前途在知识分子身上,千方百计地保护知识分子。二月革命成功以后,他就认为现在应该发展经济、科学、文化,他反对过十月革命。当时,列宁所骂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写的《声明》,就是在高尔基办的《新生活报》上登的,而且高本人还在那一版上写了一篇《无法沉默》的政论,反对暴力革命。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指名道姓骂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包括列宁在内。有人要抓高尔基,列宁不允许,有肚量,不能不令人敬佩。
  李:高尔基对俄国知识分子的重视,也是俄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十二月党人”到赫尔岑都是强调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引导作用。知识分子后来在斯大林时代成了可悲的附庸、点缀,或者是“刀下鬼”。
  蓝:是的。高尔基更多的是受柯罗连柯的影响,柯在十月革命之后,1920年给卢那察尔斯基写过六封信,猛烈抨击布尔什维克的暴力行为,骂他们不经审判随意处决人,骂他们不顾人民死活搞快速共产主义,骂他们不给人民自由,政权靠军事力量维持,“你们在做第一个用压制自由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1990年我在波尔塔瓦参观柯罗连柯故居时,一位作家指着一张大桌子对我说:“信就是坐在这张桌子上写的。”当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信,后来才在1988年第10期的《新世界》杂志上读到,六十八年后才发表。高尔基受他影响,也非常激烈,他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翻脸主要是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他出国根本不是治病,而是跟列宁吵翻了,是被逼走的。他一出国,国内就开始审判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都是一起反对沙皇的,一起参加工兵苏维埃,现在把战友给审了,很多人被判刑。高尔基非常恼火,就让法郎士在法国发表公开信,谴责布尔什维克政府,列宁看后气坏了。但高尔基后来回国了。他是1921年走的,1928年第一次回国,住了五个月,1929年、1931年、1932年都回去过,1933年才正式回国定居。他想软化斯大林的政策,尽量保护知识分子。有时斯大林也给他点面子,没有他作家扎米亚京出不了国。但后来同斯大林也闹翻了,罗兰说“老熊被封住了嘴”。何止被封住了嘴,还被关进笼子里。1934年苏联成立作家协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只有赞美社会主义和歌颂斯大林的份儿。不想这样做的作家,只能“写了往抽屉里放”。拍马屁也要会拍,别拍在马腿上。穆拉杰利写的歌剧《伟大的友谊》就是例子,竟歌颂起斯大林和奥尔仲尼启则的友谊来。他哪里知道后者是斯大林逼死的(或干掉的),结果遭到日丹诺夫一顿责骂。顺便说一句,穆拉杰利谱的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期唱遍全中国,连我都会唱——那首《莫斯科—北京》便是他谱的曲。你猜第一个向斯大林唱赞歌的是谁?帕斯捷尔纳克。猜不到吧?当然他同大部分唱赞歌的人一样并非出于真心,只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
  李:从1924年到1933年,这十年时间苏联经历了从列宁到斯大林时代的过渡,什么原因促使高尔基改变主意,决定回去呢?
  蓝:高尔基回国有好多原因,给他看病的一个医生所写的回忆录说的比较真实。高尔基说:布尔什维克独裁得太厉害了,应该给他们带进一点民主,所以,我要回去,不然,他们不知道还会做出什么蠢事来。他要给布尔什维克带进民主,这其实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另外,斯大林需要他,斯大林搞农业集体化是用榨取农民的钱来搞工业化,把粮食卖到西方,再用外汇买机器。斯大林当初搞集体农庄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中就有人反对,如布哈林。斯大林知道高尔基对农民的看法一直不好,高尔基认为农民是非常愚昧的,需要强制,知识分子是俄国的精华。因此他觉得高尔基会支持他,就让各行各业的人给高尔基写信,欢迎他回国,恰好高尔基也想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高尔基与斯大林(2)
李:对于斯大林的重视,高尔基是不是也心存感激?
  蓝:有也不会多,他跟斯大林的关系一般,因为斯大林过去仅仅是一个人民民族委员,根本不是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冷不热。高尔基回国后,斯大林为了取得他的支持,在许多问题上对他还是尊重的,比如在文学问题上,两个人意见不同,斯大林就让步了。高尔基有时说了些过分的话,斯大林也不计较。高尔基为了满足斯大林的需要,也写了一本很恶劣的书——《索洛韦茨劳改营》,说劳改营管理得非常好。因为当时劳改营中跑出去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地狱岛》在欧洲出版,产生很大影响,高尔基要澄清这个问题,消除影响,就去参观索洛韦茨劳改营。那天,犯人们都换上干净衣服,但以他的敏锐的观察力不会看不出问题来,因为所有犯人看报纸都故意倒拿着,暗示高尔基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假的。高尔基把一个人的报纸正过来,但什么也没说。这本书是他的一个污点。另一个污点就更大了,他写了篇《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这话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当时他在国外,因几个作家跟斯大林发生过冲突,为了缓和关系,投合一下斯大林的心意他便写了这篇文章。斯大林看过后,大喜过望,让《消息报》和《真理报》同时刊载,后来审讯哪个人就说“伟大作家高尔基说,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但是高尔基后来还是跟斯大林进行过较量,他希望带来民主,影响斯大林,希望他对知识分子好一点,可是斯大林根本不听他的。为了加米涅夫的事,他们两个彻底闹翻了。本来加米涅夫是莫斯科苏维埃主席,列宁的亲密战友,可是后来让斯大林搞得什么都不是了。高尔基向斯大林求情,让加米涅夫搞文学工作,因为他过去有过底子,斯大林给了面子,让他当了世界文学所所长兼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没想到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斯大林动了杀机,几天后,加米涅夫被捕了,说他和季诺维也夫是谋杀的凶手。高尔基知道后非常震惊,便给斯大林打电话,说加米涅夫这件事是不是有误会啊?斯大林以从来没有过的冰冷的口吻说,高尔基先生,不是您教导我们,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吗?这个问题请您不要过问,而且斯大林同志一个人什么也决定不了,还需要审讯。从此两个人关系就疏远了。他们的疏远就是从1934年基洛夫遇刺开始的。这时候,斯大林要作枪毙加米涅夫等人的准备,从批评科学出版社的书开始,其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讲革命者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小说出版后很轰动。高尔基和加米涅夫拟定的出版计划中有这本书。《真理报》发表评论,质问为什么要出版《群魔》,高尔基不识时务,公然写文章辩解,说要了解敌人,就得读《群魔》,并且挺身而出,说出版这本书是他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在为加米涅夫开脱。但是高尔基年龄大了,在引文中出现错误,第二天,《真理报》登了一篇《就正于高尔基》,把引错的地方都指出来,并且充满了挖苦之词。高尔基又写了一篇答辩文章,但是《真理报》没登。《真理报》的总编辑是梅赫列斯,是个很坏的犹太人,但高尔基的文章,他是不敢不登的,不登一定是斯大林授意的。这是斯大林向高尔基发出的一个信号,高尔基还浑然不觉,仍旧写文章为加米涅夫辩护。这时,又冒出了个潘菲洛夫,他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质问高尔基》,因为高尔基在一年前写文章批评他的作品写得很糟,不值得青年作家学习。当时他感谢高尔基的教导,现在又骂高尔基,说高尔基批评错了。高尔基又写了一篇反驳文章,又未发表,这是斯大林给他的又一个信号。由此可见,高尔基跟斯大林还是斗了一番,他们是有较量的,高尔基敢直言。
  李:高尔基也是很复杂的,他有缺陷,但还是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蓝:当然,高尔基有特殊身份,布尔什维克买武器的许多钱都是他给的,他又是列宁的朋友,在欧洲知识分子当中威望很高。
  

三、高尔基与斯大林(3)
李:20世纪30年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