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仓鼠劫:秦相李斯的黑白人生-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逐客风波(7)
李斯从心里敬重商鞅,景仰他的才能和魄力,与此同时,他也为商鞅惨遭车裂的结局而痛惜,暗忖:我一生的追求不外乎“名利”二字,若能争到商鞅这样的地位,恐怕也是登峰造极了。但即便如此,又能怎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鞅不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东躲西藏的“叛逆”,最后连个囫囵尸首也没保住吗?
  然而,当这种想法进入脑海之后,李斯又想到那屈辱、卑贱的过去,想到他遭受到的种种冷遇和磨难,又振作起来,继续写下去:
  “惠王采用了魏人张仪之计,攻下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围东夷各部,控制鄢、郢一带,东据城皋之险,割取肥沃之壤,遂拆散六国合纵,使其争相西事秦国,功施至今。昭王起用了同样出生在魏国、能言善辩的范睢为丞相,罢免拥有财富却没有才能的太后之弟穰侯和华阳君,巩固了王室的地位,杜塞了权贵的私门,如蚕食桑叶般地逐渐征伐诸侯土地,终于使秦国完成帝业之基。以上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观之,客卿有何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君王驱逐客卿而不加采纳,疏远贤才而不加任用,那么国家就谈不到富足厚利,秦国也就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李斯写到这一段时,情绪十分激动,提笔一气呵成,特别是后几句,更是激愤难抑,流于笔端。他此时的心情颇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他感到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他要把心里的话痛痛快快、无所顾忌地说出去,若能感动秦王,使他回心转意,那是上天相助,绝处逢生;如若于事无补、空耗笔墨,充其量也不过是离开秦国,再经历一次人生的飘泊。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他的夫人冯氏蹑手蹑脚地来到他的身后,小声说:“外面风声正紧,还是快想法子躲避一下吧,大王已为妖言所惑,决心逐客,上书又有何益呢?”
  这冯氏是咸阳富豪之女,文静贤慧,与李斯相敬如宾。自打逐客风起,冯氏也和李斯一样焦虑万分、茶饭不思,但她不过一个妇人,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斯一筹莫展而唉声叹气。此刻,她似乎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更是惶惶然不知所措。
  李斯望了一眼他的夫人,安慰说:“你且歇息去吧,待我将奏疏写毕,了却了这桩心事,是福是祸,再听天由命吧!”
  “那也总该吃点东西呀!”
  李斯摆了摆手,道:“稍等无妨,我还不饿呢!”于是又伏案疾书道:
  “如今陛下得到了昆山所产的玉石,有了随、和的明珠和卞和的宝玉,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这些宝物,都不是秦国出产,陛下却喜欢备至,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所产方可,那么朝廷上就没有夜里放光的珠宝陈设,犀牛角、象牙的器物就不能当珍玩,郑、卫等外国的美女就不会侍奉后宫,等好马也不该被养在外厩,同时江南所产的黄金白锡也不该使用,西蜀产的丹砂也无法作颜料了……”
  行文至此,只听家僮慌张来报:“启禀大人,大事不好,朝廷来人了!”
  李斯猛抬头,只见一个小吏带着两个随从已紧跟进来,那小吏腰挂佩剑,一脸怒气,见了李斯,也不施礼,大声喝道:“大王有令,所有客卿即刻离秦,若有迟误,捕杀勿论!”
  冯氏和李斯的儿子李由及家人等闻迅赶来,齐刷刷地跪倒在小吏面前,乞求道:“大人万勿动怒,我等不敢违命!”冯氏又战战兢兢地回过头来,向李斯递了个眼色,那意思是说:还不快跪下求情?
  李斯却毫无惊慌之色,他缓缓地站起身来,从容道:“大王严令逐客,李斯早已知晓,只因有要事上奏大王,且待我将奏疏写毕,自当离秦。”
  小吏面露不屑之色,冷冷地说:“被逐之人,有何要事启奏,你该不是故意拖延时间吧?”
  李斯道:“此言差矣。当今被逐客卿,逃亡犹恐落后,谁还愿意耽搁时日,遭人捕杀?我之所奏,确为朝廷要事,若是将这奏疏耽搁了,误了大事,说不定足下也无法交待呢!大王勤于朝政,对臣下奏疏从来都要及时过目,最恨拖延报奏之人,这一点,足下也是知道的吧!”
  

逐客风波(8)
李斯的这番话,竟把张狂一时的小吏镇唬住了。他望了一眼案上的奏疏,改用和缓的口气说:“那……那你就快些写完吧!”
  李斯又坐到案前,继续驰骋着他的文思。待他完成这份奏疏,又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再将奏简卷起,捆好,这才起身向小吏说:“此奏疏还得烦请足下代呈,有劳足下了。”
  小吏不愿意接,又不敢不接,他摇了摇头,心中暗自叫苦,悻悻地离开了李斯的宅第,临行时甩过一句:“明日全城大逐捕,请好自为之!”
  李斯见小吏带走了奏疏,心里轻松了许多,但一想到渺茫的未来,心头上却又增加了几分沉重。
  四
  李斯是在第二天清晨离开咸阳的。他穿着一件褐色的棉袍,提着一个不大的包裹,满面凄凉地闯进了肆虐的风雪中。
  昨晚,李斯一家如同生离死别。夫人冯氏哭得像个泪人,死活也要跟着李斯一起逃亡,儿子李由也扯着父亲的衣服不让他走,诸家人、僮仆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乱成一团。
  李斯是用了很大的气力才将妻子和家人说服的。他反复向他们说明,秦王下令逐客,只不过是一时被人蒙蔽,很快就会醒悟过来,收回成命。乌云终究难蔽日,云开雾散之后,仍会是一片蓝天。
  李斯讲这番话时充满了信心,他坚信他的奏疏会打动秦王。这道奏疏李斯写得十分动情,论述透辟,比喻深刻,行文也流畅优美,颇具文采。李斯很欣赏这篇文字,他相信一定能够引起秦王的注意。
  为了表示不久即可返回,李斯动身时只带了一点随身用的东西。他让冯氏带着李由先去娘家避避风声,家僮奴婢愿跟随的可前往,不愿走的可自行散去。李斯为官日浅,家中并无多少积蓄。全家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冯氏、李由便被冯氏的娘家人接走了。李斯将宅院交给 一个老仆看管,也于黎明时离开了家。
  此时,天正下着雪,遍地银装素裹。李斯虽然穿着棉袍,仍然冻得直发抖,更主要的是他的心里发冷。虽说他一再安慰夫人冯氏,说他很快就会回来,可此一去谁知何时是归期?他又胡思乱想到,他的那份奏疏秦王根本没有理睬,看也没看一眼便弃之一旁,而他那个并不富裕的家也被官兵们抄掠一空……
  他不敢往下想了,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在寂静的城中,犹如一个幽灵。因为天色尚早,他没有遇见行人,只远远看到一队巡逻的兵士。他像贼似的躲避一旁,直到那皮靴踩在雪地上的吱吱嘎嘎的声音远去。
  李斯是天亮时混在百姓群中出城的。到了郊外路上,他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天地茫茫,到哪里去呢?在秦国,他除了家眷外别无亲友,何处投奔?他不知道这条路伸向何方,他是糊里糊涂地向前走的,毫无目的,姑且走到哪里算哪里吧。
  时至中午,李斯来到一个小村落。这小村不过几十户人家,正街旁一个小小的酒肆十分惹眼。李斯疲乏已极,饥肠辘辘,便走进肆中,向店主要了些酒莱,独斟独饮起来。
  三盏下肚,李斯觉得身上暖和些了。这时,只见街上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的艺人,一边敲击着叫做“相”的乐器,一边唱道: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君臣莫诛必逢灾。
  ……
  李斯听着这声音好熟悉,仔细一看,这不是十多年前在楚国见到过的那个落泊的稷下学士公孙鸿么?他怎么来到这里?
  李斯放下酒盏,走出门去,向那人打招呼道:“公孙先生,还认得我么?”
  艺人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将李斯上下端详了一番,摇头道:“草民昏聩,不记时事,不记生人。世人不识我,我也不识世人。”
  李斯近前一步道:“公孙先生,你会记得的,十多年前,一个布衣青年,浪迹城父,幸遇先生,曾闻先生阔谈稷下盛事,并指点前往兰陵拜访荀师。那布衣青年就是我李斯啊!”
  

逐客风波(9)
“李斯?”艺人一愣,似有所思,旋即又摇头道:“不记得了,不记得了。”
  李斯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好转换话题道:“先生今欲何往?”
  艺人道:“草民平生无所求,普天之下是我家。信步漫游,独来独往,虽云清苦,却也自在,哪似那般谋官逐利之人,心思费尽,患得患失,狗苟蝇营?这些人实在是想不通,放着自由自在的人生不去享受,却自己往自己颈上套枷锁,这不是自寻烦恼么?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做官好比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便官去财空,甚至丢了身家性命。可悲呀,可悲!”
  从艺人这番见解非凡的话语中,李斯断定此人就是公孙鸿。他的这番话分明就是对他说的。他深受触动,感触颇多,施礼道:“公孙先生,可赏光陪我喝杯酒么?”
  艺人笑道:“我不是什么公孙先生,一个卖唱的行乞草民而已。官人既肯赏酒,不能不喝,酒在哪里?”
  李斯见公孙鸿执意不肯相认,惨然一笑,遂将他延入屋内,为他斟满了酒。公孙鸿也不推辞,持盏便饮,案上的菜肴也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吃饱喝足之后,他只是拱了拱手,向李斯道:“多谢官人的酒莱!”说罢,扬长而去。
  稍顷,又传出他嘶哑的歌唱声:
  论臣过,反其施,尊王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成相声随着公孙鸿的身影远去。那歌词虽有些含混不清,但却深深地触动着李斯的心。遥想几年的仕途生活,念及如今的处境,他对公孙鸿的独来独往,无遮无碍,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羡慕,猛然觉得,这样浪迹天涯、超脱一切的生活,倒也不错,省去了人世间多少烦恼?
  “追呀,追呀,快,快!”
  恍惚间,李斯的耳边又飘来似曾熟悉的逐兔声,当年上蔡东门外晏丙、宫强、东野淳等几个乡友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东门逐兔的快乐不禁在心中泛起。
  那是何等淳朴、坦诚、尽兴的人间之乐呀!全然不必为彼此间的利益得失耗费心思,肝胆相照似无纤毫之隔,这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世间的真情!但不知这几位乡友今在何方,逐兔之乐是否一如往昔。此时,李斯深深地想念起这几位乡友,想念起那个远离官场纷争的尚贤乡……
  李斯也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次也未想到过东野淳等几位乡友?一次也未记起过与公孙鸿的路遇和那警策世人的成相曲?难道是一心追求富贵名利而无暇他顾?或许是东野淳、公孙鸿他们那样的生活与他的追求已格格不入?那么,如今又为何如此迅速地和他们拉近了距离呢?人哪,真是无法琢磨,忽而恨不得直上青云,忽而又希望立足于实实在在的土地上。究竟哪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哪一种追求更有魅力呢?面对这个难题,李斯也有点不得其解了。
  李斯在酒肆中稍事歇息了一下,又继续赶路了。傍晚时分,李斯来到咸阳东边的骊邑。
  这是一座人口不多的小城,北临渭水,南靠骊山,以景色宜人著称。但此时的骊邑却是大地冰封,满目衰草,一片荒凉,只有一株株傲立在冰雪中的青松给冬日的小城增添了几分生气。
  李斯经过一整日的奔波,至骊邑时已疲惫不堪,举足艰难。他就近找了一间客栈,早早地便睡下了。他无意继续东行,一则前程渺茫,不知所之,二则他也心存一线希望,盼着秦王回心转意,下令召还客卿。
  大约在夜半时分,李斯恍惚听到有人开门,接着便传来说话声,李斯睁开睡眼,见店主端着灯盏领进一个人来,将那人安置在屋内另一张床上之后,便把灯盏放在案上,转身出去了。临行嘱咐说,有什么事尽管唤他,不必客气。
  室内又恢复了平静。那人轻手轻脚地脱了衣服,悄无声息地躺下,他十分注意自己的动静,唯恐吵醒了李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逐客风波(10)
其实,李斯已经醒了。借着微弱的灯光,他看到此人很面熟,仔细一看,这不是淳于越吗?他一骨碌坐了起来,兴冲冲地喊道:“淳于兄!”
  几乎在同时,淳于越也认出了李斯,惊喜道:“李兄,真想不到在这里遇见你!”
  李斯问:“兄何以来此?”
  淳于越叹了口气,道:“偌大个咸阳已经容不下一个他国贤士了,客卿无辜被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照此下去,秦国还能成就什么事业?”
  李斯道:“看来,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知兄为何深夜至此?”
  淳于越道:“秦王下令逐客,初不以为然,感到宗室官吏的恶意挑唆不过是浮云蔽日,秦王终究会翻然醒悟,故未匆匆离京。谁知,今天秦王竟派出兵马,在全城进行大搜捕,很多未及逃走的他国人士都被抓去了。多亏我改换了装束,又得到了友人的救助,这才得以逃脱。唉,秦国没有希望了!”
  李斯听罢,不禁暗自庆幸,自己若是再晚些时候出城,说不定会被捉捕入狱,丢了身家性命也未可知!
  二人叹了一回气,便议起了今后的打算。淳于越经此突变,已经心灰意冷,说:“秦国虽强,但秦王不知用人,偏听、偏信,足见他不是有为之君,难成大业,屈居秦国,只能虚度年华。有道是,君子择地而处,此地不留我,自有留我处!”
  李斯道:“秦王此举,是有失妥当。他冷落了贤良,也失掉了民心,但列国之中哪有什么贤君圣主,事秦不成前往何国呢?”
  淳于越道:“我准备回韩国去,那里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朋。叶落归根,故土难离,既然大志难申,那就老守田园吧。我家在伊水之滨,祖上留有一份产业,足够我后半生之用,闲居草庐,读书灌园,却也悠闲自在。李兄意欲何往?”
  李斯听罢,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回故国楚国吗?他毫无此意,楚国虽为故土,但他对楚国早已失去信心,他甚至不把自己当成一个楚国人。因为故国给予他的只是贫寒和不幸,一想起在楚国的日子他就心中作痛。他是下了决心不再回楚国的。甚至多次暗中祈请列祖列宗原谅他这个不肖子孙。但是,他又不想在淳于越面前表现出自己对故国的冷漠,他怕淳于越讥笑他,看不起他。于是违心地说:“我也打算回楚国去,回上蔡家乡,老父老母或许还巴望着我回去呢!”
  淳于越与李斯同为吕门舍人期间,关系甚密,他们都得到过吕不韦的重用和举荐。所以,交谈中又提到了吕不韦。淳于越道:“吕相国不愧为一代名相,他喜纳人才,学识广博,胸有韬略。设使吕相国在,秦国决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只可惜良相未能克终,三千门客作鸟兽散,可惜呀,可惜!”
  在淳于越谈话的过程中,李斯很少插言,只是小声附和着。李斯虽然也感激和怀念吕不韦,但他更知道应该保护自己。所以,当淳于越嗓音渐高时,李斯胆怯地摆手阻止了他,说:  “淳于兄,小声点,隔墙有耳!”
  淳于越笑了笑,放低了声音。不觉间,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