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徒。
  董事长助理的岗位本身,还要求一个人有比一般人更强一些的情绪自控力,受到委屈时能及时调整心态,受到非难指责时能处之泰然。而小陈一喜一怒、一惊一乍都即时地写在脸上、写在动作细节上,脸部表情都成为内在情绪“现场直播”的高清晰度的显示屏了。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如此之差,如何处理好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可能在他面前闹的情绪?
  小刘和小陈都是很出色的员工,但董事长助理的岗位,显然都不适合他们。对于组织内相当多岗位的人事任免,对当事人性格的考察显然比对其能力的考查远为重要。
  因此,如果你不考虑个性与职场的发展空间之间的关系,你一开始就已经错了。
  最后,任何一个团队的组合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成员之间的职业性格是否具有互补性。
  性格上的互补性,不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与用人,还是对于一个人决定是否选择进入一个团队,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由一批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有时候很可能是糟糕透顶的团队。跟同事处不来而离开一个单位的,还少见吗?既然处不来,当初倒不如不进去?
  “性格合不来”不但是夫妻之间导致分手的重要原因,也是同事之间是否能够产生良性互动、个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创造业绩的重要因素,不可不察。与完全不合适的人在同一个团队中工作,是一件很郁闷、很痛苦的事,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悲剧。相反,一些员工宁可留在某一家收入相对低一些的公司工作,而不愿跳槽去另一家收入更丰厚的公司,这有时候就跟他留恋这家公司中有很多相处得来的“哥们”,颇有关系。
  唐僧取经团队
  《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和白龙马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首先不是因为他们的个人本领超强。除了孙悟空,其他人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庸才济济”,即使是本事最大的孙悟空,也并非无所不能,更不用提天庭上还有那么多比他本事大得多的天神。他们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不仅仅由于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事实上,中途给气跑了闹离职,然后又来办复职手续的,一路上动不动就动撂挑子不干念头的,也颇有人在。成功的真正秘密在于: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却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这种由职业性格上的差异而造成的互补性,使唐僧的取经团队成为一个真正的“梦之队”。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6)
唐僧这位领导手无缚鸡之力,在除妖斩魔能力与技术方面完全是个外行,每遇妖怪,就会两招,一招是口念“阿弥陀佛”,另一招就是大呼小叫“徒儿救我!”更糟糕的是,这位领导非但轻信,每遇妖怪则“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而且对徒弟又常常不知好歹,既可气可恼,又可笑可怜。但是,这位高僧具有坚定的信念,为团队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伟大愿景——到西天去取得真经。他知道这个团队要去哪儿,怎么去,去了要干什么。领导不是用来干活的,是用来为团队指明前进方向的。
  孙悟空的合作意识和纪律性都是最差的,喜欢玩个人英雄主义,难以驾驭,但他爱憎分明,个人能力极强,能够解决团队中遇到的重大困难,而且在遭遇最重大危机的时候,能够毫不自私地调动天庭上各种个人的人际关系资源。
  猪八戒贪吃贪睡也罢了,而且还好色,对自家那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嘴脸严重缺乏自知之明,这位仁兄既容易满足现状,毫无进取心可言,又是个叫人头疼的“麻烦制造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既可笑又可恶的猪元帅,却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有着老孙所不具备的协调能力,该当孙子的时候坚决当孙子,而不当大爷,他没有老孙那种死要面子的毛病。
  整个团队中最乏味,最没有性格魅力可言的,当数沙僧。沙僧为人处事都极为保守,严重缺乏决断力,工作创意对他而言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但是,没有野心却有很强的责任心,办事没有新意按部就班,却有条不紊,规规矩矩,善于处理各类基础性的日常事务工作,这一切恰恰是一个行政人员所能够具备的最优秀胜任素质。
  白龙马善解人意却从不主动与人沟通,但该马来历不凡,天资聪慧,任劳任怨,在某些山穷水尽的关键时刻,能够戏剧性地起到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团队角色理论之父梅雷迪思·贝尔宾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人无完人,但团队却可以是完美的团队,只要规模适当、并拥有适当的各种角色相互配合。团队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罗列组织,而是团队角色在气质结构上实现互补。唐僧取经团队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但团队成员之间却是充分互补的,成员之间在职业性格上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
  皇帝也会入错行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生死固然事大,但一个人生与死大抵都由不得自己,无所谓选择不选择。人这一辈子所能自主地作出的决策中,最重大却又是最容易后悔的,莫过于择业与择偶这两件事了。我们在恋爱的时候,并不难发现自己“与对方性格合不来”,从而结束恋爱关系,以避免没必要的悲剧发生;即使结了婚,仍然还有人因为“与对方性格合不来”而不得不分手。
  如果说择偶关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那么,择业则关乎一个人一生中的事业质量和“生命价值指数”。大多数人在择业或考虑自己职业发展的时候,往往只是粗略估计一下这个职业稳不稳定,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财富,或是能不能使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力、更高的社会地位。在个性与职业的匹配问题上,许多人从来就处于瞽与盲的状态中,这实在是很可悲的。
  天下地位之高、权力之大者,莫过于帝王了,但是,当上了皇帝,居然也有实实在在算是入错了行的,他们坐上龙椅就注定了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入错行”主要不是指入了某个不景气的行业,而是指这个行业、这份工作与这个人的性格“不兼容”、与其价值观及兴趣等存在严重冲突。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7)
晋怀帝司马炽是个高智商的人物,他老子晋惠帝司马衷对这位儿子的聪明能干颇为自豪,十分赏识,让他当了太子。可惜,这个高智商的太子,却既不爱江山,也没听说怎么个爱美人,而偏偏酷好做小本买卖。然而,侯门尚且深似海,皇宫岂是农贸市场?他的职业兴趣显然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他要当卖猪肉的个体户或开办肉联厂的愿望无从实现。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就着在宫中让人同他一起杀猪卖酒,久而久之,堂堂太子司马炽,竟训练出可以用手来掂量猪肉的斤两而不差毫厘的惊人技能。这位天生的“个体户”司马炽无可奈何地当上皇帝之后,依然心系商贾,每天少不得在皇宫里杀猪卖肉酤酒。没有真正的顾客,他便招呼群臣妃子们当他的顾客,假戏真做或真戏假做,不亦乐乎。至于他是否把顾客看作上帝,那就不得而知了。
  明朝的天启皇帝,即明熹宗朱由校,也是个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主儿。此不谋者,非不能也,盖不愿也!这位可敬的皇帝陛下却是个鲁班先生的崇拜者,他所痴迷眷念的,只是当木匠、盖房子,亲自操作斧锯刨凿。朱由校的木匠手艺确实不容小觑,那可不是一些皇帝到处题字的那种很业余的书法水准,而是技压群雄,让一般木匠打心眼里佩服,想不服都不行。
  此类被视为有“怪癖”的皇帝,在其位不谋其政,却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能力发展到比专家还专家的皇帝,中国历史上还并不少见。
  比如南唐李瞡与李煜父子,两人都善填词,尤其是李煜,更是被公认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妇孺皆能成诵的千古名句。可惜的是,作为帝王,李煜和他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瞡, 一样的几无作为,最终成为亡国之君,死得相当难看。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堪称中国艺术史上公认的*神品,但赵佶作为皇帝,却既不称职,也很罕见的苦命。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宋钦宗和宋徽宗本人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居然被大金国给俘虏了去。皇帝居然做到了这份上,就不知是可悲,还是可笑了。
  俱往矣。历史不可假设,那是因为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是过去完成的已然事实。但是,当我们思考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候,却允许而且应该进行一些假设——假设是思考的一种方式,一种权利。假如上述几位具有明确职业兴趣、突出职业特长的帝王,幸运地并不出生在帝王之家,而仅仅只是出身在一个有条件使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家庭,那将如何?显然,那将使中国历史上少了几位结局并不美妙的无能皇帝,而在当时的市井生活中,却多出了一位疱丁式的肉类食品专业户,多出了一位杰出的鲁班传人,而赵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传世珍品无疑将更为丰富,李氏父子在诗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可能更高。
  改变这些入错了行的皇帝的职业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兴趣,除了受到名、利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和牵引,从而自觉改变、自觉培养之外,从根子上说,还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对于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一般总是强调提升自己的素质、改变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兴趣等等。“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固然是对的;人能够由于环境的原因而设法改变自己也不乏获得成功的例子。然而,这种改变毕竟是迫于条件限制,是人面对环境的一种策略性妥协,人的骨子里头的东西,决不会因为自己适应了条件和环境而改变。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8)
上述的几位皇帝,改变他们兴趣的外在力量不可谓不强大。对世间绝大多数人来说,仅仅就当上皇帝这件事来说,便是何其幸运、何等美妙的事?一般人是一辈子连动一下这种念头都不敢的。当皇帝的吸引力,似乎大得足以使任何人改变任何其他不相干的兴趣,而去适应皇帝这“职业”。然而,结果却是,他们不论是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在最终取得的“工作绩效”、“职业成就”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的性格与兴趣。
  皇帝如此,而普通人的工作绩效、职业成就,更是如此。
  你会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吗?
  ·一桩绝对亏本的“生意”——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常常被引用来励志。铁杵能不能磨成针?当然可以,但要实现从一根大铁杵到一根小小的针这个变化,其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个行为——磨。之所以能够磨得下去,又至少必须借助于这样几个条件:原材料是合格的,时间是充裕的;此外,磨针者的耐心得比时间更充裕,而这个耐心,归根结底还得靠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信念来支撑。这句话在比喻和象征意义上用来励志,鼓舞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确实是再恰当、再生动不过的。
  但是,要是你真的遇见一个人正在把一根铁杵磨成针,你是觉得这很感人,还是觉得很搞笑?也许两者都有,但更多的一定是后者,因为他正在做的事违反常理。
  首先,一根好端端的铁杵,本身的价值就比一根针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搞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就是经营的过程是个增值的过程,输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运输以及包装等各种环节,输出后必须实现增值。不增值,或反而贬值这类事,人们一般把它叫做“亏本生意”。把一根铁杵当原材料,把针作为产成品,价值锐减,这种亏本生意,天下只有不折不扣的傻子才肯干。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或投资者会同意在铁杵磨针这项目上投入一分钱。
  其次,哪怕这根铁杵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价值并不高,把铁杵磨成针这做法,仍然是原材料的严重浪费,因为一根铁杵可以制造大量的针,但磨针的结果,却是将好端端的一根杵变成了大量毫无用处的铁粉,可惜了。磨针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找一根在体积上与一根针更为接近的材料来磨。
  再次,磨针这事,无疑还是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这还没算上机会成本咧!我没有计算过——恐怕也从来就不可能有人去计算过,将一根铁杵放在一块石头上霍霍索索来回地磨,到底得耗多长时间?这个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把这根铁杵交给专业厂家用专业设备去制造很多很多的针,而不是把它搁在一块磨石上死磕硬磨。磨针的只是个老太婆,这人力成本当然还算相对低廉了些。
  最后,铁杵磨针还是个高风险的生产行为,磨针者最好先买了保险再开工不迟。磨着蹭着,到了即将成功的关键阶段,由于粗心或工艺水平不高,把即将成形的针给弄断了,也是极有可能的。到时候,原材料、时间、心血,全泡了汤,竹篮打水一场空。
  许多人在人才观上,无意间也深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判断一个人最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他所学专业、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固然是个重要的根据,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他的职业性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为什么要了解职业性格?(9)
·职业性格—— 一根不宜打磨的“铁杵”
  如果我们把性格比作一根铁杵,那么,你几乎无法把它磨成任何一件别的东西。因为职业性格具有内在性、自发性、稳定性(即持久性)、一致性的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职业性格与工作绩效、职业成就的关系。
  为了不产生歧义,我这里先尝试着给职业性格下个定义,给“性格”或“人格”下定义是一件叫人为难的事。
  职业性格也可以叫职业人格,它不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专业水平、工作经验等显性的职业能力,我把它定义为先天性地、内在地、稳定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岗位匹配和职业环境适应性、工作业绩和职业成就的那些心理动力组织,是达成工作绩效的一系列无法改变或者说至少是难以培育的非智力决定因素,它包括性格特质、自我概念、情绪适应、认知特征以及需求动机这五个方面。
  职业人格与一个人的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的关系是内在的。佛教有“因缘果报”的说法,打个比方说,种子是因,农夫之力、雨露之润是缘,而结出的果实,对于种子来说是果,对于雨露之润而言就是报。而这一切最初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因,也就是那个种子。谷种播下去,无论如何不会长出苹果,它只能长出谷子。
  正因为是内在的,是因,职业性格才自动自发地决定着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职业性格决定着一个人只能成为什么、最可能成为什么,以及很难成为什么,甚至不可能成为什么。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如果是专业水平上有所欠缺,可以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方法达到所需的水平,但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匹配,那么,最好的方法不是勉强从事,而是选择真正适合他的工作。
  职业能力可以培训,职业性格是否适合他的工作,却只能测评。培训是一个人职业发展应该终生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