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为研发-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准SDH技术是一项创举,不仅在中国,而且当时在国际上都是最先进的一种实现方式。
李一男仅凭着看了几本书,提了一点想法,虽然还只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但却得到了任正非、郑宝用和项目经理的充分信任:李一男还没毕业,只在华为上班七天就升为高级工程师,并做了项目负责人,开始召集人员进行万门机方案的研究工作。像李一男这样快速获得提升在华为早期是普遍现象,给有冲劲的人以充分的信任和责任,让更有能力的人上,让更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人上,这种能够客观评价人才的氛围对华为公司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6)
万门机的方案确定后,万门机项目组开始招兵买马。项目经理是李一男,刘平是软件项目经理,余厚林是硬件项目经理。软件项目主要成员有:洪天峰、周元、李海波、陈辉、伍能鹏。硬件项目组成员有:黄耀旭、朱天文、张裕、李建国。后来2000门机开发结束后,费敏调到万门机项目组来任后台软件项目经理。
当时,华为机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乡级以下的电信局,一个局的用户数较少。大家都觉得2000门交换机就足够了,开发万门机根本就卖不出去。这种情况对万门机开发人员的信心产生了影响。为了给万门机开发人员鼓劲,李一男特地请郑宝用来给大家开会。郑宝用说,“你们尽管开发,开发出来,我保证帮你们卖掉10台。”当时万门机项目组的工程师们听了觉得很受鼓舞。大家都没想到,后来C&C08的万门机不是卖10台,而是卖了几十万台,成了国内公用电话通信网中的主流交换机。
李一男在万门机项目一开始时招了刘平和余厚林两个人,刘平负责万门机的软件,余厚林负责硬件。余厚林和刘平年纪差不多,来自武汉的一个研究所,是一个很有经验的硬件工程师。时隔十多年,刘平还能清楚地记得李一男第一次召集大家开会的情景:李一男那一年刚参加社会工作,比刘平和余厚林小整整10岁。大概是他头一回当领导召集开会,在与两个人讲话的时候有点紧张。李一男当时说话的声音很小,有气无力,要很注意才听得清楚;说话的时候,手还有点发抖。
后来,随着万门机的成功,李一男的职位越来越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华为交换产品线的总经理,3年后,25岁的李一男就成为华为公司副总裁,经常代表华为在国际和国内媒体上发言。李一男也是90年代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最年轻的副总裁,后经媒体报道轰动一时,成为中国IT界的名人。李一男领导的人越来越多,口才也就越来越好了。虽然李一男说话的声音不大,但他的眼神很厉害,眼中透露出来的热情和对事业执着的精神吸引着大家的注意。
1994年,万门机的开发进入最后联调阶段,正是最紧张的时候。这时,世界杯在美国开打。许多工程师都是从学校刚毕业不久的足球迷,既要做好万门机的开发,又不想错过看世界杯。于是大家就向李一男建议,“我们项目组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然后看一场世界杯的转播,第二天睡到中午再上班”。就这样,万门机的开发进度没有耽误,世界杯的转播也一场没落。当时刘平和李一男同租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李一男也被刘平拉着一块看转播。李一男说他以前从来没看过这么多的足球转播,相信他以后也没有再看过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1993年,华为公司C&C08项目组的硬件项目组组长陈会荣习惯每天下午两点钟睁开双眼,连续几个月大家几乎都是清晨返回民房。无论在硬件组还是软件组都有一批夜猫子,黑夜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工作时间,这时没有人来打断你的思路,没有人和你争抢分析仪和示波器。
当时已经是1993年5月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样机已经问世,但性能非常不稳定,在基本测试时它像一位撒娇的小妇人,经常让人捉摸不透。“一定有什么原因隐藏在深处!”张宏仁是陈会荣的搭档,他们俩接下来将一种叫逻辑分析仪的设备接到交换总线上,逻辑分析仪就像一部连续拍照的相机,将交换总线上沿时间方向行驶的信息快速记录下来用以分析,是硬件工程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当分析仪的插头接到总线上时,整个系统的工作似乎都正常了。陈会荣打赌说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把几根电线焊到了总线上,张宏仁坚决不相信这会奏效。当天快亮时,这台拖着几根电线辫子的机器似乎运行得很正常,陈会荣赢了,接下来几天大家的早茶都是由张宏仁掏腰包。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7)
在研发部的另一侧,万门机硬件设计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这时刚完成光传输的模拟电路和码型电路设计,对整个高速32Mb/s系统能否在技术上实现谁都没有底。万门机硬件负责人余厚林和几位工程师整天在摆弄着可编程器件和示波器,用尽各种办法想把对高速时钟和信号线的干扰去除。初步的结果非常让人沮丧:整个C&C08交换机的母板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将各种干扰源都引入了,高速信号无法有效地再生。余厚林几个星期一直苦思冥想也没想出个有效的办法。
在C&C08交换机的控制结构上,李一男最初做的万门机方案是考虑采用类似于上海贝尔、日本富士通的总线的方式,那时候公开的总线标准速度最快的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的Multibus II总线,所以李一男决定用Multibus来实现万门机。由于最初方案采用了美国英特尔公司总线产品,华为研发部因此第一次订了近2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200万人民币)的开发板和工具,为了赶时间,华为公司全权让研发部订货。但后经研发部再次会诊和进一步研究了几个月,大家又认为采用该产品不合适:华为根本就没有技术能力来实现这么快的总线。20万美元的开发板和工具全白订了!
在1993年中期,正是华为公司财务状况非常紧张的时期,许多急需的元器件都因为没有资金而无法马上进货,为了一批已经没有太多用的开发板和工具再花费这么多钱已不可能。每天上班年轻的李一男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产品尚未成功却已让公司负债,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后来,在郑宝用的努力下,仅赔偿了供应商20万元人民币,为公司挽回了不少损失。
华为公司各级主管都深知项目组承受的巨大压力,大家在不同场合为项目组打气,没有丝毫责备或惩罚订错了开发板和工具的李一男和工程师。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一直贯穿华为公司的发展史,即使有些项目不太成功,华为公司也会继续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从不以一时之成败论英雄。
华为公司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目标就是要做出实用的产品。在C&C08交换机开发的时候,尽管华为公司穷得都发不出来工资,但在产品开发的投入上是大把大把地花钱。上百万元的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模拟呼叫器等最新的开发工具应有尽有。
令工程师们印象最深的是电路板的开发。刘平在上海交大工作的时候,开发电路板,为了省钱,电路图做好后,先要用面包板搭一个试验板,测试好后再投板。但在华为,为了赶进度,电路图设计好以后,马上就拿到香港,以双倍的价格加急投板,一个星期就拿回样板。调试修改后又马上投第二板。就是这样,快速聚集所有的力量在一个产品开发上,才有了C&C08的成功。
按计划在一个月以前C&C08 2000门模块局就应装到现场,但当时C&C08 2000门机的系统工作尚不稳定,现场装局一拖再拖。C&C08 万门机系统基本试验都未通过,整个开发部的工程师都忧心忡忡。开发部各项目经理都向任正非保证有信心把任务完成,任正非在客户面前依然充满信心地介绍数字机的最新技术,但从任正非那充满疲倦的脸上观察,可能他的内心也曾怀疑过开发部的这一群年轻小子是否能成功。
进邳州城:快速突破城市市场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8)
C&C08万门机的第一个试验局选在江苏邳州。这是华为的交换机第一次进城,安装在县级电信机房中。在90年代初,中国的电信网络非常不发达,只有有权有势的人才能在家中安装电话。为了发展电信网络,国家给电信部门一个优惠政策,可以向申请安装电话的用户收取5000元的初装费。这样,电信局拿着用户的钱以每线一两千元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购买交换机,而交换机厂商生产交换机的成本是每线三四百元。因此对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来说,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正是华为得以快速发展的肥沃土壤。
中国的城乡差距大,城里人有钱,但是城市里的交换机市场早就被“七国八制”的国外机型占据。再上新机型,除非在技术上有超过国外机型之处,否则是没有电信局愿意一试的。对电信局设备科的人而言,买国外机型是不会犯错误的,买技术不稳定的国产机型万一出了问题,城里一个交换机局覆盖面积广,影响也大,容易犯错误。
华为在局用交换机市场上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中国农村市场广阔,对售后服务网络要求高,是国外厂商力量薄弱的区域,同时在技术要求上比城市相对较低。于是华为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市场条件先从农村做起,凭借C&C08 2000门交换机很快在农话市场上就立稳了脚跟。但是华为并没有满足于农村市场,很快就利用C&C08万门机的先进技术进攻城市市场。
邳州电信局之前采购过一批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但由于用户装电话的需求太大,很快容量就不够了。扩容时他们当然想再买上海贝尔的交换机,不过这时上海贝尔的交换机订货已经排到了第二年。他们实在等不及了,加上华为南京办事处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决定采用华为的交换机试一下。当时华为南京办事处主任徐旭波和负责邳州项目的销售人员杨军,牢牢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刚刚诞生的C&C08万门机得以小试身手。
华为的C&C08万门机就这样和上海贝尔的交换机放在了一个机房。当C&C08万门机在机房里安装起来的时候,和上海贝尔的1240机器一比,一下子让华为的工程师们感到自惭形秽。华为的交换机看起来那么“土”:机柜又矮又小,颜色灰不溜秋的,机架导轨松软,电路板插进去拔不出来,拔出来后插不进去。光是形象上就输给了上海贝尔,在功能上那就更不能比了。不过,当时能和上海贝尔的国外机器放在一个机房,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那时候的C&C08万门机能保证稳定地打通电话就谢天谢地了,很多新业务根本就不能实现。机器开始调试后,碰到了一个大问题,和徐州那边的上级局联不上,打不了跨局的长途电话。一开始大家怀疑是中继板有问题,从华为公司调来了新的中继板,解决不了。大家又怀疑是中继线有问题,派人去徐州买了新的中继线,也不行;华为公司又派人带了新的中继线来试,还是不行。华为公司派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硬件开发人员,问题都没有解决。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毫无进展,大家都有点绝望了。有一天,C&C08万门机的负责人李一男沉重地对刘平说,“我可能干不下去了,以后你接着干。”
但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硬件负责人余厚林发现交换机接地没接好。把地线接好后问题迎刃而解,很小的一个问题;大的问题出在软件上。由于电信局急于放号,因为已经收了用户的钱,在交换机刚能打通电话,还没有详细测试的时候,就割接上线了。但交换机还有很多问题,大家只好白天睡觉,晚上看没什么人打电话的时候就开始调试,解决遗留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电话通话的时隙被占用而没有释放。在程控交换机里,一个话路占用一个时隙。当用户拨打电话的时候申请一个时隙,挂机时释放时隙。由于程序处理的错误,有时会忘记释放时隙。这个问题在模拟调试的时候没有出现,但在真实的环境中出现了,并且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很难跟踪和解决。在跟踪了一个多星期后,大家都想放弃了。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9)
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累计下去,所有的交换机时隙资源会被用完,整个交换机就等于瘫痪了,于是大家采用了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在软件中设置了每天夜里2点软件重启动的功能,将所有时隙资源清零释放掉,大家称为“半夜鸡叫”。如果有用户这时候正在打电话,那对不起了,电话突然断线。在C&C08交换机中,“半夜鸡叫”维持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版本升级后才得到解决。
工程师们是1994年8月到邳州的,原来想能回深圳过国庆节。没想到,到10月中旬才开局结束。在最后验收的时候,任正非、郑宝用都来了。晚上在大家的住处,任正非来跟工程师们聊天,聊到兴起之处,任正非激昂地说,“10年后,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1/3天下!”当时大家轰然大笑,心想“老板真能吹”。要知道,当时大家要把头抬得高高的才能仰视到中国的电信设备老大上海贝尔;而AT&T是当时世界级的电信设备老大,大家把头抬得再高,也看不到它的影子。10年后,华为已进入世界固定电信网前五位的设备供应商之列。今天华为的发展已经证明任正非当年不是吹牛,有志者事竟成!而AT&T在1995年分拆出的朗讯10年后,迫于华为的竞争压力与阿尔卡特合并为一家。历史见证了这一惊人逆转!
一年后,当刘平再去邳州看的时候,C&C08万门机的第一个开局的机柜已经被放在机房门口当鞋柜了。华为给他们换了新的机柜,新的机柜和上海贝尔的交换机很相像。
牛皮吹破了总要有人买单
1994年刘平担任交换机业务部副总工后,相对要清闲了一些。没有了具体的目标,工作比较机动,哪里需要了就到那里去顶一下。李一男设计了华为第一本产品宣传胶片的PPT。有客人到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李一男去讲解。李一男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是刘平去讲。
那份PPT牛皮吹得很大,把C&C08的功能和性能都吹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郑宝用画的一张交换机的结构图,表示C&C08可以扩容到128个模块,让人根本就看不懂是怎么实现的。实际上,当时只能实现16个模块。不过后来,华为研发部坚持不懈地努力,在C&C08机上把这些功能都实现了,也确实可以扩展到128个模块。
刘平第一次出去做市场宣讲是和江西生一块去杭州(江西生来华为很早,曾经担任过市场部的总经理)。当时,华为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C&C08交换机,但阻力很大。大唐*的程控交换机也刚刚推出市场,而大唐是邮电部的下属企业。刘平和江西生去杭州的时候,正好是邮电部一位主管科研的副部长在杭州召集各地电信局局长开会,要求采购大唐的交换机。
刘平和江西生待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华为办事处的人把从下面地县电信局来开大唐采购会的领导拉到宾馆房间,然后刘平就向他们介绍华为的C&C08交换机。就这样一批几个人,一天要接待好几批的客人,他们像搞地下工作一样。
1995年9月,刘平接了一个任务,去内蒙古察右前旗开局。察右前旗是C&C08开的第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