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康熙-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兵于7月5日夜偷过锦州城,7月6日黎明,他们接到了蒙古人。结果在他们急速回返的过程中被明兵发现。
驻防杏山的辽东分练总兵刘肇基闻警,即从所部5000人中抽调3000人马,从原驻守此城的明兵中调出300人,投入战斗。在离杏山北十余里的松山附近驻防的吴三桂得到警报,也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锦州总兵祖大寿会游击戴明率马步兵700赶来会战。很快,明兵集结7000余人马,进逼清军。
关于此役清朝方面的兵力,清官方明确记载是1500人。但是根据吴三桂给明朝政府的报告,则是15000余人,比清官方所报清兵1500人增加了10倍兵力。
我们再说济尔哈朗,他为引诱明朝的骑兵出战,把所部撤退到离城九里的夹马山,又迅速采取击其一点、不打其余的方针,全力包围吴三桂的部队。吴三桂拼命冲杀,“与贼血战”,在刘肇基的及时援救之下,突出重围。结果,双方均不敢恋战,各自班师回营。此役明兵与清兵的损失大致相当。
8月2日,皇太极从沈阳发来一万兵马增援;4日、5日又“发披甲兵”,可见清兵为迎护蒙古多罗特部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2.奇袭清兵镶蓝旗营地
这时,皇太极正在积极谋划攻取锦州,此前皇太极已经派遣济尔哈朗与多铎率部进驻锦州北90里的义州(今辽宁义县),作为清兵进取锦州的战略基地。同时不断向锦州地区出击,袭扰明宁远、锦州驻兵。锦州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新任巡抚丘民仰会同吴三桂、祖大寿、刘肇基等共同谋划战守之策。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出:采取多种作战方式,守战兼顾。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明兵开始对清兵主动出击,展开各种形式的进攻。公元1640年8月24日夜,吴三桂指挥500马步兵自松山奇袭锦州附近的清兵镶蓝旗营地。清兵仓皇出营接战,双方在黑暗中展开一场混战。吴三桂的意图,是对清兵进行骚扰。当大批清兵出动时,便急速引兵撤退。清将一时不知明兵究竟有多少,害怕误中埋伏,不敢追赶。旋即被迫移营。
3.五道岭伏击战
8月26日,蓟辽总督洪承畴会同吴三桂等共同组织了一次对清兵的新的进攻。明军出动马步兵四万进至离杏山城(今辽宁锦县杏山)十里地方埋伏起来。
8月27日晨,吴三桂率领副将以下将官五十余员,士兵约四五千人,“齐出杏山城,整列队伍”,令骑兵居前,便于冲击;步兵火器居后,以备堵击。这时,担任侦察的先头部队报告,清兵两万余骑从汤河子向西南奔来。吴三桂闻讯,即亲自率领骑兵飞驰至五道岭,与先埋伏在这里的明兵会合,准备迎击。
这支由多尔衮、豪格等统领的清兵发现明兵之后,便向五道岭疾驰,直抵张官屯。“蜂拥”般向明兵冲来。
11。吴三桂降清谜案(2)
吴三桂一声令下,以逸待劳的明兵呐喊着冲上去,“跃马冲砍”,兵士皆“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又有炮火轰击,清兵死伤甚多。吴三桂军为争得功劳,纷纷下马割死伤清兵的首级。吴三桂发现山头还有大量清骑兵“密布”,料定是接应前军的,他惟恐部属忙于割首级误事,下令:不许下马,只以“恶砍”为功。最后,清兵向北遁逃。此役明将士阵亡11人,受轻重伤的,有65人,被射死的马56匹。清兵伤亡多少?没有记载。经此打击,清兵失利,退守义州。
4.安全运粮到锦州
1641年前后的大明王朝,在关外仅剩八城: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前屯。而锦州偏偏就被皇太极包围了!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明档》87号卷记载,1641年初,明将官担心锦州被围,一旦缺粮,就无法坚守下去。眼下,运粮比增兵更为急需。可是,负责运粮各官“惊心奴儆”,不敢往锦、松、杏等前锋三城运送,致使宁远西各城储粮猛增至一万石,前锋锦州、松山、杏山三城各仓只存米二千石。
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松、杏三城运米,“以实根本”。正好赶上春节,他们便“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将粮运去。此项任务交由吴三桂完成。正月初二、初三两天(公元1641年2月11、12日),吴三桂以牛骡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初六日(公元1641年2月15日),吴三桂亲自“督运米车”出发。此计果然躲过清兵的监视,于次日中午,顺利到达锦州。当即卸车,至当天晚上二更时分全部卸完。八日(公元1641年2月17日),空车又安全地返回宁远。此次运米,往返“并未遇警,绝无疏失”。
5.松山大战仓皇逃跑的吴三桂
为解锦州之围,明朝政府以洪承畴为主帅,率师十三万,自宁远北上驰援锦州。清军主帅皇太极得知此事后,迅速调动兵力,围城打援,将援锦明军包围于松山。为了解除被动局面,洪承畴决定孤注一掷,率军突围。但是军事会议刚散,作为洪承畴所一向器重的将领,吴三桂便违反决定和另外一个大同总兵王朴一起率部提前遁逃。慌忙之间,竟连印信也被清军所缴获。受吴三桂、王朴的影响,其他四个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
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五万多人马被歼,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失陷,统帅洪承畴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将祖大寿降清,明朝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土崩瓦解,从此,明朝再没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残存的气息维持生存。
问题在于,在松山战役中,一向作战勇猛的吴三桂为什么居然置其恩师洪承畴于不顾,尾随王朴仓皇逃跑呢?
其实,吴三桂知道“胜败乃兵家常识”这个道理,也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俗语。因此,面对着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作为前线指挥员的吴三桂知道,只要不是最后的决战,及时放弃未必不是最好的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三桂逃至宁远后,积极收留残兵败将!前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便重新集聚了三万人马,继续坚守宁远孤城!在这个时候,在东北地区,明朝的崇祯皇帝,除了吴三桂,已无兵将可用。
6.拒绝降清的吴三桂
在这个时候,清朝的皇帝对吴三桂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可法,哥哥吴三凤,姨父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邓长春等人降清后都写信劝吴三桂降清。
1642年四月,清朝的皇帝皇太极本人直接给吴三桂写了亲笔信。十月份,清太宗又再次写信,劝吴三桂早降。吴三桂面对这种形势,却拒不降清。
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仅一个月,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便率大军迅速占领了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小城!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成为真正的孤城!此时,宁远守城军民人心惶惶!吴三桂仍然拒不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11。吴三桂降清谜案(3)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英雄吴三桂,他为什么会在1644年这个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角逐的关键时刻,却是一再投降呢?
7.吴三桂拒绝降清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的忠君思想。
在明代,名节非常重要,儒家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在明代高级将吏中除非被俘或走投无路者,极少自动降清者。吴三桂自幼受儒学教育,不乏忠君思想。尤其是做为汉人,投降少数民族的清朝,在当时士大夫官吏中,一般是很难接受的。非万不得已,是不愿失去名节的。这是他此时拒不降清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浓厚的报恩思想。
吴三桂父子相继任职总兵,而且经常临阵脱逃,吴三桂的许多亲属降清,皇帝也不但一直没有连累吴三桂,而且还对他信任有加,他的官职也是越做越大。这是他此时拒不降清的第二个理由。
二、甲申年的到来
1644年,是中国传统的农历甲申年!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大明、大清、大顺三方,竞相向吴三桂发出了邀请函!
大明,建立于1368年,其建立者是朱元璋,到现在已经存在了275年了——可以说,这个政权现在已经到了行将灭亡的前夕了!
1.大明王朝的危险
危险,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权的内部。
由于大明王朝的统治集团不思进取,鱼肉人民,最终引起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两支军队。尤其是李自成的部队,他们在1643年底占领了西安,并且在1644年正月初一(公元1644年2月8日)改西安为西京,正式在西京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大顺政权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八(2月15日),正式开始由李自成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分两批东渡黄河,向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发——他们备一举拿下北京,夺取全国政权!
第二、政权的外部。
在东北地区,1616年,满洲人的前身女真人建立了大金政权——历史上称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大金”为“大清”。这个政权现在正在坐山观虎斗!看着大明与大顺两个政权之间鹬蚌相争,就等着自己渔翁得利了!
2.吴三桂接到大明王朝的邀请函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负责替大明王朝守卫孤城宁远的吴三桂几乎同时接到了大明、大清、大顺三方的邀请函!
我们先看大明方面: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于正月初将已闲居在家的吴襄招进京,命他提督御营。这显然是因为吴三桂手握重兵,为了拉拢吴三桂,不得不重用吴三桂之父。接着,崇祯皇帝又想把吴三桂这支生力军调进关来,对付农民军。因此,他亲自招见吴襄。吴襄慷慨陈词,说农民军不是吴三桂的对手。崇祯皇帝欲调吴三桂,又害怕落得个丢弃宁远的罪名,一直下不了决心。众大臣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就此事负责。
1644年4月7日,农民军已进至宣府城,离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了。
这时,崇祯皇帝才做出了弃宁远,招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四将入京勤王的决定。四将均封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
这时,山东总兵刘泽清托辞坠马伤脚,拒不奉诏;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路远,一时间还来不到北京;只有蓟镇总兵唐通带了八千人马先到北京。
崇祯皇帝封唐通为定西伯,命他把守居庸关。不想,唐通却投降了农民军,居庸关不攻自破,农民军直趋北京。
这个时候,33岁的吴三桂受封为伯,他的高兴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受命平西,当然是让他与农民军作战,他只要能脱离宁远这座危城,他也是迫不及待的。
那时,吴三桂有精兵四万,加上辽民数十万,他4月12日受命,16日便率军民抛弃宁远,向山海关进发。庆幸的是,清兵直到4月22日才得到吴三桂撤离的消息,而这时,吴三桂已带领兵众到达了山海关。
txt小说上传分享
11。吴三桂降清谜案(4)
吴部到达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种消息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犹豫。但君命难违,吴三桂还是领兵向北京进发,4月26日(阴历三月二十日)到达丰润。在这里,他打败了投降李自成军的原明降将白广恩、唐通,并收降了八千人。但是北京已于4月25日(阴历三月十九日)被农民军攻破,明王朝灭亡了,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寿皇亭下。
3.吴三桂接到大顺政权的邀请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顺方面: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及其所属的军队是当时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的去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哪一方能操纵中国政权。
因此,李自成进北京后,马上听取了手下人的建议,在进驻北京的第三天,就从狱中放出吴三桂的好朋友、原明朝的职方郎中张若麒,让张若麒担任山海关防御使,前往山海关从事劝降吴三桂的工作。
李自成为了迅速促成吴三桂投降,采取了很多措施:
第一、派人两次前往山海关,赏辽兵白银4万两,赏吴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千端,并封吴三桂为侯;
第二、命吴襄在北京写信给吴三桂,劝其归顺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第三、派专使巡抚李甲和兵备道陈乙面见吴三桂,许以封侯之位。
4.1644年4月的中国
现在的形势是这样的:
大明方面:北京已于4月25日(阴历三月十九日)被农民军攻破,明朝已经灭亡!明朝的皇帝崇祯已经吊死于煤山寿皇亭下。
大顺方面:李自成已经占领了北京城,原来明朝的许多将官已归顺了大顺政权!另外,李自成为了招降吴三桂,给了他很多好处!还有一点也需要我们说明,吴三桂的父亲和吴三桂的全家人都在李自成的掌控之下!
大清方面:前面,我们曾经多次提起过,早在1641~1642年的时候,大清王朝曾经多次派人招降吴三桂,而且在1642年的时候皇太极还居然亲自写信劝降吴三桂——可见,皇太极对于吴三桂的重视程度。但是,到了1644年的时候,这个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却没有了响动!真是不知道,多尔衮这个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吴三桂会做如何的打算呢?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抉择?
三、决意归顺大顺政权的吴三桂
1.吴三桂决意归顺大顺政权
对吴三桂来说,在这个进退维谷的困难时刻,他应该怎么办呢?彭孙贻的《流寇志》里面做了如下的记载:
“有客平西(平西,指平西王吴三桂)幕者云,世传吴襄作书招平西,平西告绝于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招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将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将士皆默然。三问不敢应。三桂曰:‘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诸将同声应曰:‘今日死生唯将军命。’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在开始的时候是打算以死报国的,但是他的属下经过他的三次问讯,结果全军将士“三问不敢应”!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已经不能领导他的军队——他失去了对于他的军队的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提出,投降是大势所趋!咱们是否也走投降这条路呢?结果,全军将士同声回答说“今日死生惟将军命”!吴三桂于是决定归顺大顺政权!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对于是否归顺大顺政权,是曾经存在过犹豫心理的!但是,他从全军将士的由“三问不敢应”到“今日死生惟将军命”的情绪变化中,最终确定了归顺大顺政权的决定!并且立即付诸实施!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为什么宁可归顺大顺政权也不归顺大清王朝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1。吴三桂降清谜案(5)
2.吴三桂归顺大顺政权原因分析
其实,在他的心里面,应该是一直有以下两种想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