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所有这些,是随后发生的事情,此时的窦漪房没心情去探讨这些东西。她现在所能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走路,二是哭闹,三是骂人。就这样,她边走边哭边骂人,迤逦而行,抵达代国。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代国,她实现了完美的转身。
之所以会收到如此效果,关键因素在刘恒身上。因为刘恒看中了她,成为一位“美人”,并对她宠爱有加。
况且刘恒不太**(相对而言),身边的女人不算太多,乌七八糟的事情也少的可怜。随后,窦漪房先后生下一女二男,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一个被赶出来的宫女能有如此结局,该满足了。
更夸张的是,在这几年中,刘恒原来的王后以及四个儿子先后病死。水涨船高,窦漪房的位置和身价都有了质的飞跃。
此时的窦漪房是满足的。一个民女混到这种地步,知足了。她和刘恒一样,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求吕雉别找他们的麻烦,最好匈奴人也别来串门。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足矣。
事实上,刘恒能逃过吕雉的魔掌,也与窦漪房不无关系。因为她是吕雉派过来的,明面上是来伺候刘恒的日常起居,实际上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监督代王。
前边提到过,刘友、刘恢就栽在这些人手上。也就是说,吕雉所收到的消息只有一个:代王忠孝。应该说,这个消息是客观的,也是实用的。刘恒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与这个消息不无关系。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然而这句话用在刘恒和窦漪房身上,一点也不靠谱。这俩人都颇有心机,也挺会来事。但他们都不怎么喜欢专营,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
然而,机会还是一次次莫名其妙地降临到他们的头上。看来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并不是不会发生。就如买彩票,虽然是几百万分之一,但还是有人中了,不得不赞叹其神奇。也许正因为这些神奇,历史才变得有趣。
从民女到宫女,从宫女到王妃,每一次转身都是以痛哭流涕、悲伤欲绝开始,以舒心惬意收尾。窦漪房的命真是太好了。
然而,我们在艳羡其命运的同时,不得不在她自身上找些缘由。缘由其实也很简单——性格使然。这,既得益于其幼小时的经历,更得益于吕雉的**。总而言之一句话,窦漪房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如此看来,机会还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
对窦漪房来说,两次华丽转身业已满足。然而,命运之神还在眷顾着她,并且送给她的惊喜一次比一次大。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
同年三月,刘恒下诏天下,册立窦漪房为皇后。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影响国家命运走向的女人不算太多,但也不在少数。在这些女人中有很多遗臭千古,但也有许多流芳百世。窦漪房无疑属于后一种。
她是封建王朝继吕雉之后的第二位女性政治家。对西汉王朝来说,她所做出的贡献要远在吕雉之上。
她,出身贫寒,而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由宫女到王妃,由王妃到皇后,历经六朝,辅佐三帝,为西汉王朝巅峰时刻的到来,做足了准备。
有人曾这样评价过这个女人:略承沛公,谋传胶东(汉武帝刘彻曾是胶东王),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助夫扶子,上承高祖伟业下启汉武雄风,成就了文景之治。
应该说,她是配得上这段评语的。
既然这个女人如此厉害,那就让我们回过头来,对她以往的经历,作一个简单的了解吧。
公元前205年,也就是刘邦与项羽撕破脸,挥师关东,准备彭城大战之时,清河郡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一农家小院,伴随着产妇的嚎叫和产婆们的忙碌,一女婴呱呱坠地。此女,就是我们本节要讲的主角——窦漪房。
任谁都不会想到,这个降生贫苦人家的女婴,会有一天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谱写属于她自己那浓墨重彩的篇章。
随着楚汉争锋愈演愈烈,其父为躲战乱,避于观津,以捕鱼为生。
然而不幸还是降临了。
在窦漪房十来岁时,其父坠河身亡,留下老娘艰难地抚养她们兄妹三人。
日子是艰辛的。这一家四口有上顿没下顿地艰难维持着。
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为有一口饭吃,听遍了嘲讽,受尽了白眼。此时的窦漪房是不敢有任何奢望的。
正因为幼小时的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持,懂的了如何讨好别人,也晓得了如何保护自己,娇弱文静的躯体内,流淌着顽强不屈的血液。不得不说,这些东西,对她的一生帮助很大。
窦漪房的机遇还是到来了。
在他13岁那年,也就是公元前193年(惠帝二年),朝廷在民间招募宫女,清河镇也不例外。
宫女,不是一件好差事,是伺候人的角色,通常情况下,入了此行后,这一辈子就难翻身了。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是一条不归路,只要迈出这一步,就和娘家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别说见面,连书信往来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后世还曾发生过一个奇观。皇帝下诏选妃,民间就开始满大街抢男人。不管老少,无论美丑,也不计较有没有老婆,只要是个男人,先抢回去再说。按着他的脑袋和女儿一拜堂,就不用再担心“选妃”这件事了。
如此一来,男人成了抢手货,甚至个别仁兄这家拜完那家拜,娶了几个连老婆自己都不清楚,夸张的是自己还不情愿。这种老光棍们千年一遇的幸福日子,虽然不常有,但也并不是发生那一两次。
“妃子”都没几个人愿意干,何况是“宫女”?
“妃子”还可能见到皇帝,若一不小心怀上个龙种,那收益可就大了去了。虽然这只是“可能”,但毕竟是有一些概率的。
然而“宫女”似乎没多少概率可言。有很多这种人,一辈子生活在皇宫,青丝熬成白头,连皇帝的人影都没见过。就算见到皇帝,发生爱情故事的几率也少的可怜。
总而言之一句话,多少有点能耐的人,是不愿意让女儿从事这份工作的。
然而,窦漪房的老娘看中了这份工作。她没想过女儿能够出人头地,只希望她能有口饭吃,别把饿死。
幸运的是,在窦漪房娇弱文静之中,隐存着几份姿色。就这样,她被顺利录取。
哭别父亲孤坟,泪辞娘亲膝前。窦漪房踏上了这条不归路。至此,所有的一切都再不属于自己。宫门似海,生死茫茫,所有思念,所有牵挂,所有的一切都随着那两行清泪揉进了沧桑之中。
然而,令窦漪房以及所有人不曾想到的是,这恰恰是她一生的转折。
由于他性格温顺文静,还极会察言观色,进宫没多久就被分到了吕雉的身边。要说吕雉也算不上多么喜欢她,但至少没讨厌过她。应该说,窦漪房这段日子还是比较安宁的,最起码温饱问题解决了,这对她来说足矣。
但事实上,这段时间对窦漪房的影响是深远的。
因为在这里,吕雉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窦漪房都暗记于心。渐渐地,她开始了解了朝堂,明白了事理,打开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吕雉的言传身教下,她弄明白了什么是政治,更学会了如何掌控群臣,这为其以后的作为做足了铺垫。说窦漪房是吕雉的徒弟,一点也不算过分。
我这么说,也许会有人不高兴,因为很多人讨厌吕雉而喜欢窦漪房。但事实上,对窦漪房影响最深的却非吕雉莫属,因为窦漪房身上的很多东西,都得益于吕雉的言传身教。世事就这么可笑。
我从来不喜欢刻意吹捧某个人,也不会故意打压某个人。对吕雉和窦漪房,我依然如此。
吕雉和窦漪房的名声虽然迥异,但她们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这俩人都很念旧,都心机颇深,都胸怀天下,都搞“无为而治”,都雷厉风行,也常发雷霆之怒……但最终的名声却大相径庭。
应该说,一是窦漪房的命好,她的儿子要比吕雉儿子有能耐的多,活的时间也更长一些;二是窦漪房更懂的克制**,她没有吕雉那么嚣张,那么疯狂;三是窦漪房要更宽容,她虽然也排斥异己,但毕竟没有吕雉那么明目张胆,那么肆无忌惮;四是窦漪房的私心没那么重,在保障既得利益同时,还会兼顾一些别人的心里感受。
总的来说,窦漪房要更节制一些。但在某种意义上讲,窦漪房的这些优点,莫不与吕雉的前车之鉴有着极大的关系。负面教材一样有正面意义。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
刘恒坐稳了皇位,该干的事情似乎都干了。可以说,他现在是比较惬意的。
不过敬请相信,雪中送炭的事情没几个愿意干,而锦上添花却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刘恒就亲身经历了一次。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正月,群臣上书:早立太子。
刘恒出生于公元前202年,至今刚满23岁,根据我国晚婚晚育政策,他还得再等两年才能讨老婆。何况他刚找到个工作就确定接班人员,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了。
然而,当我们揭开包裹真相的层层外衣后,会惊奇地发现,群臣此举是在拍马屁。应该说这个马屁拍的真实太是时候了,简直是恰到好处。
群臣们之所以会如此心急,主要目的是亮明态度、以示忠心。
也许有人会疑惑,撺掇刘恒确定接班人,何以是在表示忠心?这明明是“心怀二心”嘛。
事实上,表示忠心的方式有很多,在不同的背景下,对不同的人,表示的方式可能会大相径庭。
不要忘了,刘恒这个皇位不是上任领导指定的,更不是自己实力争取来的,而是被群臣推举出来的。纵观整个古代史,以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人屈指可数。
这种人,往往会有一个通病:疑心很重。他们往往会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审视周围的所有人,唯恐大家改换门庭、另起炉灶。此症状比较明显的,是明朝那个极其有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事实上,刘恒也有这么个症状,只不过他没有朱厚熜那么明显罢了。
应该说,群臣们是了解刘恒的心理的。为表示自己不再有另立炉灶的想法,就需要做些事情出来。但如何表示却需要一些水平。
通常情况下,表示忠心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是说,另一种是做。但两者相较,后一种似乎更有力一些。
但具体如何做,是一项技术活。既能表示忠心,还能做的合情合理、滴水不漏,是需要一些水平的。
这就得动一些心思,更得找一个油头。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群臣们并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油头——立太子。
群臣上书后,刘恒心里很惬意,但该有的套路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长篇大论地谦虚了一番,中心思想为:我刚当上皇帝就立太子,太匆忙了,还是缓一缓吧。
可群臣根本没搭理刘恒,继续旁若无人地宣扬立太子的好处——“预立太子,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早立太子。
刘恒心中暗喜。但这位仁兄很能能沉住气,弄不清这滩浑水的深浅,是不会过早地亮出底牌的。
刘恒开口了:“楚王刘交是我叔父,阅历丰富;吴王刘濞是我哥哥,为人仁惠;淮南王刘长是我弟弟,身怀美德……这些人难道不是现成的继承人?”
表现忠心的机会终于来了。磕头的磕头、请愿的情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落脚点还是四个字:父位子承。并且这些人还指名道姓说了一个人——皇长子刘启。
刘恒笑了。刘启成功上位。
答案现在可以揭晓了。
群臣们之所以鼓动刘恒早立太子,说白了是在表明大家的态度:你活着是皇帝,死了你儿子是皇帝,大家认准你一家,其他人是没资格染指的。
这个态度实际上是在给刘恒传达一个信息:兄弟,我们不再折腾了,你放心大胆当皇帝吧。
况且,在这次对话中,刘恒还把刘交、刘长等人拉出来遛遛。看似他很谦虚,实际上是在试探群臣们的态度。如果有人在那几个人身上做文章,敬请相信,其结局绝对不会太好。政治,是高智商者的游戏,老实巴交、智商低下者,禁止入内。在这场游戏中,“口是心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揣摩不透人家的弦外之音,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明白。当然,群臣们的表现是比较到位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在刘交等人身上做文章,可喜可贺。
同时,这段对话,也给刘交、刘长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大家认准了刘恒,你们老老实实当诸侯王吧。
刘恒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一举多得的事情,你说群臣不是在拍马屁是在干什么?
不管怎么说,待这件事探讨结束后,刘恒的帝位真正稳固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刘启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皇长子,而应该排行老五。
早在刘恒当代王时,已有六子。
其中王后生四子。但不幸的是,这个王后比较短命,几年前就归了西。她生的四个儿子则更是短命,老娘死后,这几个小朋友也没蹦跶几天。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都已死绝。
王妃窦漪房生二子——刘启、刘武。这几个人活蹦乱跳,比较健康。
看来人只要活着就是资本。把排在前边的几个人熬死,那就轮着自己上位了。刘恒沾了此光,无独有偶,儿子刘启则全凭这点能耐而上位。有其父必有其子,看来真的很有道理。
史料里没交代那四个小朋友的死因,可我一直认为,他们的死,应该有一些外力的干预。
至于施加外力的人是谁,似乎并不难猜到。按照“受益优先”原则,窦漪房的嫌疑要大一些。从随后她的政治才能和手腕来看,神不知鬼不觉的灭掉几个刚会走路的小朋友,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实际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娘一死,儿子们就失去了保护伞。在帝王之家,几岁的小朋友落到继母手中,若能过上好日子,那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然而窦漪房在历史上声名比较好,我在此不着边际的揣摩,似乎是在给她抹黑,好像有些不太地道。但我并非在刻意给她抹黑,因为那几个人死的太蹊跷,明明是在给刘启腾路嘛。天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揣测而已,做不得真的。希望这真的是一次巧合。
不管怎么说,刘恒坐稳了皇位,刘启当上了太子,下一步该上位的似乎不难猜到。又一个影响西汉王朝走向的女人,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窦漪房,你该亮相了。
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
不得不承认,刘恒是搞政治的老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