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项羽将这四句词反复唱了好几遍。虞姬当然明白丈夫的心境。他希望她走,因为他爱她,不想她死;他又不希望她走,因为他爱她,想一起死。于是虞姬开始唱和。
虞姬唱的什么,《史记》无载。西汉初大臣、楚人陆贾曾撰《楚汉春秋》,应该是比较详细记载了这段史实,此书在南宋时佚失,今人已不得见。好在唐朝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用了《楚汉春秋》中记载的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这歌的意思与项羽唱的是对上了,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太搭调。项羽所歌,词是自己编的,曲应该套用的楚曲,因此明显带着楚风。而虞姬唱的却是十分工整的五言,这种词似乎不太符合秦末汉初的风格,不知道用楚曲能否唱出。另外一个疑点是,陆贾的《楚汉春秋》成书在《史记》前,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可以参考这本书的内容,但《史记》中却没有记录虞姬的和唱内容。虞姬这首歌的真伪,留给学者考证去吧。
霸王别的哪个姬(2)
不管虞姬唱的是不是上面的词,总之是十分感人。不仅项羽泪流满面,其手下兵士也都是哽咽一片,不能抬头。此后,项羽骑上宝驹,率八百子弟开始突围。
这就是史书所记载的“霸王别姬”的全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司马迁把虞姬拉进来,是让她做个陪衬,目的是为烘托项羽侠骨柔情的性格。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于项羽这个人物都是充满好感的。没有按照“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逻辑,把他打入另类,而是一直尊他为英雄豪杰式的人物。司马迁虽然在项羽的仇人刘氏王朝当差,却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与刘邦平起平坐的“本纪”篇目,让他享受帝王待遇,足见他对项羽本人的喜爱。
史学家并不感兴趣的虞姬,却让文学家找到了灵感。史书中的闲人、配角却成为文艺作品中的重头、主角。项羽是一位从容走向失败的英雄,但在从容中,又饱含对女人的眷恋和不舍;虞姬是一个坚强走向死亡的女人,但在坚强中,又充满对男人的温情和柔顺。就此,文学家、艺术家开始了各自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虞姬。
据《史记》载,项羽突围时,并没有带着虞姬。那么,虞姬的结局如何呢?这成为文学家的分内工作。明代甄伟所著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讲的是比较通行的说法:
虞姬请求与项羽一道突围,即使死也死在一块。但项羽不同意,他认为虞姬既不会骑马,也不能打仗,出去是白送死。如果留下成为俘虏,以虞姬的姿色,刘邦肯定不忍杀她。虞姬坚持要同行,并向项羽借剑以扮男装。项羽将宝剑递给虞姬。虞姬接剑在手,说:“妾受大王厚恩,无以报大王,愿一死,以绝他念。”说罢,横剑自刎。
将这一文学形象发扬光大的自然是梅兰芳先生的京剧《霸王别姬》。梅先生的虞姬,不仅温顺善良、哀婉多情,而且雍容华贵、英武果敢。京剧里的虞姬除了会唱之外,舞蹈和武术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别是其“剑舞”,已经成为虞姬的定妆照。
虞姬还留下了《虞美人》的词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南唐李后主那首凄婉哀凉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至于按照史书所记载的这百十来字就开始给虞姬写传记的,更不在少数,而且至今不衰。当然,写出来的到底是谁,可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虞姬的商业价值也不小。对于虞姬到底死在哪,安徽的灵璧县和百里之外的定远县都在争,两处各有一个虞姬墓。根据一个人不能死两次的法律精神,最后折中的解释是,虞姬不是抹脖子了吗?所以她身首异处。灵璧埋的是身子,而定远埋的是脑袋,并且是项羽拎着老婆的脑袋被汉军赶到这里之后,亲自埋葬的。据说这座墓上还生长一种不知名的草,叶子一出来就是红色,会无风自动,好似美人翩翩起舞,当地人称之为“虞美人草”。这样两处都有了名人资源。
史书对名人记载不详的最大好处,是给人以争抢资源的空间。虞姬的葬身处基本在垓下附近的区域内,但其出生地就众说纷纭,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有说江苏吴县的,有说浙江绍兴的。江苏沭阳不管那一套,先占上再说,他们用虞姬的招牌造了“虞姬神”酒,建了虞姬度假村,开了虞姬苗木市场,最绝的,是办了一个虞姬苗猪繁殖基地。
如果项羽灵魂有知,我非常想知道:“霸王,您当初别的到底是哪个姬?”
txt小说上传分享
换个角度看吕后(1)
用今天的话说,吕后算是大汉朝的国母了。但这位“国母”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不好,因为她的阴毒狠辣和精于权术。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一个贤妻良母的标准来评价吕后,所以怎么看她都不顺眼,这是典型的男人哲学。如果我们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观察吕后的话,会看到她散发出的光辉。
曾经,那个叫娥(音“许”)的女子也是家境阔绰的大户闺秀。为躲避仇家,随父亲吕公从单父(今山东单县)南迁到沛县。如果门当户对出阁,娥本可以安安生生做她的贤妻良母。但一次偶然的事情改变了她的一生。在吕家举办的与当地乡绅见面宴会上,混进一个蹭吃蹭喝的二流子,他就是刘邦。
刘邦出身于本分的农家,可他本人却并不本分,既不喜读书,也不愿务农,整天价呼朋唤友,喝酒泡妞。一般的庄户人家并不喜欢这样的人物,但刘邦却靠酒肉朋友的抬举,混上了秦朝最小的一个官—泗水的亭长。按照当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建制,刘邦很像现在一个行政村的村长。以他这样的身份,是没资格傍吕家这样的大款的。
可刘邦运气实在好。吕公有给人相面的嗜好,在他眼里,这位浪荡穷鬼的面相却是贵不可言。吕公不仅容忍刘邦白吃一顿,而且不顾老婆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把家里的黄花大闺女娥白送刘邦。这应该是公元前224年前后的事情,娥十六七岁,刘邦三十一二。
娥,她的大名叫吕雉,开始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生活。她与刘邦育有一子一女,男孩叫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女孩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但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刘邦还有一个大儿子叫刘肥,比刘盈要大十多岁,是曹姓女人所生。如此算来,吕雉当初嫁的并不是“光棍”,刘邦此前虽然没有明媒正娶过女人,但却留下不少风流债。这个姓曹的女人肯定是刘邦浪荡时的情人,而刘肥则是他们的非婚生儿子。
嫁给这样一个风流的穷光蛋,吕雉毫无怨言。她已经不是富家的大小姐,而是地道的农妇,屋内养儿育女,户外除草种地,都是她的本分。这时的吕雉十分善良,史书记载,一天她在田里劳作时,有一个过路老人来讨水喝。吕雉不仅送喝的,而且还送老人吃的。偏巧这老人与吕公有一拼,也是个相面的,他断言吕雉一家人皆有大富大贵之相。
尽管诱人的大饼画了一个又一个,但吕雉过的依然是艰辛的生活。当时疑神疑鬼的秦始皇常常感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南巡镇邪。刘邦联系到两个算命的话,以为秦始皇是来找自己,慌忙跑到山野岩洞、湖泊沼泽里面躲藏起来,贤惠的吕雉不得不东奔西跑,为丈夫送衣送饭。据说刘邦很奇怪妻子为什么总能找到他,吕雉不无得意地说:“你藏的地方有祥云笼罩,我一找一个准儿!”
公元前208年,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也率领沛县子弟兴兵反秦,被拥为沛公,吕雉则由一个普通农妇被尊为夫人。两年后,刘邦攻入咸阳,立为汉王,吕雉又晋级成了王后。希望来得快,绝望也跟得紧。随后,刘邦与项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项羽在睢水大败刘邦。乱军之中,吕雉和一双儿女被冲散,她与公公刘太公一起成了项羽的俘虏。在被楚军扣押了近两年半之后,吕雉才回到了刘邦身边,这时她已经年近四旬。
吕雉就这样在充满着希望却又时常面临着绝望的境遇中活着,活得比一般女人更艰难坎坷。当吕雉变成一个老女人后,作为刘邦的妻子,她已经没有任何女人的价值,甚至连贤妻良母都做不成。当她和公公成为项羽俘虏时,刘邦不仅不想办法搭救,反而成缩头乌龟,死不出战。急性子的项羽将刘邦的爸爸拉到阵前,摆出一副要把他煮了的架势,想激刘邦做个血性汉子。哪知刘邦却满不在乎,说:“你我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的爹也是你的爹,如果你想把爹爹煮了,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在那个年代,爹的地位远比老婆高。对爹态度尚且如此,如果项羽要拿吕雉做威胁,刘邦说不定会跑过去抱柴火帮忙一块煮。
刘邦不需要贤妻,也不需要良母。当吕雉和她的儿女失散后,姐弟俩侥幸遇到了奔逃的父亲。刘邦因为追兵迫近,人多车慢,竟然将亲生儿女推下车去。这等行为连司机夏侯婴都看不过去,将姐弟俩又抱回车上。刘邦再推,夏侯婴就再抱上来。刘邦大怒,斥喝道:“你竟敢违抗我的意愿吗!”又将儿女推下去。夏侯婴大吼一声,跳下车将两个孩子挟在腋下狂奔,才算救下他们的性命。如果没有夏侯婴,吕雉回来后,连妈也做不成了。
换个角度看吕后(2)
这番磨难加上与刘邦共同生活二十年的经历,使吕雉彻底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女人,因为她已经没有了资本,而是一个政治家,一个丈夫事业上的得力帮手。吕雉的转型不仅快,而且十分成功。在刘邦夺取和稳固天子地位的过程中,吕雉(这时应该称吕后了)功不可没。
像所有帝王一样,刘邦夺取天下之后,也开始一个个收拾身边的功臣。功劳最大的三人中,谋士张良是个明白人,对主子溜须拍马处处讨好,已无威胁;能臣萧何是个老实人,只会踏踏实实做事,没有野心;只有大将韩信,不仅有历史污点—在楚汉之争中刘邦最危急的时刻讨官要官—而且一直居功自傲,让刘邦难以放心。刘邦先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又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并用计谋把韩信带回京城,以便能牢牢看着他。后来,韩信真的被逼出了反叛之心,他趁刘邦外出平乱,准备在京城动手,袭击吕后和太子。谁知消息走漏,吕后和萧何将韩信骗进宫中,把他绑起来砍了脑袋。吕后杀韩信,完全是你死我活的###的需要,与他们的品德毫无关系。相反,吕后在如此危急时刻,勉力支撑局面,果断行动,表现出了超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其时,她心里何尝不明白,老公早就想干掉韩信,只是怕天下人指责,才不敢动手。如今借己之手除掉后患,是对老公绝大的政治支援。所以,刘邦闻讯后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首先是高兴,然后才有些惋惜。吕后是多么了解自己的丈夫!
吕后还撺掇刘邦杀了另外一个心腹大患彭越。这彭越本来就是一个毫无政治远见的农民(他是渔民出身),只知道保存自己的家底和实力。刘邦几次调他去打仗,他都老大不情愿。最后,刘邦找个机会把彭越抓了,准备把他流放到蜀地。在押解途中,彭越恰好遇上吕后,于是他又向吕后诉苦,希望吕后能为他向刘邦说说情。吕后不露声色答应了,把彭越带回京城。见到老公后,吕后说的是:“彭越这小子心里不服哇!怎么能放他到蜀地呢,这不是留下祸根吗?好在遇到的是我,把他带回来了!”结果,彭越这次请托不仅让自己掉了脑袋,还被灭了三族。吕后的政治眼光,比刘邦要长远得多呀。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后这时是四十六七岁。她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来操持打理这个“家”—在她眼里,家早已不是小家,而是国家。她先是扶持时年十六七岁的亲儿子刘盈接班。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自己人手里,她甚至把刘盈亲姐姐鲁元公主生的女儿,嫁给了刘盈,这等于是外甥女与亲舅舅成亲,不仅乱伦,而且绝不可能优生。也许是遗传规律在起作用,刘盈和他的外甥女皇后始终生不出后代。吕后只好让自己这个外孙女假装怀孕,然后把刘盈和一个嫔妃生的孩子抱过来,硬说是皇后生的,取名刘恭。而刘恭的亲妈则被吕后杀掉。
刘盈十分短命,只做了七年的皇上就病死了。年幼的刘恭即位。五十多岁的吕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继续支撑着大汉的家业。但这时候,她已经感觉到危险了。
吕后虽然只有刘盈一子,但刘邦与其他妃妾还生了七个儿子。而刘恭又并非刘盈的嫡子,这是明眼人都知道的。那么,刘盈死后,他的弟兄们就存在争夺皇位的可能。这显然是吕后最担心的事情。所以,在刘盈的葬礼上,吕后只干号却没有眼泪。聪明的下级当然明白主子的心思,一方面为让吕后安心,一方面为保住自己脑袋,他们纷纷向吕后建言献策,推举吕家的人担任要职。吕后顺坡下驴,不仅趁机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握了军机大权,而且大肆为吕氏封王。
历史上一直诟病吕后扶持吕家党羽的行为,这其实是站在所谓的正统观念,也就是刘家的角度来看问题。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当时严重的政治危机。
一个王朝初期的局面与它稳定一段时期之后大不相同。刘邦是大汉的开国君主,他死时,与他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大多还健在。其中很多人的出身与刘邦一样,都是农民或底层小吏。这些人没受过正统教育,缺乏道统观念,同时又功勋卓著,那可是说反就反的呀。刘邦在世还能镇得住,刘邦的亲儿子刘盈即位也还说得过去。而刘盈之后,面对这么强大的“反动势力”,一切都很难说了。
所以,在指望不上刘家人的情况下(别说帮忙,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吕后转而寻求娘家人的协助,并没有说不过去的地方。
从吕后苦心孤诣给刘盈找老婆,我们也能看出吕后是想把江山牢牢控制在纯正的刘家血统人手里的。但没想到,吕后不得已扶持的孙子刘恭却不买账。他长到七八岁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而且放出狠话:“吕后把我亲娘杀了。当初她怎么对待我亲娘,我以后就怎么对待她!”这是公然对吕后叫板要秋后算账,换谁也得急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换个角度看吕后(3)
吕后自酿的苦果只能自己吞。她借口刘恭已经神经错乱,不能再当皇帝了,又立了新君刘弘,据称他是刘恭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刘盈与另外一个嫔妃生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个冒牌货。刘恭不久之后就被吕后杀了。
如果说晚年的吕后表面上杀人如麻,一点都不过分。刘邦与其他嫔妃生的儿子刘友、刘恢、刘建,都是被她逼死的。
吕后所为,狠则狠矣,但是不狠,又怎能成就伟大的政治家呢?吕后所诛,冤则冤矣,如果不冤,历史上哪来那么多的政治牺牲品呢?
衡量一个统治者的政治韬略,手段并不重要,关键是效果如何。汉初的###血雨腥风,但汉初的百姓生活乐也融融。吕后掌权期间,薄税赋、废苛政、正民风、举孝悌,尤以停行“三族罪”和“妖言令”为史称道。史书也不得不说:“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俨然是一幅盛世景象。对于吕后的评价,已经足够。
历史上###残酷不残酷,关老百姓什么事!
一首歌要了她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