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罪-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武二十年,公元1391年,分封第三批皇子10人为王。
至此,朱元璋诸子全部被封为王。这些诸王驻守各地军事、经济重镇。其中有9位分别镇守西起甘肃,东到辽东的广阔地域,称为九边,具有很厚的实力。尤其是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最有权势。他招兵买马,铸钱养民,手里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皇太孙的叔叔们对朱棣很不服气,但因为父皇在上,只好隐忍不发。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无疾而终,他在遗嘱中称赞皇太孙朱允炆处世聪明,恪守孝道。同时,朱元璋叮嘱诸位大臣尽心辅佐这位皇太孙。他还强调,封地的诸王都驻守原地,不用赴京会葬。
同年闰五月十八日,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元年,史称建文帝。
登基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以太祖朱元璋的遗诏为由,禁止诸位王叔入京。当时燕王朱棣已经到了淮安,听到这个诏令,只得转回北京。之后,在诸王方面,有了传言,说有人想挑拨皇帝和诸位王叔的关系,于是,诸王们惶恐不安,开始日夜操练兵马。
朱允炆很紧张,他向心腹大臣兵部尚书齐态请教对策。得到的对策只有一个,就是削藩。先逐步解除诸王的武装,剪除燕王朱棣的羽翼,再集中力量消灭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建文帝开始实行削藩,首先废除了燕王同母所生的弟弟周王的王位,将之贬为平民,发配到遥远的云南。这之后的一年之内,建文帝又相继废除了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燕王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早晚的事儿,因此他积极备战。
燕王朱棣也确实有夺取皇位和天下的野心。不但有心,且有实力。他手下兵多将广,武器精良,更牛的是,他还有个足智多谋的高僧兼能臣的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
明太祖朱元璋周年祭的时候,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熙、朱高燧到南京参加典礼,尚未返回北京,考虑到儿子的安全,朱棣不敢轻举妄动。他写信给建文帝,以自己生病为由,请求放还儿子。建文帝的智囊之一黄子澄认为,如果放还燕王的三个儿子,可以消除燕王的疑心,而后出其不意一举擒之。
建文帝失踪疑案—(明)(2)
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
燕王没想到儿子能如此顺利地返回北京,喜出望外。认为是上天的庇佑。很显然,建文帝的决定是错误的,他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消除燕王的野心,而且还使燕王再无后顾之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11月,建文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任北平布政使司,谢贵、张信掌管都指挥使司,控制燕地兵权,监督燕王行动。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3月,燕王府小官倪谅告发燕王府将领于谅、周铎。两人被押解到南京正法,建文帝下旨斥责燕王不法。朱棣为掩人耳目,假装得了疯病,在大庭广众屡屡出丑,但这一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张昺等人了解了全部内幕,建文帝决定抢在燕王之前动手。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张信投向燕王,泄露了朝廷的全部计划。
同年7月4日,燕王借口身体康复,大宴宾客。这次宴会,可以说是明代的“鸿门宴”。席间燕王将张昺、谢贵以及告密的卢振、葛诚等人全部擒杀。足足花了三天时间,燕王朱棣才平定了北京城。接着,他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态、黄子澄为由,打出靖难的旗号,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设立完备的中央机构,打这儿起,靖难之役正式开始。
7月24日,建文帝以“伐燕”诏告天下,把军务全权托于齐态和黄子澄。这里要说明一点,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中央军事力量大力削弱。因此,建文帝“伐燕”战争一开始就节节败退。虽然战场上硝烟弥漫,建文帝却醉心于在深宫和老师方孝孺探讨周代礼制,按《周礼》更改官职,搞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
由于这两个因素,建文帝不败是不可能的。
经过4年的战争,燕王朱棣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全面胜利。他进入南京城的皇宫后,建文帝就不知去向。如果建文帝已死,必有陵墓。朱棣也曾做祭典建文帝的表面文章,可是后人都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墓在哪里,连明代皇帝也搞不清楚,明末的崇祯帝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典?”
那么,这个失踪建文帝,真的是*,把自个儿烧得连根毛都找不着了吗?必须说明的是,关于“*”,只是正史的记载。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要自杀,但在左右亲信的劝说下,他改了主意,决定逃跑。于是,他剃掉长发,穿上僧衣,化装成和尚,从地道逃出了皇宫,从此浪迹江湖。
朱棣登位后,也感到如果建文帝还在世,对他的皇位是一种威胁。所以,他多次派心腹大臣四处查访。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在随行使团的官员中,就有锦衣卫的人员,这显然有暗中查访建文帝的用意。一个事实是,明成祖朱棣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重新造册登记,对僧人进行了一个总调查。
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朱棣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
有现代学者考证,当年建文帝出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山鼋山普济寺内,后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病死于此,葬在庵后的小山坡上。
由此可见,关于建文帝失踪一案,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关于*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说。
但是,《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逃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非*,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野史与民间也更倾向于建文帝出逃的说法。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当然,民间的说法多少反映了百姓对建文帝的同情。
因此,这两种说法都不是最终答案。就连清朝编修《明史》的时候,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灾,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灾。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所以,建文帝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样的,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 想看书来
把韦昌辉剁成肉块—(太平天国)(1)
如果这段历史瞬间做成剧本,将这样叙述——
时间:咸丰六年(公元1857年7月26日凌晨时分)
地点: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府
开场:夜黑风高,东王府中忽然闯进一伙兵将,见人就砍,逢人便杀,无论男女老幼,凡是活物,都无一幸免。
然而,这不是演戏,不是编造,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是完全意义上的血洗和屠杀。对于东王杨秀清和他的家眷来说,这是一场在劫难逃的灭顶之灾。
当时,喊杀声将熟睡的东王杨秀清惊醒,他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被闯入府邸的兵将乱刀砍死。这位太平天国的杰出领袖,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死去了。
兵将们从凌晨杀到天明。
天亮后,整个东王府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味,到处是尸首、残肢和鲜血。东王杨秀清全家老小,以及部署官员,凡在府中者一律未能幸免。
不用说,这是一起有预谋、有计划,安排周密的残忍杀戮,整个行动过程既冷静,又疯狂。显然,兵将只是行动的执行者,那么,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无疑就是血洗东王府的元凶。
这个元凶会是谁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仇恨?
咱们先来阅览一下杨秀清的背景。
此人出生在广西桂平县,家里很穷,成分贫农。最早,他和西王萧朝贵,跟着南王冯云山加入了拜上帝会。
1848年的时候,冯云山走霉运,被捕后关在桂平县监牢里。当时洪秀全又在广州,拜上帝会这个组织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状态很要命,人乱心也乱。
乱世的特点就是总能给一些人创造机会。杨秀清脑子活,假托“天父”下凡,站出来稳定大局。“天父”当然是臆想出来了一个神,雷同于上帝。杨秀清把自个儿塑造成“天父”附体,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不像现如今,花钱消费就是上帝了。那会儿得先忽悠完自己,再去忽悠别人。
于是,有“天父”还有“天兄”。萧朝贵和洪秀全配合,假托“天兄”附体。自此,杨秀清、萧朝贵一跃成为太平天国的首脑人物,洪秀全以“天父之子”的身份,被称为天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领导班子就这么建立了。
杨秀清在领导班子的成员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这个贫农家的孩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天生具有领导才能,英明过人,行事雷厉风行,赏罚分明,从而独领军权。这可是实权,全军上下无不敬畏。
这样一个相当了得的人物,谁敢对他下毒手呢?
清廷方面当然做梦都想除掉这样厉害的角色,准确地说,不单是想除掉他,而且是想除掉整个太平天国,杀光他们所有人。可是,清廷方面没能做到,却有人帮了他们的忙。
这得从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3月说起。洪秀全进入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以此地作为太平天国的国都。
杨秀清则指挥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在李凤祥、李开芳的统率下,兵锋直指北京城。西征军在翼王石达开的指挥下,大败湘军水师,江西十三府的七府一州五十余县全部被太平天国军占领。
同年6月,石达开等又击溃了包围天京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当时的钦差大臣向荣战死。
这一系列的战争,给清廷以沉重的打击。
这时候,长江千里,西自武汉、东到镇江,都成了太平天国的地盘。这一时期,也是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可是,也就在这一时期,祸乱就像地雷一样悄悄埋下,这个祸乱有一个词可以很清晰地说明,就是——内讧。 。 想看书来
把韦昌辉剁成肉块—(太平天国)(2)
内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开端具有隐蔽性,从面和心不和到大张旗鼓争斗,有一个矛盾积累的过程。
太平天国达到鼎盛期后,其头头脑脑们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一场农民革命难逃一个宿命,那就是以封建君主思想为最高理想。即便他们的革命成功了,也不过是以新的不平等取代旧的不平等,换汤不换药。
当初造反是活不去了,有饭吃有衣穿谁没事造反。那时他们的欲望很简单,只想吃饱饭穿暖衣,有妻儿有个家。造反取得一点成绩以后,欲望就不再简单了,他们开始了一场模仿秀——模仿曾经站在他们头上那个阶级的生活方式。
这场模仿秀具体说来有四点。
一、享乐
太平军占领武昌后,天王洪秀全就吩咐手下,为他挑选美女六十余名,供自己娱乐。已然过着帝王一般临幸夜生活。
二、奢侈
占领南京,建立国都后,这位天王马不停蹄地修筑王宫,大兴土木。
三、等级
天王洪秀全临朝,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几位外,其他文武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外,按礼仪跪拜,山呼“万岁”。实际上,这时候的洪秀全和其他诸王已经不是结义兄弟的关系了,而是君臣关系。
四、摆谱
譬如天王发布了一条诏令,规定他的臣下对他的子女,以及其余诸王的子女要用不同的称呼。
又譬如,东王杨秀清打府里出门来,“开路要用龙灯一条,计三十六节,以钲鼓随之,其次则绿边黄心金字衔牌二十对”,等等。
再譬如,太平天国的官员出行都要坐轿,天王的轿夫多达64人,东王轿夫少点儿,48人,依次递减,北王轿夫32人,翼王轿夫16人,级别最低的两司马也有4名轿夫。
共同打下来的地盘,地位和待遇却不一样,作为结义兄弟心理自然开始不平衡。可以这么说,在几位诸王心里,顶多把洪秀全当大哥,没当成“圣上”,怎么说呢?都是哥们儿,一起并肩杀敌浴血奋战不分彼此,你能当皇帝,为什么我就不能?
尤其是东王杨秀清,早不满足只掌握军政而已,他要与天王洪秀全平起平坐。于是,咸丰六年,清廷的江南大营被击溃以后,杨秀清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话剧。
剧名:《逼封万岁》
主角:男一号东王杨秀清,男二号天王洪秀全。
剧情:杨秀清在东王府里假托“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赶赴东王府,洪秀全一到,二人见面立刻开始一段精彩对白——
佯装“天父“的杨秀清问洪秀全:“你打江山数年,多亏了何人,才有你的今天?
洪秀全答:“多亏东王。”
杨秀清问:“你既然知道东王功劳如此大,为何他只做了九千岁?”
洪秀全硬着头皮回答:“东王打天下,大功盖世,当称万岁。”
杨秀清又问:“东王称万岁,那他的世子呢?”
洪秀全答:“东王是万岁,东王的世子也该是万岁,东王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万岁。”
杨秀清很满意,一出逼封万岁的戏圆满落幕。
我们知道,这太平天国一开始,就以“拜上帝教”为信仰。杨秀清有“天父”附身的特殊身份,而天王洪秀全是“天父”之子。因此,杨秀清以“天父”身份讲话时,太平天国最高领袖总指挥洪秀全就成了他的儿子。儿子听爹训话得下跪。洪秀全还真就跪了。
更过分的是,有一回,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要杖打洪秀全,北王韦昌辉等官员跪地哭求,要替洪秀全受责罚。杨秀清不准,洪秀全只能连连说“小子遵旨,小子遵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