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罪-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是,咱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结局,李治不知道,所以,他感觉不到危险。感觉不到权力增长的武则天已有了一口吞没李唐江山的欲望,这欲望相当凶猛,势不可挡,谁也无法遏制。
对于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来说,太子李贤是她掌权的一个威胁。而且,这个太子不同于李治和李弘。这个男人的身体很好。他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看不惯武则天参政。这是个大矛盾,不是小矛盾。但凡是宫廷中的矛盾都有一个规律,由隐秘到公开,先都表面矜持着,笑里藏把刀什么的,但随着矛盾升级,局面就会无法控制。
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亦是如此。不久以后,朝内大臣就分为两派。一方是武后派,一方是太子派。更坏的是,太子派中也分为几派。反对李贤的人就想出一个损招儿,像如今的下流媒体和穷极无聊的八卦爱好者传明星绯闻一样,散布小道消息,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当时又没有《人民日报》可以辟谣,在宫廷病菌般滋生蔓延。
这个消息到底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根据呢?
如果说这消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高宗李治和韩国夫人有染。李贤出生的时间是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12月。在他之前,武则天还生过两个孩子,一个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的李弘,另一个在襁褓中被闷死的小公主。两年时间生下三个孩子,怀孕难度比较高。这个时期,武则天还是昭仪,忙着争宠,为了得到皇后的位置,即便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有一腿,武则天也不会跳出来,只当眼不见心不烦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在对付和处理李贤时,手段毒辣残忍,全无母子之情。因此,李贤有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这个说法,站在情感的角度或许说得通。但是别忘了,在夺取皇权的斗争中,亲人互相杀戮的事情屡见不鲜,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就是一个例证。我说过,历史从不曾心软,皇权也从不相信亲情。因此,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站不住脚。
另外一点,高宗李治一共有18个儿女,其中6个是武则天所生。就算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这两夫妇完全没必要抱养韩国夫人的儿子。与人有染就够可以了,还要把私生子抱回来养,于情于理都不大可能。
所以,关于李贤身世的流言,只是捕风捉影的谣传。
可这谣言越传越凶。连正谏大夫明崇俨也私下向高宗和武则天进言,说太子李贤不能继承帝位,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都比他合适。从面相上看,李显和太宗李世民的模样很像,而李旦的面相很富贵。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李显登基真相—(唐)(5)
这个明崇俨不是一只好鸟,会些符咒幻术之类的玩意儿,和术士差不多。为了给李治医病,常常弄些偏方,还求神拜佛什么的,武则天也迷信,常常请他降妖除魔。因此,明崇俨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当上正谏大夫。这是个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因而,明崇俨的话是比较有分量的。
恶毒的流言飞语,给李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这孩子受不了这份儿刺激,一下颓废了,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终日沉迷于酒色,生活糜烂,甚至和户奴赵道生搞同性恋。这太荒唐了,你一个堂堂的太子走奴才的后门,罪孽啊罪孽!不少官员就上疏规劝,李贤非但不听,还和赵道生搞得更亲密,常常赏赐金帛给他。
对儿子*形骸的做派,武则天又气又恨,叫人拿了北门学士所撰写的《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给李贤,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后,武则天又写了几封批评信,责备儿子的行为,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李贤原本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母亲又来教育他,情绪就更为抵触。如此一来,母子之间的矛盾更为深刻。
就在这时候,准确地说是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洛阳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身亡!
这桩人命大案轰动了洛阳城。精明的武则天反应很快,将太子李贤定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安排官员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既然是调查太子,官员的级别就不能低。武则天安排的破案人员有两位宰相,一个是裴炎,一个是薛元超。这两位都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另外还配了一个御史大夫高智超。这三个官员,职位虽高,但也不可能直接拿了太子来审问。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李贤的同性情人赵道生身上,对他严刑逼供,赵道生哪扛得住,牙没打掉就开口招认:是太子李贤指使他杀害了明崇俨。
很好,证词有了,作案凶器呢?不用你赵道生交代,武则天当即下令搜查太子东宫。这一搜查,查出更为惊人的事情——太子东宫的马坊中藏匿了数百副铠甲。按唐朝的规定,私藏武器是犯法的。你身为太子藏这么多甲胄干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企图谋反!
案件的性质瞬间就变了。由买凶杀害国家干部上升到阴谋夺权,这就是处死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问题了。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这显然是废掉李贤的最佳机会。但有个问题她说不通,作为太子,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要谋反?李治就更是想不通,觉得其中另有原因,即便李贤想谋反,恐怕也是一时糊涂,孩子还是好孩子。于是李治向武则天求情。武则天却说:作为太子而心怀叛逆,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赦免?
于是,太子李贤被贬为庶人,先押送长安幽禁起来,而后发配到巴州幽禁起来,就是今天的巴州市一带。太子的党羽,支持太子的宰相臣工无一幸免,死亡的死亡,流放的流放。这是一次残酷的大清洗,太子的势力集团被摧毁。即便如此,武则天仍不放心,她还担心李贤会伺机叛乱,于是便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
光宅二年,公元684年2月,丘神勣来到巴州,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意外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
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李显登基真相—(唐)(6)
肃清李贤集团的势力,武则天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塞了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太子李贤被废黜后,他的弟弟英王李显被立为太子,成为高宗李治的新一任接班人。
这之前,李显继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可以说根本没有机会。他和她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相比较,不在一个档次。论德行和声誉,他不及李弘;论能力头脑,他不及李贤。李贤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李显可差远了。这孩子总的来说是智慧不足,能力不强。优点倒也有一个,就是温顺。相当温顺。而这温顺不全是他生来的性情。有一半儿是叫武则天给吓的。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哥哥的下场,很清楚一旦得罪了执掌朝政的母亲,自己会是个什么结果。
于是,在武则天面前,李显始终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决不乱说。这太子当的,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苟延残喘。当然,李显这个做法和状态的收效非常好。没有和武则天发生任何冲突,太子这把交椅算坐稳当了。从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的时候,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和武则天都很高兴,不仅改年号为永淳,还将这个孙子立为皇太孙。这说明,武则天对李显是比较放心的。
相安无事度过一年,到了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4日,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临死前,李治遗命,令宰相裴炎辅政,同时下一道遗诏。这份遗诏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
这份遗诏的意思就是说,确定太子李显继承皇位,而且在灵柩前就可以即位当皇帝。关于服丧的事宜,按照汉制就行了。丧事一日当一月,不用遵循传统守孝三年。最关键的最后一句话:“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如果难以决断,就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
二、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决断时,要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方能裁决。
这就像今天的合同公文,漏洞总是有的,文字总是可以解释的。解释权在谁手上呢?答案很明显,在武则天手上。武则天早已在不断积聚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对宰相班子的调整,对中央禁军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方方面面都在慢慢掌握中。李显算什么呢?明明是儿子,过的日子却是天天装孙子,好不容易继承帝位,遗诏里又写这么一句。父皇是怎么想的啊?
李治的想法不外乎有两个。第一,李显在监国期间,荒于正事,让李治大伤脑筋,所以,李治信不过李显的能力和头脑,担心他控制不了朝廷的局面。第二,对武则天能力信任的同时,也有些担心她独揽政权。以为加上这么一句话,可以让武则天作为李显的顾问,互相又有所牵制。
遗诏,准确地说,不单单包含了一个皇帝临终前的诏令。还有他的愿望。而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李治以为,遗诏所言只给武则天保留了一部分权力,却没想到,他的这种保留会让武则天将整个大权独揽于手。
李显登基真相—(唐)(7)
服丧期满。27天后,27岁的李显登基亲政。改年号为“嗣圣”。是为唐中宗。
可坐上皇位的李显有些找不着北。这就像一个穷困已久,长期混迹社会底层受压抑的人,忽而拾到一笔巨款,侥幸登入上流社会,狂喜中难免有些掩饰不住的张狂。
先前说过,李显温顺的性情一半儿是给武则天吓的。事实上,他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温顺的另一面就是任性。他被立为太子后,最爱干的只是骑马打猎。这一点正是他任性的体现。正月初一这天,他坐上皇位,立刻着手干了三件事。第一件,迫不及待地立他的太子妃韦氏为皇后;第二件,把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第三件,让韦氏的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直接当了宰相。
说起来韦氏家族也出身贵族,可早已经没落了。家族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如此硬行提拔,肯定是难以服众的。要说李显这么干没经过大脑倒也不是,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想啊,武则天有自己的势力和心腹,那么现如今我登基了,也应当有我的一班人马,于是行动。
这个傻小子也不先看看老娘武则天是怎么干的,武则天执政都先要安抚李唐宗室,什么事儿都得有个过程,李显不管,先干了再说。对此,武则天以静制动,观察李显下一步的行动。李显呢,不仅没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知,反而变本加厉,他还要进一步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更荒唐的是,他还要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头脑发热到极点。
这时候,受高宗李治遗命辅政的宰相裴炎看不下去了,出面干预、争执。认为这两个提拔不妥。
李显很愤怒,你瞧清楚,我现在不是太子了,我是天子,天子无戏言,一言九鼎,天下都是我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他拍案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可以,给他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
这话把裴炎噎得够戗,你也知道天子无戏言,可你这话真把人心肝吓得扑通扑通地跳。
感到恐惧的裴炎马上就把这件事向武则天作了汇报。武则天听了什么反应呢?她是既气愤又失望。认为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根本不配当一国之君,如此下去,天下迟早要毁在他手里。
于是,武则天就和裴炎密谋,打算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皇帝。
李显啊李显,脱口讲了这么一句不经大脑的负气话,大难飞快就临头了。他的任性将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六,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李显则高坐殿上,等候百官朝拜。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还未议事,裴炎就和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人带羽林军士兵进到殿内,一副杀气腾腾的架势,进来就宣读废黜他的诏令。这个诏令当然是武则天的旨意。左右侍臣听了以后,只得遵从,将李显扶下殿。
对李显来说,这显然是当头一棒。惊慌的他根本没意识到自个儿错在哪里,傻在何处?他很不服气地问武则天:“我有何罪?”
武则天反问:“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
李显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其实失言也不要紧,关键看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是一介平民,失言就是玩笑。对于一个皇帝,那就不是玩笑,是完蛋。
李显就完蛋了。才当了一个多月皇帝,就被赶下台来。这正常吗?其实很正常,凭李显这个初出茅庐,一步错步步错的小子,怎敌得过老谋深算的武则天。老娘兵不血刃就把你废了。什么是宫廷政变的顶峰境界?这就是了。打打杀杀算什么,智取才叫一个高明。
李显登基真相—(唐)(8)
李显下台后,是为庐陵王。他的弟弟李旦接任他做了皇帝。这是一个具有学者气质的孩子,在武则天看来,也就是一傀儡。
被废黜的李显可比傀儡的境遇糟糕多了。他先是被发配到今天湖北房县,也就是当时的房州。刚到那儿5天,又被发配到均州,就是今天的湖北均县西面地界儿。隔年三月,李显又被迁回房州。这样反复搬迁是武则天刻意安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李显长居一地,集聚发展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和自己的权威。李显对此自然是毫无办法,他活像一只塑料跳棋,任由武则天拇指食指一捏,想放哪里放哪里,想叫你怎么跳,你就得怎么跳。
几年下来,李显的锐气被武则天折磨得消失殆尽。这时,武则天才让他长久居住在房州。一住就是15年。
这15年中,朝廷巨变。发生的大事儿一件比一件骇人。首先他的弟弟李旦主动上表逊位,武则天把听政的垂帘扯去,自己称帝,成为一代女皇,疯狂杀戮李唐宗室子弟。李显这边则是既庆幸又害怕。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没继续当皇帝,当了迟早也得被废,说不定命都难保。害怕的是,那么多李唐宗室子弟都被杀了,自己还不跟个臭虫一样,哪天老娘不爽,说踩死就踩死,逃也没处逃,跑也没处跑。老娘那边没动静,他这厢心里更打鼓,说不准哪天武则天就来一杀招。这么提心吊胆,还不如死了省心,这就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期间,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不久后,李唐宗室的琅琊王冲、越王贞等人遥相呼应,相继起兵。既然是兵变,就得有个说法,打仗造反历来都得有个说法,讲求一个出师有名,显得自己很正义,以求民心支持。徐敬业等人打的旗号是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实际上,徐敬业起兵,根本算不得什么正义。武则天称帝后,提拔的大多是武氏子弟。这就让一些没被提拔的政客很失落。他们聚在一起就嘀咕、哀叹,心理很不平衡。典型的运气背怨社会,命苦就怪政府。徐敬业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担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