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亚财政-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名字”。(本段引言都是奏折原文)
这就是博尔多的交待。既不交待清楚到底收了哪些人的礼,收了多少礼,甚至也没有一点对收礼的自责,更没有一点认错的意思。这样的交待自然是不能让雍正满意的。范时绎向雍正报告情况时说:博尔多身为高官,不能洁己正身,做全省官员的表率,收了蒲台县的规礼,现在事情败露,还以到任时间不长、在衙门里的时间少、与属下官员不熟悉、事情已经记不得了等为藉口,想含糊其辞蒙混过关,对此审案官员本想用刑让他老实的,可是正在盘问的时候,博尔多大概是心理压力太大,突然“痰壅昏迷,不省人事,不能回供”,现在是先给他治病,等病好了之后再审。
博尔多最后有没有老实招供我们不太清楚,至于黄炳和余甸,十二月二十日下达了处理意见:黄炳判斩监候,余甸判绞监候,秋后处决——也就是两人都被判了死刑,只等来年秋天执行。至于原来收的礼,自然也要全部吐出来,都着落他们家属赔补。〔1〕
二 送礼簿的内容(1)
雍正六年的这起案件,从一个普通的州县亏空案,演变为一个惊动中央、许多人被革职、有数位省部级官员被判死刑的大案,其转折点是一份送礼簿的出现。这份送礼簿,揭开了一个官场的大秘密。这份在山东一个偏僻县份县衙的暗淡灯光下记下的,又被送到金壁辉煌的北京紫禁城皇帝案头上的珍贵材料,已经随着历史时光的流逝而遗失了,我们无从看到其真面目,也无从知道当年的蒲台知县朱成元出于什么目的、以怎样的心情在26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记下他送礼的对象、名目和数额。从后来雍正的圣旨中,我们知道他送礼的对象是他的各级上司,从知府、道台,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但是具体的记录,比如以什么理由送礼、每次送多少银子等等就无从知晓了。这是让人遗憾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当时人的议论中窥测那长达273页的送礼簿的具体内容。了解这份送礼簿的具体内容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将告诉我们做为清代的一个基层官员——知县,他需要给他的上级领导们送什么礼、送多少礼,送这些礼对于整个官场和吏治有什么影响。
那么,清代的基层官员要向上司送什么礼?送礼的标准怎么样呢?
顺治、康熙时代的吏科给事中林起龙曾经解释过当一个基层官员的难处,其中之一是“奉上官之累”。林起龙说,一个州县官员到任之后,“参谒上司,则备见面礼;凡遇年节,则备节礼;生辰喜庆,则备贺礼;题授保荐,则备谢礼;升转去任,则备别礼”。(《皇清奏议》卷七)林起龙这段话中说到了五种礼:见面礼、节礼、贺礼、谢礼、别礼。这五种礼是明清官场极普遍的送礼名目,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内涵,以及送礼的标准。
(一)“见面礼”、“别礼”
所谓“见面礼”,是说上司刚刚到任,下属官员(“属员”)要前往参拜,见个面,认识一下,见面要送礼,所以叫“见面礼”,也叫“贽礼”或“贽见礼”,或是称“上任礼”或“到任规礼”。上司到任属员第一次参拜要送礼,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元代就已经盛行,当时叫“拜见钱”。(叶子奇《草叶子?杂俎篇》) 这个“礼”,明清两代都是存在的。州县官员要向上司送“见面礼”,衙役在州县官员刚刚上任时也要送“见面礼”。与“上任礼”相对应的是“离任礼”,即林起龙所说的“别礼”,它在上司升迁、调动离任时送。有些上司是代理(署理)某个职务,比如某省巡抚暂时不在任而由布政使代理其职务,那也要送礼,叫作“署印礼”。
“见面礼”的标准怎么样呢?
据康熙五十六年(1717)两江总督长鼐的报告,他于该年出任此职,六月十九日抵达南京,接任之后,二十二日,安徽布政使、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江安粮道、驿盐道、常镇(常州、镇江)道,徽州、江宁(南京)、扬州、镇江、松江(上海)等府知府前来参见,并送银120两到500两不等,总共有3800两。长鼐说,按已经送来的银子,和还没有送来的下属各司、道、府官员数目估算,礼银大概有一万多两。(康熙五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长鼐奏折)这就是说,在康熙后期,一个两江总督,他一到任上就可以收到“见面礼”一万多两银子,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有400多万元。
清代的两江总督管辖较广,“两江”指江南、江西,而江南又包括现在江苏、上海、安徽的范围。两江总督所辖属官,有4个布政使、3个按察使,15个道台、29个知府、40个同知、34个通判、9个直隶州知州、8个知州、187个知县。(此据1848年秋季本《秩爵全览》,政府机构设置清代变化不大,所以康熙后期与道光年间没有大的区别)
长鼐的奏折中提到送礼的官员是司、道、府,送礼的标准如果以布政使500两、按察使400两、道台300两、知府200两来计算,那么可以得到礼银13500两。如果州县也送礼,每人以100两计,可得19500两。两者相加,礼银超过30000两。就算州县级别不够,没有向两江总督送礼,知府送得少的只有120两,那么总数达到一万两是完全可能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 送礼簿的内容(2)
这是两江的情况,四川的情况相似。在晚清,四川总督的到任礼大约有二万两银子,全省各衙门都要送,布政使、按察使、道台要千两,府、厅、州、县按照其职位收入的情况送,或四百两,或三百两,或二百两、一百两不等。(刘愚《醒予山房文存》卷十)
由此可见,送“见面礼”是一个全国官场的普遍情况,山东没有理由不送,其数额应该也差不多,州县送一次不会少于一百两。
第一次参拜上司要送“见面礼”,平时拜见也要送礼,称为“门礼”、“门敬”,送的礼银称为“门包”。“门包”从名义上是送给守门人等随从人员的,但这项费用的享用者,有时并不是官员的随从、家人,而是官员本人。比如湖北巡抚宪德曾经奏报说,湖北巡抚每年有盐商送的礼4万两,送的时候要同时送家人门礼4000两,他的前任杨宗仁已经把4万两禁革了,但家人门礼4000两仍然照旧收受,自己到任还是按照这个老办法收。(雍正五年三月十六日湖北巡抚宪德奏折)按照官场送礼通常的习惯,送礼时要有小费,叫做“随封银”,百分之十是“单随”,加倍则是“双随”。盐商送4万两银子的礼(这项银子实际上是“盐规”,即食盐方面的陋规),要送4000两的“随封银”,这是“单随”,它名义上是给巡抚家人作“门礼”的,但从湖北巡抚的做法来看,它实际上不归家人,而归官员本人。
送给家人的门礼标准,据湖南巡抚布兰泰的调查,湖南巡抚衙门门礼标准是这样的:上县(即钱粮较多的县)10两、中县8两、下县6两,道台、知府在县令的基础上加倍,布政使、按察使还得在道台、知府基础再加倍。布兰泰到任半个月,来参见的官员共有18位,所收的门礼共216两,平均每人12两。(雍正四年二月一日湖南巡抚布兰泰奏折)
布兰泰说的是湖南地方官员求见巡抚时的门礼标准,其他衙门的标准他没有说到。如果以一个州县官员为例,他求见各级上司送门礼的标准怎么样呢?山东的标准是这样的:巡抚衙门16两,布政司、按察司衙门8两,粮道衙门12两,驿道衙门5两,兖宁道衙门8两,巡道衙门5两,本府、本州衙门16两,同知、通判衙门三四两。(雍正六年九月初八日河东总督田文镜奏折)我们可以算一下,州县官员一年中如果见上司50次,平均每次10两,他用于“门礼”的费用就是500两,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只见30次、20次,也要二三百两银子。
(二)“节礼”
“节礼”,是逢年过节送的礼。中国一年有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在这些节日,下属是一定要向上司送礼以示祝贺的,就像现在中秋节送月饼一样。清代官员本人的生日对于下属来说也算是“节”,下属也要送礼,与三个传统节日加起来就是“四节”。
“节礼”的馈送标准,广西的情况比较清楚。据广西巡抚高其倬说,广西省内各衙门每年向巡抚送节礼12400两,具体标准如下(康熙六十年五月初二日广西巡抚高其倬奏折):
这是送给巡抚的,送给布政使的没有这么多。其情况是,土司州县没有馈送,其他九府每节40两,63个州县或12两,或24两,合计算来,每节可以得银1300多两。(雍正元年六月广西布政使刘廷琛奏折)
广西是个穷地方,州县官员的收入少,所以送礼的标准也比较低,但巡抚一年所收节礼也有一二万两银子。在山东,巡抚的节礼据朱成元案中被判死缓的黄炳自己此前所说,高达6万两银子。(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山东巡抚黄炳奏折)其他各省的巡抚,比如河南是4万两,江西是5万两,广东也是5万两(还有10万两的说法),贵州最少,是7000两。
(三)“贺礼”、“谢礼”
“贺礼”,是祝贺上司“生辰喜庆”等喜事时送的礼,它包括送给官员本人的“寿礼”(也叫“生日礼”,算入节礼),也包括官员的妻子、父母做寿,官员生儿子、生孙子等时节送的礼。
在朱成元案中被查处的博尔多,在山东布政使(代理)和安徽布政使任内给母亲做寿时都有官员送礼。雍正元年(1723)五月山东任上,“济南府的官员做备围屏、杯、缎、银如意、调羹送来上寿”,具体值多少钱不太清楚。第二年在安徽,“收受各属寿礼,金银、绸缎、玉器等项共计银七千余两”。 。。
二 送礼簿的内容(3)
“谢礼”,是为了感谢上司推荐任官或保荐升官所送的礼。
除了上述的多种“礼”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名堂的礼,比如“盘库礼”也是很常见的。所谓“盘库”,意思是上司到下级衙门盘查银库、粮库有没有问题,一般是一年查两次,春季一次,秋季一次,可能与检查春秋两季的税收工作是否做得到位有关。咸丰九年(1859),张集馨回答道光皇帝的询问说到四川总督每年春、秋两次到布政司衙门盘库,每次可得银子1000两。(《道咸宦海见闻录》)雍正二年代理广西巡抚韩良辅在奏折中则说到广西不仅有“盘库礼”1200两,还有“阅城礼”1000两,是视察部队时军官们所送的礼。另外州县官员招待过境的高官,高官随从人员会索要“抄牌礼”、“过站礼”等等名目的陋规。
送礼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会赤裸裸地送银子,而是与实物一起送的,实物当时称为“表礼”或“水礼”。当然也有只送贵重东西而不送银子的情况。实物中的土特产叫“土仪”。当然,每次送礼时还要送“随封银”,或“单随”,或“双随”。
以上名目繁多的“礼”,大概就是山东蒲台县令朱成元应该送的,也就是他的送礼簿中可能记录的内容。那么,朱县令每年为了送礼要花掉多少银子呢?据权威人士田文镜说,没有个三四千两是不行的。(雍正六年九月初八日河东总督田文镜奏折)
问题是,这些银子从哪里来?山东州县官员养廉银是1000两,这还是雍正改革后才有的补贴,在这之前只有45两银子的俸银,要支付这么多的“节礼”怎么办?它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迫使山东州县官员在征收钱粮时以“火耗”等名义浮收;另一个是如果用得急,那就只有先挪用属于国家正式财政收入的银子,这样就导致亏空。在朱成元的案子中,朱成元在蒲台县任上的26年共亏空26000多两银子,平均每年亏空1000两。山东全省,据田文镜说亏空达到200多万两。如果也以26年来计算,平均每年落下的亏空大约是10万两,山东共有一百来个州县,平均下来刚好是一个县1000两光景。由此可见,蒲台县的亏空处于平均线上,这意味着朱县令虽然不是什么好官,但也未必是那种特别贪婪的官吏。
我们还可以推测一下送礼与州县加派“火耗”的关系。山东有一百零几个州县,每个州县每年送给上司的“礼银”如果是3000两,那么总额就达到30多万两。而山东的地丁钱粮是300多万两(山东的税收主要是地丁银,其他方面很少)。这意味着,为了送礼,州县官员征收地丁钱粮时至少要加派10%的火耗。换句话说,山东的老百姓为了官员们的“礼”要在法定税收之外多付10%。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 不送礼行不行?(1)
为了送礼,州县官员只能向老百姓伸手。在这种到处都要送礼的官场秩序中,如果一个州县官员想做清官,他能不能做得到?或者换个意思说,一个州县官员不送礼行不行?答案很简单:不行,绝对不行。
之所以说不送不行,这是由送礼的对象决定的,要知道下列几类人都是得罪不起的,否则公事很难公办。不能不送礼的人包括:一、上级,特别是顶头上司;二、上级的亲属、家人、随从;三、上级衙门的办事人员;四、钦差或“过客”;五、京官,特别是京城高官,以及王公大臣和他们的亲属、家人、随从。除了这几类人之外,还有两类人也是必须送礼的,不过关系情况比较特殊,留待后面再说。
(一)不能不给上级送礼
为什么说不能不给上级送礼呢?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叫李皭的人在福建将乐县当县令,上级暗示要送礼。李皭是个清官,刚到任的时候就跟家人说明白:“当官除了俸禄其他都是贪赃,你们不要连累我。”衙门里有二株桂花树,开花的时候,李皭指着桂花树说:“这树是官物,你们有谁敢擅自攀折的,我饶不了他。”可以想见,李皭不会向上司送礼,也没有礼可送。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李皭当了三年官之后丢官回老家。记叙此事的《清稗类钞?廉俭类》说到李皭丢官原因的原话是这样的:“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李皭的遭遇肯定不是个别现象。雍正二年,杭州人汪景祺在给他带来灾难的《读书堂西征随笔》里面说当时吏治最坏的是陕西,几十年来,陕西的省级高官——督(总督)、抚(巡抚)、藩(布政使)、臬(按察使)都是旗人,他们除了搜刮财产、喝酒听戏别的什么都不会,下级为了讨好他们只好加征杂派,偶尔有一两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拿出自己所有的东西去送礼,就不能保有其职位,甚至有致家破人亡的。汪景祺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间有自好之士,不竭膏血为馈遗,即不能保其位,且有破家亡身者。”(五月二十日记,“西安吏治”条)
咸丰四年(1854)、五年,一个叫何绍基的人做为学政在四川各地主持考试,结束后他向皇帝报告,说他到地方上接触了一些官员,他们都对给上司送到任礼和节寿礼深感痛苦,一个州县官员,每年向总督、藩台、臬台以及他们的顶头上司道台和知府的三节两寿和到任规礼,多的达到一万几千两,送给上司的这些礼和国家正式税收没有两样,绝对是不能少的。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上司各项陋规等于正供,不能短少。”(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四川学政何绍基奏折,《东洲草堂文集》卷二)
(二)不能不给上级身边的人送礼
上司本人的礼不能少,上司身边的人同样不能少。上司身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