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闻业的怀乡病-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国新闻界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类似于20年代的重大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将自己推向华尔街,新闻业的纯真年代结束了。媒体不再仅仅是编辑记者们的手工品,它更被股东与盈利需求所左右,但肖恩主持下的《纽约客》却似乎依旧保持着哈罗德·罗斯时代的单纯。罗斯对于编辑人员的溺爱简直令人难以想像,他从不允许经营部门走进编辑部的大门,似乎也从不考虑他的商业合伙人弗雷西曼的感受。如果《纽约客》赚了更多的钱,那么就必须提供更好的报酬给作家们。强势的罗斯使弗雷西曼无可争辩,但随着杂志的成功,后者也的确赚了更多的钱。到了弗雷西曼的儿子彼得·弗雷西曼与肖恩搭档时,前者对后者的尊敬犹如儿子之于父亲,没人质疑这是一本以编辑部为核心的杂志,或者说这是一本肖恩个性的杂志。肖恩几乎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很少考虑是否该把工作分给别人。当小弗雷西曼在1974年的股东大会上被人问道“肖恩先生是否有副手时”,这位发行人不能肯定地支吾道:“我想他没有”,他的确不了解编辑部的情况。
  

圣徒威廉·肖恩(3)
肖恩自己也清楚《纽约客》杂志多么与众不同,它从不需要取悦市场,也没有经营的压力,并且它还盈利,且利润丰厚。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致编辑人员的一封信中,肖恩承认,《纽约客》的编辑部简直是在一种完全理想的状况下运行的。别的地方是以商业分析为导向,而这里完全是另一个极端。而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得以维系。当越来越多的人为肖恩之后的《纽约客》担忧时,肖恩却没有做好寻找接班人的工作。他挑选了年轻的编辑乔纳森·秉汉姆作为继承人,但后者虽是一个杰出的记者却非一名好的主编。他刻意模仿肖恩,却不了解肖恩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个试探性的任命在一片抗议声中夭折。
  到了20世纪80年代,《纽约客》面临着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媒体世界已经变得庞杂无比,电视而非过去的印刷品才是核心力量。人们也越来越追逐有趣的东西,在1974年创刊的、以电视明星为报道对象的《人物》(People)杂志大获全胜。《纽约客》严肃的报道方式虽然依旧盈利,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微薄。早在1974年它的销路已跌至每期万份,1983年虽增至51万份,但1年以后又跌至50万份。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纽约客》将被出售的传闻已经出现。贝克夏投资公司的沃伦·巴菲特与福特基金会的负责人麦乔治·邦迪都曾私下与肖恩联系,倘若出现意外,他们愿意出资帮助肖恩,以延续《纽约客》的传统。肖恩婉言谢绝,并从未将此事告诉发行人彼得·弗雷西曼。
  但最终彼得·弗雷西曼还是抵制不住纽豪斯出版集团亿美元的出价。1985年,以出版小报与空洞的时尚杂志为主业的士毅·纽豪斯拥有了他垂涎已久的《纽约客》。这项交易最初并未激起肖恩与其他作家们的愤怒。因为纽豪斯已经信誓旦旦地承诺将继续保持《纽约客》的传统,他还公开宣称肖恩是他的精神导师之一。而肖恩也一直对士毅·纽豪斯不无好感,他觉得在20世纪60年代时自己曾在某个俱乐部见过这个孩子。而他的信心也体现在当期的《纽约客》中。他破例在杂志上写道:“《纽约客》商业经营的所有权或可以易手,但是《纽约客》的基本构想—《纽约客》的传统、《纽约客》的精神—从来不曾为任何个人所拥有过。它是不能被买卖的。它存在于许多作家、艺术家、编辑和编辑助理们的心底深处,他们为了文学、新闻、美学、道德原则的共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工作。”
  但肖恩显然是过于乐观了。他已经76岁了,是世界上最年长的主编,尽管他的头脑依旧敏锐,但一些人或多或少觉得他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他们批评他将《纽约客》变成了一个老友俱乐部,他不舍得解雇与他相伴多年的作家与艺术家,为了照顾他们,他不得不发表一些已经不再受欢迎的作品。杂志的销量与广告额继续下降。
  在1987年1月的一封公开信中,纽豪斯强迫肖恩在当年3月1日退休,并选择格特利布而非肖恩推荐的查尔斯·麦格拉斯(Charles Mcgrath)作为继承人。这个令人震惊的声明,使肖恩感觉到一种背叛感。比肖恩更愤怒的是《纽约客》的150多名艺术家与作家。一种类似于亚特兰蒂斯岛沉没的绝望感扑面而来。整整35年来,肖恩指导着《纽约客》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他几乎要克服年龄的障碍,似乎要将这种指导永久性地持续下去,因为人们暗暗意识到,那是肖恩的职位,会有合格的继承人出现吗?
  那次发生在《纽约客》总部的抗议成了全美新闻报道的中心。同情《纽约客》作家群的媒体哀叹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反驳者则相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事变更了,那些抗议的作家们是一群被宠坏的孩子,实在不够成熟。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华盛顿邮报》的著名专栏作者)在《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写道:“《纽约客》的作家,其中一些你可能认为早已死掉了,其他一些作家则像逝去的人一样写作,他们抗议肖恩被突然性地替换了—经过仅仅35年之后。”
  纽豪斯的举动使肖恩最后两年的任期看起来像是一个过渡,他在1985年表达的对肖恩的推崇似乎完全是为了稳定人心。但是据莉莉安·罗斯回忆,肖恩从未责怪过纽豪斯,他对后者依旧充满着某种父亲式的情感。肖恩的告别书弥漫着一个79岁老人的伤感,并暗暗地流露出他所推崇的那些品质正在变得不合时代节拍:“在这混乱的时刻里,我五味陈杂而茫然不知所措,几乎静不下心来和诸位道别……我们用诚实和爱心完成了我们的工作。《纽约客》……,曾经是最高雅的杂志,或许可以称它是空前最伟大的杂志,但是这份工作上的成就比起我与诸君之间的情谊,它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真正最重要的,在于你我曾经共同工作……,我们曾经不断地努力,试图发觉事实、传播真理。”
  在与肖恩长达半生的相处中,莉莉安·罗斯发现这个男人总是被一种死亡感压迫着,他很少有放松感,他必须时刻通过工作来对抗死亡对他的召唤。他有自己的妻子与两个孩子,他的家人与朋友知道他与莉莉安的情人关系,因为他与她都不喜欢虚伪的隐瞒。他热衷于音乐,他的家是《纽约客》作家们喜欢去的地方,他为客人们弹钢琴。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音乐天赋使他成为《纽约客》作家聚会时的明星。他几乎从不外出渡假,书桌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休息场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圣徒威廉·肖恩(4)
现在他退休了,他的确有点兴奋地重操旧业,他开始写作剧本。35年以来,肖恩先生与《纽约客》紧紧相连,后者诱惑与吞噬了他的全部精力与时间,而他本人也成了新闻史上最温柔、最伟大的独裁者,一些作家声称竟然在他身上发现了丘吉尔式的特质。
  但一直到1992年12月8日死亡之日降临前夕,肖恩还打算与新总编蒂娜·布朗一起探讨《纽约客》的未来。在格特利布继任后,杂志的销量与广告依然不见起色。肖恩甚至一直期待纽豪斯能够再次询问他的意见,他随时准备再次投入全部精力帮助这本杂志。当以拯救《名利场》(Vanity Fair)而著名的蒂娜·布朗继任格特利布之职时,纽豪斯已准备要完全抛弃肖恩那一套了。但肖恩对他的继任者并没有发表过任何负面的评价,他总是期待能够提供自己的帮助,但从未有人问过他。
  1992年10月5日,在蒂娜·布朗主编的第1期《纽约客》的封面上出现了朋克的形象。这已是一个令85岁的肖恩不安的世界了,人们寻求的是明星、刺激而非隽永的文字天堂,今日的主编追求的是将自己包装成明星,而非兢兢业业地为作家服务。那些羞涩、敏感、莫名其妙的同辈们已经离去,E·B·怀特、詹姆斯·瑟伯都已不再,而J·D·塞林格也躲进了森林中不愿出来。只有跟他们在一起,肖恩先生才能感到从容。
  2002年的《纽约客》依旧是一本美妙的杂志,依旧令人尊敬,它甚至在2001年的国家杂志奖中获得了5项大奖。但是谁都清楚,它不可能再像肖恩时代那样无可匹敌了。正如肖恩自己都承认的,他任期内的《纽约客》,没有前人,也不可能被延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访问的艺术(1)
1956年夏天,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他的私人医生保罗·怀特将在参议院委员会上就总统的身体状况接受质询。那天早晨,几乎整个华盛顿的记者都集结在参议院门口,渴望从保罗·怀特的嘴里探出一丝半点风声。结果,当记者们涌向保罗·怀特的出租车时,《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詹姆斯·莱斯顿与怀特一起走了出来。
  这是典型的莱斯顿风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盛顿新闻界,他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似乎永远知道如何接近核心人物,如何将捕风捉影的消息演变成实实在在的大新闻。他精通心理学,在获得一点点消息之后,便会直接打电话给消息来源处,假装知道更多的情况,对方信以为真便开始透露更多信息。
  除了敏锐的直觉,莱斯顿深信成为杰出记者的关键是赢得对方的信任。他是典型的《纽约时报》人,严肃却亲切,令人尊敬。在名利场遍布的华盛顿,他告诫自己的年轻下属不要混淆记者与官员之间的界限,努力且一丝不苟地工作是最重要的。而他自己每次去白宫时,都会带上铅笔和笔记本。于是,在习惯认定新闻记者是“没有教养的低级粗俗之辈”的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心目中,气质高雅、认真严肃的莱斯顿是“必须被尊重”的人,所以他们常常希望莱斯顿是第一个获知消息的人。
  鲍伯·伍得沃德没有莱斯顿的天才与直觉,但他可能比莱斯顿更加敬业。这个外表诚实、憨厚的小伙子过于沉稳,甚至略显笨拙。在跟踪发生在水门饭店民主党总部的行窃案之前,他一直在为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小事件而奔忙。他常常很晚才回到《华盛顿邮报》的办公室,忙上一阵后,再出去溜达一会儿,顺便采访一下夜间建筑工人,因为在深夜只能采访到他们。
  在与搭档卡尔·伯恩斯坦漫长而艰辛的追踪“水门事件”的过程中,穿着整齐的伍得沃德的诚恳常常令迟疑的受访问者愿意坐下来谈一谈,在整个水门事件调查中扮演神秘角色的“深喉”似乎也极愿意相信这个耶鲁毕业生。而伯恩斯坦则是一位卓越的幻想者,他大胆地将情节断片拼凑成完整的画面,勇敢非常地给大人物打打电话,甚至激怒他们,然后获得偶尔泄露出的情节。
  在已经变成传奇的“水门事件”调查案背后,是大量极其乏味的工作。两个年轻记者常常在拜访的10个人中,只能找到一两个愿意开口讲话的人。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他们常常是孤军奋战,常常为自己的报道登在不显眼的位置而心生疑虑—“读者会不会忘记他们的调查?”他们是默默无闻之辈,这使得他们的采访不引人注目,也没人与他们争抢,结果他们创造了新闻史上最大的奇迹。
  几乎所有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都告诫后来者,永远不要将自己放在舞台的中央,你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而非一个多嘴多舌、自作聪明的发言者,这样常常招致被采访者的反感。但是,奥利亚纳·法拉奇却固执地将自己放在聚光灯下,因为她深信规则只为庸常之辈而定,而她也从不是一个记者,而是恰好从事新闻的伟大作家与演员。她的个人魅力除了偶尔碰壁外,几乎所向披靡地征服了大部分的采访对象。
  在20多岁时,年轻却经验丰富、善于驾驭华丽文体的法拉奇被《欧洲人》杂志派往美国采访好莱坞明星。这名佛罗伦萨姑娘几乎立刻以极具个人色彩的报道将自己推到了台前。她本人个性的展示是如此抢眼,以至于报道倒退居到第二位。在回忆中,法拉奇声称,这些聪明的明星们看出她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看出我有天才,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我—奥利亚娜·法拉奇。就这样,他们不仅同意见我,还和我成了朋友。”意大利读者们似乎根本不关心玛丽莲·梦露如何,他们所关心的是令他们骄傲的法拉奇接下来要做什么。
  没人能够回避她的魅力,她深信这一点,这不仅因为她的天赋,也同样因为她偏执狂式的工作热情。她总是在说,“我总是冲动地感到必须做点事,仿佛我第二天就要死去。我从来不曾放慢脚步。”在她最富神话色彩的世界政治名人系列采访中,已经不再年轻的法拉奇似乎根本未考虑过危险与困难。她不断地给他们发传真,催促他们接受自己的采访,并且阅读了关于他们的一切资料。
  1982年,以色列的强权人物、当时的国防部部长沙龙被法拉奇激进、大胆的提问风格刺激得极度兴奋。采访后他对法拉奇说:“您不好对付,极难对付。但是我喜欢这次不平静的采访,因为您是一位勇敢、忠诚和能干的妇女。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这样带着这么多资料来采访我,没有一个人能像您这样只为一次采访而甘冒枪林弹雨。”而亨利·基辛格甚至在接受她的采访时坦白承认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她已经采访了那么多元首,他渴望在她建造的领袖万神殿里占据一席之地。
  试图学习法拉奇的年轻记者只会面临失败,因为要么你生来就是法拉奇,要么你永远也成为不了她。法拉奇可以在大声怒斥卡扎菲的同时,依旧将采访进行下去。她有一种来自于一个不可测世界的智慧与魅力,她根本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偏执狂式的精灵。但是,莱斯顿与伍得沃德则是可以学习的。他们的智商的确很高,却不是高不可攀;他们执着却同时保持着理性;他们恪守人类一些基本的尊贵传统—诚恳、孜孜以求、分寸感;他们精通与人相处的艺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访问的艺术(2)
如果你认为这两位与你仍旧距离遥远,你可以学习诺曼·皮尔斯汀。这位《华尔街日报》前总编在年轻时不喜欢写作(尽管他创造了《华尔街日报》历史上写作的黄金时代),所以他就设法和当地企业的管理者们搞好关系(他当时是《华尔街日报》驻底特律的记者)。他和他们一起喝啤酒,吃烤肉,胡说八道,他的体重增加了27磅,但是他对业界新闻无所不知。而且,他凑巧还成了艾科卡女儿的法语补习老师,所以艾科卡几乎没法不回答他的问题。
  每个记者都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与总统、企业领袖、权威人士平起平坐、自由交谈式的人物,希望自己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接通最核心人物。这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且一点也没有喜剧色彩。首先,你必须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媒体工作。如果你在美国供职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在英国你服务于《金融时报》、《泰晤士报》、BBC,在德国你是《明镜》杂志、《世界报》的高级编辑,那么一般情况下,你的采访对象(只要没到最高级别)会乐于接受你的访问。在肯尼迪时代最重视的声音是《时代》,以至于这位喜欢表现自己的总统在每周都会接见该杂志的记者,并称之为“《时代》时间”。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