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码电视湘军-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这个如今看来土得掉渣的旧片子,却这样深深地打动你。
  让你唏嘘感叹,甚至心酸。
  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1994至2007,十四年时光。
  时光是世间最无法衡量的一种东西。十四年有时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有时却堪称漫长。十四年对有些人来说什么意义也没有,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生活没有任何变化。十四年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意味着无尽的可能,包括打碎一个旧世界,再造一个新世界。
  这十四年,对于魏文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湖南广电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电视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熟悉十四年后的情形却不了解十四年前的状况的人们来看《跨越》,如果不细加留意,几乎难以觉察到魏文彬在其中的身影。他那时远没有现在这样高调,远没有现在这样“洋气”,远没有现在这样富态和威严。
  他那时是这个节目的“主谋”,却并不出任这个节目的主角。他是这个节目所要记录的事件的绝对主角,但他在节目中的位置却一点也不重要。他没有单独的画面,也没有单独的讲话段落。节目里很不显眼地留存了他三两句同期声,如果不是他那一把略略嘶哑的常德乡音太富特色,熟悉他的人都很容易错过他在节目中的存在。解说词提到很多人的名字,但不曾提到他的。
  无需辨别这是拍摄和编辑的无意为之还是魏文彬自己的有意为之。魏文彬是深具政治智慧的人,《跨越》一片,显然负有特殊的政治使命。
  我不得不用慢放和定格的方式来仔细辨认他的身影。
  他的身影年轻得令人感慨,单瘦得令人心酸,“土气”得令人莞尔。
  真是难以置信,日后挺立在中国电视改革的潮头、被各种镜头仰拍得高大威猛的人,会是《跨越》里这个单薄瘦削得令人心酸的人;日后引领湖南电视台变成中国最时尚最前卫的电视台的人,会是这个“土里土气”的年轻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跨栏(1)
有人说,马栏山上的跨越,就是跨栏,跨栏是什么呢,就是障碍跑。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马栏山通往魏氏梦想的路途上,的确关隘重重。
  5.1  老台征地的故事
  覃晓光 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魏文彬“超常的战略眼光”。
  70年代初湖南电视台最初建台的时候,也要征地。那时征地不像现在,没有一定之规,地方党委和行政领导这方面权力极大。当时主持省委工作的领导让湖南电视台筹建班子自己找地,找好了他们去看,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撒石灰,走到哪里算哪里。
  “这个没有考证的啊,当时电视台筹建班子的人一路走一路讲,可以了,这个地有蛮大了,莫往前走了,还往前走就太大了,司令政委本来走得兴致勃勃,听了这个话,就停下来了,结果老院子就留下了大概四十几亩地。”
  尽管覃晓光强调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很多人都相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闲庭信步式的圈地运动,多么难得的历史机遇!据说当时湖南省有关方面对于兴办电视事业高度重视,长沙市有一位国土干部对电视台这么随便圈地表示了异议,差点惹来大祸。“省军区的领导就说,这个人怎么阻挠我们大力发展革命新闻事业,查一查他家里有没有反革命!吓得这个人再也不做声了。就是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我们办电视相当有利,如果我们考虑长远一点,还往前走一点,湖南电视台后面的发展余地就会大得多。”
  人们不由得兴致勃勃地展开猜想,假设当时跟在省领导后面撒石灰的人是魏文彬,历史将会变成怎样。
  这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假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定的情形,一个时代也难免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历史的确有可能在某些“异数”的作用之下,发生跳跃式的前进。魏文彬这样一个人,在他现在所属的时代,就是不小的一个异数。
  覃晓光说,他觉得魏文彬最了不起的就是他超常的战略眼光。
  “他考虑问题从来不是只考虑眼下,而是考虑很长一段时间。就讲征地这个事情,按传统的搞法,建一个广电大楼一百亩地两百亩地不得了了,他要征两千多亩!当时我们都觉得征这么多地干什么,是不是太大了。当时省计委有一个领导,不好讲是哪个领导,明确地反对。人家一般的广电中心都是一个楼,他一开始设想的就是一个城,一个广播影视文化城,根本不是一个楼的概念。在方方面面不理解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一下子绘了一个这么大的蓝图,没有超常规的战略眼光,是做不到的。”
  但是超常的战略思维通常都会遭遇现实的阻碍。魏文彬向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建设湖南省广播电视中心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推翻原案,重新征地,他的思路是放弃原案所征的繁华地段,用城市中心的高价位到城市边缘去置换大面积,出让原来所征黄土岭的一百亩,可征马栏山的七百亩,后来,七百亩的计划更扩至两千多亩,将近三千亩。
  这是一个相当疯狂的异数。比魏文彬冷静得多、现实得多、或者“循规蹈矩”得多的人们,或者难以置信地看看他,或者爱莫能助地摊摊手,或者毫不客气地在他必经的路上摆上一块牌子:此路不通。
  一个“异数”只有两种命运,要么成功地突破常规建立奇功伟业,要么就在无数常规的束缚之下窒息而亡。

第五章 跨栏(2)
5.2  省委书记改变了态度
  有人说,马栏山上的跨越,就是跨栏,跨栏是什么呢,就是障碍跑。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马栏山通往魏氏梦想的路途上,的确关隘重重。
  少有人知的是,魏文彬在马栏山遇到的“一号”栏障,是由省委书记亲自摆下的。1993年9月,魏文彬的“马栏山狂想”基本成型,却遇上省委领导班子走马换将,新任省委书记是王茂林,从山西调来湖南。
  魏文彬首次觐见新任省委书记出师不利,铩羽而归。王茂林不仅不看好这个项目,甚至颇为严厉地批评了魏文彬。
  “第一次跟王书记汇报我们项目的时候,王书记是不太赞成的。我记得老魏说了一句话:书记,我们地征得很便宜。王书记就批评了:那更不对了,现在减轻农民负担,你们怎么这么便宜征地呢?”
  王茂林有此反应完全正常。这种反应甚至也可以说是审慎与明智的。他刚刚来到湖南,省情尚未完全摸透;他要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来审视这一项目,不可能将自己的热情一古脑倾注到某一个部门与某一个行业;再者,他一点也不了解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这个厅长年轻得令人吃惊(时年四十三岁),想法大胆得令人吃惊。他的计划即使算不上骇人听闻,但显然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真要付诸实施,很多方面都要特事特办,并且将牵动许多部门。凭他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一望而知这个计划有极高的难度,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覃晓光说,如果不是魏文彬,换作其他的人,这件事十有*就到此为止了。省委书记毕竟不同于一般人,一言九鼎的封疆大吏,态度已经明确至此,谁敢再去顶风扯篷?
  但是魏文彬如果到此为止,他就不是魏文彬了。他的与众不同,愈是这种时候,愈是突出地显现出来。官场的明哲保身,从来不在他的意识之中,他经常说,乌纱帽戴不戴不由自己,戴帽子是为了要做事,不要倒过来了,做事是为了戴帽子。这种认识给了他“不唯上”的勇气。
  他继续“厚着脸皮”、“麻着胆子”去找书记请示汇报,抓住一切机会向省委书记阐述他的想法,描绘他的美好蓝图。他的一位部属张华立曾经说过,魏老板有一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他终于让省委书记看见了“金条”。
  覃晓光回忆说:
  “最后王书记的态度变到什么样子呢?他后来专门就广电的事做了一个批示,点了一系列的将,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你们每个星期要碰一次头,有事谈事,没事喝茶聊天,意思是保证广电的事能够得到及时沟通。省委书记做这么一个批示不多见,一方面说明王书记也是个性情中人,另一方面说明他对我们这个项目不是一般的重视。”
  若干年以后,魏文彬说:“做什么事情会没有人泼冷水?越是创新的事情越有可能被人泼冷水。泼冷水有什么可怕?你见过炼钢淬火吗?烧得红通通的钢,一瓢冷水浇上去,滋滋冒烟,钢就变硬了,强度增加了。”
  从客观上讲,省委书记泼魏文彬的冷水,的确起到了淬火的作用。为了说服省委书记,他必须思考得更加深入,计划得更加周详,阐述得更加明白,因此,省委书记所泼的冷水客观上起到了降低风险系数、加大保险系数的作用。
  5.3  南墙不倒不回头
  魏文彬是搞新闻出身的,他曾经论述过做新闻的三个层次:“其一为呼应型,能够配合政治需要,这是做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新闻就办不下去;其二为满足型,新闻报道基本上能够满足党委、政府的要求,党和政府想说的、要做的都能同步跟进,这是新闻的中级阶段;新闻宣传的最高境界是影响型,新闻如何做到影响社会,影响省委书记、省长的决策,要好好研究这个高一级的问题。 ”

第五章 跨栏(3)
其实用这三个层次来划分、描述干部的类型也很合适。“呼应型”是被动的,“满足型”稍稍有些主动精神,“影响型”则是积极进取型。魏文彬办新闻追求“影响型”,为官做事,显然也是“影响型”。
  魏文彬的“霸蛮”作风及其“霸蛮”成功的典型案例,对他的部属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榜样。在那个非常时期,湖南省和长沙市的各个相关部门几乎都领教过广电人“南墙不倒不回头”的霸蛮,一堵又一堵“南墙”为一次又一次执着的撞击而倾倒。
  由于魏文彬异想天开的大胆筹划,广电中心项目实际上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非常态项目,许多文件都不可能简单地按章办事顺利获批。一个名叫徐惠龙的员工,奉命到长沙市规划局去批一个文件,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以无此先例决不可能的强硬态度拒绝批准。覃晓光指示徐惠龙,你反正把这个事搞成就回来,搞不成天天住在那里。徐惠龙就天天到规划局去当勤务兵,扫地,打开水,有人一掏烟,他就凑上去点火,别人杯子一空,他就上去添水。慢慢地冰冷的石头也被捂出了一点热度,对方至少不再严词拒绝,肯跟他聊上几句,解释几句。一个老同志说,你们不要以为我们规划局的人怎么怎么的,我也是一身的病,我完全是为了党的事业,在这里坚持工作。徐惠龙连连点头,说那是那是,确实不简单。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才知道,这个天天在规划局里当勤杂工的徐惠龙,原来是个癌症病人。那个带病坚持为党工作的老同志,为自己在一个癌症病人面前诉说胃溃疡惭愧不已,为湖南广电的人这样舍得霸蛮震动不已。
  规划局的文件终于拿下,覃晓光去向魏文彬汇报此事时,魏文彬动容变色,喉头哽咽,半晌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屡次在大会上动情地提起此事,说:“我们的事业,就是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精神!”
  这样的故事,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动人的力量。
  魏文彬当时的秘书是杨国兴,项目红线图最后要找一位领导签字。这位领导开了一下午会,终于从会议室出来,杨国兴赶忙凑上去,说有个急事。领导急急地打断他:“你的事再急没有我的事急!”急急忙忙进了厕所。杨国兴尴尬地候在厕所门外,领导从厕所出来,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会议,杨国兴继续不管不顾地尾随,领导无可奈何地挥挥手,叫他上车,边走边谈。
  签字拿到,杨国兴电告魏文彬,只有五个字:“老板,拿到了。”
  魏文彬的回答多了一个字:“国兴,你去喝酒。”
  杨国兴说,我哪里还有力气喝酒,我回到家就成了一摊烂泥。
  5.4  诚意换来一个亿
  覃晓光反复提到魏文彬的执着精神,感慨万千,叹为观止:“老魏他首先是把一个事情想明白,想明白以后把这个事情说明白,然后把这个事情干利索。他要么不想,想了就一定要干成。他那种执着精神,一般人难以做到,太执着了,硬要把一个事情做成。”
  他说“太”字和“硬”字的时候,音拖得很长,特别加重了语气,并且仿佛这样还不足以表达他对魏文彬的执着的感触之深,同时下意识地握指成拳,进一步加大着表达的力度。
  魏文彬当年胆大包天,力排众议,一下子在长沙市东北郊的马栏山上圈下一千七百多亩地,要打造一个中国一流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马栏山上的浩大工程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魏文彬曾经几度陷入等米下锅的艰难境地。由于材料款、工程款严重不足,工程一度大面积停工,处于半休眠状态。。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跨栏(4)
1995年,魏文彬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又一个高难度的“跨栏”动作。在次年题为《讲政治,讲实干,满怀信心夺取新胜利》的全厅工作报告中,魏文彬称:
  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建设,在决策过程中,建设规模由4万平方米增加到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由1亿元增加到了3亿元。目前从省一级的中心来讲,我们是全国最大的。这决不是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而是实际的需要。“支离破碎、东南西北”的状况继续下去怎么能行!……去年年初,党组在研究确定“中心”工程的年度土建任务时,提出地下3层、地面4层的任务,当时还觉得这个任务不轻。后来,省政府下达重点工程建设的年度责任书时定为13层,当时感到压力很大。由于“中心”工程指挥部全体同志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斗,由于承建单位的积极配合,由于全厅各单位、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心”工程建设创造了惊人的速度,到年底主楼完成了22层,附楼完成了15层。附属工程超额完成任务,裙楼提前动工。工程质量经过各方检测,合格率达100%,质量评定等级均为优良。省政府对全省20多个重点工程进行综合检查考评,“中心”工程名列前茅,并被评为95年度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筹措资金。去年资金筹措成绩突出,国家贷款1个亿已经开始到位,邹家华副总理亲自在我们的报告上签字。
  “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筹措资金。”
  “去年资金筹措成绩突出,国家贷款1个亿已经开始到位,邹家华副总理亲自在我们的报告上签字。”
  短短的两句话,浓缩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申请一个亿的高额贷款,必须要经北京总行批准。经过层层游说,层层发动,北京总行终于派出了一个考察组前往湖南考察广电中心的资信情况和还贷能力。考察组做出的调研报告,将对北京总行是否发放该笔贷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湖南方面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来接待考察组。考察组一到湖南的地面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异乎寻常的热情。常务副省长王克英亲自出面宴请,尽管考察组里最大的一个干部只是副处级,完全不符合官场接待通常的“对等”原则。而魏文彬这个一厅之长则带着副厅长覃晓光等人全程陪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