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首富真相-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当地人介绍,黄家当时修房子时,村里的人给他家帮工,但房子盖好后,黄家却支付不了工钱,人家便把黄光裕母亲喂的那头老母猪赶走卖了抵工钱。那时,黄光裕才14岁。
  为了分担家里沉重的负担,兄弟俩一到节假日便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捡拾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个两、三块钱。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家里的气氛一直很好,从未陷入愁苦之中。
  大哥黄俊钦是一个内向而聪明的人,从小对组装电器着迷。有一年春节,他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个电视机屏幕和一堆相关的电子配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鼓捣了整整一宵,初一的早晨全家人一觉醒来,竟然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用黄俊钦组装的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了。因为有这门无师自通的手艺,两兄弟在十几岁时,便常常跑到镇上去收买旧电器,修好后拿去卖钱。而这种对技术的痴迷和天分,一直伴随着黄俊钦以后的商业生涯。
  因为商业气氛浓厚的原因,所以当地的大人一般都会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点小生意,即使是捡废品、修旧电器之类的让很多人不屑一顾的事情。而这种最初和最简单的商业实践活动,却为黄家兄弟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让他们从此和做生意结下了不结之缘。
  据中学时的老师介绍,黄光裕兄弟俩读书的时候都很聪明。1985年,黄俊钦只差半年便可入读大学,但因为不愿因此加重家庭负担,便带着还未念完初中的黄光裕,北上创一番事业。他们走时,还带着一堆修好的旧电器,准备卖了做路费。
  读书太少成为黄光裕日后的一件大憾事,直到成为首富后,他仍对此耿耿于怀。他的一位前助理曾透露,黄光裕一直不愿在公众场合露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缺乏正式教育而感到难为情。这也让他对知识和教育充满了崇敬之心。黄光裕最欣赏的人之一是自己的老乡李光耀。李光耀原来是难民,但经过自己努力,坐着豪华游轮头等舱去美国上学,后来还当上了新加坡的总理。黄光裕曾经感慨:“有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二,无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二。”
  但有时候,黄光裕对此又表现出一种心里不平衡后的激愤。他有句名言,“知本永远给资本打工”。他曾对自己手下某位拥有高学历的高管说:“你为什么要成为博士呢?那是因为你内心恐惧,然后你才去读博士。读博士是为啥呢?是为了能去打工,归根结底你是想去打工。”
  成名后,在黄光裕的简历上,如此介绍他的学历:1988年7月…199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学习。但在网上查询,已经没有了这所学校。可能的情况是:人民大学和其他一些大学一样,曾应珠海市政府的邀请,去珠海办校区,后来因为*的一场变动,各大学的珠海校区几乎“全军覆没”。也许是在少年求学方面留下了莫大遗憾,让黄光裕在条件稍有好转后,便寻求一种知识和心理上的补偿。在创业初期的忙乱和艰辛中,这种努力突显了黄光裕性格中勤奋向上的一面。
  而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黄光裕却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到了许多谋生和发展的经验、本事。
  黄秀虹在谈到她两个哥哥时这样说:“我这两个哥哥都有相当的智慧,只不过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大哥是我们家里最敬业的,比二哥还敬业。有的人的确又会挣钱又会玩,但我们一家都属于只会工作不会玩的。”
  现在,黄光裕的住处之一,是位于自己开发建设的楼盘、北京西二环鹏润家园豪苑顶层,为400平米的复式单位,市值约400万元人民币。而小时候一家六口蜗居的斗室,现已残破不堪。
  

穷困中挣扎的黄家,选择上帝作为皈依对象
除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以外,对这个家族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的,还有宗教信仰和一些朴素的乡村习俗。
  在黄光裕出生的铜孟镇上,便有一座闻名粤东的佛教古刹……灵山寺。灵山寺创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创建人叫大颠禅师,是禅宗南宗六祖惠能的三传嫡孙。据记载,大颠禅师“门人传法者,众至千余人”。当年韩愈因“排佛”被贬,到了潮州后便很快与高僧大颠结成好友,两人过从甚密。而大颠禅师93岁在灵山寺无疾而终后,留下了一个千年未解的“舌镜之秘”……在圆寂一百年以后,人们打开了他当初坐化的大缸,发现唯余一块硬舌根和一面铜镜。
  另外,在铜孟镇上还有一座乐善善堂。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它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与普济庵连为一体。善堂在解放前做了不少善举,解放后停办,1980年又恢复善务,1984年在旅外侨胞捐助下进行修缮扩建。等黄氏家族成为天下巨富后,也参与到了当地的慈善事业之中。
  但对黄氏家族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天主教。与中国的许多商人不同,黄光裕像其他潮汕人一样,对政治表现出了相对的冷漠,并没有加入任何政治团体。他曾经告诉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即使我想入党,我认为自己也不合格,因为我是一个天主教徒。我的家庭有长期的天主教传统,已经有好几代了。”
  据当地宗教史料介绍,早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便有西班牙多明吾会派传教士来到潮汕地区从事传教。在晚清时期,因为国力衰弱,而且汕头地区灾害不断,尤其是光绪年间更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大地震与海啸,这使得贫民的人口急剧增加。而此时传播的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正好迎合了他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需要。当时的圣餐仪式,并不像现在的教会一星期举行一次、饼与酒只是象征性的,原来而是一星期数次,某些教堂更甚至是一天几次,而且圣餐用的无酵饼与葡萄汁或酒分量很大,足以让人吃饱。有些人虽然不相信教义,但仅仅为了饱肚,也会常常跑到教堂里去。所以,在潮汕地区,人们至今仍然习惯把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称之为“食教”。
  在穷困中挣扎的黄家人,同样选择了上帝作为自己皈依的对象。黄光裕一家是村内的首批信徒,四兄弟姊妹均已受洗。
  黄光裕的父亲成年累月在外面奔波,经常是一个多月才回来一次,于是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在黄家兄弟姐妹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一书中,曾婵贞被描述为一位勤劳、坚韧而又充满乐观情绪的母亲。她认为,即使生活再贫苦,可每当听到孩子在叫妈妈的时候,看他们笑的时候,看到他们会坐了、会爬了、会走路,看到他们慢慢长大,这就是做母亲的最大安慰。
  信奉天主教的母亲,牢牢记住了《圣经·缄言》中的一句话:“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
  母亲从小对四个子女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她告诉小孩子:钱,就是一张纸,可能是很有用的,也可能没用。你把纸币揉碎了,扔在地板上,就跟一张废纸一样。但是,你如果把100块钱用好了,就有可能变成1000块、10000块。
  母亲在家做手工活的时候,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常常利用放学后的空闲时间帮她一起做。母亲便手把手地告诉他们,做一件东西可以换回多少钱,让他们记下用劳动可以换回多少金钱。等这些东西换回来钱了,母亲又告诉他们: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这种努力就得不到钱!
  母亲时常教育几个孩子,邻居来做客时要保持礼貌,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关心。交朋友时一定要讲信用,一定要说话算话,朋友不能欺骗朋友。母亲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只有这样,到他长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相信、有人支持。
  母亲对孩子们要求很高,这可能与她信仰天主教有很大的关系。母亲认为,作为家长,要和自己的孩子同喜同乐,要让孩子有家庭观念,对人生要有积极向上的观念。
  母亲对子女家教甚严,但她从来不打骂孩子。有时气极了,也最多嚷一嚷,或者非常严厉地教训一通。
  20多年以后,黄秀虹曾经对笔者透露了刻在她内心里的一件“小事”:小学三年级开学时,其他同学都交了学费领到了新课本,就剩她仍迟迟没去报到。有一天,她在村里碰到一个同班同学,问她领到课本了吗?黄秀虹实话实说:“我妈现在没钱……”回家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把黄秀虹狠狠地教育了一番:“我肯定会让你去读书、让你把课本领回家的,家里虽然穷,但你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来,否则别人会很看不起你的。以后你一定要记住,自己没钱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也不能让别人知道!”
  当两个孩子长大了,准备到外面世界闯荡时,母亲虽然十分担心,但还是没加阻拦,并从外面借高利贷给兄弟俩做本钱。
  黄秀虹觉得,整个家庭之所以没有被贫困压跨,全赖母亲对儿女们的正确教育。与两位哥哥一样,黄秀虹从出生便接受了洗礼,而这份信仰也在引导着她。黄秀虹对笔者透露了她的人生终极目标:那就是在成为一名商界的知名女性企业家后,便及时退下来,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办一家慈善机构,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类似于德兰修女的事业。
  事与愿违。随着2008年底黄光裕和黄俊钦被拘查事件,黄秀虹不得不匆促上阵,于2009年2月13日接替其二哥黄光裕担任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挑起家族企业的大梁。她的人生规划恐怕得因此延迟了。
  据《亚洲周刊》报道,信仰天主教的黄家,在富甲天下之后,曾慷慨解囊,在家乡捐资盖过教堂。数年前,黄家捐款400万元,在凤壶村兴建了一座教堂。另外,据潮阳电视台报道,2006年的时候,在黄光裕父亲黄昌义的出生地西胪镇,曾婵贞也带头捐助共筹得资金240多万元,对原西胪天主堂进行了重建。
  

黄家兄妹感情很好,但对家乡人则爱憎分明(1)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黄家兄弟姐妹四个人很会体恤自己成天忙累的父母亲。每当大人不在家时,哥哥就负责喂猪,弟弟负责打扫卫生,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黄光裕8岁时就学会了做饭,做完饭怕烫,不敢去把锅盖拿起来,还常常跑去求邻居帮他把饭锅端起来。等大人回到家时,家里的事情已经被打理得很好。吃完饭后,孩子们会对母亲说:“妈,您累了一天了,坐着休息吧,我们去收拾。”
  孩子们从小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有时看到门口有人来卖水果等好吃的东西,他们从来都不向母亲说要买一些。每当春节,母亲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可他们从来都不花掉,等年过完了,又都把钱全部还给母亲。
  黄秀虹回忆道,自己懂事很早,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七、八岁还没上学的时候,就会做手工活了。十一、二岁时,就开始为家里挑水、洗衣、做饭。黄秀虹对此至今记忆深刻:“我上小学的时候,南方的冬天特别冷,要拎着衣服到河边去洗,回来以后再吃完早饭去上学。常常出去的时候手是冰冷的,因为搓衣服,回来后手变得热乎乎的。”
  唯有温情才能排斥贫寒。兄妹之间从小感情很好,从来没有为什么事发生过你争我抢的矛盾,甚至互相之间连粗话都没有说过,这让劳累的父母颇觉安慰。有一次,母亲抱着才一岁多的小光裕去镇里的杂食店买饼干,一分钱买了两块饼干,但小光裕自己只吃了一块,还剩了一块回家,因为他要留给哥哥吃。
  因为父亲是外地人,加之家里没有其他的成年男劳动力,黄家是这个村最穷、最没有实力的一户,所以总受人歧视和欺负,但兄妹几个非常团结。与大哥黄俊钦的内向不同,黄光裕从小显得活泼、淘气,是村子里有名的“孩子王”。但黄光裕一般不会主动去惹事生非,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家人头上来,他就会跟人家去拼命。
  黄秀虹曾向笔者提起过二哥黄光裕的一次“壮举”:一天,黄光裕在村口的沙土堆上和一堆男孩玩耍打赌,其中有一个男孩老是输,他恼羞成怒地指着站在一边的黄秀虹说:“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臭女人’在这里,害得我特别晦气!”还不到10岁的黄光裕火冒三丈,冲过去就跟他厮打在一起。最后,那个男孩不是他的对手,只得掉头往家里跑去,黄光裕紧追不舍,直把这个男孩赶到他家床底下仍不肯罢休。
  对这个当初为自己去打架的二哥,黄秀虹表现出了特别深厚的亲情。多年以后,当自己的丈夫与家族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她选择了站在家族利益的一边。黄秀虹的个性不像妹妹黄燕虹那么争强好胜,觉得即使不公平,也应该学会自己去调整心态,尽量不让二哥为难。所以黄秀虹常常劝告自己的丈夫,希望他别太狭隘,但这让他更为伤心。有一次他对黄秀虹说:“你要是对我有对你们家的人十分之一好我就满足了!”
  当黄俊钦、黄光裕兄弟刚到北京来做生意时,他们仍挂念着还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亲和两个妹妹,想接父母亲来北京定居,也让两个妹妹到北京来读书。但母亲却不赞成如此做。她觉得两个孩子在北京还没有站稳脚跟,一家人不能去拖累他们。另外,等他们有时间回来时,这里还有一个家在等着他们。
  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爱与体谅,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下一代。离异后的黄秀虹,后来被黄光裕委以重任,担当了国美电器上海大区总经理。压力和艰苦可想而知。一次,黄秀虹忍不住问九岁的女儿说:“你知道吗?其实你妈妈的压力特别大!”女儿很懂事地点点头说:“我知道!”听完孩子的这句话后,黄秀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每天在放学后帮着把家里的活都干完,然后煮好饭等劳累一天的母亲回来吃饭。虽然现在的条件有了天壤之别,但那种母女之间亲情的感觉还是一样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黄家兄妹感情很好,但对家乡人则爱憎分明(2)
与对家庭成员无私的爱不一样,对待家乡人,黄光裕则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发达后,黄光裕在凤壶村做了不少善事。村里人介绍,他原来的一些同学,常常会找个理由,比如结婚、盖楼、做生意、旅游什么的,便去北京找黄光裕,黄一般都会资助他们一些钱,几万、几十万的都有。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紧邻凤壶村的贵屿镇,有一个专门医治手脚类疾病的庄姓中医,黄光裕十几岁的时候,母亲曾婵贞生病,黄光裕就借了自行车,亲自带着母亲到贵屿镇找庄医生看病。庄医生知道黄光裕家境贫苦看不起病,每次都没有向黄光裕收取诊金,还经常给他几块钱,让他带着药方去药店买药,直到曾婵贞痊愈。黄光裕北上创业后,还常常跟庄医生联系,并把他奉为家里的上宾,每年国庆节都会邀请他去北京玩,并且专门找一个人陪他到处逛。庄医生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也直接进入了深圳国美电器工作,结婚后自立门户,成了国美的供销商之一。
  另外,据《汕头都市报》等当地媒体报道:2004年黄光裕家族捐赠400万元在家乡修建了一条“国美大道”;因为邻近污染严重的贵屿镇,凤壶村地下水严重受到污染不能饮用,黄家在2004年还出资13多万元,资助凤壶村曾厝的水改工程;兄弟两人先后捐资254多万元,建设铜盂镇凤壶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