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镇化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工业、服务业的生产力远远高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收入也远远高过农业。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大概在3。2∶1,基本符合城市主体产业和农业这一产业生产率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农民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十元,而在工厂上班,采取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拿几百元。这种巨大的收入差,直接推动了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进入到工业,以及以后进入服务业。进城高峰期,四川有2000多万人,湖南有1000多万人离开本省去外省打工,这些人大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这三大区域。

    这种工业化推动的人口迁徙,第一拨往往是以男性为主的青壮年劳动力,紧跟着是青壮年妇女,而后出现了拖家带口进入城市的现象,大量增加了城市人口。而这些农民变成工人后,其收入的增长也推动了消费的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中国轻工业的大发展,海尔、长虹等企业就是这波消费潮的受益者。反过来,工业的进一步扩张也进一步拉动农民进入城市,提升了城镇化率。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业也随之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人口向城里聚焦,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滚雪球的效应。这种效应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率在这34年间爆炸式增长,最终也使得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

    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1978年是17。9%,2000年达到35%,2012年达到52。6%,全国城市总数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12年的658个。相应的,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2亿人,上升到现在的7亿人,新增了近5亿。

    改革开放中这种以速度为主导的城镇化,我将其定义为1。0版本的城镇化。
s米s花s书s库s ;__
第11页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第一章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1。0版城镇化的成就和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1。0版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口迁徙,1。0版城镇化速度迅猛,也带来了质量不高的现状,出现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局面。为此,到现阶段很有必要打造中国城镇化的升级版——2。0版,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要讨论城镇化如何升级到新型城镇化,首先有必要对上一阶段的1。0版城镇化的成败得失予以梳理。

    我们先来看1。0版城镇化的成就。

    第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78—2012年的34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4。7%,年均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与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了。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超过乡村人口,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果。30多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改革开放后,进入城镇工作的人通过努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收入水平,使中国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了26959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推动了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所占国土面积不到4%,却聚集了全国人口的18%,创造了约40%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2010版)指出,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中国城镇化的规模都已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城市数量也快速增加,1978—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8个,其中中小城市占了总数的76。1%,建制镇有19410个,到201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125个。

    第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建设投资大幅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用水普及率从2000年的63。9%提高到了2009年的96。1%,燃气普及率从44。6%提高到了91。4%。“十一五”期间,城市道路长度从24。7万千米增加到了29万千米,城市公交专用道从无到有,建成投产3726千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2%提高到了82。3%,人均住房面积从26。1平方米提高到了31。6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扩大了城市人口容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①

    第四,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迈出重大步伐。户籍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2000年,国家全面放开了县以下城镇户籍,2012年,全面放开了农民进入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取消,在城镇享受的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用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补偿大幅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试点稳步推进,明确了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和用益物权。各地在户籍制度、用地制度以及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
第12页 :
    我国用30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时间才走过的城镇化历程,可以说成就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首先,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城镇化不彻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6%,但非农业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5%,两者相差近17个百分点。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镇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他们在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方面和城镇户籍居民仍有较大差距,尚未真正融入城镇社会。让这么大一个基数的群体在短时间内处于不公平的二元结构之下也许可以给经济带来活力,因为差距会激发大家的活力。但长期的不公平,一定会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1。0版城镇化存在的半城市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其次,城市发展方式粗放,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发展重面积扩张、资源投入,轻内部挖潜、结构调整和优化管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发展重城镇形象,轻人口转移,一些城市超越发展阶段,脱离现实国情,大量资源用于形象工程;城市发展还重新城建设和高档地产开发,轻老城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等的改造,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不当等问题。这些都对城市治理能力形成了新的挑战,也对城市政府在规划、基础设施投入、管理以及运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底发生的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已经给1。0版的城镇化敲响了警钟。

    再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用地不集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目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0~120平方米的标准。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45。9%,城镇建成区用地扩张速度要快于其吸纳人口的速度。乡村建设用地更不集约,在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2000—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7亿,但村庄用地却从2。17亿亩上升为2。21亿亩。①这种粗放型发展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未来必定缺乏可持续性。

    最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城镇之间资源分配机会不均。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0%、45。4%和41。4%,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明显滞后。城市间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2000—2010年,我国行政等级高的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95。8%,而同期我国县级以下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50。9%。城市间公共服务投入不均,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床位数和人均医生数分别是县和县级市的1。97倍、2。6倍和2。8倍。②部分小城镇权责不对称。5万人以上的特大镇,普遍存在城镇管理职能不健全、财权事权不匹配等问题。
第13页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

    理性看待1。0版的城镇化存在的成绩和问题后,自然就明白要推进2。0版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解决此前存在的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城镇化对于中国未来的巨大价值做一个全面梳理。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城市或城镇对比农村有哪些效应。城镇与农村的区别在于聚集程度,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中,至少可以产生四项效应。

    第一个是最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和企业一样,都会有一些固定成本,比如基础设施和企业厂房、设备、办公楼等。这种固定成本会因为产量增加或者聚集更多人口而被摊薄。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农村修建一条公路其人均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其收益率也会远远低于城市。这也是为何中小城镇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其人口规模过低,基础设施投入会使得其回报很不划算。同时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大,容易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扩大内需,给城市里聚焦的产业更多的商业机会、成长机会。而企业也会因为城市聚焦后的规模效应,有足够的人力和基础设施支撑,便于做强做大。我们可以看见城市化刚开始阶段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所以诸如钢铁、汽车等工业企业基本都是在城市里面。

    第二个是社会分工效应。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很大篇幅谈了分工带来的巨大价值,其讲述的缝针生产的案例成为很多人解读分工的样板。其认为,如果将缝针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下料、成型、磨尖、钻孔、抛光等几道工序,和一个工人从事所有的加工相比,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其生产效率会增加数十倍。这表明了通过分工可以提高专业性,从而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事实上,正是由于规模聚焦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推动了分工,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经济快速、持久的发展,最终也惠及到所有民众。①这种专业性分工必须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而要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足够的产业和人口聚集。于是拥有人口和产业聚焦特点的城市就成了可以大幅提高交换的平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最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最近很红火的电子商务就是因为城市里面产业分工导致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后配合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接着为了诚信需要出现了支付宝等各种金融工具,又推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不断深化都是依托在城市带来的社会分工之上的。

    第三个是推动创新的效应。城市里面人多,人多以后就容易出现头脑风暴和思想激荡,这种激荡会推动思想的创新。同时城市里面企业多,容易推动这种思想创新的产品化,通过研发将其变成市场需要的产品。这些需要资金的支撑和孵化,而资金往往在城市才能够提供。

    第四个是提高环保、节能效应。尽管现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环境越来越差,但农村的土壤和水污染更为严重,因为其缺失设施和资金投入。再考虑到城市人口聚焦较大,人均造成的环境破坏远低于农村人均造成的环境破坏,从更大范围上可以说城市聚焦降低了生态和环境破坏。对于节能同样如此,城市的集聚效应会降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运输能耗,也会降低能源生产单位到消耗单位的运输能耗。

    有了这些效应,城镇化必定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新城镇化可以破解当前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可以扩大经济内需,可以改善经济结构,还可以推进新四化的融合。
第14页 :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首先,城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紧密关联。通过打造新型城镇化推进社会公平,立足于提供全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龙头,必定有利于缓解当前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比如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正、建设美丽中国等,从而使构筑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其次,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从2011年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5%左右,比对世界我国差距还很大。差距就是潜力,这说明我们的潜力很大。按照现行统计,我国过去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城镇化率再提高20个百分点,还需要较长的时期。考虑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需要的时间会更长。真正的城镇化率应当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最后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是公平均等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量。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潜力,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3。1倍。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3倍以上。比较世界各国,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很高,但劳动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或者说农民就业不充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还不充分,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这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从供给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①

    再次,城镇化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当前,农业产业就业过剩,工业和信息化结合后就业承载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