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石油枯竭的后天-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国作家里夫金等在所着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将这一原理引入到了社会生活领域。由于书中的视角新颖且独到,一时间引发热议。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作“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表述为: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换句话也就是说,孤立系统中的物质总是从有序向无序转变,向着混乱度最大的趋势变动。
  如果将我们所处的地球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那么物质总是向着混乱度增大的趋势运动。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越来越趋向于无序。但事实上,世界的演进看起来是一种更加有序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越来越严密,呈现出一种整体上的有序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孤立系统。我们与地球外空间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未来甚至会有文明的交流,或许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这样的文明交流,只是地球人不曾察觉而已。因此,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在广义层面上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考虑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能片面化,更不能极端化。历史上曾有过把“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应用于整个外太空,从而得到了宇宙行将死寂,人类社会必将停滞的悲观论调,即着名的“宇宙热寂说”。其实这正是错误地应用了科学原理的适用条件及范围,从而片面地得到结论。
  而对于有序或无序的状态而言,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某一个系统在宏观上的无序与微观方面的有序并不相悖。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高金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正是说明了微观层面上无序的系统中也会发生向有序方向的转变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自组织现象”。而从人类社会的宏观意义上看,社会整体的有序与局部的无序同样也不冲突。社会整体的有序通常要建立在局部无序的基础上,特别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其思想与行为的发展是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是趋向于自由的。如果要求社会每个成员的步调都整体划一,这种要求其实是反社会潮流的,只有在古代的威权社会下才有可能实现。而且,这种规整的有序结构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更加不稳定的情形出现。因为整齐划一的结构意味着组织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破坏力。此外,我们能否由微观上有序,就得出宏观上一定更有序的结论吗?不一定。有时候情况恰恰相反。宏观的无序状态产生不是源于微观的无序,恰恰是源于微观的过于有序。例如多米诺骨牌。倒掉一张牌,将会导致成千上万张牌倾覆,这正是源于相互之间有序的排列。如果将骨牌在空间杂乱地分布,那么仅倒下一张牌,并不会导致整体坍塌的事件。导致那种无序结构的出现是极其容易的。而要将坍塌的骨牌恢复到原先的有序状态,却需要费时费力地精心加以码放。这说明事物通常具有某种方向性,如果要反这种趋向而动,我们就需花费额外的代价。在看待和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熵理论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和夸大熵理论的作用,从而陷入无所不包的“唯熵论”的藩篱中。熵理论只是让我们多了一面认识世界的镜子,提供了另外一种世界观而已。

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3)
总而言之,熵理论是有着广泛的科学意义的,它首次把不可逆的概念应用到科学领域。我们知道,牛顿力学研究的是可逆过程。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虽然方向相反,但大小相等。但热力学则不同。自然科学的熵原理指出,孤立系统中,热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反之则不可;机械运动可以全部转化为热运动,反之则也不可,因为热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功;电能可以全部转化为热能,反过来同样也不可。所以,我们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推断出,无论是不消耗任何能源的机器,还是消耗一部分能源,但热效率达到100%的机器,这些所谓的“永动机”都是不切实际的。尽管永动机被那些狂热的“理论家”朝思暮想般地热切寻求,殚精竭虑式地倾心设计,但实践证明都只是空想,历史上也从来没有真正制造出来,况且也不可能制造出来,因为它违背了科学。
  虽然制造永动机的种种热望早就被无情地浇灭了,但令人诧异的是,现实社会中有关永动机研制的事例却仍然层出不穷。远的不说上百年前有关永动机的各种不切实际的雏形,许多尚未成型便已胎死腹中;近的如中国河南省的南街村集团就有过同样的惨败经历。2000年伊始,南街村集团的“当家人”王宏斌董事长曾决策并投入2000万元巨资研制永动机,并夸下海口说要全面替代石油。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投资后来全部打了水漂,以方便面生产而扬名的南街村集团至此一蹶不振,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试想一下,作为项目决策人的王宏斌先生事先如果了解一些能源利用方面的知识,或者征询一下相关专家的意见,这种不着边际的投资项目事实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等到事后再想起补充有关熵的理论知识,看起来已经于事无补了。而这恰恰契合了熵的意义,即事物通常表现出的不可逆性。
  对于世间万物而言,静止是相对于运动而存在的。正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它永远在变。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无章可循的肆意乱变,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能够给其贴上指向的标签。英国着名天文学家爱丁顿爵士把熵喻为“时间之矢”,颇为形象而贴切。它标示着科学再也不能不顾及时间的方向了。牛顿力学解开了太阳系运行之谜,这无疑是牛顿的伟大功绩。但是,太阳系是不是永远这样运行呢?按照牛顿力学,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仅太阳系如此。任何物体一旦初始条件确定,就将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与时间无涉。但是从熵概念的角度来说,牛顿力学的论断值得进一步商榷。因为天长地久,终有尽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旦系统的熵增加到某一临界值,太阳系就再也不能像原先那样运行了。情况就是这样,尽管太阳的运动在人们的视觉空间上是可重复的,可是在时间上却不能重复了。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日的太阳已不再是昨日的太阳了。事实上,连宇宙都会“衰老”,更何况作为宇宙一粟的太阳系。
  熵的引入使科学从存在转向了演化,这是其最本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都在演化,唯一的不同在于其时间尺度,有机世界的演化相对短暂,而无机世界的演化遥远而漫长罢了。
  人类社会能耗增加的秘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4)
人类社会对能源的消耗从远古社会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这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这里,我们抛开人口总体上的数量波动等影响因素,专注于从个体或群体角度探讨人的活动,以及人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这看起来更符合本原的范畴。通过对熵概念的剖析与解读,我们可以认知其中的道理。熵原理告诉我们,随着温度的上升,孤立系统的熵增加,体系内的分子运动将越来越剧烈,趋向于无序,自由度也越来越大。
  如果将我们人类的文明体系简单进行类比,看作是一个与外部空间没有交流的孤立系统,那么这个系统随着文明的更迭与进步将处于熵增加的过程;如果把我们每个人也加以意象,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那么这个分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轨迹将不可避免地向着更自由的趋势转变。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活动向自由方面的转变过程呢?我们先来考察人类活动的各种表现。
  首先,我们人类活动的足迹越来越大,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活动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从农耕时代阡陌纵横的小村庄,到现代社会忙碌的“空中飞人”,再到五湖四海、全球一家的地球村,人类的活动圈子扩大了不止几百倍。从远古时代囿于陆地,到近代社会驰骋海洋,再到大工业时代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探秘。人们施展与发挥的空间实现了从点线向平面,再向立体的转换,这自然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不仅如此,与之相随的更是整体上人们物质条件的进步、思想欲念的提升。从原始社会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农耕社会的布衣素食、居其定所,再到当代社会人们的锦衣足食、生命华彩。人类的生存品质改善了不止几十倍。人们的思想欲念在不断提升,因而对生存品质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人类不断在创造、不断在超越,人类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
  如果说这些还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更为深刻的是,人类个人意愿的增强,个人意识的彰显和释放。在古代的威权社会下,每个人的脚步都是整齐划一的,前进的方向取决于统治者的意愿。个人的自由得不到体现,或者有所体现但体现得并不深刻;而现代社会是自由的社会,个人的自由在一步步得到体现。人们不需要按照整齐划一的步伐前进,而是依照自身心灵的召唤和需要行事,这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上述三方面构成了文明进步的骨架,这一切都需要动力的驱使,对能源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要不断提升。前两方面对能源的需求是显性的增加,呈机械式的平稳增长;而第三方面对能源需求的增量就更大,往往呈几何增长的态势。
  以第三方面为例,由于个人意愿的提升与增强、个人自由的彰显与释放,人类不可避免从整齐划一的步伐到各走各路、各行其是,这时能源的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个单位的员工刚开始时的步调是整齐划一的,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只需要一辆大巴车。而后来由于个人自由的彰显,个人的自主意识增强,这使得大多数员工各行其是、各走各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的最后结果是每人各打一辆出租车。两者对能源的消耗孰多孰少便一目了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道理就是如此。

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5)
其实,上述的例子派生出了更多新的命题。比如,为了彰显个人的自由是否应该放弃同乘一辆大巴车?个人意愿的挥洒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和节约能耗的总目标相契合?个人的能源耗费与自我道德约束如何实现统一与平衡?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在此不妨引入“能源伦理学”的概念,并将这些问题纳入这一概念所探讨的范畴。人类能源利用过程中意识与行为的伦理学关系问题,这正是能源伦理学探讨的重点领域。目前,世界各国都比较推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其中就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的思考与延展。就能源利用而言,我们过度消耗化石能源而给未曾谋面的子孙后代所剩无几,我们尽情挥耗石油时而不加体察子孙后代们的感受,不予征询他们的许可。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再向现实推进一步,如果认同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价值,那么同样也就不难理解化石能源的利用应该公平分配这一理念了。有所差别的地方只不过在于人们对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有先有后而已。如果某个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占据并耗费了过多的化石能源,而这些消耗的能源远超出其正常需要,足以支持其他更多人的合理消费。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行为同样是不道德的,尽管他为这种能源消费行为而付出了经济代价。原因在于,其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利用这些能源的正常权利。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就曾陷入了这样的漩涡,正如媒体所言,旨在倡导人们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为戈尔赢得了巨大的赞誉,但是在戈尔家里,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那就是他在田纳西州的家每个月用电量均在1万度以上,超出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可想而知,戈尔因此备受媒体的反讽和诘责。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曾披露了戈尔家的用电量,该机构负责人批评戈尔言行不一,甚至抨击他是“环保伪君子”。
  如果这个将戈尔本人置于尴尬境地的事情确系属实,那么说明戈尔先生距离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还很远,戈尔家这种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确实也不值得效仿。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满足能源利用的伦理学要求与文明进步并不矛盾。人们也不是一定要过那种苦行僧式的近乎自虐的生活。与其如此,那原始社会看起来岂不是更符合要求?这无疑抹煞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意义。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正是一种与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能源消费方式,既以人为本,又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一些观点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偏重于非实体经济,如金融、文娱、旅游、网络等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是能源和环境负荷较小的无烟产业。随着这类产业的大力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能源消耗自然就会降下来。因此社会对能源需求必定增长的理由并不充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忽视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烟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比如欧盟一些小国家的绝对能耗水平多年没有增加,但这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很少有高能耗产业,如果有的话,也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了,再或者说它们已经进入了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只需要购买别国的制成品或半成品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了。这样的经济模式下,社会能耗水平自然很低,因为有别的国家帮助其承担了部分能耗增长的份额,这种模式对于美国、中国这种大国而言是不可复制的。从全局角度看,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总的能耗量并不会减少。此外,一些无烟产业并非如设想的那样一定就消耗很少能源。比如旅游产业,通常情况下能源负荷确实较小。但说句玩笑话,如果今后某一天开通了太空旅行,想必就要另当别论了,一个旅行者往返太空所耗费的能源恐怕足以供其在地球上消耗几辈子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6)
诚然,人们可以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而放弃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比如,为了节约电力而放弃使用电灯照明,放弃使用各种家用电器;为了降低油耗而放弃使用交通工具,转而以步代行;为了减少能耗而放弃现有的舒适境遇,选择一种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等等。但问题是上述的设想能付诸实施吗?事实上这近乎不可能。因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我们经历的文明进步是从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可逆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更经历着思想欲念的复杂化。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逆的,而且不可逆的程度会逐步加大。如果有哪位富翁对此不认同,希望尝试着做个验证的话,那绝对有办法。他可以在城市闹市区的天桥上将一厚沓的钞票假装不慎撒落,最后看看撒落的钞票有多少被自觉地交回到自己手中,这样就可以检验社会的不可逆程度了。笑话归笑话,笑过理自明。
  事实上,即便上述的设想能实施起来,又能维持多久呢?况且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放弃现有的一切呢?退一步再讲,即便这一切的设想都能不折不扣地予以执行,那么也就意味着人类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