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众生台湾-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序
提到台湾,通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山和日月潭,一座山一潭水几乎代表了对宝岛的所有想象,不过如果问题转到台湾同胞走过的足迹,我们的印象便变得十分模糊了。的确,我们不太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也不太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然而,了解这些正是两岸同胞达成互爱的基础。两岸同胞以同理心来了解彼此的梦想和渴望,以及至今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果,彼此欣赏,彼此谅解,任何隔阂都可化解于无形。
继《岁月台湾:1900-2000》一书之后,笔者再编撰此书,由过去编辑的《二十世纪台湾》全集中选取适当的照片,更强化了视觉的效果,用清晰的画面让读者可以直接在纸上饱览宝岛美丽的山川,看到人物鲜活的表情,让百年的光影瞬间从眼前掠过。笔者不发惊人之语,也不做猎奇之态,而是通过呈现台湾民众庸常的生活、温馨的琐事,让读者的心思不自觉地飞越海峡,走入彼岸的时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台湾不是过去的香港,不是外国人的殖民地,自1945年光复后台湾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更有甚者,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曾有三十年间,它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比谁都更“中国”,这段特殊的生命体验形成今天台湾社会内心深处的悸动,只要受到同胞真诚的爱的牵引,随时都会泉涌而出。 。 想看书来
原住民
原住民
台湾原住民人口大约有四十多万,只占整个台湾人口的百分之二,不过他们却是目前住在台湾岛上时间最久的居民,属于南岛语系民族,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的马来民族比较接近。根据台湾马偕医院DNA研究,原住民一万四千年前就已定居在台湾,原先他们居住在林中海边,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同时种些简单的农作物。此外,为了争夺地盘,部落之间常有战事,称之为“出草”。不过由于原住民使用的武器极为原始,大体上,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直到了17世纪以后,强大的西方殖民集团入侵,开始威胁到原住民的传统生存领域。他们被迫卷入血腥的战争。日本殖民政府为了夺取山地资源,更对抗拒不从的原住民部落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原住民长期处于迁徙和贫病之中,平均寿命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台湾光复以后,原住民在教育和就业方面获得优先权。原住民似乎天生擅长运动和歌舞,跑得比汉人快,歌唱得比汉人清脆嘹亮,扭动起身躯来更有着汉人难以模仿的韵律和节奏感。他们华丽的服饰,天真无邪的脸庞,使得宝岛的山岳河川更加美丽迷人。
排湾族贵族
日据时代,穿着华丽传统服饰的排湾族在观光客前留影。大体上,今天台湾原住民分为十一个族系:赛夏族、邵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邹族、鲁凯族、雅美族(达悟族)、平埔族、排湾族和泰雅族。排湾族分布在中央山脉南端,社会阶层分为世袭贵族、平民与工人,贵族居住在石板屋,石柱刻有百步蛇、太阳、人面等纹饰。
山地的原住民小学
日据时代,山地里的原住民小学。日本殖民政府将在台湾的日本人、汉人、原住民区分对待,原住民单独接受教育,受到最严重的歧视。尽管原住民得到殖民政府所称的“进步文明”,却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传统的文化与价值。
考试
“准备考试”、“步入考场”、“解题作答”、“等候发榜”,以上这四个步骤是每一个台湾百姓一生中反复经历的过程,其根源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文化,就如古代中国人将“金榜题名时”列为与“洞房花烛夜”同等的人生乐事,在台湾考试已成为一种政治、教育和社会制度,行之多年,并且深化为生活文化。
孙中山认为,虽然传统中国的科举制度制造一堆腐儒,但那是统治者错用制度的结果。实际上,科举打破了社会阶级,造就布衣卿相,是十分进步的,因此忠实实践孙中山思维的台湾也就成了考试的社会。由南京搬到台北的“考试院”制定了各项考试规定,公家单位征人一律举行考试,高级人员、普通人员、特种人员也有自己的考试。部队转业军官要考,中小学教师甄试也要考……一个人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直到博士生等等,一个人一辈子不知道要交出少考卷?不少人强烈批评动辄考试的种种弊端,不过要改变它却很困难,因为无论怎么说,公开考试是杜绝走后门的不二法门;一想到走后门的送钱送礼,以及滥权腐化的官僚等种种恼人的事情,大家还是来考一考吧!
考前的叮嘱
1962年7月,炎炎夏日,台湾社会称之为“烤”(考)季,其中包括初中升学考试,高中升学考试和大专升学考试等三大考试。图为初中考试铃声响起之前,一位老师正向旗下学生就如何应付试题面授机宜,学生们则凝神聆听,其景其情,犹如战士们攻坚之前听取指挥官的最后指示,专注而紧张。国小六年级十二岁的年龄就要面对人生第一个考关,肩上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人生的第一个大考
1966年7月,一名参加升初中考试的考生考完一门外出休息时,妈妈为其拭去额头的汗水。这项考试实际上只考国文和算术两科,国文则只考作文,尽管科目不多,却决定未来三年的命运,能否读上好的初中,将决定三年后能否考上好的高中。为了不输在起点,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们九、十岁时就送他们去接受补习教育,使得过早投入激烈竞争的孩子们失去了应有的童年的快乐。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家庭
在传统中国农业社会,家庭是生产的基本单位,从耕耘到收成都需要投入可观的劳动力,劳动成员之间需要同心协力,合作无间,也需要尊卑等级以维系劳动与生活的秩序,这些需求规范了传统中国家庭的人伦义理。
台湾的社会结构并没有经历从下而上或者从下而上的革命性的变动,因此家庭的伦理观念保持得十分完整。唯一稍有差别的是,1949年由大陆来台的家庭,多半人丁简单,生活清苦,不少人甚至是一个人跑过来的军人和学生,因此既无家庭的扶持也无家庭的羁绊,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事,但也因身边人少而始终有一种漂泊感;至于在台湾世居了二三百年的本省同胞,仍保留了浓厚的闽南和客家的家庭传统,台湾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家庭传统变化的过程,重男轻女的观念受到挑战,父权至上的观念受到批判,此外,绝大多数的媳妇要当现代女人,对公婆不再那么察言观色。尽管如此,在今天台湾社会中,奉养父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传统节日家族团圆的习惯依旧牢不可破。在旅游地区,三代人举家出游的盛大阵容,也是司空见惯的。
全家一起干活脱贫
60年代,家庭代工的情景,晚间全家大小组装礼品以增加收入。这段时期,台湾外销行业兴起,出口的多半是劳力密集型的加工产品,利用廉价的劳力压低产品的价格,在外销市场上取得竞争的优势。因此,当局鼓励家庭代工,即利用客厅装配原子笔、圣诞灯饰、礼品等物品。照片中这个家庭已购置了电视机,但仍全家一起干活,无非是想多赚点钱,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许许多多的台湾家庭为了尽早脱贫,都在日日夜夜地劳作。
妈妈工作时的小孩
1970年代,妈妈在家中打字,懵懂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由于中文结构复杂,在中文计算机问世之前,中文打字机是一架极其笨重的机器,键盘上列着密密麻麻的常用字和字母,一般人无法使用这种既无法携带又难以操作的机器,以致中文作家或新闻记者长年来只能用手写。照片中可以看出笨重的打字机旁是沾满油墨的工作环境,或许唯一的好处是在家里干活,可以随时照顾到孩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传统
论及中国传统,全中国大概没有一个地方像台湾这般“传统”了,这种传统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甚至是政治指导下的文化仪式与社会行为。
日本据台实施殖民教育政策,强制转化台湾百姓为日本帝国皇民,不过台湾知识界仍努力保存本身的民族文化,以汉文书写,发行汉文报刊杂志,并努力与祖国的文化进程保持一致。到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皇民化政策变本加厉,汉文汉语被彻底禁绝。台湾光复以后,为了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国民党当局强化中国历史语文教育。两岸对峙以后,针对大陆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一度否定,国民党在台湾更推动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规定《论语》与《孟子》为中学必修课程,台湾学生从小必须背诵文言文。中学生课外通常在读《西潮》、《朱自清全集》、《徐志摩全集》、《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高中生课外则读《儒林外史》、《红楼梦》、《古文观止》、《昭明文选》、《浮生六记》等等。至于当局每年清明节和孔子诞辰(教师节)郑重其事地纪念,以追念先祖恩德,宣扬孔孟教化之道,甚至祭祀仪式中的细节也是辎铢必较。使得台湾社会从上层的言行到市井生活都浸润在浓郁的传统里。
文昌庙里的复古风
1968年9月,教师节,由学童在孔庙表演八佾舞。事实上,这一年台湾各县市均在当地的文昌庙举办祭孔大典,岛上充满着复古气息。历史上,郑成功来台后,即在台南兴建孔庙,称“全台首学”,引进华夏典章制度,象征台湾归属中国之始。
祭服中的齐鲁古风
1969年,为了办好祭孔大典,有关单位延请专家者考探古礼,设计礼官服饰。照片为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宇清在详细说明本年度祭孔大典新设计的祭服。这件祭服颇有齐鲁古风。而过去有些地方主祭官穿着西装现身,均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
社会
百年台湾政治上有三次大变动,一是1895年后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二是1945年台湾光复以及四年后国民党由大陆迁移来台,三是20世纪末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这三次大变动决定了台湾社会的上层建筑。
本章节挑选了百年来的台湾社会画面,多半是食衣住行的小节,有唱歌跳舞,采购商品、车站送行、选举造势等等,乍看之下如同社会万花筒,五颜六色的光点瞬间重新组合,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千变万化中似乎也有一定的规律、一定的法则。事实上,这些台湾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片断,反映的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包括着人们心中的苦恼和渴望以及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活在几代台湾百姓的记忆中,也代表着台湾的生命之旅。
美台联欢会中的时代悲怆
1960年代初,美台空军人员联欢晚会,翩翩舞步中是大时代的悲怆。冷战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台湾训练特殊飞行员,驾驶U…2高度侦察机飞进中国大陆领空进行情报侦察。这个特殊的航空队代号为“黑猫中队”,飞行员皆为一时之选,而且几乎清一色为大陆籍。照片中的联欢晚会即为上述合作计划双方人员的派对。
复制上海南京路的繁荣
1965年10月,台北市第一家大型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公司”在中华路上正式开幕,第一天即吸引了大批的人潮,不少人远从外县市搭车赶来,抱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心情,只是为了一睹现代商场的气派。台北第一百货是上海来台资本所设置,目的是在台北街头复制上海南京路的繁荣景象。的确,这张照片乍看之下,颇似30年代上海的繁华街景。
农村
17世纪以前,台湾是中国东南省份海洋冒险家的藏身之处,郑成功为了建设台湾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在此屯田积谷,施琅更鼓励大批褔建移民渡海来台,垦荒兴利,日本殖民当局则是把台湾当成大日本帝国的米仓,至于国民党当局长年贯彻的更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政策,种种大时代的原因使得台湾的农业科技特别发达,农业开发已到寸土必争的局面。
至于农业品,稻米一直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从清代到日据主要是茶叶和蔗糖,光复以后,又大量生产香蕉,近二十年水果品种改良颇有进展,芒果、荔枝、莲雾等大量生产,色香味美,在亚洲颇富盛名。至于农村景观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彰化云林、南部的嘉南平原和高屏地区,水稻田映着传统三合院以及后面起伏的山峦,如人间天堂。至于1949年由大陆来台的军人,许多人退伍之后被安排到山上种蔬菜水果,成为山民,甚至成为今天的休闲旅游业者,则又是另一番农业的历史景观了。
踩水车的往日情怀
1955年,农民踩着传统水车,将水引入稻田中,照片所见是台湾农妇的典型装扮,水车也是常见的灌溉工具,不过由于台湾原本多雨,鲜有旱灾,灌溉渠道四通八达,加上后来抽水马达的广泛使用,照片中的景象不久便消失,成为往日情怀了。
过年舞狮中的思乡情
1957年,宜兰大同农场授田仪式,获得安排来此工作的退伍军人表演舞狮,彷佛当年在大陆家乡过年的情景一般。对他们而言,离开部队实际上是告别一段人生,告别奔波不定的内战岁月,从此在宝岛安身立命。有些人在台湾娶了媳妇,生儿育女,也有不少人终身未婚,一起从部队退下来的同袍兄弟就是最亲近的人。逢年过节,他们尤其思念在大陆的父母和家人。事实上,即使平时他们谈的也都是过去在大陆的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灾害
80年代初,台湾有一首著名的校园民歌《小雨中的回忆》,描述雨中漫步的诗情画意。不过对所有在台湾成长的中国人而言“大雨中的回忆”恐怕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每年至少都有三四次由南太平洋吹来的台风,横扫全岛,把人吹得东倒西歪。光复后三十年间,每个人都有台风过后涉水上学的经验,近20年则是山区泥石流横行,以致居民闻台色变。
台湾不仅多风多雨,还多地震,每年起码有三至四次有感地震,每三十年有一场大地震,每七十年则有一场超级大地震,在中国南方地区,台湾是天灾最多的省份。尽管初到此的外地人常受到台风地震的惊吓,不过本地人却已习惯了,就如中国东北的百姓习惯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西北的居民习惯十里之内没有一滴水,台湾社会则是习惯风吹雨打,加上造成桌椅柜子瞬间摇晃的地震。至于水灾和飞机、车船的意外事件则源于中国人的公共安全意识普遍缺乏,经过多年倡导,这个老毛病已有改进,不过离先进社会的标准仍有一大段距离。
台风来袭时的台北北门前
1956年,台风来袭,台北市北门前的树木被风吹倒在地,一名骑脚踏车撑雨伞的人正在风雨中赶路。每年夏季7、8、9月份是台风季节,源于南太平洋的高气压,形成巨形的旋风,由赤道附近向西太平洋岛屿和大陆扑来,分强度台风、中度台风和轻度台风。轻则带来大雨,重则造成山洪暴发、海水倒灌,台湾人民从小到大的生活记忆,与台风带来的种种密不可分。
汪洋一片的市街
1956年,毕莉台风过后,台北市街道变成汪洋一片,不过三轮车在脚踏车依然在水上行驶。尽管日据时代台湾主要城市都建有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但因台风的雨量实在太大,排水不及,路上仍会积水多时;加之光复后人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