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黑白朱元璋-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完书库,便去看张挂着的帝王画像。
这些画像都出自名家之手,多系精心工笔描绘,个个栩栩如生,体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经历,熟知历史者,不用看下面的标名,一见便知这是谁的像。
刘伯温、宋濂、陶安、王祎皆饱读经史,熟稔古今兴亡之事,放眼一望,便知所画是何人。那朱元璋竟也丝毫不亚于这些饱学之士,隔着老远,他便识别出哪是汉高祖、哪是唐太宗、哪是宋太祖,令四人又是一番惊叹。
朱元璋走到汉高祖画像前,谛视良久。
陶安议论说:
“自古革命之际,多数人是以臣取君,唯有汉高祖与陛下起自民间,可谓超越千古。”
朱元璋也感慨地说:
“汉高祖与朕之得天下,皆以仁厚结人心之所致。想周室分崩离析后,天下分裂,秦统一了天下,却守不住。陈涉发难,天下豪杰蜂起,项羽依靠勇力方南面称霸,又不施仁义,只知炫耀功劳武力。汉高祖深知他的强横残忍而以柔韧谦逊对抗他,针对他的暴虐而济民以宽厚仁义,最后把他打败了。项羽一死,天下传檄而定,故无须劳累即成帝业,这好比一群猎犬追兔子,只有汉高祖这头猎犬追到了!”
他那风趣的话逗得众人一阵大笑。
从隋炀帝、宋徽宗的画像边经过时,朱元璋不屑地摆摆手,说:
“亡国之君,不值一提,快走快走!”
来到唐太宗画像下,洪武帝展玩再三,他没说他的武功文治,却说起唐太宗的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人主再贤明,如臣下不匡正其错误过失,想不危败,是不可能的。此言说得何等地好啊!朕观汤武以从谏如流而兴,纣王以饰非拒谏而亡。兴亡之道,便在从谏还是拒谏之上。唐太宗是英杰之主,有鉴于此,故从谏如流,小大必采,方造就贞观之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天子与臣下同乐(2)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依次把刘伯温、宋濂等四人扫视了一番,方说:
“朕于卿等深有所望,希各位不要心怀顾忌而不敢尽言。朕望卿等能匡朕失误。”
刘伯温、宋濂、陶安、王祎都神色庄重地点了点头,仿佛接受了一副千斤重担。
他们又来到宋太宗画像前。洪武帝凝视半晌,对他的雄才大略作了一番评点,却又将话锋一转,说:
“宋太宗有一宗短处,好财。他见左藏库中金帛如山,便分左藏北库为内藏库,又改封椿库为内藏库。人主应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哪有公私之分!太宗是宋之贤君,尚且如此,何论他人。太宗首开私财之例,其后宋朝因战争而弄得国库财帛耗尽,却不肯将内府的私藏拿出来,追根究底,全在于太宗开了个坏头。”
他这一番独到的见解,又引得几个饱学之士的一番惊叹。洪武帝想起自己未曾投师求学,全凭自己的努力和悟性,读通了多少有名的文人学士一辈子也没读懂的中国历史,不禁十分得意,呵呵大笑起来。
笑了一阵,他又说:
“诸位爱卿,你等自是博学,可惜未能熔古今于一炉,故见识上难免露出些书生气,自是难以跳出古人窠臼,推陈出新了。不过,朕有诸位,得益良多,今日天色尚早,我们就去饮酒吟诗一番,如何?”
四位儒臣见洪武帝有这番雅致,便同声答应。
洪武帝立即叫内臣送来酒菜,君臣团团围桌坐下。宋濂问今日做诗以何为题,正好这时一阵东风从楼前刮过,朱元璋计上心来说:
“东风一起,春天就会降临。朕看今日做诗,不妨以东风为题。朕知诸位爱卿皆是高手,今日就仿当年曹植七步吟诗,比一个出口成章如何?”
《论不必渡海》为朱元璋致部将信,行书手迹朴拙奇纵,非今日一般书家可比。
那四人都点头称好。洪武帝取出手指长一支檀香,又说:
“既然大家应允,朕就点燃这炷香,若在香燃完之际尚未吟出绝句一首,罚酒三盅。”
那四人又一齐点头。洪武帝立即叫内臣将香点燃。那四人都拧眉沉思,口中念念有词,在斟词酌句。洪武帝却起身在屋中踱着。
踱着踱着,他突然停住步,叫道:
“好,有了。”
那四人见他如此神速,都一齐看着他。
他自得地笑了笑,吟出一首七言绝句来:
我爱东风从东来,
花心与我一般开。
花成子结应花盛,
春满乾坤始凤台。
诗虽粗疏了一点,但自然流畅,又有一股豪气相贯,颇有帝王气象,且又是在短短时间内吟出,实是难得,刘伯温等四人都齐声赞叹。
朱元璋自负地笑起来,他去看那炷香,刚刚燃完,便小孩般嚷叫着:
“香燃完了,四位爱卿罚酒罚酒!”
刘伯温、陶安、王祎无法,自斟酒自喝,一口气便饮下三盅酒,只有那宋濂,平时滴酒不沾,此时端着酒盅直皱眉发愁,不知如何是好。
洪武帝却像个顽皮的孩童,跳到他身边,托着酒盅要往他嘴里灌,口里嚷叫道:
“喝呀,快喝!”
宋濂是个方正的老夫子,读圣贤书,讲究行圣贤事,尽管滴酒不沾,因前有约言,也只得信守,便硬着头皮,像喝苦胆汁一般将那三盅酒呷进肚里。
转眼间,他即满面红光,口里喃喃有词,目光迟滞,一下就醉倒在地上。
洪武帝觉得有趣极了,便提起笔,边想边写,一会儿便写出首《楚辞》赠给宋濂:
西风飒飒兮金张,
特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柳兮袅娜,
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
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
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
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天子与臣下同乐(3)
美秋景兮共乐,
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写好,叫内臣连人带诗一起送回家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征收复两广,北伐打下山东、河南,朱元璋的作战计划全实现
大明开基,百废待举。洪武帝仔细权衡一番,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平定天下。如今两广未下,巴蜀立国,那大元皇帝还稳坐在大都城里。
他立即派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浙江行省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配合杨璟,由海道取广东。
他对廖永忠面授机宜:
“朕当年攻克武昌,远近州郡望风来降,常遇春取赣州,南安、岭南数郡也相继而归,靠的是威重势至,军纪严整,人心悦服。今两广百姓穷困,人心不稳,他们听见八闽不守,湖湘已平,必定人心震慑。如先派人去宣布我朝威德,一定会有人来归诚。若不得已而用兵,则应扼其险要,绝其声援,使他们彼此隔绝,便没有什么攻不下的。广东的要害在广州,广州既下,则沿海州郡,可传檄而定。你留兵镇守后,便与杨璟会合,共取广西。”
此时,广州被何真盘踞。
何真是广东东莞人,当过元朝小官。元末兵乱,他回乡结兵自保,协助元军平息了几起暴动,以功授惠州路同知、江西行省广东分省左丞,势力及于广东诸郡县。
廖永忠按洪武帝的意旨,先派人给何真下书招降,同时舟师君临潮州。
何真果然为大明军队的威势所震慑,派人到潮州奉上印章及属县户口兵粮数目请降。广东不战而下。朱元璋下令褒奖,何真后封东莞伯,得善终。
广西战场上也颇为顺利。杨璟、周德兴克服宝庆、全州、宁远、蓝山后,进围桂林。此时廖永忠已平定广东,正按朱元璋的第二步旨意助攻广西。他从广州沿江西上,连克梧州、滕州,也在桂林象鼻山下扎寨。
两个月后,桂林被攻破,南宁、象州相继平定,杨璟又取柳州等地。广西全境落入朱军之手。
广东、广西平定的捷音并未在朱元璋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南方易定,这是他早已算准了的。他的注意力在北伐战场。山东虽已攻占,却未损及元军主力,还有恶仗、大仗在后头,他日夜担忧,寝食难安,一颗心提到了喉咙口,哪还掀得起情感波澜。
山东平定后,徐达按原定计划,出师河南。
朱元璋立即令在荆州、襄阳经营了多年的邓愈为征戍将军率部北上,从南阳夹攻河南。
为求万全之策,他又调汤和北上,打制海船,为北伐军运送粮饷,又派康茂才率师抵济南。
几着棋到位后,他又对下一步的战役重新作了调整,指示北攻乐安的徐达:
“若乐安半月可下,则可率师自黄河南下河南,取汴梁。不能,则留精锐长困。康茂才、薛显、傅友德所部将士由冯国胜节制向济宁草桥集结,听候调发。”
徐达接到指令,第一天就攻下乐安,拔掉山东最后一个钉子,便直取汴梁。守将左君弼出降。西出河南府(今洛阳市),元将詹同的五万大军败逃。
冯国胜则率兵西取陕州,占领潼关,并将潼关以东诸郡统统拔下,归入大明版图。
徐达夜破李思齐。
北伐军攻下山东、河南,又扼守住潼关,朱元璋亲定的“撤其屏蔽”、“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作战计划已完全实现,对大都已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
访民情,选都城亲临前线(1)
朱元璋不敢懈怠。他决定亲至汴梁,一来考察地势民情,以便确定大明都城定于何处,二来慰问出征将士,指授下一步的征战方略。
新朝建立,本应马上定都,没想到却发生了问题。
应天是朱元璋的发祥之地,又新建了宫阙,当然是首选之地。他身边的文武重臣大多是淮西子弟,眷恋故土,应天离濠州近,也强烈要求定都应天。
朱元璋是打算定都应天的。一次,他召集一批儒士到钟山聚会,他兴之所至,令他们赋诗相庆。他自己则兴致勃勃,先吟成七绝一首:
翠微突兀倚晴穹,
日色喧和紫气浓。
谷内野猿跳上下,
莺啼悠韵乐三冬。
儒生邓伯言也献诗一首,中有两句:
鳌足立四极,
钟山一蟠龙。
朱元璋读了此诗,觉得气势宏伟,拍案高诵起来。那邓伯言以为朱元璋是拍桌震怒,吓得一跳,晕倒在地上,经太医抢救才醒了过来。
由此可知,朱元璋对应天凝聚的龙气是难以忘怀的。
不过,有些儒臣却不赞成在应天建都。从大军北伐时起,许多人就向朱元璋进言,都说古来当皇帝的,非在中原建都不足以控制天下。
朱元璋觉得此言也有道理。应天虽虎踞龙盘,地势异常险要,又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但其位置偏于江左,离对元作战的中原太远,不便于他部署和指挥军队。同时,历代在此建都的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是短命王朝,大约是龙脉尽已走泄,不宜在此建都。故他颇为犹豫,想借到汴梁去部署军事行动,顺便考察一下那儿的地理形势,看看有无龙气凝聚之地。
车驾从应天出行,一过长江,沿途的景色就越走越萧瑟。已是四月天气,田野里却没有看见几个下地的人。田地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甚至长满荆棘。
他在一个村庄里停车进行走访,只见房屋破败,有的已经倒塌,长满了野草。还看见一只狐狸在四处跳窜,见了人也不躲避。走遍全村,竟找不到一个人。最后在一个茅草棚里寻出一个断臂老人,一问,才知经过兵乱,这里的老百姓不是死了,便是逃了,全村五百多口人,现在只剩下他一个残废。他的一家人都饿死了。
朱元璋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百姓都死光了,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呢?他感到,非马上招抚流亡,安定民生,垦田拓荒,努力农桑不可。
越往北走越荒凉,心绪就越沉重,眉头越紧锁不开。待得到了汴梁,他的脸色憔悴,好似老了几岁。
在路途中,他即令中书省的官员急速调粮来赈济孤贫老弱。
随行的中书省官员面有难色,说:
“陛下,眼下南征北讨,四处急需粮食,朝廷连军粮供应都有困难。”
朱元璋脸色一沉,厉声说道:
“尔等为何这般不晓事?得民心者得天下,抚恤老幼,天下为人子弟父母者都会感激诚服。立国者以人为本,如见死不救,他们还要我这个皇上做什么?现在缺的不是粮食,是一颗救贫恤弱的良心。这是当务之急,你等不用多言,快照此办理!没有钱,就卖了我的裤子。”
一到汴梁,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召见常遇春,并亲至军队进行慰劳。他把带来的金银财帛赏赐给各级将士,探望负伤的士兵,抚着他们的伤口嘘痛问苦,称赞他们浴血奋战,不到一年,即平定齐鲁,攻下河、洛之地。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徐达风尘仆仆从前线赶到行在进谒。
朱元璋见到他,即迫不及待地说:
“将军应与各位将领抓紧时机攻取元都。”
徐达连声应答,说:
“谨领圣旨,末将立即部署。”
朱元璋与诸位将领寒暄了一阵,便屏退他们,只留下徐达,用温语问道:
“将军欲取元都,打算用什么方法?”
徐达站起身,恭敬地回答说:
访民情,选都城亲临前线(2)
“末将自平定齐鲁,攻下河、洛之后,王保保在太原取观望态度。现在潼关又被我攻占,张思道、李思齐失势西逃,元之声援已绝,大都已成一座孤城,臣等只须乘势直捣,大都必克。”
朱元璋取出地图,仔细察看了一阵,指示说:
“卿说得对。不过你看,北土平旷,利于骑兵驰驱,我军不可不先做准备。卿宜选骁勇的偏将,率领一支精兵去充当先锋。将军督帅水陆大军,随后跟进。再运山东之粟做粮饷,由临清向北,直捣元都。他外援断绝,内部必惊惧溃散,元都可不战而下了!”
徐达对朱元璋的高瞻远瞩及指挥战役的才能历来佩服,对他刚才的指示略加思考,即认定是真知灼见。不过,他又沉吟了一阵,方才请示道:
“陛下所见甚是高妙,臣定当谨遵。不过臣有一虑,我军北进,恐元兵望风北窜。如此,将贻后患,我北疆必难得安宁,臣意必派兵追击。”
朱元璋对此事已成竹在胸,他指示说:
“祸福成败俱系于天。元兵若逃脱北归,这是天命未厌绝他,只有等他渐渐消亡,不必派兵穷追。但他出塞之后,我应周密固守,防其侵扰。”
朱元璋没想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他禁止追击北撤的元兵,使元朝没有彻底灭亡,一直在北部坚持活动,不时侵扰大明北疆,成为大明的长期祸患,令其子孙头痛不已。
四天后,徐达返回河阴前线,按朱元璋的指示作直捣大都的准备。
朱元璋则对汴梁作了一番考察,觉得此城地处中原,四方朝贡,地点适中,颇合心意,决定在此定都,不过,又觉此地无险可守,是个四面受敌之地,便决定把应天也定为都城,仿古已有之的两京制,下诏令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攻克元都城,朱元璋被捧为五百年一出的王者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一日,徐达率大军北上,其间又接到朱元璋亲手绘制的征进阵图,和催他乘时进兵的谕令。
北伐大军一路顺风,彰德、邯郸、临清等郡县不战而下。半个月后,各路兵马都在朱元璋指定的临清会师。徐达召集军事会议,指示机宜。
各路兵马分头北进。常遇春及张兴祖充当先锋,一路斩将夺关。徐达则率马步舟师紧随其后。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