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武士-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倒幕先锋(1)
和源平合战一样,推翻镰仓幕府的战争首先也是从朝廷,也就是从天皇那里开始的。
镰仓幕府建立以后,天皇朝廷的权威并没有得到恢复,转而存活于幕府的阴影之下。承久三年(1221年),后鸟羽法皇突袭并且杀死了幕府委任的京都守护,想要夺回权力,结果被第二代执权北条义时大喝一声:“先派十九万大军供上皇御览吧,如果不够的话,我就再亲率二十万军士前往!”随后调动大军攻入京都,流放了包括后鸟羽法皇在内的三位上皇,又废除了在位的仲恭天皇。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天皇御反乱”,还真是个可笑更可怜的称谓。
战后,为了加强对京都和朝廷的控制,镰仓幕府撤销了以前的京都守护一职,代之以六波罗探题,住在京都附近的六波罗地区,负责监视朝廷和协助管理幕府统治较为薄弱的京畿以西地区,这一职务分为南、北两位,世代由北条氏一门担任。这样一来,不仅仅天下大事与朝廷无关,就连天皇的继承和朝廷官员的任命也要由幕府点头同意才成。此外,原本属于天皇的领地也逐渐被幕府没收,赏给了御家人们,天皇和朝廷的经济来源几乎断绝,只得靠幕府的捐助和卖官鬻爵度日。
原本朝廷和幕府并重的双头政治,就此以天平彻底倾斜,朝廷变得轻如鸿毛,大政均归幕府而告终。
然后,到了镰仓幕府中后期,无权的朝廷开始分裂,天皇从血缘上分为出自后深草天皇的持明院统和出自后宇多天皇的大觉寺统两派,轮流登基坐殿——这无疑更有利于幕府削弱和控制天皇朝廷。两统分立,预示着国家的分裂,日本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迈向南北朝时代。
国家分裂的始作俑者是后醍醐天皇,他出自大觉寺统,于文保二年(1318年)二月登上皇位。这位后醍醐天皇,一方面想把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这一系统中,再不让人,另方面也反感幕府的操控,想要起而反抗。
后醍醐天皇首先假借为皇后安产还愿,召来僧侣圆观和文观,让他们向神灵祈祷消灭北条氏,同时密令在比睿山大塔居住的皇子护良亲王(大塔宫)联络比睿山延历寺的僧兵,准备在自己行幸比睿山时突然举事。不料在元弘元年(1331年)八月二十四日,计划败露,天皇的近臣日野俊基,以及圆观、文观等人均遭逮捕,后醍醐天皇及其重臣大纳言藤原师资、中纳言万里小路藤房、北畠具行等人带着世代相传代表天皇权威的神器剑和玉(据说镜已在坛浦合战中被沉入水,再也找不到了),连夜男扮女装潜出京都,奔赴比睿山。二十七日,在大塔宫的接应下,后醍醐天皇又转移到木津川上游地势比较险要的笠置山驻扎,正式下诏,号召近国勤王兵马起而倒幕——是为“元弘之变”。
九月五日,得知消息的北条氏展开行动,担任六波罗探题的北条仲时立刻派大佛贞时、金泽贞东、足利高氏诸将率领兵马“二十余万”离开镰仓,前去进剿。
所以在“二十余万”上打个引号,是因为这个数字很不靠谱。日本古代不像我国古代那样有官方史书,况且就连我国的官方史书上也往往刻意夸大或者缩小作战部队的实际数量,日本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实际上,当时日本全国能同时召到的武士和农民兵,估计都到不了二十万。
再说笠置山一边,幕府大军来攻,山上召集起来的武士和僧兵布下重重壁障,做好了作战的准备。然而,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诏书在发出后却如同石沉大海,除了一个叫楠木正成的“恶党”起兵勤王外,诸国守护(幕府任命的一州军事长官,逐渐取代朝廷任命的国守,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首长)惧怕幕府势大,都采取了观望态度,竟无一人响应。
楠木正成,自称出身于具有皇族血统的橘氏,真实性当然已经无可查考了。楠木家的根据地是在河内国东部,金刚山西面山麓地区,估计从正成的父亲时代开始,他们就是当地有名的“恶党”头子了。
楠木之姓也可以简称为楠,正成的父亲没有留下大名,既然居住在河内国,并且年老后“出家入道”(出家为僧),所以俗称为楠河内入道。相传这位楠河内入道曾担任过“散所的长者”,也就是说是个武装商团的首领。他在从播磨经摄津、河内通往奈良的交通沿线拥有势力,将通往大和的奈良大道的交通要冲置于自己支配之下,掌握了商业流通路线。有人还推测楠木氏经营辰砂的采掘,因为河内的赤坂素以辰砂产地闻名。这种推测未必完全符合实际,但大抵也可看出,楠木氏的发家和商业活动具有密切联系。
有一则传说,说道楠木正成的母亲在怀着他的时候,曾到信贵山的毗沙门堂祈祷了一百天,毗沙门天是一尊佛教的保护神,又称多闻天,所以正成诞生以后,就起小名为多闻丸。据说此公长大后鼻毛很长,所以又被敌人称为“鼻毛多闻”。
楠河内入道为了与河内八尾别当(地方官吏)显幸争夺土地和势力范围,经常兵戎相见,但每次都以出身低下的楠木家族受损而告终。年轻的楠木正成在接替父业后,深深感到正面作战,己方实力不足,即使侥幸获胜也很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他认为必须跳出周边狭小土地的束缚,眼界放得更远,从战略上改变过去的做法,设法从根本上击败对手,而这就不仅仅要依靠军事手段了,为此,他全面、认真地考察了河内附近的主要水路——长濑川。
长濑川是和川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通往八尾的主要水路。楠木正成认识到对手显幸的经济基础除了名下的土地外,很多是依靠长濑川的商业运输,同时这也是对手主要的补给线和战争物资来源。由此,只要在己方势力范围内的水路各个主要地点,层层设置关卡征税,就可以从经济上将八尾别当显幸置于困境,同时限制住对方的军事潜力。这种从军事经济上打击对手的战略在现代战争中是必然出现的一种作战方式,但对于十四世纪的日本来说无疑是全新的形式,虽然它的规模很小,却也可以从中看出楠木正成出色的战略眼光。
正成的这一措施,果然使显幸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显幸为了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出兵大战楠木正成。其实敌人此举早在正成预料之中,而因为正成方出色的水上封锁,显幸军的实力大为下降。当显幸率军来攻时,楠木军迅速迎战,给显幸军以致命打击。
楠木军初战取胜,不仅使士气大振,并且使得河内地区的“恶党”武士们纷纷幕名云集于他的旗帜之下,军势更加强大。对于这种地方崛起的“恶党”,江河日下的镰仓幕府无力也无意去###,干脆招安了事,于是派人去赠送官职,任命正成为兵卫。
然而楠木正成虽然受封了幕府的官职,但是“恶党”的出身决定其本身并不是幕府嫡系的御家人,在地位上无法与传统武士阶层平起平坐,与幕府的关系更加是敌非友。加上后醍醐天皇早就在舆论上做好了倒幕的充足准备,改造传自中国的“朱子学”,宣扬朝廷是日本真正的统治者,幕府不过是恃力作恶的篡僭而已,河内距离京都不远,正成应该也深受这种舆论的影响。于是,在接到倒幕诏书以后,他立刻揭竿而起,并且前往笠置山去觐见天皇。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笠置山上的觐见(1)
传说后醍醐天皇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坐在紫宸殿面南的御座上向群臣发号施令,背后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大树向南的部分枝叶长得最好,树阴笼罩了整个大殿——接着又见到两个童子跪拜,并对他说:“当今天下虽无安定之处,但只有那御座才是陛下最可安身之地。”话音刚落,两个童子便起身向南而行。
天皇醒来以后,立即召见笠置寺中的伊予守源为他释梦。伊予守源说,所谓南边之大树,意即楠木也,只有一个苗字(武士分家的姓氏)为楠木的人才是陛下所能依赖的最好武士。于是天皇下令,到处寻找叫做楠木某某的武士前来勤王。
可是他这里还没能找到合适人选,这个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辅佐者却自己送上门来了。数日后,臣下前来禀报:“河内楠木兵卫前来觐见。”这个楠木兵卫当然就是著名的“恶党”楠木正成了。后醍醐天皇闻报大喜,立刻召见正成,并且认定异梦正应在这个长有长鼻毛的家伙身上,于是对他备加器重。后世的儒学者还写诗赞美此事说:“紫宸庭树南枝梦,占得中兴第一功。”
楠木正成虽然出身卑微,却熟读兵法,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况且并非正经武士出身,也使得他的军事思想丝毫不受局限,视野更为开阔。在笠置山上,当后醍醐天皇询问他“使用什么办法才能打倒北条氏”时,正成回答说:“草创天下之功就是武略和智谋。若仅以军力作战,虽集六十余国(日本古时分为六十六国)之兵亦难取胜武藏、相模两国幕府军。倘以计谋相争,即使对全部关东(坂东地区的扩大,基本包括镰仓附近八国),武力亦可胜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两次失败无足挂齿,不必介意。只要听说正成未死,圣业必能实现。”
看起来对于倒幕战略,楠木正成早已成竹在胸,至于战略内容并未披露,但天皇对此深信不疑。想来当时集合在后醍醐天皇身边的除了公卿就是和尚,没几个人真懂得行军打仗,更别说争夺天下了。因此当楠木正成这个早就在畿内威名赫赫的“恶党”主动投奔以后,后醍醐天皇自然会全力依靠他了。从以后的行动来看,正成战略主要特点是打持久战,以守为攻,逐步消耗敌人,并且建立和巩固根据地,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倒幕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转而采取攻势。
笠置山面圣以后,楠木正成立即返回老家金刚山,建筑赤坂城,准备抵御必然来到的汹涌如潮的幕府大军。
楠木正成充当了武力倒幕的带头人,这需要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北条氏的日子已经不长了,可以说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很清楚,甚至像前代持明院统花园天皇这样的人也能看得出来。1317年他就曾说过:“近年来东风已经衰竭。”(镰仓在京都东面)但毕竟幕府还掌握着天下的力量,此时敢于将倒幕立即付诸行动却是很难的,从对待后醍醐天皇倒幕诏书的态度就可看出,大多数人都在观望,只有“傻瓜”楠木敢于当这个出头的椽子。后来在京都和关东大战幕府军的足利高氏也好,新田义贞也罢,他们站出来倒幕都是元弘三年(1333年)五月间的事情,而那个时候,正成早已经在河内地区坚持作战了两年多,为全国性倒幕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至于楠木正成没有留在笠置山,也可见其出众的政治眼光和军事素养。笠置山上虽有一些聚集起来的武士和僧兵,但毕竟难以抵挡幕府方面的征讨大军,死守笠置山只能是死路一条。况且正成很清楚,后醍醐天皇即使落到幕府手里,幕府也不敢加害,最多将其放逐到海岛上去,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皇可以等待时日,以图东山再起。而自己如果死守笠置山,不但性命难保,而且使得目前扯起倒幕大旗的力量在这里被幕府一次性解决,到那时剩下后醍醐天皇孤家寡人一个,刚刚燃起的倒幕火焰就很可能被彻底扑灭。因此,自己还不如返回地理人脉都相对便利的金刚山区,坚持对幕府的斗争——事后的发展也证实了楠木正成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后醍醐天皇本人虽然颇有雄心壮志,却并没有战略头脑,丝毫不懂军事,他手下也没有一个将才,因此就在楠木正成离开后的九月六日,攻下比睿山的幕府军挺进笠置山,朝廷部队在凭借木墙坚守二十天以后,终于在二十七日全面崩溃。后醍醐天皇在逃往赤坂城的途中被捕; 幕府军搜出了象征天皇权力的神器,随即送他回京都软禁。元弘二年(1332年)三月,后醍醐天皇被流放隐歧岛,幕府军将领足利高氏等人与持明院统的花园上皇商议后,扶东宫量仁亲王继承大统,就是光严天皇,倒幕计划看上去就要成为泡影了。
笠置山失守,后醍醐天皇被捕后,倒幕形势进入低谷,只有楠木正成还在赤坂城坚持战斗。大概是为了向天下示威,幕府攻打这样一座只有五百人防御的小城,竟然调遣了足利高氏等诸多名将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当然,这个数字肯定是有水分的。
然而本以为可以迅速攻破的小小赤坂城,在楠木正成的出色布置之下却固若金汤,城里布下了疑兵,城外又有游兵骚扰,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正成采用了各种战术,对付来攻之敌,甚至往城下敌军阵中倾倒屎尿,或取城上的石头向城下敌群投掷,或用长柄勺盛满热水往敌人头上浇去。面对上述超出常规的战法,幕府军一筹莫展,围攻长达二十余日,用尽各种办法,竟然不能攻克。最后还是由于城中饮水不足,楠木正成假装集体自焚,却趁着幕府军懈怠的机会率部冲出重围,赤坂才最终陷落。
然而楠木正成虽然放弃了赤坂城,却并没有放弃倒幕大业,他随即就在群众基础良好的金刚山上打起了游击战——这是“恶党”们的拿手好戏,幕府将领却见都没有见过。于是幕府军在山林中到处挨打,耽搁了许多时日也找不到楠木军主力的踪迹,只好留下汤浅定佛的部分部队长时间驻扎赤坂城进行围剿,剩余部队灰溜溜地返回了六波罗。
楠木正成并没有因为赤坂城的失守而沉沦,纵观其一生的征战,从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的时候是跳出了战役战术层面,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去观察思索问题。这一次在赤坂城是这样,后来在千早城保卫战、京都保卫战中更是如此。
恐怕在正成眼中,被己方主动放弃的赤坂城仅仅是被幕府方面“借”去了,早晚是要还回来的。果然,在第二年四月初的一个漆黑的夜晚,正成率五百人突然走出金刚山麓的丛林,悄悄地向赤坂城进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扬名金刚山(1)
赤坂城是座山城,幕府驻军的粮草全部由山下供应,楠木正成敏锐地注意到其中的战机,首先在半路伏击了幕府军的军粮运输队。护卫运输队的幕府军士兵怎么也没想到在金刚山上神出鬼没的楠木正成会突然带人出现在山下,几乎没做多少有效的抵抗就被制服了。
正成在夺取了军粮以后,就选派精锐士兵化装成运粮的民夫和护卫粮车的士兵,然后将武器装进粮袋里,随后又命令一些士兵扮作追杀运输队的样子。化装的楠木军士兵来到赤坂城前,守军只道是运输队遭到后面楠木军的追杀,一方面打开城门放“运输队”入城,一方面紧急集合,准备迎敌。谁知运输队入城后立刻就从粮袋中抽出兵器,摇身一变成了楠木军的士兵。守门的幕府军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楠木军杀散,城门被楠木军控制。而城中的幕府军听到城内城外一起呐喊鼓噪,不知有多少敌人,紧接着见从城门冲入的楠木军杀到眼前,顿时斗志全无,四散奔逃。就这样,赤坂城被幕府军“借去”半年后,又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楠木正成手中。
直到这个时候,幕府也没有把这个手下只有五百余人的河内“恶党”放在眼里,后醍醐天皇本人已经不得不蜗居隐岐岛了,一个小小的楠木正成又能有多大能量呢?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这个小小的楠木正成,并没有满足于重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