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剑-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与媒体合作,在2004年也对中国六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测试的结果是:杭州、成都、北京位居前三位,西安、上海、武汉居4到6位。这一测试的结果和我们的直观感觉非常接近,确实反映了现实情况。尽管从这些城市的人均GDP考察,上海是最高的,但是如果这里的人追求更高,现实生活离目标较远,他们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就会偏低,由此出现幸福指数较低的现象。而杭州和成都的居民,历来被认为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杭州的人文传统,成都的茶楼文化,都是当地人民知足者常乐这种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这两个城市在人均GDP虽不如上海和北京的情况下排名反而相对靠前,也就不足为奇。

  世界价值研究机构曾经根据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54个国家和地区的1995年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与他们计算的幸福指数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统计检验显著相关。它说明,尽管按人均GDP排序的结果和幸福指数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但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表现为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们所普遍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相对越高。人们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就想通过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式来提高幸福感,这种改善肯定是有限度的。时至今日,一些经济相当落后地区的人民,仍然很注重自己劳作后的娱乐,如在中国的一些边远地区,非洲的很多部落,民间的歌舞娱乐都相当活跃,这对改善他们对现实生活满意程度,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常说的“苦中作乐”。但是,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这种活动对于他们精神生活的改善仍然是有限度的。只有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到达了一定程度(如恩格尔系数降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在增强自己的满足感方面,对物质条件的依赖可能会减弱。换句话说,收入的增加所造成的幸福感的边际产出,在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很可能是递减的。在那种情况下,通过非收入因素的更多投入,可能是增加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群的幸福产出更重要的手段。而在生产力和人均收入还未充分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国民收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改善人们幸福程度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二、提升幸福指数:必须兼顾GDP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幸福指数以及其他与发展相关的论题的讨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原有的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应该看到,中国以经济增长指标作为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甚至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标,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长达1/4世纪的较长期高速增长后,中国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但是,仅仅以GDP指标来反映可持续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合理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通过一个由科学的、相互补充的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来综合地考虑和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福利指数、人文发展指数(HDI)、绿色GDP、幸福指数这些同样也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的成果,也成为我们在考虑可持续发展时的重要依据。

  三、研究幸福指数:为经济决策提供全新思路

  幸福指数是一种很好的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人们很早就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如作为当代微观经济学起点的边际效用学说,就是和一个人对某种满足的主观判断相联系的。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的社会选择理论,则把这方面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由于组成社会的每个有理性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偏好和评价标准,而这些偏好和标准往往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社会选择理论应该研究的就是如何在坚持个人理性的前提下和尊重个人价值偏好的基础上,解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冲突,建立起一种社会偏好和社会选择标准,为人们的社会决策和行为选择提供依据。这种理论的成熟,标志着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对于经济活动的某种解决方案,往往应该建立在对相应的经济活动的精确分析上。因此,许多解决方案都是提出各种各样的指标,然后再对这些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或其他数学处理,由此得到一个人群对于某种偏好或者是一些偏好的集合的感受程度。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也是如此。在各种类型的幸福指数中,世界价值研究机构所进行的调查和计算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具权威和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对于幸福或者快乐的定义,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解释,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问题作出判断。在获得了人们的答案和综合汇总得出结果后,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再根据受调查人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原因。这和一般的统计分析方法的方向是相反的,但却是一种很有成效的分析方法。

  所以,目前在中国开展对于幸福指数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它的计算以及对它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了解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经济增长改善收入?还是改善收入不公和社会保障、惩治腐败、改善教育和医疗?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正确地看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幸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找出主要矛盾并按照轻重缓急来解决它们。第二,它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认识非经济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所可能形成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因此,在中国的各种决策中,对经济因素的重视超过了其他因素。而事实上,人类对发展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人类生活中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一个综合的指标,研究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追求进步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它为我们使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长期以来,为中国的各种决策提供最基本依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大多是通过某种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标志的搜集和汇总得来的,而对于各种意向性的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我们进行得很少,至少在政府统计工作体系中进行得较少。而幸福指数所使用的这种分析方法,为我们研究和解决中国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
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

  
  葛晨虹

  幸福观几乎是所有学科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哲学视野里,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要和幸福?答案还根植于怎样看待人的尊严和价值,怎样认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等。

  幸福是什么?无疑这是人类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即我们应当做什么?为什么做?选择怎样的行为?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这一切从根本上都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观的影响。

  一、哲学如何思考幸福

  幸福是人类一种既古老又永远恒新的追寻目标。关于幸福的理解,在人生理论上很复杂也很多元。据载,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一切时代的思想家们都作过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人生幸福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的事,也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必须明白的问题。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对于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这一点,是基本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人的需求不一样,人生价值设定不同,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和追求也就完全不同。一个百万富翁有可能烦恼痛苦很多而幸福感觉很少,而一个非常渴的人仅仅喝到他要喝的水可能就会体验到莫大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们认为许多时候幸福在于人的主观感受。当然真正的哲学观点也不主张把幸福完全定义在人的主体感觉方面,幸福不是一种可以远离自然物质条件而纯粹由主观生成的东西。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需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奢谈幸福也是不可能的。幸福必须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结合的产物。只不过在这个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一面。

  哲学家还关注人类所应追求的是物质幸福还是精神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使人的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都得到满足,比如生存需要的满足,社会交际生活中人际尊重需要的满足,还有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的满足,等等。虽然不同的思想家在诠释自己的幸福观时会有不同的侧重,但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幸福是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的统一。此外,幸福的境界及其量的层次、短暂快乐和持久幸福、幸福与人类至善、幸福的实现途径等等问题,也都是哲学思考中被关注的问题。

  二、几种幸福观

  就哲学视野而言,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这一切根植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之中。一种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趋乐避苦的人生幸福观。自然人性论者所追求的“幸福”,是他们意识中的现实感官幸福。古希腊自然人性论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自然物欲情欲是人的本性。“一生没有饮宴,犹如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启蒙时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针对中世纪封建禁欲主义,大力宣扬世俗感性幸福,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应当肯定人在任何时候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合理性。自然人性论肯定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助于清除禁欲主义的束缚。在理论深层上,肯定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是道德和幸福的基础。然而“趋乐避苦”感性幸福原则在强调肉体快乐的时候,混同了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性。

  一种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理智幸福观。理性主义者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之处,认定是否具有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与自然主义相反,在理性主义者眼中,人的感性欲望、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而人的精神、理性才是高尚的。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隶。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享受,去追求精神的快乐。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恰就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理性对欲望是一种调控引导,或一种合理的启动。正确的幸福观的作用就旨在使理性对欲望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应当看到,理性主义人性论的幸福观中,含有一种人性自我觉醒中的升华,含有对人类理想生活的有益引导,对于今天也仍不失其益。正因为如此,以理性调控情欲,过一种节制有度的尊严的生活,历来被人类思想家普遍崇尚,成为人类一种主流幸福观流传下来并渗透在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还有一种是建立在社会人性论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观。社会人性论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离开这种关系孤立、抽象地谈论人生价值和幸福。孤立的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和幸福可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及其幸福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和体现出来。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活动、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幸福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只有把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众的利益幸福结合起来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三、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

  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人性必须基于生物的、精神道德的、理性意识的、社会的等完整规定性之上。我们应该在综合人性观基础上确立我们的幸福观。人的幸福首先不能仅仅确立在感官快乐上。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但真正的人不应该让自己的幸福追求永远停留在动物水平上。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也就是说,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应该统一起来。在求生存的生活状态中片面强调人的精神幸福也是不现实的,但当我们有了基本生存保证时,就应该使我们的幸福追求更上一个层次。正是在精神幸福的意义上,我们说幸福的实质不在于物欲享受,不完全取决于客观外在生活条件。一定意义上它是一种可以由主体自我把握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对物质要求太多,可能反而会带给我们心灵的纷扰和痛苦。

  同时,个人的幸福追求必须和他人幸福、社会幸福和谐一致。自己获得了利益幸福而又不能损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幸福。比如人为了获得爱的幸福,就应当爱他人、爱社会,因为他人和社会是他存在和快乐幸福所必需的。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是彼此相联系的。在这个意义上,幸福和人们的德性有关。无论如何,建立在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损害之上得到的快乐不可能是真正的幸福。损人利己历来为人类所不齿,这种和道德的恶联在一起的一己快乐不仅是卑鄙的,而且也不可能使一个真正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总之,幸福和我们的人性观、人生价值观相联系,和我们建立在此之上的心态和思维习惯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自己就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幸福就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 想看书来

冷眼静观中国式“消费神话”
冷眼静观中国式“消费神话”

  
  吴 颖

  100多万元的劳力士手表,30万元的卡地亚胸针,500万元的钻石……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火速进入中国。据报道,随着许多国际顶级品牌登陆中国,中国品牌战略协会发现,目前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据预计,与日本不相上下,中国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但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

  拎着BALLY公文包、身着阿玛尼套装出入各种高档俱乐部,掏出万宝龙笔签字,不经意间露出腕间的伯爵镶钻手表,这是在北京国贸写字楼里上班的孙小姐对金领阶层的业态素描。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有10%的人有能力消费奢侈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一、中国特色的“消费神话”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中国,花在奢侈品上的钱大约有90%是出自男性之手,其中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在上演“消费神话”。那么具体到消费人群分析,究竟是谁在消费这些奢侈品?这些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