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吴越评水浒-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阴险狡诈的小人,只不过比王伦更有手腕而已,而且许多作为简直毫无人性、毫无血性。为什么历史上这样一个“其才必过人”的“强人”,到了小说里,会蜕变成这样的一个“小人”呢?这里面作者的良苦用心,其原因和过程,是很复杂的。
  《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施耐庵死后将近200年了)的一百回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又出现一百二十回刻本,比嘉庆本多了平田虎、平王庆的二十回书。有人认为一百回本是施耐庵的“原本”,有人认为一百二十回本是原本。多数人倾向于一百回本是原本,平田虎、平王庆是后人添加的,理由是这两次征战中一百单八将一个也没死,太神了。特别是宋江投降朝廷的时间正好在方腊起义后与官军的激战中,这时候宋江等人立刻就去征方腊,时间尚且来不及,怎么可能在这中间先奉命征辽,又插进平田虎、平王庆这两个大战役,然后再发兵到浙江去征方腊?这个时候,不但方腊起义早已经结束,只怕连方腊的尸骨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清代比较流行的《水浒传》,是金圣叹“腰斩”后的七十回本,在宋江等人“排座次”的梁山泊鼎盛期间结束。所有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的故事,都被“砍”掉了。而在明代以前,早在南宋时代,就已经有“水浒英雄故事”在民间流传。
  宋代是“说书”这一文学形式的兴起时代。宋人话本中,就已经出现了水浒人物的故事。南宋罗烨(yè页)的《醉翁谈录》中,就记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应该就是《水浒》人物孙立、杨志、鲁智深和武松的故事。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就已经有更详细的、讲到宋江及其三十六人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流传。因此,《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故事,被鲁迅称为“是《水浒》之先声”,被郑振铎称为“最初的《水浒传》雏形”,是有道理的。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宋代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也可能是民间“讲史人”的话本底本,编者不详,但可以判断绝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讲史,就是讲历史故事,但不是老师给学生讲历史课,而是“讲史人”讲给非读书人听的历史演义。这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是宋元话本的前身。《大宋宣和遗事》内容可以分为十段:第一段讲历朝历代荒淫无道的昏君,一直讲到宋徽宗;第二段讲王安石变法; 第三段讲宋徽宗怎么任用蔡京;第四段讲宋江等三十六人(其中包括晁盖,人名与《水浒传》有出入,例如关胜作关必胜、卢俊义作李进义等)聚义,最后被张叔夜所平,内容已经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杀阎婆惜等故事,可以说已经初具《水浒传》的雏形;第五段讲宋徽宗与妓女李师师的故事;第六段讲宋徽宗和道士林灵素的故事;第七段讲东京汴梁(今开封)元宵节放花灯的盛况;第八段讲金兵入侵,攻陷京城;第九段讲金兵掳徽、钦二帝北上;第十段讲康王南渡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各段来源不一,文风也不一致。但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南渡以后辑录的宋代人作品。第四段以后,就大都是《水浒传》所涉及的内容了。(参看本书附录的《大宋宣和遗事》原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水浒传》人物及故事的形成(2)
《宣和遗事》第四段以后的故事,起于朱勔运送花石纲,如杨志卖刀、吴学究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及受天书等故事都有了。而送生辰纲的,是北京留守梁师宝,不是梁世杰,也不是蔡京的女婿。押送者是县尉马安国,不是杨志。九天玄女称三十六人为天罡猛将,以宋江为帅,但宋江并不在这三十六人数儿内。三十六人中,有公孙胜、杜千(不作迁),没有解珍、解宝。其名号大多和今本《水浒传》相同,只有吴学究名加亮,不叫吴用,卢俊义叫李进义,杨雄姓王,二阮为阮进、阮通,李俊为李海,关胜名关必胜,张横为火船工张岑等等。
  给宋江等人写传记的,除了《大宋宣和遗事》之外,还有宋代遗民龚开①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他在自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②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见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可见宋江故事在宋末元初就已经在“街谈巷语”中流传,而且已经有高手给他们写传或者画像,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也都更接近《水浒传》了。(在《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吴加亮、李进义、李海、阮进、关必胜、王雄、张青、张岑,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则作吴学究、卢进义、李俊、阮小二、关胜、杨雄、张清、张横,更接近《水浒传》中的人名了。参看本书附录。)
  ①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与,号翠岩,宋末元初淮阴(今属江苏)人。《宋江三十六人赞》,是龚开分别为宋江等三十六人所写的一组四言诗,很可能就是给李嵩所画的宋江等三十六人像所配的诗文。诗文并不佳,但因为写得早,具有史料价值。
  ② 高如李嵩辈——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指高如、李嵩等宋元之间的民间文人;二,高如不是人名,全句意思是:“高手如李嵩之辈”。李嵩,是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三朝画院待诏,以善画人物著称。由于至今并没有发现和李嵩同辈的画家中有高如,因此第二种解释比较有理。
  可以这样说:《水浒传》的作者,是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轮廓和主线,吸收补充了大量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宋江故事和元人杂剧中的“水浒戏”而编写的。所以这是一部俗文学的集成。严格地说,是根据俗文学进行编写,而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个人创作”。至于究竟吸收了哪些民间故事,其线索现在不大好找了;吸收杂剧内容,则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元人杂剧中得到印证。
  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江蛰君①先生的研究,表现水浒故事的元人杂剧,单看名目,大概有三十多个,但是留下来的剧本,却只有十几个。除了《元曲选》中收入的五个,在“也是园”所藏《古今杂剧》和《孤本元明杂剧》中还有五个。其中可以肯定为元代作品的,是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李致远的《都孔目风雨还牢》,以及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另外还有四个,即《梁山五虎大劫牢》、《王矮虎大闹东平府》、《梁山七虎闹铜台》、《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由于创作时间很难肯定,所以只能泛指为元明间无名氏的剧作。这些传本,大多是直接采自民间传说的水浒故事,或者是金元话本所提供的素材。其中虽有几个和《水浒传》的内容可以挂上钩的,但具体情节与小说也略有出入。如《李逵负荆》,小说把鲁智深改作柴进,酒家王林改为刘太公。至于《九宫八卦阵》所敷衍的,则是宋江受招安以后征辽的情节(宋江投降以前梁山两败童贯的战争中也摆过这个阵图)。此外,在元人杂剧中,也已经把人数从史书记载的“三十六人”逐渐演化扩大成“一百单八将”了。
  ① 江蛰君(1918-1989)——又名江泽君,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江苏省京剧团团长、江苏省戏曲学校教务处处长等职。是###的胞兄。
  

五、《水浒传》人物及故事的形成(3)
元代的北杂剧具有浑朴自然的本色,直接采自口头传说或宋人话本的水浒戏,也较多地保留了民间故事的本来面目,很少见到士大夫们故意雕琢的痕迹,因而有关封建伦理观念的说教也较少。就现有几个传本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很突出的。
  首先对宋江这个关键性的人物,元人杂剧中显然是作为坚持起义的梁山首领来塑造的。在他的身上,还没有被贴上一心巴望招安的封建正统思想的标签。例如在高文秀的《双献功》中,写宋江是在发配途中就被救上了梁山做了头领,这和小说中所描绘的宋江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以“忠义”为重,甘心发配到江州,再经过写反诗被捕,由梁山好汉下山劫法场然后上山的描写大相径庭。这说明《水浒传》成书以前,宋人话本和元人杂剧里的宋江,是一个道地的草莽英雄。在他的身上有的是绿林豪侠之气,没有醉心于功名富贵的奴颜媚骨。另外,在人数上也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把“宋江等三十六人”,扩大为三十六大伙儿与七十二小伙儿的千军万马。这样,既壮大、渲染了梁山泊的声势,也给小说奠定了一百单八将的基础。——从《水浒传》的结构来看,这样的“盲目扩军”,结果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人物太多了,难免顾此失彼,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个个写得活龙活现;有许多属于“地煞”系列的“末流人物”,在《水浒传》中只是蜻蜓点水,“一言表过”,而其“英雄事迹”则十分简单,相信梁山泊两万多人马中,必然有许多“小头目”的武功和功劳大大地超过了他们。如果施耐庵不贪多求大,认真地把三十六个好汉写好,《水浒传》的成就,必定比现在的要更好。
  第二个突出的方面是,这一类杂剧传本基本上都没有挂上“招安”的尾巴。只有一个取材于卢俊义故事的《梁山七虎闹铜台》,在末尾第五折的曲词中,出现了“圣明主招安去”以及“麒麟阁都把名标”的句子,其余几个传本,却没有这样的陈词滥调。由此可证“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都是施耐庵根据《大宋宣和遗事》中一句“征方腊,封节度使”及某些杂剧中的情节所编织并极力宣扬的。至于写他投降的目的是为了警世还是认识到这是客观规律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了。
  第三,元人的水浒杂剧中,以黑旋风李逵为主的戏竟多达十四五个。这是因为元代民族矛盾尖锐,读书人的地位低下(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读书人的地位仅高于乞丐),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别无出路,往往投身到“书会”中去,和优伶结合起来,成为撰写杂剧剧本的“才人”。他们为了抒发自己的牢骚和忿恨,通过杂剧形式,从各个侧面控诉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当中,以李逵的形象最为鲜明,故事也生动有趣,所以较多地被采作杂剧题材。在元代杂剧作家中,号称“小汉卿”的高文秀是东平府的一个生员,与梁山泊近在咫尺,受到梁山故事的薰染也比较多,因此他一个人就为这位“黑爷爷”编写了八个杂剧剧本(《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演刘耍和》、《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双献头》、《黑旋风借尸还魂》,而且很可能还有遗漏的)。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杂剧中水浒戏的代表作,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质量都很高,在戏曲遗产中可算得是水浒剧目的一个顶峰。剧中对李逵的塑造十分丰满。作者于描绘李逵鲁莽暴躁的同时,又烘托出李逵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在作者的笔下,李逵并非一味粗野任性,而是个既天真又乖巧还很有人情味儿的莽汉。特别是《李逵负荆》中他为伸张正义而甘愿和宋江以死相搏的行为,一经搬上舞台,当然会受到古今观众所喜欢所爱戴。但是到了《水浒传》里,李逵就成了一个无赖加浑人,还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这样的变化,很可能是施耐庵对李逵这个人物的“再认识”,却或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个人物给歪曲、糟蹋了。
   。 想看书来

五、《水浒传》人物及故事的形成(4)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杂剧,其第一折宋江和吴用领小喽啰上场,宋江有这样一段独白:
  幼小为司吏,结识英雄辈。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幼年曾为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脚踢翻蜡烛台,沿烧了官房,致伤了人命,被官军捕盗,捉拿的某紧。我自首到官,脊杖六十,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此梁山过,有我八拜交哥哥晁盖,知某有难,领喽啰下山,将押解人打死,救某上山,就让某第二把交椅坐。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某为头领。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喽啰,威震梁山。……
  这一段说白,和李文蔚(真定人,江州路瑞昌县尹)的《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的“楔子·宋江白”、康进之(棣州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杂剧的“第一折·宋江白”、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杂剧的“楔子·宋江白”、无名氏的《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杂剧的“第一折·宋江白”等基本上一样。这样的雷同,可以理解为这是“宋江身世”的标准模式,为元代各地杂剧作家所共同遵守。那么,我们拿它来和《水浒传》核对,可以得出如下和《水浒传》的不同之处来:
  第一、宋江不但杀了阎婆惜,而且“踢翻蜡烛台”,烧了官房,又伤了人命(不止阎婆惜一个),仅仅因为他自首,才从轻发落(大概是当时“流”刑的满贯:三千里三年)。
  第二、宋江没有到达江州,发配的路上经过梁山泊(这里犯了方向性错误:高文秀是东平人,对自己家乡的地理应该很熟,按说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但也很可能这个“宋江简历标准版”不是他第一个写的,尽管他明明知道有错,也无法更改了),就被晁盖劫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也就是说,梁山好汉江州劫法场这一段,在元人杂剧中都没有,是施耐庵加上去的。
  第三、晁盖在三打祝家庄战役中阵亡。也就是说,“三打祝家庄”的戏或故事,在元代就已经有了,不是施耐庵编的。至于“曾头市”的故事,让晁盖死在史文恭的箭下,可能就是施耐庵编的了。
  第四、晁盖死后,宋江发展了梁山的威势,有了三十六大伙儿,七十二小伙儿,如果每一“伙儿”有一个头领,基本上就形成“一百单八将”的局面了。
  《水浒传》及所有有关宋江的资料,几乎都没说宋江有老婆。但是元代人陈泰所写的《江南曲·序》,却说梁山泊当地百姓传说宋江的老婆也在梁山上:
  余童丱(ɡuàn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1323)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碟改山旁'嵲(niè聂)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 (此处有脱字)事处。绝湖为池,宽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俗所谓‘来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意者其自誓之辞也。”……
  当然,民间传说,特别是“某某手植”之类,可信度是极低的。何况蕖荷菱芡都是草本,不比松柏,不可能几百年还存在的。
  简短的结论:《水浒传》不是某一个人的创作,而是在民间传说、宋人话本、前人著作(以《大宋宣和遗事》为主)和零散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改写、编辑、补充、发挥而成的。因此它和《红楼》、《三国》、《西游》等个人写作的作品不同,应该属于俗文学范畴。但是作者在改编的过程中,对宋江、李逵等人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风格或有意或无意地有所更改甚至歪曲。
  

六、《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