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秘史-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某某又是带着多少多少人,很少谈及双方部队的内部组织结构。军职里除了上面讲过的各类名号繁多的将军外,其下的各级建制要么不详细,要么很混乱,让人读得一头雾水。
  其实,东汉的军队编制是很系统化、规范化的。其基本单位是军、营、部、曲、屯、队、什、伍,类似于现代军队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但编伍方法和人数略有不同。
  从下面往上说:伍即五个人的战斗小组,最基层的战斗单位,主官为伍长;二五为一什,主官为什长;二什为一队,主官为队率;二队为一屯,主官为屯长;五屯为一曲,主官为军侯。这样算下来,每曲的人数是五百人。
  再往上,二曲编为一部,主官为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假司马、军假司马为其副职),是一千人;五队编为一营,是五千人,主官为都尉或校尉;二营为一军,人数为一万人,主官一般为校尉或各类将军。
  这种编制方法,从秦到魏大体上没有变化,是很清楚的。但是,写史的往往是文人,对军事要么不重视要么不在行,于是留下来的史料中,一涉及这些方面读起来就比较费劲。
  举个例子,若干年后将要发生的“水淹七军”,实际上就是七个军,它下面有为数众多的师、团、营级单位。这些军是怎么编组的?军长分别是谁?都在哪里驻防?这些统统不知道了。如果我们现在有这些材料,那读起来不仅会更加有形象感、立体感,而且不至于产生混乱。
  由于史料严重匮乏,今天我们已经缺少了太多的细节。不过,为了大家理解起来不吃力,今后凡叙述到此类问题,尽可能把它“翻译”过来,未必准确,但基本上会接近于事实。
  比如,曹操的这个新职务骑都尉,手下是五千人,如果按照正规的编制,应该是一营(不是现在的营),营是军以下、部以上的编制,找个接近的说法就是师。这个师的下面应该有五个部,约相当于五个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也是一个兵(2)
曹操自光和二年(179年)担会议郎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这段时间,除了偶尔上书之外,曹操没有更多的活动。后来,曹操连上书的事也很少做了,从来没有涉足军事的曹操,怎以会突然被委以如此重任呢?
  对曹操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但是,所有的史料都没有记录或探究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好猜测。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曹操喜欢军事,并且有了点名声。曹操不好读死书,好读杂书,尤其是法家、兵家的著作。近几年,他酷爱一本叫《孙子兵法》的书,而且学有所得。他经常会与朋友讨论这些问题。皇甫嵩担任北地郡太守前的职务恰巧是议郎,卢植也担任过议郎,如果曹操与他们刚好在一块共过事,他们应该比较熟悉,对于这个个子虽然不高、但却干练果敢的青年,皇甫嵩或者卢植没准有过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张奂、张温等人的影响。张奂、张温可以算作上一辈的军事统帅,曹腾与他们的关系已如前述。这两个人在军界威望很深,并且仍然活跃于军界,虽然因为边境战事脱不开身,没有出现在清剿黄巾军的序列里,但在军事方面无疑保持着重要的发言权,如果曹操事先得到消息并求助于他们,他们的建议应该在灵帝的决策中发挥作用。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个原因看来荒谬,但也确实存在,帝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发达,但培养的都是文人,武将基本上靠自学成才,或者像张奂、卢植那样弃文从武。由于教育结构的失衡,造成军事人才的匮乏,到了需要的时候,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
  而且打仗不是好玩的事,现在面对的是来势凶猛的黄巾军,带兵打仗,冲锋陷阵,马革裹尸,好多人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骑都尉看着很威风,但任职条件极苛刻,危险系数极大,前途不被看好,世族大家即使有子弟符合条件,也会劝他们不要出这个风头。如袁家的袁术,担任过多年的虎贲中郎将,此兄一贯喜欢出风头,但这回也没敢吱声,毕竟干天子卫队和上战场撕杀是两码事。
  这个时候,如果曹操主动请缨应该机会也很大。以曹操的个性,在朝廷里做议郎,然后一步步往上爬,做个九卿,再到胡子一大把时混进三公行列,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不可行,但却不是他心中所想。
  曹操欣赏许劭给自己的评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以往认为,曹操只一心想当英雄,对当能臣不太感兴趣。其实不然,曹操不是从来不想当能臣,而是他明白当不了。
  因为当能臣需要条件,这个条件是“治世”。而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天下已经大乱,乱世里没有能臣,乱世里只有英雄。
  曹操想做一个英雄,和曹操同时代的许多人也都有同样的想法。
  不管怎么样,曹操脱下文官的制服,换上一身戎装,曹秘书成了曹师长,他要带领临时组建起来的这支五千人的队伍,开往前线。
  他们的目的地是颖川郡,曹师长接到的命令是到达目的地后,听从左中郎将皇甫嵩的指挥。
  在行军的路上,曹师长不断接到最新情报和皇甫准将发来的命令,中心只有一个:颖川前线战事吃紧,火速增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社的大火(1)
对付黄巾军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是北部的冀州,北中郎将卢植任总指挥,他的对手是张角三兄弟;一个是南部的颖川郡,分别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任总指挥,他们的对手是颖川黄巾军的首领波才。
  先说说南部战场。
  颖川郡的位置挨近洛阳,波才又是黄巾军中最有谋略的将领,朝廷不敢怠慢,派了皇甫嵩和朱俊共同迎击。但是,黄巾军作战很英勇,面对朝廷的两路大军,竟然不急不怕,沉着应对,皇甫嵩和朱俊虽然没有吃到大败仗,但一举荡平敌人的想法没有实现。
  尽管有过平叛的经验,这一次他们也不敢再大意,商议之后,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与黄巾军打持久战和消耗战。
  这个决策本来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这次出征,队伍是临时组建而成,来不及训练,各部之间和上下之间都还不够熟悉,总之是一支战斗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部队,稳定一下慢慢来,是有必要的。
  而且,大将军何进在洛阳正抓紧组建预备队,朝廷的援军以后会陆续投入战场,只要坚持下来,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就会发生改变。
  波才也看到了这一层,所以他不想长期对抗,而是全力攻击,他们选择的主攻目标是朱俊负责的方向,结果朱俊盯不住,吃了败仗。
  皇甫嵩分析了形势,认为得找一个坚固的据点屯兵筑寨据守,这样他带兵退到了一个地方,叫长社。
  皇甫嵩和朱俊的队伍退进了长社城内,波才随后指挥黄巾军将其层层围住。黄巾军的人数几倍于朝廷的部队,形势十分危险。
  皇甫嵩不断向洛阳发出求援信号,这样,新组建的骑兵师共五千余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即在师长(骑都尉)曹操的率领下投入战场。这时是光和七年(184年)五月,距张角正式起义仅两个多月。
  黄巾军在波才的指挥下猛烈攻城,长社是临时撤进来的一个小县城,这样的城池一般不会太大,去过北京西南郊宛平城的朋友们可能会有更容易理解这一点,通常这样的城池只有四个门,站在南门楼一眼就能看到北门楼。平时,里面的常住人口至多数千人。
  依靠这样的城池抵挡黄巾军数万人的进攻谈何容易?皇甫嵩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一面指挥守城,一面思考如何摆脱困境。
  皇甫嵩站在长社城墙上,他看到黄巾军的营寨附近都长满树木和草,黄巾军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宿营的时候更舒服一些,毕竟农历的五月天气已经很热了。
  皇甫将军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波才,看来你只靠自学成才还是没到火候。皇甫嵩立即布置下来,准备引火之物和大量易燃品,趁一个刮风的夜里冲出城去,士兵们个个手持火把和引火的东西,冲到敌营,见到树也烧,见到草也烧,见到营帐也烧。
  这时候风很大,火势很快起来,黄巾军经过数十天攻城不下,已经比较疲惫,大部分人都在睡觉,突然火光冲天,喊声四起,营帐里一下了乱了套。
  皇甫嵩立即率兵进攻,黄巾军损失惨重,但他们没有完全退却,而是退到长社之外稍远的地方重新扎营。这时,曹操率领的骑兵部队赶到了。
  三路人马合在一处,由北中郎将皇甫嵩统一指挥,这次皇甫嵩改变了打法,主动寻求与黄巾军决战。对于黄巾军来说,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打持久战只能对朝廷更有利,也也只能选择决战了。

长社的大火(2)
结果,这场决战以朝廷军队大胜而结束,波才弃军而走,黄巾军被斩首数万。灵帝下诏封皇甫嵩为都乡侯。
  皇甫嵩、朱俊会同南阳郡太守秦颉、骑都尉曹操等人继续追击,不断扩大战果,于宛城斩杀了黄巾军另一个首领张曼成,最后于阳翟和西华再次找到波才和黄巾军首领彭脱率领的主力,取得大胜。
  朝廷军队三战全胜,黄巾军被迫退出颖川、南阳等地,京师南部的形势转危为安。在首战中朱俊所部曾经吃了败仗,所以皇甫嵩在上报功劳的时候,特意将后面取得的功劳多分一些给朱俊,灵帝下诏封朱俊为西乡侯,由右中郎将改任镇贼中郎将。
  过去虽然都是中郎将,但左在右之上,右中郎实际是左中郎将的副手。朱俊不再担任右中郎将一职,意味着他将脱离皇甫嵩而单独行动。果然,朝廷命令二人分兵,皇甫嵩率领所部以及骑都尉曹操所部开住洛阳东部地区兖州刺史部的东郡,在那里黄巾军首领卜巳渐成气候。朱俊仍旧在南阳郡一带平息黄巾军余部。
  皇甫嵩、曹操率军到达东郡,击破了东郡黄巾军,生擒卜巳,斩首7000余级。
  再来说说北部战事。
  卢植到达冀州后,利用自己的名望,大量召募兵马,壮大力量。在这次召募活动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卢老师的两个学生:公孙瓒和刘备。他们不是一块来的,但都不是只身前来,还带着不少人,其中公孙瓒带的人里,一定有一个叫赵云,刘备带的人里,有两个人分别叫关羽和张飞。
  关于他们的故事先按下不讲。先说卢将军的对手张角兄弟,几仗下来,张角兄弟渐渐不支,退到了广宗。卢植在广宗城外修堡垒,挖壕堑,造云梯,准备攻城。正要一举攻下广宗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卢植被解职。
  朝廷往前线派来了一个人,名叫左丰,是个宦官,他来的目的说是慰问,实际上是监军,毕竟灵帝刘宏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还不能完全相信。这个左丰打仗是外行,搞钱却是老手,他依照惯例向卢植暗示给自己行贿,但几天过去了,卢将军那边丝毫不见表示,左丰于是很生气地回去了。
  宦官向前线的将领索贿,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打仗得花钱,战争预算的制定和拨付掌握在宦官手里,如果不打点好这帮贪官,什么事都干不成。当年猛如“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都深知其厉害,都要刻意巴结宦官。
  但卢植不是段颎,他本质上是个学士,打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些宦官。卢植以为,到了现在这种时候,灵帝不应该再偏信这些宦官了。他也不相信宦官们会选择这个时候找事,所以没有理左丰的茬,继续做攻城的准备。
  但是卢将军错了,坏人做坏事是不分时候的。左丰回去向灵帝报告前线战况,添油加醋说卢植消极怠工,故意不出战,是想邀功。灵帝大怒,给卢植派来了一辆囚车,临阵把主将逮捕,押回京师问罪。
  接任卢植的人名叫董卓。这厮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这里是第一次说他的事。董卓长期在羌汉杂居的凉州一带长大,先后追随“凉州三明”之中的张奂、皇甫规与羌人作战,因为很会打仗,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朝廷下诏调董卓前来冀州,指挥前线作战。董卓没有被任命为卢植担任的北中郎将,而是重新设了个东中郎将给他,原因是卢植的职务此刻还没有免。
  说实话,论打仗董卓是那个时代一流的猛人,但此君长期与羌人作战,善长骑兵野战,属于速度型和力量型选手,拉到河网密布的冀州大平原上一试,居然找不到感觉。他多次想找张角的主力决战,但总也找不着。灵帝等急了,因为左丰告诉他的是,只需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拿下张角,卢植怯战,怎么换了个够狠的角色,一样没有效果。
  这反而救了卢植一命。他被押到京师本来要受到严惩,但由于董卓军事上的失败,从反面印证了当初他稳扎稳打策略的正确,于是他仅受到免官的处罚。
  董卓眼看拿不下张角,干脆向灵帝上书,说自己无能,然后向天子推荐了一个人代替自己,这个人就是正在东郡一带清剿黄巾军的皇甫嵩。
  董卓是皇甫规的老部下,自己学艺不精,只好把老首长的侄子请出来。这样皇甫嵩就接替董卓指挥对张角的战斗。
  这一年对皇甫嵩来说实在是个人事业的颠峰,而且他运气也好得不行。接替董卓以后,还没等他拉在阵式,这场战斗就结束了,因为对方的主帅、太平道大贤良师、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不幸病故。
  张角突然去逝给黄巾军造成巨大打击,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继续统领黄巾军主力,在皇甫嵩指挥下,朝廷军队在广宗这个地方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张梁、张宝先后被杀。张角虽然死了,仍然撬开棺材,戮尸、斩首,将张氏三兄弟的人头传送京师。
  到这一年底,朝廷军队在各个方向都传来捷报,各种战利品以及砍下来的人头不断运到洛阳。灵帝下诏将乱军的人头集中起来,上面盖上土,居然像小山那样高,被称为“京观”。
  本次平叛功劳最大的当数皇甫嵩,灵帝下诏封皇甫将军为槐里侯,拜为左将军,由准将升为中将,同时兼任冀州牧。不久之后,皇帝下诏升朱俊为右将军。
  凡参与平乱的都有不同的奖赏,骑兵独立师师长(骑都尉)曹操因为配合皇甫嵩作战有功,被任命为济南国相。
  好了,一切太平了,张角兄弟死了,人头带回来了,各地的黄巾起义都被*下去了,尽管还有一些地方有黄巾余部在活动,但已经成不了气候。灵帝想,该喘口气了,这一年真紧张得要死。
  光和七年(184年)十二月,灵帝下诏改元为中平,寓意天下经过一场大乱走向安宁和平。
  但是,如果他能未卜先知,他的心情一定会更沉重,因为这才是风暴的开始。
  

群雄初亮相(1)
在这场平息黄巾军的战役中,还有几个人崭露出头角,引人瞩目,换句隆重点的说法,就是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这几位算来也都是大家的老熟人了。
  一位是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很早就表现出异人之处,著名党人郭泰曾经“奇之”,称他为“王佐才也”。史书上说他“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跟青年曹操很相像,是文武兼修并在内心里确定天下一定会大乱的人。
  黄巾起义前,王允担任侍御史,负责监察方面的工作。这时候,朝廷抽调一部分中央干部到地方任刺史、太守,充实地方的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