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⑥妄人不明事理、胡作妄为的人。
⑦奚择如何分别。奚,何。择,别。
⑧难音nàn,计较。
⑨终身之忧终身的忧虑,言忧心不能成就如舜那般的圣德。
⑩一朝之患一时偶发的祸患。
乃若犹言“若夫”,提示之词。
乡人乡里间的平常人。
亡音wú,无。
析论
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以仁、礼存心,遭遇横逆必先自我反省,所以君子唯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然而一般常情却是以货利声色存心,遭遇横逆必先责怪他人,只有一朝之患,而无终身之忧。
以货利声色存心,只能珍爱货利声色,不能爱人、敬人,自然别人也不会爱之、敬之,所以人与人的相处必多横逆。一有横逆,便交相指责、毁憎,于是每日应付这样的指责、毁憎、以横逆待我的“一朝之患”,而疲于奔命,自然没有精神顾及“终身之忧”了。
孟子此处正要试图扭转这种风气,提出“以仁、礼存心”,由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仁、礼相待。如果遭遇横逆,则先自省,自省没有过失,就宽厚地原谅别人,不与之斤斤计较,这正是“律己以严,待人以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终身之忧”,忧什么呢?忧不如舜。换句话说,就是忧虑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事业是博施济众,“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这样的事业,必须一辈子孜孜矻矻地努力实践,不是一蹴可就,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达成的。因此,君子心中先确立了一个“为圣人事业”的大目标,至于那些一时偶发的“一朝之患”,就再也无法改变君子的志向,也就不值得君子忧虑了。
如果我们都能怀有“终身之忧”,知道我们要忧虑的对象是什么,例如经济学家把不能改善人类经济形态视为“终身之忧”,医生把不能增进人类健康视为“终身之忧”,文学家把不能启蒙人类思想文化视为“终身之忧”,科学家把不能突破现今科技水准视为“终身之忧”等等,那么,便不致因一时的毁誉爱憎而改变心志,或因一时横逆乖违而灰心丧志,而可以任重道远地去贡献心力,百折不挠地去成就其理想。
孟子卷·论行为(4)
(三)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①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②。强恕而行③,求仁莫近焉④。”(《尽心》上·四)
章旨
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注释
①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我的身上。万物,指万事万物之理。
②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省,而能真实无妄,是莫大的快乐。诚,真实无妄。焉,代词,指反身而诚。
③强恕而行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功夫。强,勉强、努力的意思。恕,推己及人。
④求仁莫近焉这是求仁最简捷的途径。焉,代词,指强恕而行。
析论
人心是具体而微的天理,具备理解万事万物的能力,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一经诚笃的反省,便能证明自己果然四端俱存,能力无穷而价值无限,所以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若能善以别人的能,激发自己的不能;更以自己的能,济助别人的不能,强恕而行,成己成物,便是仁德的表现,所以说:“求仁莫近焉。”
然则孟子是以“万物皆备于我”,说明人心愿力的宏大;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说明人心善端具存的事实,以及此善可以通过验证,让人欣喜莫名的经验;更以“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指陈发挥仁心功能的途径。由此看来,人心果然有善,愿力果然无穷,尽性果然快乐,行仁果然容易。
读完此章,我们对自己、对世界、对眼前、对未来,是不是又多了几分信心了呢?
(四)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①不与存焉②。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③,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④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二○)
章旨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亲人无故、俯仰无愧、教育英才,乐过于王天下。
注释
①王天下统治天下。王,音wàng,当动词用。
②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与,音yù。焉,代词,指三乐。
③无故无灾患。
④怍愧。
析论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第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所谓的“天伦之乐”。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强得来的,所以君子特别珍惜,以此为至乐。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心地光明坦荡,行事问心无愧,所以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而胸怀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乐之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为国储贤养才,共同济助天下,实现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乐之。
其实孟子所称的三乐,还是有先后顺序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第一乐。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亲,事亲是仁的具体表现。“兄弟无故”,可以从兄,从兄是义的具体表现。所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不仅是“天伦之乐”,也是仁义具体的表现,可以让人乐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属于个人的修为,能达到这境界,其日常行为必定恪遵仁、义、礼、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怀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称得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豪杰之士,能成为“豪杰之士”,自然“无忝于所生”,此所以为第二乐。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学问必须能做到使学生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对孔子。此所以列为第三乐。
孟子卷·论行为(5)
至于“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以为一般人总觉得“王天下”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其实那是世俗的想法。权力、财势,未必能使人感到快乐。因为一旦在位,如果是贤君,就必定是诚惶诚恐,时时以天下为念,不敢有丝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灵之乐?如果是不贤之君,整天陶醉于权力欲的满足,无思于治国安民,终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所以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五)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②,无耻③矣。”(《尽心》上·六)
章旨
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耻辱。
注释
①无耻没有羞耻心。
②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
③无耻不会招来令人羞耻的事了。
析论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五代时候的冯道,年轻时其实颇有正义感,也做了不少好事。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十君,在相位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他在相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但是因为当时的政局混乱,不管谁当皇帝,冯道都能安然当他的宰相;国家安危、皇权兴废似乎都与他无关,因此被欧阳修、顾炎武认为是最无耻的代表。
相反地,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则可以涤除污浊,日趋清明,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②。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章旨
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耻心。
注释
①机变机巧诈变。
②无所用耻焉没有用到羞耻心;即无羞耻之义。
析论
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不会进步。更甚者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只有耻不若人的人,才会时时警惕,日进月益地奋发图强,努力迎头赶上。
清朝末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成功,帝国主义兴起,纷纷向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满清政府实际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不但不知道以“不若人”为耻,反而一再地玩弄机变之巧,运用权谋,迫害改革分子,最后弄到列强入侵,清朝灭亡,令人嗟叹。国家政治如此,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
(七)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①久矣,一治一乱②。当尧之时,水逆行③,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④,民无所定⑤,下者为巢⑥,上者为营窟⑦。《书》⑧曰:‘洚水⑨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⑩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行为(6)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九)
章旨
孟子担心异端邪说败事害政,所以挺身而辩,明拒杨、墨,以崇圣道,以正人心。
注释
①天下之生天下自有人类以来。生,生民,指人类。
②一治一乱平治跟###交替循环。
③水逆行河水倒灌。
④蛇龙居之蛇龙居住在人住的地方。之,即中国,指济州、兖州一带。
⑤民无所定人民没有地方可以安居。
⑥下者为巢住在低洼地区的人,在树上筑起巢来。
⑦上者为营窟住在高地的人,在山壁凿出一个个的洞窟来。营窟,相连的窟穴。营,周匝相连。
⑧书《尚书》逸篇。引语见《古文尚书·大禹谟》。
⑨洚水不遵河道而乱流的大水。洚,音jiàng。
⑩掘地疏通河道。
菹音zū,草泽。
由地中行在河道中流动。地中,指两涯之间,也就是河道。
平土平地。
代作代之而起。
污池水池。污,音wū,深水池。
沛泽水草茂密的沼泽地。沛,水草杂生处。
奄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县。尝助纣为虐。
讨其君###奄国的国君。讨,征伐有罪者。其,代词,指奄国。
飞廉人名。纣臣,矫健善走。
海隅海边。
书《尚书》逸篇,语见《古文尚书·君牙》篇。
丕显伟大光明。丕,大、极。
谟谋略。
丕承善于继志述事。承,继述先人志业。
烈功业。
佑启扶助开导。
咸以正无缺都能依正道而行,没有缺失。
有音yòu,又。
春秋天子之事以《春秋》寓褒贬,是天子才能进行的工作。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人家若能了解我,将因《春秋》这部著作吧!若要怪罪我,也将因《春秋》这部著作吧!其,殆,表示推测之词,大概、也许。惟,因为。
处士横议布衣之士肆无忌惮地发表议论。横,音hèng,肆无忌惮。
杨朱人名,主张全性保真。活动期在孔子后、孟子前。《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翟人名,墨家始祖。主张兼爱、非攻。活动期紧接在孔子之后,曾教群众爱他人之父如己父,希望扩充人们的爱心。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杨朱主张利己为我,这是目无国君的说法。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翟主张兼爱世人,这是心无父母的主张。
公明仪鲁国贤士,曾子弟子。公明,复姓。
饿莩饿死的人。莩,音piǎo,通“殍”,饿死者。
诬音wú,欺罔。
充塞阻塞。充,窒塞。
闲护卫。
距排拒。
放淫辞驱斥放荡无理的言论。放,驱逐。
作产生。
兼兼并。
诗《诗经》。引文见《鲁颂宫》篇。
戎狄是膺攻击西戎、北狄。是,语助词;有确指之义。膺,音yīng,击打。
荆舒楚国跟舒国。荆,楚国的别名。舒,楚国邻邦。
莫我敢承没人敢抵挡我。承,当、抵挡的意思。
诐行偏邪的行为。诐,音bì,不平正。
析论
孟子景仰孔子,关怀人民,所以对身处乱世的人民深表同情,对孔子学说不行于世的现象深感焦虑。认为自己应该效法孔子挺身而出,为改善社会的乱象而努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孟子卷·论行为(7)
孟子以为当代###的根源,源自邪说的横行,而这个邪说的代表则是杨朱与墨翟。孟子以为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的学说,代表着自私自利;墨翟兼爱天下的学说,代表着亲疏不分。这种学说推展到极致,一则只顾自己,不管家国,破坏了国家制度;一则等视路人父母,不管自己父母安危,毁弃了家庭伦常,将给天下带来动荡与不安,所以将他们比作洪水、猛兽,强调一定要严加批判。
孟子有感于自己的批判杨、墨,类似于孔子之制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也像周公之攻打戎、狄、荆、舒,以安天下百姓为自己的责任。他深信自己的行为是上承古圣的举措,所以尽管外人横加“好辩”之名,孟子乃以“不得已”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的辟异端,和孔子、周公一般,都有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