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战中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吴军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阖闾弟夫概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
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遭重创后狼狈向西溃逃。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及楚军。吴军“因敌制胜”,用“半济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吴军继续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大破之。并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戍部遭遇。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伤重身亡。至此,楚军全线崩溃,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陷郢都。楚昭王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
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结。至于吴军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军事、政治均陷于被动,最后被迫退回吴国,那已是后事了。用孙武自己的话来说,这便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百战中国之6_周朝_齐国乱战
百战中国之6_周朝_齐国乱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8 30
战争规模 19 20
伤亡规模 18 20
战争知名度 10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90 100
兵将 秦国 燕国 赵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双方兵力 不详 20万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30万
伤亡兵力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将领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战略意义
齐国乱战,结果是齐国和楚国元气大伤,战国秦国、齐国、楚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复存在,能跟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只有赵国了。
战争规模
秦国
燕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楚国
齐国
伤亡人数
秦国
燕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楚国
齐国
将领
秦国
燕国
乐毅,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公元前284年率燕、赵、楚、韩、魏五国之军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几乎灭亡齐国。
赵国
魏国
韩国
楚国
齐国
战争进程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兵灭宋国。可怜跟周朝同时成立,立国达761年的宋国,在历史上消失了。
宋国是秦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国之后的第八大强国,齐国想占领宋国,宋国周围的楚国、魏国、韩国也想把部分宋国领土据为己有,甚至跟宋国边境不相接壤的秦国、赵国、燕国也想分一杯羹。在齐国灭宋国的过程中,其他诸侯国很给面子,都没有阻止,楚国、魏国、赵国、燕国还派出援军支持。
齐国灭宋国,独吞宋国领土,在天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齐国因此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国家孤立。
公元前284年,燕国空国而出,在乐毅的率领下,与先期集结的赵、魏、韩、秦联军会合,从齐、燕边境进入齐国。由于燕国长期以来是以百依百顺的属国形象侍奉齐国的,齐湣王对燕国的防备有所放松,齐国与燕国的边防没有作为重点防御地带,原来驻防在齐燕边境的大量齐军被调往他处。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齐军在齐、燕边境还没有来得及构建坚固的防御体系,联军就已经攻到了黄河西岸的灵丘(今山东茌平西北)。乐毅很快就拿下了灵丘,东渡黄河,到达济西,与齐国的都城临淄隔济水相望。齐湣王调集齐军截击联军,在济水西岸发生激战,联军大胜。
济水西岸的大战之后,齐军主力被歼灭,眼看联军胜利在望,这时战后的分赃问题浮出水面。齐国这么大一快蛋糕,哪个国家都想来分一点。燕国、赵国、魏国三国,与齐国接壤,各自将部分齐国领土纳入本国版图姿是顺利成章的,但秦国、韩国怎么办,这两国跟齐国不接壤。
乐毅下令,秦国和韩国军队撤军回国,赵军攻占与赵国接壤的齐国河间地,魏军攻占与魏国接壤的齐国宋地,剩下的大半块蛋糕全部归燕国。
乐毅独率燕军渡过济水,进逼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湣王在临淄城西面的秦周组织了一场保卫战,结果被乐毅再次击败,齐湣王逃亡卫国,乐毅进入临淄。
乐毅选择的进军路线,避开了齐国的长城防御工事,从齐军防守空虚的北部边境攻入齐国,渡过黄河、济水后就一举拿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乐毅破齐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直取齐国中枢临淄以制齐国全境。燕昭王没有想到乐毅的破齐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从燕国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对这盼望已久而突如其来的胜利,燕昭王异常兴奋,亲自到济上劳军,封乐毅为昌国 君(昌国在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为齐国占领军最高军政长官。
乐毅为了扩大战果,全面控制齐国,分兵五路,分略齐国的五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旧临淄)、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有即墨旧城)、莒(今山东莒县东有莒国故城)、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南)和平陆(今山东东平)。
齐国的五都建制颇有历史。在管仲的统筹设计下,把齐国分为五大军区,每个军区既是行政大区,也是军事大区。每个大区设有一名都大夫,主管辖区内的军政事务。五个大区各设有一个都城,是大区的军政中心,都大夫就在此办公,首都临淄同时也是全国的军政中心。
随着齐国掠得的土地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齐国五都的辖区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经常发生变化的,都城所在地也屡有迁移,只是齐国国内始终被划分为五大军区,首都始终是临淄。齐国的五都各驻有一支常备军,称为技击,是与当时著名的魏国常备军武卒和秦国常备军锐士齐名的劲旅。
乐毅坐镇临淄城,统一指挥调度五路燕军对齐地的占领,不到半年,燕军就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齐国五大军区有三大军区彻底沦陷,莒和即墨两大军区也只剩下都城未破。乐毅在新占领的齐国土地上设立郡县,统归燕国中央政府管理。
在齐国的燕军对齐国大肆掳掠,以报当初匡章入燕和穰苴破燕的奇耻大辱。乐毅把燕军搜刮来的大量齐国宝物和著名的齐国美女运往燕国,供燕昭王和燕国的贵族享用。即便是普通的燕国百姓在这次破齐大捷中也由于燕昭王的赏赐和在从军亲友对齐国的抄掠而大发了一笔横财。 本来就很富庶的齐国在齐湣王灭宋后,把更富庶的宋国的大量财富掠夺到了齐国,在乐毅破齐后,这些财富又流到了燕国,燕国一下子由于战争的胜利而迅速暴富。长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燕国一下子爆发了,燕国举国上下沉醉在破齐的胜利中。
乐毅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地战胜强大的齐国,一方面是由于乐毅的出色指挥,燕军的骁勇善战,另一方面是由于齐湣王灭宋消耗很大和中了苏秦的离间计杀死了齐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司马穰苴,自毁长城。燕昭王苦心经营多年的破齐之计终于取得了成功,燕昭王倚重的苏秦和乐毅在破齐的两条战线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是苏秦在乐毅攻入临淄前夕被齐湣王处死。
燕国在早先秦开击败东胡拓疆千里后,国土面积扩张一倍,在乐毅占领了齐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后,燕国的国土面积几乎又扩张了一倍,燕昭王的声势日隆,跻身强国之君行列。燕昭王在攻破齐国后,个人的荣誉达到了顶点,随着燕国雄居燕齐之地,燕昭王俨然要代替齐湣王成为中原地区的新一代霸主。
倒霉的齐湣王在临淄保卫战被乐毅击败后,逃亡卫国。
卫国国君以礼相待,已经习惯专横跋扈的齐湣王仍然端着霸主的架子,十分轻视卫君。卫人对逃亡到卫的齐湣王的狂傲很生气,同时也担心齐湣王鸠占鹊巢,对齐湣王发起了攻击,把齐湣王赶出了卫国。齐湣王又先后来到邹国和鲁国,这两个小国听说了齐湣王在卫国的作为,拒绝收留齐湣王。齐湣王不得已又潜回了齐国,进入被燕军包围的莒城。
齐湣王被迫入莒后,楚顷襄王派淖齿以援齐的名义率军进入齐国,趁机占领了与楚国接壤的原来的宋国淮北地。淖齿入莒后,齐湣王对楚国的来救很感激,拜淖齿为齐国的相邦。后来,齐湣王发现淖齿要挟持自己与燕国谈判,十分生气,与淖齿发生冲突,为淖齿所杀。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后来被莒人立为新的齐王。
此时战争形式是:燕国占领大片齐国土地,魏国占领了宋国旧地,赵国取得富庶的河间之地(即今天的京津唐三角地带),楚国夺回了原来被宋王偃占领的淮北地,就连弱小的鲁国都占领了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
楚国和鲁国是在齐国都城被占领之后出兵的,早先五国攻打齐国,楚国和鲁国都没有出兵,眼看齐国战败,也想来分一快蛋糕。楚国打着光复齐国的旗号,派大军到齐国的淮北地,占领了这块地方,却不敢跟燕、赵、魏任何一国开战。
乐毅令秦国和韩国军队撤军回国,实际上是剥夺了秦国和韩国参与分配齐国战利品的权利。韩国是乖乖的回国了,但秦国岂是这么好使唤的。秦昭王命令参与攻齐的秦军将领斯离不必回秦,强行占领原属于宋国后被齐国占领、当时最富庶的商业城市陶(今山东定陶北),斯离将驻防陶的燕赵军队尽数驱赶出城,把陶握到了秦国的手里,可谓虎口拔牙。
为配合陶的秦军,秦国把战火烧到了齐国以外的地区,秦昭王命令魏冉、白起攻魏国,拔安城,兵临魏国都城大梁城下。秦军对大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但却无法攻进大梁城。燕、赵两国见秦军攻魏,便派乐毅率军援魏。乐毅与魏冉、白起在大梁城下交战,魏军从城中杀出,与乐毅合击魏冉、白起。经过一番恶斗,魏冉和白起退往陶,与斯离会合。
占领陶的秦将斯离率领的是秦国的一支精锐部队,在魏冉和白起退入陶后,陶地的秦军就形成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军事集团。秦军占领的陶就象一个楔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魏国的版图内,只要这支强大的秦军发力,魏国刚刚绘制的新版图就可能被绽得四分五裂。秦昭王命令魏冉、白起、斯离以陶为根据地,进攻宋地。魏昭王在卫国的问题上已经得罪了强大的赵国,如果继续与秦国为敌,魏国就会同时遭到秦、赵两大军事集团的攻击,这无疑是不明智的。魏国必须要在秦国与赵国之间做出一个选择。魏昭王仔细掂量了一下合秦与合赵的利弊,认为与秦国联合之弊要小于与赵联合,便离开赵国,向秦国靠拢。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与韩釐王在新城相会,与魏昭王在新明邑相会,韩国与魏国成为秦国的盟友,秦国在形式上组成了秦、楚、齐、韩、魏五国联盟。此时对阵形势是燕+赵VS秦+楚+齐+韩+魏,形势似乎对燕赵不利。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燕赵是竭尽全力,秦国也是全力以赴,齐国已经没有了主力,楚国向来不敢大规模开战,韩、魏两国则是为秦国所迫,因此,实际对阵形势是燕+赵VS秦。
秦军东渡黄河,攻取了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东南),进逼赵国的祖基旧都晋阳。魏军则直接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燕军在西部战场的压力不大,乐毅应赵惠文王的邀请到赵国助战。赵惠文王把一支赵军交给乐毅指挥,乐毅以赵国相邦的名义对魏军作战。乐毅率领赵军很快就击败了进攻赵国的魏军,并夺取了魏国在邯郸赵长城外围建立的军事据点伯阳(今河南安阳西北)。河东战场的赵军也很快就击败了入侵的秦军,收复了失地。
秦国和燕、赵两国达成了暂时的和平。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了齐国的首都临淄和七十几座城池,只剩下即墨、莒、聊、麦丘等几座孤城还在齐军手里,灭齐仿佛只是呼吸之间的事。但是这几座城池的齐军防守十分顽强,攻城的燕军伤亡很大,于是乐毅命令以围为主,以攻为辅,实行困城战术。这几座城池难攻实际上是早就可以预料的。
即墨、莒是齐国五都中的两座都城,城坚、兵众、粮足,防守基础极好,而且城中军民怀有必死之心,求战欲望十分强烈,燕军要想在短时间内攻破二城是十分困难的。乐毅分兵五路剽掠齐国,如暴风骤雨一样席卷齐国全境,抗战意志不坚定的齐国贵族和军政官员早就投降燕国,接受燕国的封爵了。抗战意志坚定的齐国贵族和军政官员对燕军且战且退,最后多退入即墨和莒,据城死守。
即墨大夫战死后,齐国后来十分著名的将领田单被即墨军民推为首领,主持即墨城的防守。齐湣王被淖齿杀死后,莒城军民共推齐湣王的儿子 田法章为新的齐王,莒成为了齐国的临时首都,莒城军民怀着誓死保卫齐王的悲壮信念,抗战的决心大增。
燕昭王本人对齐国的宝物和美女的享用是破坏摧残式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补偿自己这些年的超人付出。在燕昭王的命令下,燕国是举国享用齐国和宋国的财富和人口,燕人疯狂的快乐建立在了齐人和宋人的妻离子散、人去财空的基础上。燕人对齐国的报复程度超过了当初齐国对燕国的掠夺,激起了齐人强烈的抗战欲望。
由于秦、楚、韩、魏都加入到保齐的阵容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