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种出自于《魏氏春秋》的空盒子典故属于世人的胡乱猜疑呢?
可惜,这绝不是空穴来风,首先,看看曹操的态度吧,敬候,那完全是对荀彧之前的功绩做出的一种褒奖,而没有什么私人情感在内,事实上,曹操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凡是死在他前面,又有着汗马功劳的人,不仅要大加封赏,还要去参加追悼会,痛哭流涕一番,比如郭嘉、典韦,还有那位荀攸。
荀彧却是一个例外,有着王佐之才的“第一重臣”没有开国元勋的追悼会待遇和让曹操哭泣一下的心情,怎么看都是一个蹊跷的现象。
而世人的看法也没有因为荀彧的死而画上一个句号,多认为他要背负上曹氏篡汉的主要责任,即便是晚年“殉节”,也无法扭转这一印象。
注意,殉节,这已经说明荀彧的死亡是多么的非正常了。
而且,比较一下各种史料,《魏氏春秋》已经是给足了面子,最为符合正常思路的说法了。下面还有两种呢:
一个是《彧别传》,没有直接说明荀彧的死亡方式,但是,应该是站在了《魏氏春秋》的立场上的,而且,还添油加醋的说了这么一句——荀彧任职尚书令的时候,经常上书汉献帝,还总结了一些自己多年的事迹、心路历程等等,也就是所谓的日记,而到了他死的时候,却把这些东西通通烧掉了,掩饰历史对于这样耿直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与其留下来被他人篡改,甚至祸及子孙,还不如先行了断干脆一些。
另一个《献帝春秋》的记载恐怕是更加离谱了,说的是,董承被杀之后,伏皇后写了一封信给父亲付完,说董承是被荀彧诛杀的,汉献帝深以为恨。
唯恐天下不乱的伏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荀彧,荀彧听了之后又惊又怕,于是把这件事给捂住,什么都不说,但是,伏完这个大嘴巴又把这些事,包括荀彧知道这件事的事情也告诉了自己的妻弟樊普,而樊普呢?是曹操门下的,马上就把伏完的书信封起来给了曹操,曹操看后很不爽,于是开始戒备。
捂着的荀彧捂着捂着就绝对有点不对劲,万一被曹操发现了自己是要倒大霉的,也是决定来个先发制人,千里迢迢的跑到了邺城面见曹操,请求曹操把女儿许配给汉献帝以达到监控的目的。
曹操的答复呢?很官方,很见外,要么是假的,后人杜撰的,要么就是已经警惕荀彧了:哎呀,皇帝已经有了伏皇后了,我的女儿去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再说了,我是凭借着一点微薄的功绩混到了丞相的位置上,已经是狗屎运了,还要和皇帝攀亲戚,岂不是痴心妄想?
这番话很假吧?完全不像是曹操说的话,人家说的要么是直白的,要么是嚣张的,要么是鞭辟入里的,这么说完全是工作报告做多了的。
这还没有完,后面还要继续恶心,荀彧这位老好人居然开始玷污伏皇后了,说什么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女人,还十分的恶毒,和父亲说了许多出格的话,就凭着这些铁证,完全可以废掉她。
这些话从长者的嘴里说出来你说能不恶心吗?好在这些造假者为了圆谎,还要继续恶心下去,曹操的回复就是有点厌恶的说到:既然如此的话为什么你不早点说呢?
没有最恶,只有更(╯﹏╰),荀彧假装惊诧的说到:不对啊,我早就说过了啊。
这等小事我已经忘记了,曹操懒得应付了已经。
其实我没有说过啊,荀彧见曹操已经不爱听了,决定说一些实话:那是在官渡大战的关键时刻,不想让您分心啊。
那么官渡之战之后为什么不说呢?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了。
荀彧结果就是无言以对,至此以后,曹操开始鄙视荀彧,魏公一事,也是荀彧先有了不同的意见,想主动劝谏曹操,而曹操知道他想说什么,找借口不让他说,让荀彧郁闷至死,死在寿春之后,一些从寿春亡命到孙权那里的人对孙权说:荀彧是被曹操杀死的,因为曹操让荀彧杀掉伏皇后,荀彧宁死不从,孙权又很八卦的把这些ps过的照片给了刘备,刘备才说了那句话:老贼不死,祸乱不已啊——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贼。
这里的记载通篇都很假,而且前后矛盾,一口气玷污了两大牛逼人士荀彧和曹操,荀彧如果真的是这么小人,怎么会又干出了拒绝献媚曹操的义举呢?编故事的人看来是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所以,综合一下,还是空盒子的典故更加靠谱一些,即便没有这样的暗示,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和荀彧有过沟通,既然不肯妥协,就以一种体面的方式退出舞台吧,我承诺,不会祸及你的家人,而且,你该得到的奖赏一样也不会少的。
荀彧同意了,杀身成仁,殉节于自己的理想,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人,总要是有一死的。
不管如何,最大的一个保皇党垮掉了,汉献帝最后的意淫对象和救命稻草也没有了,其实他没有做什么,只不过是谦逊和可怜的演出引来了一个好人的同情而已,而事件的结局也就是荀彧成仁,自己认清了现实,还是老实一点吧,董承死了,伏完和皇后死了,现在,荀彧也死了,不要再害人了,吃饱喝足,等待着最后的安乐死吧——这个安乐死不是说自己的生命之火熄灭,而是大汉朝,这个绵延了四百年的帝国,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内以一种体面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献帝的努力是徒劳和被动的,因为依照现实情况,他所能做的也就是这些,所以,对于曹操来说,这一阶段扑灭汉献帝的希望之火并不是什么重点工作,储君的人选才是让他最为头疼的。
而这个话题,也是几乎所有的掌权者都要考虑的,除了刘备之外,这件事杀死了曹操和孙权不少的脑细胞,甚至自己的孩子还要像动物世界一样来一个你死我活的优胜劣汰战争。
咳,早知道这样,就不让自己的精虫和那么多的卵子结合了。
29—07:曹魏接班人之争(1)
一般来说,大佬要选择接班人的话,一般是参考以下几种模式的,一个是长子继承(这个最为简单明了,只要老大不是弱智或者残疾的话,就没有太多的反对声音),一个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这个容易授人以柄),最后就是综合素质考核,分数最高的一个(这个看上去是最为公平公正公开的,但是,也是最为麻烦的一个,所以,要放在最后,实在不行了再这么干)。
继承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或者是选择模式没有最终确立的话,实在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袁绍和刘表就是前车之鉴,他们失败之处其实并不不在于“废长立幼”,而是在长幼之间摇摆不定。
曹操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挂掉之前确认一个,并且抹杀掉其他几位曾经的候选人翻案的机会。
但是,没有人愿意坐以待毙,一番争斗是在所难免的。
偏偏曹操的孩子不少,客观上也增大了选拔的难度,像袁绍就那么三个,而刘表才两个,曹操就不一样了,他是最成功的人,再加上最好色,所以,孩子也多,历史上有记载的有如下几位:曹彰、曹昂、曹植、曹熊、曹丕、曹冲、曹据、曹宇、曹琁、曹峻、曹林、曹衮、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矩、曹干、曹均、曹棘、曹徽、曹茂。
呵呵,生殖系统很是厉害吧,已经达到了一个排的规模了,曹操,就是排长。
由于这些人都是男性,纯正的曹氏血统,所以,要想成为曹操接班人,概率大概是4%多一点左右。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而已,一大批人是没有资格的,因为能力有限,或者是过于年幼不是长子,所以,简单的初赛考核之后,真正有资格的无非是以下几位:曹彰、曹昂、曹植、曹丕、曹冲,概率一下子就提升到了20%。
而且,这个概率还在进一步的缩小,因为曹昂和曹冲死掉了,再加上曹彰,这个被曹操戏称为“黄须儿”的家伙一生之中最酷爱的事情就是打仗,而且是身先士卒,不是猫在指挥所里的那一种,对于从政,和一批文人在那里辩论外加勾心斗角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他经常对曹操说:让我去打仗吧,让我当一个师长吧。
这样的人才,只能当一个虎豹骑的统帅,但是,不能当自己的帝国事业接班人,不光曹操这么想,就连曹彰自己也知道,他有自知之明,于是主动退出了争夺战。
剩下的只有曹丕和曹植了。
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了,买一张复式投注彩票只需要四元钱,但是,恰恰是因为曹昂和曹冲的退出,曹植和曹丕存活下来加大了选择的难度。
曹昂是长子,各方面的素质也是不错的,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曹操应该会让这位持重的长子继承帝业。
但是,因为自己的*,让他命陨沙场。
没有关系,曹冲是曹操最为喜爱的儿子,他长的帅,还很聪明,不是调皮捣蛋的那种聪明,可惜,十几岁的时候就天妒英才,病死了,当曹丕安慰痛哭的曹操的时候,曹操说了一句有点过分的话:你们就高兴去吧,曹冲不死,你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竞争!
话糙理不糙,曹昂相当于袁谭,而曹冲相当于袁尚,看看反应,曹操是倾向于曹冲的,但是有可能迫于舆论压力选择曹昂,但是,一切都是白扯了,因为这两位的意外,让曹丕有了进入复活赛的机会,当然了,还有曹植,他们之间的胜者就是最后的胜者。
难度的加大在于,曹昂是最符合继承法的,曹冲是曹操最喜爱的,一下子都被抹掉了,那么只有这么一条了,那就是综合素质考核,你也知道,考试这种东西偶然性是最大的,而且很容易被人拿来做文章,甚至是作弊,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得出一个最为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那么只有加大考试力度、提高考试难度,延长考试时间,增加考试次数,并且做到考试模式多样化,争取让参加考试的人防不胜防。
这对于曹植和曹丕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折磨过程,对于曹操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但是,大家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曹彰这样的*只有一个,再也没有人愿意主动退出了,别看曹植是一个文学青年,可是,他也是有政治野心的,况且,一批跟他混的小弟也希望自己的大哥有一个好前程,反之对于曹丕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场不见血的权谋诡诈争斗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29—08:曹魏接班人之争(2)
虽然说最后的胜利者是曹丕,但是过程是及其惊险的,而且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曹操是看好曹丕的,甚至,很多时候,曹植显得更加得宠一些。
当然,如果你拿出所谓的曹丕出生的时候有天子气我也没有办法,陈寿都懒得抄下,我就不发贱了,那些东西一点可信度都没有,如果最后成功的是曹植的话,那么这些东西也会原封不动的移植到我们的曹子建身上。
就是这么因人而异。
曹丕,其实真的是没有太多的拿的出手的东西,论武功吧,虽然说他是“善骑射,好击剑”,但是牛逼到了什么程度真的不好说,即便是有过几次出战的经历,也大多为凑份子混经验值的行为,远比不上曹彰,人家曹彰可真是武艺超群,不仅射的一手好箭,而且还臂力过人,曾经有过“手格猛兽”的壮举,数次征伐都是不避险阻的。
那么比划比划文化素质呢?曹丕的确是比曹彰强,但是那是建立在曹彰不爱学习的前提下,人家说了,男子汉大丈夫要建立的是卫青霍去病的功业,而不是读圣贤书,当个博士就拉倒了。
曹丕的文化素质不错,八岁就能做文章,怎么说也是一文学神童,也操刀出了《典论》,可惜,凡事都怕比,曹植这方面比他强多了,曹丕是下苦功夫读出来的,这方面,曹植却是天生,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和他比,曹丕逊色不少,显得少了不少的灵光,一到俩人被曹操拎出来考试做文章的时候,曹丕无论怎么样的绞尽脑汁倒要显眼一番。
没有曹彰能打,没有曹植能写,没有曹冲讨人喜爱,没有曹昂的长子身份,这就是曹丕所处的尴尬地位,本来,他是不做什么念想的,可是,竞争对手呼啦啦的倒下了一大片,潜藏许久的野心也就迸发出来了。
尤其是对手还是曹植,虽然自己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甚至处于一定的劣势,可是,如果有机会选择一个对手的话,曹丕还是会选择曹植的。
因为曹植除了写文章之外,几乎是一无是处,甚至,因为写作方面太有才华了,显得有些恃才傲物,*不羁。
即便是放弃曹操儿子的身份,曹植也是一个很红火的职业作家。
可惜,*的争斗和这个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这,也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曹植逐渐落了下风,直到失败。
文人,尤其是有才华的文人,都是及其的高傲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比如邺城铜雀台诗歌即兴表演大会上,曹植一鸣惊人,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这对于丧失了曹冲这样惹人喜爱的孩子的曹操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慰藉。
不是说曹丕写的就不好,可是,凡是就怕比啊,和曹植比起来,他写的和打油诗差不多。
但是,这也把曹植放在了明处,显得有些扎眼,尤其对于不知低调的人来说,更加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骄狂之下,曹植又犯了一个兵家大忌,那就是结党营私。
不是说曹植不能有朋友,但是,那要看你的所谓的朋友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团结在你的周围,是纯粹的以文会友,还是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目的的。
也许一开始曹植的思维是很纯洁的(实际上他一直都显得比曹丕纯洁),像杨修还有丁仪兄弟,都是有着卓越的才华,实际上,如果这是一群酒囊饭袋的话,曹植也不会和他们在一起的。
比如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不光有文采,而且军国大事也多有真知灼见,因此,包括曹丕在内,都抢着和他交朋友,而曹植可以捷足先登,靠的就是文学造诣方面的惺惺相惜,几次书信诗句往来,遂成了死党——你可以说曹植有眼光,也可以说最后还是杨修站错了队。
杨修和曹植是“自由恋爱”,丁仪则是另当别论,他是沛郡人,父亲丁冲和曹操是死党,经常给曹操出一些好点子,比如撺掇迎驾汉献帝等,只是可惜,此君嗜酒如命,竟然因为美酒佳肴,结果喝高了而“醉烂肠死”,这也算是“酒乃穿肠毒药”的现身说法了。
爱屋及乌,曹操怜惜丁冲,也就想抬举丁仪,于是乎,要把女儿嫁给丁仪,也算了了好友一桩心事。
但是,在象征性的咨询曹丕的时候,曹丕出于私心告诉曹操,这个丁仪有残疾,眼神不行,咱们家的女人就算不嫁给王侯将相,也得是一个潘安在世吧?就怕强扭的瓜不甜。
曹操这个准备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清河公主,曹丕和夏侯惇的孩子夏侯楙很铁,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后面马上补了一句:与其嫁给丁仪,还不如许给夏侯楙呢。
曹操没有深入了解过丁仪,估计曹丕不会拿自己妹妹的前途开玩笑,于是,就断了那个念头,不过事后把丁仪招到自己手下做官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啊(虽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