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就有了南下对决关羽,就因为于禁和徐晃相比,什么都不缺,履历丰满,战功卓著,经验丰富,还多了不少精锐士卒以及上万的兵额。
尤其是后者,对比于徐晃的“所将多新卒”,更是优势空前。
所以说,正是朱灵的被于禁收编,促成了在这次先登竞选中,险胜了徐晃——当然了,事后诸葛一下,也促成了于禁这一次滑铁卢。
举世闻名的滑铁卢,终结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日后的东山再起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于禁遭遇的“滑铁卢”——水淹七军,则是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又由于某些阴差阳错的选择,于禁又有了一个尴尬、落寞的结局,对于武人来说,那才是最残酷的。
下面,终于要进入水淹七军的正题了,其实,除了结局的尴尬和落寞之外,整个战役的过程对于于禁来说也是及其的窝囊和郁闷。
32—06:大捷,水淹七军(6)
前面足足用了五章的内容来介绍于禁这个人以及曹操不得不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给下面要进行的“于禁翻案”故事情节定下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也是翻案的主要内容,毕竟,到了正面战场上,于禁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申辩,因为他似乎是败得无话可说,而且很没有中国传统武将的风范——战败之后连自裁的勇气都没有,远的不比赌一口气自尽的李广吧,就连归自己指挥的庞德都比不上。
庞德,字令明,汉魏之际南安郡獂道人;
青年时代为郡府吏员,接着升为州衙从事;
东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势力兴起的时候,陇西一带被马腾占有,士*盛,号令西陲,约在初平年间庞德投奔马腾帐下;
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校尉。建安年间,马腾曾经率一支军队进入关中,并与袁绍势力展开较量的时候,他就已经跟随腾子马超征战,抵御袁将郭援、高干,亲斩郭援首级,旋即被提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后来,张白骑(和前面说的“匪患”李大眼是一个性质的,农民起义首领)在弘农反叛时,他随马腾*,大破自骑于两淆间。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
再后来,曹操在渭南大败马超;庞德随马超本部退回陇右根据地,保卫冀城 (治今甘谷),但是,当地豪强姜、杨、赵、庞诸大姓配合曹操,断丁马超后路;使其进退维谷(前面已经讲过了),为形势逼迫,马超选择了投靠汉中张鲁的计策,曹操经略汉中时,张鲁主动投诚,庞德与众将归降,曹操见其挠勇异常,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
从以上丰硕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很有本事,只不过他的大部分功绩都是在马家军中立下的。
罗贯中在演义中很少夸赞曹操的手下,庞德是一个例外,大概是他太过忠烈,饶是罗贯中也不忍造假吧,而且为了给于禁抹黑,就让庞德做了于禁的先锋官,并且被百般刁难。
其实当时并不是这样子的,庞德投降曹操之后一直率领着本部的凉州军团配合着曹仁作战——严格来讲,这一次战争不是关羽的主动挑事,曹仁和庞德已经接到了上峰的命令,前来*关羽,只不过动作幅度不是很大,结果被养精蓄锐的关羽抓住机会先下手展开大规模攻势而已。
由于庞德的忠义以及凉州军团的骁勇,而且有一个外人插手领导不太好的缘故,所以,不管是曹操和曹仁都没有过多的限制他的活动,或者弄一个监军什么的,而*宛城的叛党侯音,也是庞德打的头阵。
曹仁和庞德回师樊城准备对决关羽的时候,曹仁让庞德驻扎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以便和曹仁所部形成掎角之势,一个守城,一个发挥自己野战的特长,也算是各取所需,根据这个打法配置,我们可以大概算出,曹仁守城的应该是10000人左右——防御工事里面的守军有两只,一个是驻扎在樊城的曹仁,一个是驻扎在襄阳的吕常(这人稍后会讲到),而庞德为了不被关羽鲸吞,兵力也当是在10000人上下,再加上赶来支援的于禁手下的40000大军,关羽要面对的可是一支70000人左右的部队,而且后面随时会有人马跟上(先不一一列举,到了给关二爷翻案的时候再说吧),以30000人对70000人,还处于攻势,没有后援,这一仗可就有点难打了。
而在于禁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关羽并没有在庞德的西凉兵面前占到多少便宜,因为这支军队是极善野战的,再说了,人家庞德本人也是一员猛将啊,经常骑着白马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的横冲直撞,发动反冲锋,让一心攻城的关羽屡屡受挫,结果在关羽出名之前现在蜀军那里得了一个“白马将军”的诨号,而且,关羽本人还在和庞德单挑的时候被射中了面额。
但是,当于禁的40000大军赶到之后,胜利的天平却已经向关羽这一方倾斜了。
不是说于禁老奸巨猾,像某些喜欢窝里斗的国民党将领一样给自己人添乱,诚然,当时樊城的守军其实并不是相信庞德的,因为庞德的旧主马超,还有他的哥哥庞柔都在刘备手下,万一反水怎么办?相信这也是曹仁让庞德的军队整支驻扎在城外的另一个原因。
曹操的人事安排和曹仁的战略布局有损耗掉这支无法消化的杂牌军的嫌疑,可是,这只能激发庞德一死的信念,“我受国恩,义在效死”就是他的口号,在他的信念里,是要么杀死关羽,要么被关羽杀死的。
而于禁呢,赶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配合庞德发动反攻,一举歼灭关羽。
所以,不存在什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庞德不会,于禁也不会,就算是拆台,也是让庞德往前冲,消损他的兵力。
但是,于禁倒霉就倒霉在赶来的时机——当时正是七月,阴雨连绵的时候。
那个时侯,地球的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大部分情况下该下雨的时候一定会下雨,甚至要赶上十天半个月的倾盆大雨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像现在,下个雨还要人工降雨)。
不幸就在于,于禁出发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所以没有带雨伞,哈哈),但是和庞德会师,在野外驻扎之后,正好赶上了一个暴雨期,一下就是半个月:“会天霖雨十余日”。
这雨一下,仗就没有办法打了,庞德的部队野战的威力完全发挥不出来,下到什么程度了呢?汉水暴涨,樊下平地五六丈,这也直接导致了这支军队的败亡。
当“水淹七军”这部两地合拍的大片,剧情进入到高潮阶段之后,争议问题也随之产生了:这场大水,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的呢?
32—07:大捷,水淹七军(7)
如果这场水灾是人为造成的话,那么“罪魁祸首”一定就是关羽了,这是罗贯中的观点,毕竟,关羽是他笔下重点宣传的战神级别人物,靠天吃饭,那多掉价啊。
但是,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不管是蜀书还是吴书,却都没有明说是关羽使用的计策,更多的都是在强调天时和于禁等人的迟钝反应。
也正因此,黑关羽的一派一直在拿这个说事:没有老天的帮忙和于禁等人的内讧,你关羽你能成事吗?再加上对手只不过是区区“二流”的于禁,那么,您这一仗赢得实在是没有什么含金量了。
如果真的是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话,关羽这一仗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胜之不武啊。
但是,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诚然,曹操和曹仁的这个战术布局有一个明显的失误——如果我们非要在五虎将出身的于禁和骁勇善战的马家军“余孽”庞德身上找到什么弱点的话,那就是,这两位都是地地道道的北方将领,步兵作战和骑兵作战都是行家里手,但是,水军战法却是门外汉。
关羽虽然也是北方将领,但是,自从跟着刘备跑路到了荆州之后,就一直在琢磨着水战打法,刘备帐下的第一支水军:江夏的10000水师,就是由关羽指挥的,并且成功的接应了生死间挣扎的刘备,至于实战,关羽也曾经和水战方面的优秀将领文聘打过两次,虽然失败了,可是,也算是历练了一番吧,再加上长期经营荆州,所以,一直就没有放松过对水军的操练。
这就是蜀军的优势。
但是,只是这么分析的话,这场一边倒的战场形势解答不了我以下的几个疑惑:
首先,于禁和庞德即便是再不通水军战法,可是,避雨总知道的吧?总会要预防一下水患吧?
但是没有,倾盆大雨的下了十几天,于禁和庞德只是驻扎在原地没有任何的动作,这两位如果不是脑痴的话,那么只有一种解释:自然形成的暴雨,影响的只是野外骑兵作战而已,还没有牵涉到防守,所以,只要等待雨停之后,天气好转,依旧可以继续展开对关羽部队的作战。
相信这个是二位将军,包括城中的曹仁没有做出什么战略战术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关羽并没有这么看,眼看着大雨下个不停,水位不断的升高,比那几位都更加熟悉水战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关羽明白,机会来了!
所以,他暗中已经开始准备战船。
大雨再下也不会下到平地五六丈的地步,那就是海啸了,而且就是百年不遇的洪灾,于禁等人再不做出调整的话那就真的是白痴了。
所以,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后的灾难性水患完全是由于堤坝被决口造成的,再联系一下关羽的准备,尤其是战船中多以大型战船为主来看,这个堤坝很有可能就是关羽决的——既然已经做了这么多准备的话,也不在乎最后来那么一下子吧?举手之劳嘛。
在这之后,就进入了关羽的表演时间了:数十艘大型战船将于禁,还有庞德所部,团团围困。
这二位是如何面对的呢?先看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再来看庞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根本就没有基本的防御措施,不要说关羽那样准备大船了,连躲都没有地方躲,而且,能在夜间的第一时间把部队集中在堤坝之上,说明驻扎的很近,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失误,一旦出点意外,根本就不给你机会闪避啊。
还有一点可以看出来,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庞德和于禁还可以旗帜鲜明的带着本部人马跑到不同的地方去躲避水灾,只能是平时的驻扎营地有所区分,这也说明于禁想把庞德玩弄于股掌之上有点难度,两支部队属于协同作战,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庞德,还是要归属到曹仁的作战序列当中去。
所以,关羽采取的策略就是将大船兵分两路,把庞德和于禁分别包围,也不展开近战,就是以弓弩射杀而已。
这种打法虽然有些胜之不武的感觉,可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本方士兵的伤亡啊,不要忘记,曹军的数量已经赶上关羽军的一倍了,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总归不是坏事,合理的利用天时地利难道还有错吗?
面对于禁和庞德的窘境,曹仁躲在城中虽然暂时没有危险,可是,也是心急如焚,爱莫能助啊,一旦这两位全军覆没,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了啊,不过,他又能干什么呢?因为城中只有区区几千士兵啊(史书记载不过7000人,撑死了也就是10000吧),至于襄阳的吕常那一边和自己也是大同小异,勉强拉出来还不够给关羽塞牙缝呢。
发展到这个田地,作为这一战场上的最高军事统帅,曹仁无疑是要负上主要责任的,庞德出身西北,于禁没出过北方,都是初来乍到的,不了解情况有情可原,你曹仁驻守樊城、襄阳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这点嗅觉都没有吗?
也许这是百年不见的暴雨吧,所以曹仁也没有反应过来,总之,很不幸的,被于禁和庞德这两只旱鸭子赶上了,天亡两位将军啊。
事到如今,曹仁能做的也就是祈祷了,盼望着无粮无船的孤军多多坚持一下,哪怕是死,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壮烈一些,到时候给上面的军事报告也好打一些。
也就是在这个没有任何悬念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本该双双成仁的将军们上演了一出命运的反转剧,只要不掀开这页答案,你是绝对不会想到这样的结局的,面对死亡,二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也造就了两出悲剧——有一出是姗姗来迟的。
32—08:大捷,水淹七军(8)
先来看看庞德吧,看看这位正面人物的。
他和手下的10000多士兵被关羽的船队困在了堤坝之上,可恶的是,关羽并不着急忙慌的大举逼上,仅仅是远距离的以弓弩射杀,这样一来近战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但是,人家庞德也是不甘示弱,你有我也有,于是亲自拉弓还射,可谓是“箭无虚发”,可惜,这个时候还有心思打下去的也只有他了,手下士兵大部分都没有见过这个阵势的,将军董衡和部曲将董超想投降,结果均被庞德斩杀,以此激励士气,这才忽悠着手下士兵做着垂死挣扎。
事实上,想投降的被杀了,庞德又带头不怕死,手下士兵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结果,关羽计划中的闪电战成了持久战,双方对射从黎明时刻一直坚持到了中午——从这个时间也可以看出关羽是早有准备的,他是在夜里最为懈怠的时候绝提,并且发动了突袭,让曹军来了一个猝不及防。
虽然是对射,但是明显是关羽的伤亡更小一些,他的部队在大船之上,有掩体和障碍设施,蜀军的弓弩技术也比魏国的更好(因为魏国的骑兵十分发达,步兵为主擅长山地战的蜀军有点吃亏,所以,自然要发展弓弩技术了,比如伟大的发明家诸葛亮先生),而且,由于魏军是在大半夜的时候躲避水患,仓促之间跑到堤坝之上,所以,没有多少部队是带着弓箭上来的,又被关羽的水军四面围困,结果,撑到中午的时候,没有弹药了,士兵也是伤亡殆尽。
而在这个时候,关羽所部携带的弓箭也是射的差不多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战况的惨烈,主攻部队的弹药居然也耗尽了,再看看堤坝之上呢,还有残存的魏军(人数不详,不过估计也不多了,也就是千八百人吧),拒不投降,看来是想耗下去撑到有人前来救援,于是,关羽下令,大船全都靠上去,短兵相接发动肉搏战,不投降者死!
反正你也米有几个人了,成不了什么气候。
水势还在上涨中,看看围上来的蜀军,庞德仰天长叹,对手下将领成何说道:真正的将军是不怕死的,是不会为了所谓的生存就玷污自己军人的名节的,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马革裹尸,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庞德想成仁,但是,那些没有机会载入史册的大头兵不干了,纷纷缴枪投降,无奈,这是集体投降,不是一个董衡或者董超的问题,他庞德杀得过来吗?抵抗也失去了意义,何况抵抗了这么长时间,大势已去的庞德也做不到什么了,于是,混乱之中,带着“将一人,五伯二人”,弄了一条小船想突围到曹仁那里去,当然了,跑的时候,庞德很注意自己的军容风纪,也是为了必要的时候抵抗,还拿着弓弩——西北马家军出来的,有一手好骑术和射术,马带不了,弓箭还是可以携带的吧。
但是,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水患区啊,光有骑术和射术是没有用的,这几位老兄,都是北方将领出身,所以,没有一个会划船的,又赶上水大浪打,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