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不管怎么样,从刘备的这个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后来之所以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并不是偶然为之的了,因为在这个阶段,孙权就已经成了他的假想敌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斡旋的余地。

  第三张多米诺骨牌就是因为关羽的败亡,蜀汉帝国内部不得不展开问责制,找出一个负责人来,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罪魁祸首”关羽已经英勇就义,自己又是领导,领导不能有错误,所以,问责制必然的演变为揪出替罪羔羊。

  这样一来,也引发了蜀汉帝国进一步的内讧。

  垮掉的就是上庸军区。

  刘封,老大的义子,杰出的青年将领,战功卓著,忠心耿耿,但是,因为拒绝配合关羽发动襄樊攻势而被刘备秋后算账了——刘封和孟达的拒绝很有道理,而且关羽不死的话不也就没有事了?

  可惜,一切只是假设和如果,关羽死了,于是,曾经拒绝伸出援手的刘封就浮出水面,“先主恨之”。

  单单是刘备和刘封之间有点摩擦的话还不足以让这个新兴的军区遭遇灭顶之灾,问题在于,除了和义父那里,刘封还和自己的政委孟达之间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在于政权,刘封自恃为刘备养子,又是骁勇善战,所以,必然强调对权力的掌控,而孟达呢?本来和法正一样有“先见之明”,可是,却被发配到了上庸,发配就发配吧,到了这里还要被刘备猜忌,居然让刘封这个黄毛小子来牵制自己,所以,因为刘备自身的一个疏忽,让刘封和孟达之间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而相比之下,孟达都比刘封的怨气更重一些。

  忌惮于刘备的不信任,恼火于刘封的年轻气盛不给面子,又害怕关羽医师被别人做文章,所以,当刘封借故夺了自己的鼓吹之后,一直隐忍和不满中度过的孟达终于爆发了!

  怎么一个爆发方式?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了,大不了再投降一次吧,谁怕谁啊。

  孟达这么做,不仅仅是给刘封出难题,也是给刘备来了一个并非是毫不留情的背后一刀。

35—08:称帝,玄德大梦(2)
孟达,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被看作是两面三刀反复无常的人,但是,至少在背叛刘备这件事上做的还是有点人情味,临走的时候写了一封信转交给刘备,言辞颇是诚恳和谦卑,歌颂了刘备的伟大,祝福他好运,最后又鄙视了一下自己,“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算是有点自知之明吧。

  而后,孟达的背叛也不过是拉走了本部人马,并没有进一步的分裂主义倾向,看似有点友好分手的味道。

  如果只是孟达的单方面出走的话,刘备的损失也不会很大,随后事态的发展就令他乐观不起来了,因为孟达投降的是曹丕,而曹丕显然不希望孟达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这么一点而已。

  而且,因为孟达本人也是一个大帅锅,文采也不错,很容易招来文人出身的曹丕的欣赏,于是,虽然是刚投降过来,本着政治影响和个人喜好,曹丕对他委以重任,拜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而后,做出了新的行政划分,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新人孟达呢,就此出任了首届的新城太守一职。

  但是,这些还只是空头支票,孟达要想坐到这个位置上,首先还要从旧主刘备那里打下来,于是,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上庸战役中,孟达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不管他愿意不愿意。

  在这次战役中,出于真心帮助孟达也好,还是监视孟达也好,除了孟达本部人马之外,曹丕还派遣了征南将军夏侯尚以及右将军徐晃,共计20000多人马大举入侵。

  对手只有实力被严重削弱的刘封、申耽、申仪等人,兵力也不足万人。

  虽然之前共事阶段孟达和刘封的恩怨很深,可是,出于战略和心理战术上的考虑,孟达先礼后兵,给刘封写了一封信,进行政治诱降,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高官厚禄的勾引,孟达的立足点是恐吓,指出他刘封眼下的处境是及其的危险的,还是识时务一些吧。

  刘封呢?毅然的拒绝了孟达的勾引,这里面固然有他对孟达一如既往的仇视和不信任,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的,毕竟,收为养子,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耀啊,自然是要精忠报国了。

  所以,即便是处境极为恶劣,站在对面的有熟悉自己兵力部署的孟达和骁勇善战的徐晃,刘封还是要奋力一搏,他也要尝尝当时关羽那种外无援兵的尴尬境地。

  可惜,天灭刘封,他不仅没有外援,甚至内部还出了问题,结果,本想打一场轰轰烈烈的防御战,反而成了一次溃败。

  捣乱的就是之前望风而降的申耽申仪兄弟,虽然刘备待他们不薄,虽然他们把家眷宗族作为人质押在了成都,可是,眼下大敌当前,输掉战争是明显的事情,所以,他们就像上次一样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当一个舒舒服服的墙头草发动倒戈一击。

  结果就是申仪率先背叛,配合魏军反攻刘封,刘封猝不及防,因为他根本就指挥不了地头蛇申耽的人马,最后,只好带着七零八落的本部人马狼狈的溃退,申耽和申仪就这样里应外合,再度易帜,回归了魏国的怀抱。

  作为奖赏和鼓励以后有更多的人投降,曹丕还封申耽为怀集将军,徙居南阳(这种骑墙派,压根就不能放在本土,何况还是边地,刘备之前控制的不彻底,所以这一次一定要吸取教训),申耽调走高升,申仪则被拜为魏兴太守,继续发光发热。

  ——后面还会有重要的表现和发挥。

  孟达和申耽、申仪的先后背叛瓦解了刘封集团在上庸军区的实际控制权,使得刘备集团继丧失荆州军区之后又丢掉了一个外围据点。

  也许无论是孟达还是申耽兄弟在蜀汉帝国中并不拥有太多的话语权,但是,此事件和关羽败亡事件紧密相连,无疑是一个士气上的重创。

  而且,从军事战略价值来看,既是增加了本土的受侵害系数,也为日后的出师提升了难度,此路不通之后,只好在汉中这个正面战场上做文章了,而这对于本就军事实力不具备优势,又接连遭遇重创的刘备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了。

  总之,刘备高兴劲并没有持续多久,就丧失了两大据点,先后折损了将近80000的精锐部队。

  ——全是战斗在第一线上的主力部队,刘封虽然还活着,勉强驻扎在洵口苟延残喘,可是,由于对于这两起严重的政治事件都有点说不清楚,所以孟达的预言很快就会实现:刘封要倒大霉了。

35—09:称帝,玄德大梦(3)
如果说关羽那件事刘备只能迁怒于刘封,有些事无法说出口的话,那么对于上庸军区沦陷的事件则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刘封扭送上军事法庭。

  作为上庸军区司令,你把你的防区给弄丢了必然要负上责任的,所以,反而不如关羽死掉来个一了百了啊。

  其次,具体分析事件经过,如果刘封不激怒孟达,就不会导致孟达反水,更不会导致申耽兄弟添乱,那么以此类推,上庸军区也就不会如此轻易的沦陷到曹丕的手中,于是,为了严肃军纪,刘备将养子刘封以侵凌孟达、不救关羽数罪并罚,新帐老账一起算,送上了军事法庭。

  剩下的就看怎么量刑了。

  根据陈寿的记载,一直处于幕后运输工作的诸葛亮站了出来,劝说刘备杀掉刘封。

  但是,陈寿列举出来的杀掉刘封的理由很是耐人寻味,因为诸葛亮所要考虑的是刘封刚猛,刘备之后恐怕难以控制,所以还是尽早处置吧。

  这么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刘封所犯的不是死罪,即便是死罪也可以酌情减轻罪行,但是,出于长远的政治利益考虑,诸葛亮还是希望借着这个机会斩草除根,一了百了。

  我们的心目中智慧的化身真的这么“龌龊”吗?

  很有可能,因为不能忽略掉的一个政治背景是,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法正已经于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了(年仅45岁)。

  虽然是正常死亡,可是,对于蜀汉帝国来讲,损失不小于关羽的败亡,正所谓漏船偏逢连夜雨啊,那么,荆州集团的唯一领袖诸葛亮就“不得不”考虑更多更全面的事情。

  但是,就算诸葛亮“龌龊”了,就算他预料到刘备不久就要告别人世,自己将独掌大权,刘备是那么好忽悠的吗?他难道不知道一将难求吗?尤其是在这个危机的时刻?

  所以,个人感觉,诸葛亮虽然人格没有高尚到圣人的境界,也还不至于这个时侯落井下石,毕竟,就算自己不久就独掌大权,可是,按照他的威信力和资历,驾驭刘封还是没有问题的,魏延不是比刘封桀骜不驯,骁勇善战多了?资历也比刘封厚实,还不是被诸葛亮驾驭的很好?魏延都没有问题,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刘封,难道他会对刘禅有什么威胁?当然不会,因为他只是一个养子而已,这点分寸还是有的。

  所以,即便是诸葛亮存心除掉刘封,也不应该是陈寿举出的这个理由,顶多也就是两人有私怨,而更有可能的是严肃军纪,严肃法纪,通过对刘封的处理来整饬有点动荡的局面,以显示他的威严来。

  而且,刘备在责令刘封自裁之后也为之痛哭流涕,也可以看出有点不得已而为之,一如诸葛亮后来斩杀马谡一样。

  不管怎么样,一代杰出的青年将领刘封被处以极刑,这是一个可以计算出来的损失,也进一步降低了刘备的实力,此时的他要想称帝的话已经有点底气不足了,而如果想强撑称帝的话就只好在旁门左道上下功夫,而且还需要别人的配合才可以。

  怎么一个配合条件?

  汉献帝的中央政府垮台就是最好的契机。

  皇帝本人从政治舞台消失,这样的话刘备才可以以继承汉室皇统的名义走上自己的政治生涯的一个巅峰。

  而曹丕的称帝,无疑是帮助刘备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了理论上的自我救赎和完善,找到了一个很合理的借口。

  刘备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的把曹丕推到一个比较道德舆论对之很不利的境地,最有效的言论就是“戳穿”所谓禅让制的谎言,汉献帝被害就是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个小道消息就是刘备散播出去的。

  当然可以辟谣。

  不过那和刘备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他只需要在第一时间,在曹丕还没有来得及辟谣的时候抢先利用为自己继承汉室正统搜罗到一个最充分的证据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以及他的幕僚,应对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传闻显得十分的娴熟和从容,马上发丧制服,追谥为孝愍皇帝。

  如果这个言论不是刘备制造的怎么会反应如此迅速?

  即便是退一步讲,刘备还是很有可能是这个传闻的始作俑者,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中伤曹丕,只是为了自己的称帝行为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借口,所以,这个传闻只在益州地区流行就可以了。

  但是,光有这个还是不够的,和曹丕的行为异曲同工,刘备也要有很多表面文章要做,首先一个就是:

  ——祥瑞。

  对于刘封的问题再说两句,陈寿对他的评价是“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言外之意考虑周全一些就可以自保了?其实很好办,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如果刘封的脑筋活泛一些,听了孟达的劝告呢?是不是就不用自裁了?这就是所谓的思虑周全吧?原则却没有了。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由于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因为必然会有的一些失误(人无完人嘛),就胡乱总结一番,看似十分睿智,实则是看人下菜碟,没有什么立场了,这是没有原则,而不是中庸的处世哲学。

  刘封,因为自己的忠诚而为曾经的失误埋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一个悲剧。

35—10:称帝,玄德大梦(4)
曹丕的头牌“符瑞”是所谓的黄龙现形,而且是那种早就出现过的再度应验而已。

  而为之支撑的背后就是谶纬学说,两汉以来尤其发达,这种半真半假的引经据典,考据古人言论催生了一大批饱学之士的御用文人,出于各自的政治集团利益,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是绞尽脑汁的搜罗出(编造出)足够多的三句半、顺口溜来大肆宣传。

  这里说是三句半,五句半,顺口溜其实是对这些文人的“侮辱”,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家的文笔很好。

  比如曹丕的谶纬言论中比较有名的是这样一句: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

  还有一句是:

  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

  这两句都是出自于《易运期》谶。

  第一句中,言+午,便是许,两日便是昌,合起来是许昌,意思是许昌将顶替大汉国运;

  第二句就更加露骨,加起来就是一个魏嘛。

  理论比较简单,拆字法而已,再配上娓娓道来,琅琅上口,又有点神秘色彩的诗句就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了。

  不管刘备是如何的鄙视曹操父子,如何标榜自己和他们的与众不同,至少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甚至,我们还可以在《三国志》中直接找到做这些文案工作的知识分子们,一向注意言行分寸的刘备在这一点上倒是没有太多的避讳之处。

  这个庞大的编纂名单中都有哪些牛逼人士呢?

  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这个名字嘛,呵呵)、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僬周等人。

  这里面既有饱学之士,又有政治名流,可见,要当一个御用文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就像郭沫若,我们可以鄙视他的人品,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毕竟,没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是万万不行的。

  之前看过曹丕的所作所为了,那么,在搜罗刘备祥瑞的证据上,他们都有什么“学术成果”呢?

  《洛书甄曜度》中记载:

  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

  《洛书宝号令》中记载:

  天度地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

  《洛书录运期》中记载:

  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藉藉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

  《孝经鉤命决录》中记载:

  帝三建九会备。

  能在短期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搜罗到如此多的“证据”足以说明成果多么的丰硕了,和曹丕的拆字法略微有点不同的是,刘备幕僚们的引经据典就是找到暗合刘备的名字的语句,比如带上“备”啊,“玄德”什么的,然后再牵强附会一般,以求找到心理平衡和欺瞒天下人的障眼法。

  眼下,谶纬言论凑集的差不多之后,那么后面就要找刘备的“黄龙”了。

  这个祥瑞景象在哪里呢?

  当然要在刘备的活动区域了,就像黄龙祥瑞一定要出现在曹丕的老家一样,这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对于刘备来说,就是:

  ——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这就是河图洛书中所说的:必有天子出其方。

  其次就是星象天象上,汉朝兴盛,则是“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所以,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