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受贿,而且就算想干什么事情也是手中没有权力,说出去的话和放屁没有什么区别(这句话才是和放屁没有什么区别),唯今之计,只有权力下放,放手去干一条路可以走了。
的确,不这么干的话*不住到处乱窜的乱党,可是这么做的话,起义即便平息了,地方的局面汉灵帝也是心中有数,不过只能见招拆招,走一步是一步了。
但是,汉灵帝也是有智商的,他还想做最后的挽救,那就是在州刺史的人选上做文章,什么人有资格呢?主要是品德要好,有威望不行,还要有忠君孝义的清誉,最好还是刘姓宗室。
这是汉灵帝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危急时刻,他才想起来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精英们。
可惜太晚了,前面已经讲过了,一整套看似运转正常的教育体制其实早就变味了,所谓的道德只不过是表面文章,越是那些备受赞誉的人,他内心就越有不可告人的东西。
于是,所谓的州牧,大部分都是刘焉、刘表、刘虞这样的人,可是,没有多久,也许汉灵帝看不到了,但是天下人为已经死去的皇帝做了结案陈词:一部分州牧根本就*不住地方上的叛乱迹象,即便是*了,也被真正出力的豪强们架空,架空还是给你面子,有的索性直接赶走或者诛杀掉,比如刘虞,几番争斗,还是被公孙瓒给玩死了。
还有一部分恐怕更令皇帝失望,那就是刘焉和刘表们,他们脱离中央的控制之后,自己就成为了割据势力。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皇甫嵩只不过是个案,忠君,我是说实实在在的忠君,没有几个人这么干了,嘴上不说,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二笔才干的事情,谁不忙活自己的事情啊。
三国年代的群雄割据局面,经过黄巾起义的摧残以及皇帝的自断经脉终于形成了。
不过至少这个时候还有中央政府班子在,汉灵帝下一个自断经脉的妙招则是从根上把自己给废了。
03—04:自断经脉的妙招(3)
军队的战斗力和军队的指挥权,张角的起事让汉灵帝更加深切的意识到了他们的重要意义。
可以*,可以堕落,不过你在买官卖官、看*舞以及搞发明创造的时候必须有一套保障自己这个权力的制度体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发展国民经济固然是个好事,但是汉灵帝干不来,而且太累。
所以,建立一支更具战斗力的中央禁军保卫自己,简单粗暴的*一切反对势力,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了。
先忙活自己吧,哪管得了子孙后代?
于是,在中平五年八月,汉灵帝最后的岁月中,一支貌似强大的中央禁军——西园军组建起来了。
战斗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皇帝不是傻子,再糊弄也不能在自己的安全问题上做文章,论单兵作战素养,肯定比那些兵痞和兵油子强多了,连义军都打不过,哪还叫兵吗?衙役还差不多。
待遇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不给喂足了想造反,直接杀进宫来那可怎么办?
一个统领,下属八个校尉,这个模式问题也是不大,便于皇帝的控制好管理。
问题出在了统领这支人马的首领身上。
先来看八大金刚吧:
上军校尉 ——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 ——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 ——屯骑都尉鲍鸿
典军校尉 ——议郎曹操
助军校尉(左)——议郎赵融
助军校尉(右)——议郎冯芳
左校尉 ——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 ——谏议大夫淳于琼
至于那个统领呢?汉灵帝的任命是上军校尉统领其他七部人马,也就是说小黄门蹇硕是这只西园军的统领。
不是说蹇硕的能力有多强,其实他很烂,论起资历来比正牌十常侍浅的多(所以最后被玩死了),只不过是有些力气而已,更主要的原因是只是他是宦官,是汉灵帝信得过的人,至于为什么独独挑选中等级别的蹇硕,后面自有交代,汉灵帝有自己的想法和阴谋。
这实在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皇帝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必然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可是,皇帝真正信任的是宦官,宦官是垃圾,于是,只好让垃圾来指挥狮子,那样的狮子还有战斗力吗?
这也就是军队产权和战斗力发挥程度之间的矛盾。
没有关系,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人,而且他自以为让士大夫这些有能力的人加入进来就可以提升军队的作战力了。
皇甫嵩们的表现给皇帝的感觉是这些知识分子们还是有一个是非观的,不至于跟着起哄架秧子,而且很有本事。
但是,那是有前提的,他们要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现在,一个宦官夹在了他们中间,甚至还成为这支军队名义上的统领,这就和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感觉很恶心。
看看这份名单吧,除去蹇硕之后的7个军委委员,有4个正牌的知识分子,那和宦官是世仇,袁绍、曹操不光有仇,还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家伙,一肚子花花肠子,淳于环又是袁绍的死党。
7:1的优势,不是一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汉灵帝可以镇得住的,汉灵帝在还可以给点面子,一旦不在了呢?
蹇硕其实也很痛苦,评心而论,这个家伙并没有像十常侍那样十恶不赦——当然了,主要是没有爬到那个位置上,有些事情即便是想干也干不了,但是,现在汉灵帝让他蹇硕做一件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跟着倒霉。
他只不过是有点匹夫之勇,对得起皇帝的器重也罢,保护本阶层的既得利益也罢,他都要和那七个人作对。
汉灵帝自以为达到了均衡,让各派势力相互均衡的战斗,其实他没有想到,他所赐予宦官的最大护身符只不过是虚幻的影子,随着自己的死去,那张护身符也会灰飞烟灭。
又很不幸的是,汉灵帝死的很早,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留下的是孤儿寡母,平庸的外戚,待宰的宦官以及满腔怒火的士大夫。
信仰的急剧丧失决定了,到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蹇硕根本就领导不了西园军,这支本应该成为捍卫京师的天军,反而成了导演一场震惊华夏的宫廷血案的利器。
在不久的大屠杀中,我们将看到许多西园军士的身影。
如果说放权地方州牧真正拉开了三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大幕的话,那么主演了宫廷大戏的西园军的建立,成了致命的一掌,这一掌结结实实的拍在了胸口之上。
吐血中的汉灵帝在没有咽气之前还要为一些事操心着,那就是一直动荡不安的西北局势。
战火纷飞的西北战局,就像是一条主线,串起了州牧和西园军这两大不稳定因素的点,当某一个特定的人物出现在中央舞台的时候就是这个导火索全面点燃的时候,否则的话,奄奄一息的东汉还要半死不活一段时间。
03—05:失去控制的武人(1)
相比于黄巾起义,武人集团的崛起,这是一个令大汉统治者头疼时间更长的话题。
而这个话题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另一个困扰了历代统治者很久的话题所引起的:从西周开始,所谓的天朝大国都要遭遇至少一个少数民族武装威胁,倒霉如宋者,甚至要遭遇好几个,把自己围在中间。
论文明,自然是中原比边地发达,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也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文明发达的民族被野蛮和暴力摧残了?
所以,单就这个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与其歌颂别的什么什么伟大,还不如歌颂这个奇迹,至少也不能把这个当作包袱吧?不能被某些不要脸的民族给剽窃吧?爱护中华,爱护我们祖先,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不好意思,有点激动)
对于少数民族的威胁,历代的大佬们是反应不一的,牛逼如秦皇汉武者,索性力量攒够了,直接打出去,让你们离的远远的,不要烦我,垃圾如北宋者,仗着兜里有两个臭钱直接拿钱摆平,一直摆到被人灭掉,还有装逼如唐太宗者,玩什么以德服人,其实就是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东汉的大佬们反应比较矛盾,有拿钱摆平的时候,有搞民族同化的时候,但是,主旋律是军事*,而且是*起来有点三光政策的那一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东汉的政局。
西汉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到了东汉的时候,这个角色是有羌族来扮演的,倒不是说他是一个新晋兴起的部落,实际上他很古老,古老到了大汉子民仰望的地步。
早在商周时期羌就已经出现了,诗经中说周人的祖宗姜源就是羌人,甚至孟子要说周文王也是羌人。
这个不太好说,反正当入主中原的周人被华夏文明熏陶以后,真正的羌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酋长、部落、游牧、劫掠,这些词汇始终伴随在他们的身边,一直到两汉时期还没有改变,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还和匈奴联合起来对付汉庭。
不过,当时的统治者觉得,这些羌人不过是搭伙吃饭的,匈奴人不在了,他们也玩不出什么风浪来,因此,打服之后以严格的军事管制为主。
东汉开始,管制外的羌人开始思维活跃起来,想着勾结统治区内的本族人士造大汉皇帝的反。
而管理这些地区的汉人长官抱着很深的民族歧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把辖区内的民众推向了敌人的怀抱。
其实生逢乱世,连纯种的汉人都要被肆意的凌辱和虐待剥削,更何况是这些所谓的化外之民了?
当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部落领袖的人站出来的时候,大规模的暴动就会发生了,从107年到144年,大规模的暴动一共发生了两次,小的骚乱更是不计其数,由于羌人本身的游击特点,所以,剿杀起来相当费力,动辄出动中央的几万军队,双方的伤亡和开支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比如第二次平叛,一共费去了开支达八十亿之巨,以至于不堪重负的中央政府改变策略,花钱摆平(美其名曰为以恩信服人),一共招降了五万户左右。
但是,没钱谁投降啊?这又是一笔开支。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花钱摆平买来的也只是一时的太平而已。
没有多久,也就是159年,第三次以羌人为主导的叛乱再度发生,而且仿佛是实现串通好的一样,乌丸和鲜卑也蠢蠢欲动,这样一来,整个帝国版图上的北部边境已经被狼烟遮蔽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除了耗费掉大量的财政收入之外,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个体系庞大、盘根错节的武人集团。
03—06:失去控制的武人(2)
第二次平叛羌族,培养出来一个皇甫规将军。
皇甫规的祖父是度辽将军皇甫棱,父亲皇甫旗是扶风校尉。
永和六年,征西将军马贤作为一线总指挥和羌兵作战,在具有压倒式兵力优势下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那个时候的皇甫规还是一介布衣,不过看出了马贤的业余,所以,上书言事,说马贤必败。
马贤也真是给面子,没有多久,真的输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皇甫规有了点名堂,随即被提拔为功曹,率领800壮士与羌人交战。
羌人没有想到突然冒出来一个皇甫规,没有防备,小负一战,被斩首数级,不得不败退而去,因此升迁为安定县计椽。
之后,他无数次的上书,切中了西北战事的厉害之所在,那就是派去的大员和将军,本身就是最大的弊端,或者贪鄙,或者一味的野蛮*,最终的结果都是更加刺激羌人的反抗情绪,甚至把已经和羌族打成一片的边地汉民也推入了敌人的怀抱,因此,军事剿杀应该为辅,安抚,一视同仁才是国之根本大计,最后,就是请求朝廷让他全权处理这件事。
和皇帝说这番话的时候,皇甫规还是一个小小的计椽,所以,结尾处说道:我虽然官职卑微,可是这不是说明我成事不足,那些失败的将军哪个不是高高在上呢?——言外之意,至少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皇甫规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打仗用他,但是其他的,不好意思,甚至有一段时间小人进谗言,说皇甫规和羌人勾结,骗着政府拿钱出来安抚,然后再反叛,再私下分赃,为此被好一通怀疑(所幸被洗清)。
皇甫规的继承祖业被拜为度辽将军,还是靠着一招一式打出来的,对他本人而言也许没有什么损失,甚至是好事,可是对于危机四伏的东汉政府呢?
皇甫规不是本书,甚至不是本章的主要人物,也不太被大家了解,但是说到他的侄子皇甫嵩,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不过,即便如此,从皇甫棱,到皇甫旗,再到皇甫规、皇甫节及至皇甫嵩,皇甫世家就是踩着稳定西北战局的功劳簿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而这还不是唯一的一例。
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三次平叛,则又出来了一位段纪明将军。
段熲段纪明,也是一员猛将,单论军事谋略,难以分辨出个高下来,不同之处在于,段熲喜欢用杀伐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只有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乱臣贼子才是可以让西北战局稳定下来。
看看记录吧。
159年12月,烧当羌、烧何羌等四大部落攻伐金城和陇西郡,刚刚击败鲜卑的辽东属国都尉段熲来这里救火了,他以12000汉羌联合作战部队,从湟谷一路追杀,斩首2000,俘获10000。
第二年,段熲又率领着敢死队追杀烧何羌大酋长所部以及石城羌部落至塞外两千里处的积石山,结果是大酋长阵亡,所部5000被诛杀,石城羌1600人成了孤魂野鬼,顺带着白石杂种羌的3000人也被俘获,烧当羌被吓破了胆,立刻挂白旗投降。
打出了名堂的段熲也遭到了同僚的嫉妒,在一次协同作战中,给他添乱,再加上军中的羌族人反叛,结果作战失利,段熲本人和卢植一样,被押进京师问罪,最后落个判处苦役的结局。
接替他的是皇甫规,皇甫规也赢了,但是明显和段熲是两个套路:斩首800,先零羌投降者10万之众。
再然后,就出现了被诽谤事件,皇甫规不愿意向死太监潜规则,结果也是被一撸到底,只是东北战事又起,这才再次提拔出来。
但是当东北不老实的时候,西北也没有消停,怎么办?只好让服苦役的段熲出山,为护羌校尉。
于是,我们的段将军又要接着创造记录了。
03—07:失去控制的武人(3)
段熲复出之后从164年的十月到次年的正月,又在自己的死亡日记上记下了一笔账:击败当煎羌,罕姐羌,半年之后,再次出兵围剿西羌各个部落,共斩杀23000人。
当段熲节节胜利的时候,另一边的皇甫规和被他举荐起来的另一位重臣张奂却是有点举步维艰。
这完全是因为二者的策略不同,段熲侧重于杀戮,而皇甫规和张奂则是倾向于安抚,这从二者的“辉煌”战绩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段熲明白他们的意思,但是,他认为:羌人不是拿钱可以摆平的,也不会念着所谓的仁德,只有“长矛挟肩,白刃加颈“才可以彻底摆平。
然后,老大粗的段熲给皇帝算了一笔经济账:给我骑兵5000,步兵1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