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生活的孟达又想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了。

  而且,从这一系列的心态转化中可以看出,孟达同学还犯了一个兵家大忌,一个叛逃者字典中的兵家大忌,那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

  当曾经的好友(现在也许也是,不过利用的成分明显更多一些)李严不止一次的和他通信,当然,内容此时还不是勾引孟达叛逃,因为那样的话容易打草惊蛇,只是吹捧他一下,以及说诸葛亮们很“想念”他,然后,诸葛亮也很配合的给孟达去了一封信,里面很“动人”说什么李严是我的好帮手,如果有孟达这样牛逼的人也过来辅佐我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之类的——没有明说一定要让孟达回来并且给他什么好处,但是,也等于什么都说了:蜀汉人民欢迎你啊!

  孟达心动了。

  李严和诸葛亮很了解他,尤其是在前两次孟达叛变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追逐最大化利益的人,现在,他在魏国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估计又到了一个转型敏感期,未必不会争取得到啊。

  那么对于孟达来说返回蜀汉帝国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大大的啊,相比于巅峰时代的蜀汉来说,现在虽然恢复了一定的元气,可是,有一个是很难弥补的,那就是精英人才在两次惨败中流失严重,很难补充上来,以前挡在他面前的“五虎将”基本上不在了,如果此时以上庸军区再度归附的话,那么自己的名次比当年至少可以提前5到6个名次,如果配合一下蜀汉即将举行的北伐,到时候岂不是身价倍涨?

  一想到这里,孟达不觉十分兴奋,于是,开始主动向诸葛亮和李严表露自己的心迹,归心似箭的心迹。

  正中二人的下怀,长期以来的感情投资没有白费啊,不管这个家伙回来以后是不是真要履行诺言,反正,先把他忽悠过来再说吧——不是诸葛亮和李严比较龌龊,龌龊的是孟达自己,如果是黄权反水的话蜀汉人民才会真正的举双手欢迎,这才是所谓的海外游子落叶归根啊,孟达呢?谁敢保证日后还会不会玩今天这一套呢?而且,这样一号人物,还敢给予他重要权力吗?如果不给的话,会不会再度引爆他的不满情绪?让他做出什么不利于帝国的事情?

  所以,不论怎么看,孟达老兄回到蜀国之后都不会有他理想中的待遇:厚待,不放心,于是冷处理→不满,反叛。

  如此,孟达的命运就陷入了一种龌龊性悲剧轮回当中,而对于这种人,无论最后是怎么样一个结局,都不会有什么人同情他的——咎由自取。

  不过,那还是以后的事情,诸葛亮和李严利用也好,真心相待也罢,首先孟达要做的就是起事成功。

  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个人,那就是像一个牛皮糖一样粘在自己身上,从蜀国跑到魏国的申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9—15:北伐,寓意何在(6)
申仪和孟达不对付很好理解,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追求的目标实在是太相似了,不撞车那才奇怪。

  而且,孟达属于那种和谁处的时间长了都会产生矛盾的人,再加上影响着申仪的仕途发展,所以,暂时处于劣势的申仪一直想把这个碍眼的家伙给解决掉。

  于是,在这段时间里,申仪一直在暗中监视着孟达,就想找机会咬他一口——孟达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所以,李严和诸葛亮的小动作不可能被申仪给觉察到,那么,申仪给中央的报告也就不是诽谤性质的小报告了。

  而这,也是迫使孟达提前造反的一个关键因素,叛乱这种事,就算自己没有做,上面也会当成事来查的,到时候可就麻烦了,所以,孟达的自行决定把“起义”计划提前倒也不错,他以为,到时候诸葛亮是不会不管自己的,就算是从利用的角度出发,自己这个棋子也不能轻易放弃吧?

  所以,“孤注一掷”不是孟达失误的地方,他的失误在于低估了曹魏军界一些家伙的智商。

  尤其是那个叫做司马懿的人。

  司马懿很喜欢黄权,甚至在与诸葛亮的书信往来中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对这位被迫的“叛逃者”的钦佩之情,但是,对于孟达这位来得更早还是主动交出了上庸军区的家伙却抱着十分的怀疑和戒备的态度——这种怀疑和戒备敌视心理源自于他对孟达的鄙视。

  曹丕死后,孟达的最大的保护网已经消失了。

  所以,当申仪报告孟达的反常动态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有所准备了,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何况,这是一个自己很讨厌的家伙,趁机铲除他也是不错的构想啊。

  当时的司马懿镇守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权力虽然不小,但是,依照孟达的计算,要想迅速带领大军前来征伐突然起事的自己,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少则20天,多则1个月,到时候,已经把主力驻扎在汉中的诸葛亮要向前来支援自己的话想必也差不多了,即便是晚了一些的话按照自己的实力坚守一段时间也是没有问题的吧?这样的话也算是立功了啊。

  孟达对自己很有信心,所以,还是在建兴5年12月举起了反旗,按照曹魏纪年的话,这一年是魏明帝太和元年。

  但是,孟达的失误在于,少则20天多则1个月的计算方法是把司马懿向政府请示完毕之后再率领大军征伐,而且,之前根本就不会猜测到自己会在这个时候造反,所以,还要手忙脚乱的纠集军队,到时候自己早就布置的差不多了,简直是稳坐钓鱼台啊。

  没见过像孟达这样计算如此至关重要的大事的,人家一般都是把最坏的可能计算在内,然后做着充足的打算,但是孟达老人家呢?估计是屡次叛变都是一帆风顺,所以很是托大,什么都是按照最完美的设想,最有利于自己的设想来布置这次决定命运的一战。

  结果,司马懿根本就没有请示曹睿,而是直接进军上庸了,——孟达就算低估了司马懿,但是,他既然知道自己不被新皇帝信任,那么就应该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吗?

  并且,司马懿也不是手忙脚乱的临时布置,人家早就准备好了,早在申仪报告之前就有了第一手的准备,一旦拿到人证物证马上出动,结果,孟达所设计的20天周期被司马懿缩小到了——8天。

  造反8天之后,孟达的新城郡第一道防线——房陵被司马懿团团围困了。

  虽然吃惊,但是,孟达还要硬着头皮顶下去,提前了12天,意味着他还要多坚守12天,希望诸葛亮的速度也可以像司马懿哪么快啊。

  但是,援兵终究没有到达,他们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而带领这支军队的就是立功心切,要把孟达至于死地的申仪。

  孟达的两个条件却都被击破了,剩下的就是死守了,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自保。

  由于这里三面环水,所以,坚守也不失为一个好地方——他在城外筑了几道木栅,木栅以外三面有水,一面是山,想必你打起来也是很费劲的吧?

  孟达这个布置倒还可以,也算是充分利用了地形因素,用足了16天的时间,司马懿才把这些沟沟坎坎给清楚掉,逼近了主城之下。

  这个时侯还是可以打的,但是,孟达的溃败充满了讽刺元素,一向喜欢在背叛*利的他现在终于尝到了被人背叛的滋味:他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不想和主帅一起走上不归路,在他们看来,援军,口头许诺而对援军是不会到来了,现在,又被扫除了诸多障碍,直逼城下,灭亡之日不远了,还不如主动投诚,来个坦白从宽啊(也是被逼出来的,看不多什么希望了,要不然的话早就投降了,而且,邓贤还是孟达的外甥,孟达要造反不可能不被他知道),于是,在司马懿加紧攻城的时候,他们主动开城投降,出卖了孟达。

  折腾了小1个月的孟达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有人说诸葛亮不支持孟达的起事,所以,一直没有真心相待,但是,人家确实是派出援兵了啊,只不过被布置周密的司马懿阻拦了而已,这种阻击战,往往是阻击部队的意志和抵抗强度起着决定作用,而不是攻击部队。

  也有人说孟达太毛躁了,为什么要着急起事呢?等到明年春天诸葛亮大兵出动的时候再遥相呼应不好吗?

  这未免有点事后诸葛了,汉中的军队已经集合完毕,提前1到2个月出动未必不行,而且,申仪已经密告了孟达的异动,司马懿们已经做出了反应,孟达想继续稳坐钓鱼台的前提是别人要给他这个机会啊,如果曹丕还活着的话也许会放纵他一下,但是,现在却不能——废话,如果曹丕还活着的话,孟达想必也不会铤而走险叛变吧?

  所以,关键的原因在于司马懿的优异发挥。

  孟达失败真正影响的不是诸葛亮日后的北伐大计,因为这枚棋子固然不错,只是,到时候究竟是积极作用还是负面作用还是很难说(孟达的人品和忠诚度确实是挺让人操心,如果安置不妥的话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个毒瘤)。

  所以,他的失败在于坚定了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信念,更加认为魏延的策略是不可取的——长安就是新城,自己还是自己,司马懿还是司马懿,魏延则扮演着孟达的角色,这一次“沙盘推演”做了一个很好的预警,司马懿的存在,让魏延冒险成功的几率在1%以下。

  我们当然可以说孟达比魏延差出很多档次来,但是,孟达在新城经营了很久,虽然是由于自己手下的叛变导致的败亡,可是,苦心经营的障碍设施不过是坚挺了16天而已,而魏延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可以构筑起这样一条防线吗?可以保证城内不会有人甘于被这10000入侵者驱使,或者出于立功的目的而偷开城门呢?任何一个突发情节都会导致魏延陷入死地,而且不要忘记,新城的战略意义相比于长安差了很多,到时候前来围剿的敌军肯定不会只有司马懿自己这一路。

  所以,魏延不管说多少次诸葛亮都不回接纳的,拿下雍州和凉州作为进攻的根据地才是上策。

  于是,尽管孟达的死很不吉利,但是,次年春天,诸葛亮还是按照原定计划从汉中出发了:

  ——自己率领主力大约70000到80000人左右进攻祁山,而赵云和邓芝则是率领一支偏师(10000人左右)守住陕西宝鸡东南四十里的箕谷。

  未来的6年时间里,诸葛亮把自己最后的岁月留在了这里,为那充满了艰难险阻的宏伟目标而奋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9—16:失策,街亭败北(1)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诸葛亮的北伐,经常使用到的一个词汇是“六出祁山”,但是,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太多,所谓的6次对曹魏战争“只有”5次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另1次是被动防御,至于兵出祁山,其实更是只有2次,而打得比较不错的也只有这第1次了。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别看诸葛亮制定的北伐路线有点剑走偏锋,但是,诸葛亮将祁山设置为攻击主目标其实也不是捡软柿子捏,当时,曹魏布置在吴蜀边境的三大军事重镇分别为合肥、襄樊以及这个祁山。

  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行动,曹魏中央很是重视,一方面把硕果仅存的“五虎将”张郃放在这里把守祁山,同时,大将军曹真来到前线,而曹睿自己也坐镇长安,以防不测。

  从双方的部署来看,司马懿没有出动算是一件幸事——之前把骠骑将军放在宛城主要目标不是孟达,而是东吴,当年曹丕病逝之后,孙权趁机进攻,结果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丢了1000多兄弟的性命。

  但是张郃和曹真也不是白给的啊,所以,谨慎的诸葛亮还是动了点脑筋,他先是大肆宣扬自己的攻击路线乃是赵云和邓芝所部的斜谷道→郿,吸引曹军主力(曹真所部)的注意力之后,诸葛亮以主力部队直取祁山——这一点倒和倒霉的《见龙卸甲》有点类似,都是让赵云当了炮灰,只不过对邓艾身份的设定以及结局还有对曹真做了变性手术、关兴和张苞这两位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家伙成了大草包这些地方的改动让人感觉无比的郁闷和恶心。

  从现实来看,诸葛亮此举倒是推演的不错,至少,曹真的主力部队真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赵云所部,结果,一阵激战之后,赵云和邓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险些被围歼,在箕谷损失了一部分兵力之后,放弃了攻击架势,改为“敛众固守”,从而成功的让曹真的部队无法立即回撤到真正的主战场祁山上面。

  ——赵云这一面是尽力了,剩下的就看诸葛亮的正面攻击能否奏效了。

  由于张郃的固守,所以,一开始诸葛亮的攻击并不是特别的顺畅,但是,祁山后面的南安郡、天水郡与安定郡,这三郡的一部分官吏忽悠着老百姓(老百姓是谁有势力了就在门前换上哪家的旗号)都“一致响应”了诸葛亮的北伐军,宣布反魏归汉,听从蜀汉军的领导。

  这就把北伐军推向了有利的一面。

  但是,前提必须是在归顺的三郡被剿杀之前速速的赶至增援,所以,前锋部队的攻击力度和取得怎样的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时,蜀汉虽然有点人才匮乏,但是,除了当做疑兵的赵云以及镇守地方的将军之外,还有一些可以拿得出手的将领的,比如吴壹,比如魏延。

  但是,诸葛亮出于各个方面因素的考虑(私人关系、潜质等等),力排众议,选拔了那个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历练过(更何况是领军作战,而且,率领的还是先锋部队了)的马谡来当这个先锋官。

  在此次北伐之前马谡的主要工作经历是什么?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最大的爱好和才华是“好论军计”,因此诸葛亮很喜欢他,带在身边做了参军,因为他是马良的弟弟,爱屋及乌,就把这个39的年轻人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这也就为日后中国国粹。

  ——京剧制造了一个经典曲目《失空斩》的开端大戏:所谓《失空斩》就是第1次北伐的三部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39—17:失策,街亭败北(2)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因此,蜀汉和曹魏双方都不敢怠慢,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带领20000大军抢占这里,就是为了控制张郃军。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嘱咐凭险据守的话,防住张郃的攻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诸葛亮选择马谡并不是一个失误,只要按照既定计划就可以了,毕竟,他不是让马谡吃掉敌人多少部队,因为和经验丰富的张郃比起来马谡还是嫩一点,真要是让马谡的第一仗和张郃死磕,那就不是爱护马谡,而是陷害马谡了。

  所以,诸葛亮的如意算盘是让马谡带领一支精锐人马,按照自己的设计好的计划扼制张郃的攻势,然后再让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出马,这样一来,马谡的任务看似因为把守咽喉要地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话难度也是降低了不少,这样一来,既是锻炼了能力又可以有一个好看的答卷。

  诸葛亮的安排真是有些煞费苦心啊,咱们湘想想,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冒险吗?所以,说诸葛亮有失察,压根就不应该使用马谡未免有点事后诸葛,谁都有第一次,汉武帝第一次使用卫青以及霍去病的时候难道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