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双方的精兵强将汇集在城固、赤坂,一场激烈的战役就要打响的时候,一场倒霉的大雨坏了好事。

  不知道为什么,姓曹的好像命中犯水,总是在水军强盛的东吴那里吃瘪,水淹七军也是遇见了连着半个多月的大雨,结果差点被关羽一举定乾坤,这一回更倒霉,一场大雨下了30多天,而且还没有好转的迹象,斜谷与子午谷的栈道,以及襄阳洋县之间的汉水两岸的道路已经完全被破坏,展开计划中的大规模攻势无从谈起,不得已主动撤军了。

  “第4次北伐”曹魏方面就此偃旗息鼓。

  随后,就是诸葛亮于231年春天发动的第5次北伐了,在次一级战场,魏延和吴壹各自带领一支军队,分别击溃了郭淮和费遥所部——看来郭淮的战斗力确实是一般,收拾一下地方叛乱还可以,遇到魏延这个级别的就歇菜了。

  本次北伐,诸葛亮是下了血本,准备吸取教训,打出第1次那样的规模来,自己集中了100000大军,李严,被带到了汉中,做自己的后援,手中可以拿出来的王牌都给拿出来了:

  ——魏延、王平、高翔、吴班。

  少了1个赵云是吗?

  去年,230年,赵云去会见刘备等人了,追悼会上,对这位传说中的“战神”和常胜将军,我们再把他的“辉煌”战绩给列举出来看看他究竟是哪一个层次的将军吧:

  1——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这是他真正归顺到刘备帐下的时候;

  2——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3——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

  4——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5——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6——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7——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

  8——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合计,保镖2次,全部完成任务,协同主力出征4次,该赢的都赢了,该输的也都没有力挽狂澜,不至于大败而已。

  诸葛亮作为主攻方,那么他的对手是什么配置呢?

  曹真因为病休,没有指挥这次战争:

  ——估计是被大雨给泡的,大将军带病返回洛阳,不久就病逝了。

  拿出手的将领分别是张郃、郭淮、费曜,而他们的统帅则是:司马懿。

  真是时不我待啊。

  错过了几次机会之后,诸葛亮虽然准备充分了,但是,也遇到了这位一生的敌人。

  正是这位深谋远虑的未来帝国奠基人,新型的曹操,让我们的诸葛丞相最后梦断五丈原。

  下面,就来先看看这位新一代枭雄吧。

40—04:相持,一生克星(1)
根据史书(尤其是《晋书》)的记载,司马懿的先祖们那是相当的悠久和牛逼的——“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

  这里面有多大的水分不得而知,即便是真的,追溯这么远也对于司马懿日后的成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关键的是他这个家族在两汉之间发展的规模如何:

  ——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这个起点算是不低了,自司马仰开始往下传了平淡无奇的8代子孙后,至东汉安帝时期,出来一位征西将军司马钧。

  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在公务员行列中这些都算是比较出色的了。

  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懿是次子,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司马懿小的时候就体现出了自己的不一般,三岁看到老嘛,“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必须这么说,不然的话就不和谐了,因为曹操们是寒族出身,有点不良嗜好可以理解,司马懿是世家大族出身,必须起到青少年道德楷模作用。

  “起点”好了,基本素质也很优秀了,下面就要符合时代潮流了:出名要趁早,出名要炒作。

  给司马懿造势的分别是大哥司马朗、南阳太守杨俊、尚书崔琰等人: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两个大张旗鼓造势的,一个甘愿给弟弟做了垫背的,如此一番运作之后,建安6年,也就是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这一年,司马懿才22岁,放在今天,也就是大学刚毕业而已,凭着家里的背景和自己的努力,一踏进社会就有了一个不错的起点。

  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于是,不得不放过了司马懿。

  7年之后,也就是建安13年,曹操再度向司马懿发出了征调令,并且“威胁”他说,如果再不听话的话,就弄死他,我用不着也不会让别人用。

  于是,“无奈”的司马懿“只好”出来给曹操打工,被辟为文学椽,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这些官职都不是出于显赫之位,也没有得到曹操太多的重视,唯一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和未来的太子爷曹丕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日后的发迹。

  但是不要忘记,这个时候曹丕的所谓的太子位置也是未知之数啊,所以,以此论定司马懿高瞻远瞩不如说他运气好一些。

  直到建安20年,曹操征讨张鲁,才把司马懿带到了军队之中。

  ——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到军务中来,已经36岁了,也就是说撇开能力的对比,在各自政权中的发展速度和被重视程度来看,司马懿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因为曹操手下能人太多,贾诩或者满宠,或者刘晔都要比他强,不管是能力展现还是机遇还是资历,所以,后来司马懿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在是不容易啊。

40—05:相持,一生克星(2)
如果把司马懿入主曹操幕府机构的前后行迹联系起来的话,偶就觉得有点被《晋书》给夸大了。

  但是,谁让人家是晋国的奠基人呢?《晋书》虽然是唐朝官修史书,少了一些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压力,但是,那帮人有点懒散,迫于唐太宗“以史为鉴”的政治任务而已,所以,取材上大多直接照搬晋代流传下来的史料,而且照搬的也很不敬业,不过专门摘抄一两本而已,和现在浆糊+剪刀拼凑教辅材料性质差不多(唐朝的时候流传下来的晋国史书不下二十余种)。

  所以,对于司马懿的发迹史偶还是不太相信,觉得里面吹嘘成分不少,因为如果曹操在201年就看好司马懿的话不会因为他的一个小儿麻痹就放过他7年之久,难道司马懿装的了一时也装了7年?7年之后曹操还要威胁司马懿入伙就说明他已经识破了司马懿的“诡计”,曹操本人就是一个阴谋家,司马懿那一套怎么会有效期长达7年之久呢?

  还有一点。

  曹操在征得司马懿入伙之后并没有马上给予重用,在未来的7年中一直是平平淡淡,虽然史书归结为司马懿本人的低调。

  但是,就如同曹操可以把他给强拉进来一样,真要欣赏他的才华真要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司马懿想躲也躲不掉啊,其实就是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所以,历史真相有可能是:22岁的司马懿因为家族地位和老哥的关系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征聘他,但是,司马懿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所以婉拒,而曹操也没有强求,7年之后,司马懿马上就30了,看到大汉朝已经行将就木,再不挤上曹魏的末班车可就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了,于是,当曹操政府再度发出招聘启事的时候,司马懿就不装叉了,收拾起行囊入伙。

  在未来的7年中,司马懿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曹操又没有什么理由破格提拔他,所以,未来搅乱格局的人此时还在蛰伏中,这种蛰伏并不是主观上的策略上的抉择,而是客观上的没有黄金机会造成的。

  至于建安29年的随军出征,也没有被曹操刻意栽培的迹象,不过是一群参谋中的一员而已,但是,司马懿还是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的大局观和前瞻性:“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但是,曹操说: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于是,司马懿的建议就此被否定了。

  这件事如果是假的,那么就说明是史书在为司马懿增光加彩,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在体现了司马懿的才华之外,也说明了并不是想一直低调下去,也想表现自己,这就说明前7年的低调不是他主观意志,至少,也是再也不想低调下去,而是抓紧时间表现自己往上爬。

  而在这件事之后,曹操也没因此重视他,给他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去展现,这也足以说明从建安6年到建安20年的14年中,司马懿的确没有什么太耀眼的成绩,如果说曹操是梦见了三马同槽而认定司马懿会躲了自己的天下的话,还会把司马懿吸收进来吗?这种事,和诸葛亮摸了威严的后脑勺认为他一定会造反一样荒诞无稽,都说司马懿低调了,低调就是有野心,要掩饰自己?这可真冤枉人啊。

  那么按照我的逻辑理论,已经快40的司马懿还是混的半死不活,那么又是如何青云直上呢?单靠和曹丕的那点关系似乎还是不够的。

  实际上,他是需要一个机会的,前面对司马懿的怀疑其实不是怀疑他的能力,只不过怀疑这些所谓的记载炒作成分居多而已,其实只要曹操认识到了司马懿的才华,并且给他一个机会展示的话,他一定会做的很出色,国人总是强调成功需要99%的努力和1%的天分或者机遇,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天分,尤其是机遇的重要性,其实,那1%往往起到决定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的这个机会并不是曹操施舍给他的,而是主动争取过来的。

  ——这更加说明司马懿之前的处事风格,并不是他内心的真正写照和想法,更多的,只是出于后人对他的一种粉饰。

  其实,牛人是不要粉饰的,反正后来也成功了,有必要打扮成完人吗?牛人和完人也不代表做什么都是高人一筹吧?只要在关键的抉择上弄对就可以了。

  这一次,司马懿做对了。

40—06:相持,一生克星(3)
司马懿的发迹是因为他做到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坚决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想曹操之所想,急曹操之所急——建安24年,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的时候,曹操不管内心是如何的激动,嘴上还是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

  但是,司马懿这个时候站出来表现了:“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这一招牛逼在哪里呢?

  即便是曹操不会同意他的意见,但是,毫无疑问,借这个机会,曹操自然会深刻领会了司马懿的政治立场:和荀彧、毛玠、崔琰等人不同,他是真正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和董昭们一样真诚啊。

  所以,在曹魏政府中,司马懿的青云直上就是不容置疑的了,曹操对他不会再有什么不放心的念头。

  此外,司马懿还做到了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就是有真才实学,除了预言不在第一时间拿下刘备会后患无穷之外,他还成功的劝阻了曹操情急之下要躲避关羽而迁都的打算;

  第二个“基本点”就是坚决和曹丕搞好关系,曹丕就是曹魏的未来啊,就算曹操不按照自己的马屁建议称帝,但是,曹丕早晚会作出这一步来,那样的话,司马懿作为*的重要一员必然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事实证明,司马懿赌对了: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当时司,由于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未来的君臣之间关系一直很好。

  司马懿能够从“默默无闻”迅速做到了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足见他的深谋远虑。

  从这些事也可以看出来,司马懿一直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从第一次婉拒曹操开始就已经在谋划自己的未来了,当然了,要说他从那个时候就想取代曹魏政权而代之也是有点过了,人家只是想从汉朝这个破烂不堪,马上就要沉没的旧船上挑选一个不错的时机蹦到曹魏那艘崭新的大船上,并且博取到一个不错的位置,就算有什么想法,也只是一闪念,等到有了自己的人脉基础之后再说吧——曹操,只是他的偶像,还没有篡夺人家产业的高深程度。

  果然,当曹丕篡汉成功之后,铁杆*+篡汉过程中出力不少的司马懿有了质的飞跃,原来不过是一个丞相长史而已,现在呢?已经成了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2年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6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可以说,在曹丕的统治时期内,司马懿是步步高升,而且,不光是官越做越大,实际权限也有扩张趋势,在曹丕亲统大军伐吴期间,都是让司马懿坐镇许昌,迅速的,这位老兄达到了蜀汉帝国中诸葛亮的高度上——刘备在前面打仗,诸葛亮在后面足食足兵,操控内政,要不人家后来怎么会成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呢,才华充分的得到了锻炼啊。

  对于曹丕的厚爱,司马懿还几次的推辞(很有可能是装的),但是,曹丕很信任他,对他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