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曹丕的厚爱,司马懿还几次的推辞(很有可能是装的),但是,曹丕很信任他,对他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这就是在告诉司马懿,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这是在为我分忧啊,我是充分信任你的哦,你就好好干吧。

  司马懿还幸运在哪里呢?曹丕死得早啊,才当了四年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曹睿还小(曹丕才40嘛),必须有几个稳重值得信任的大臣来辅佐一下,而司马懿就算有野心的话,这个野心也还没有来得及暴露出来——曹丕在这一点上就不如曹操了,他的用人有点过于按照自己的性情来,比如辱杀于禁,比如无条件的信任和宠爱孟达等等,所以,对于司马懿的信任就更是情理之中了。

  因此,辅佐曹睿的四大金刚出炉了: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尚书司马懿。

  曹丕的这个构造还是比较合理的,曹真和曹休都是自家兄弟,而陈群也是老字号的曹操心腹,对曹魏成功篡权的各项制度都有基础性建设,尤其是协助曹丕制订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更是深受信赖,把司马懿和这三位放在一起,足可见在曹操—曹丕这交接班的5年光景中爬升的有多快了。

  平台彻底搭成,下面就要看司马懿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了,而他没有辜负自己争取来的机会,首先,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其中诸葛瑾一路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因此,在这年的12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6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随后就是*了孟达造反。

  两次卓越表现和一次重点任用,已经表明司马懿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226年8月对付诸葛瑾到228年正月*孟达大功告成这段时间里,他已经从搞内政的台面蹦到了掌控军事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来,在乱世,手里掌握着兵权才是攫取更多话语权的关键,我们无法确定司马懿是不是在这个时期既有了篡权的野心,不过,即便是没有这个私心杂念,还是忠心耿耿的为曹魏办事,可是,客观上也让他具备了这个能力和条件,就像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一样,假设他没有这个心思,但是,以他为中心的阶层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必然会把他给捧出来。

  这也让司马懿起跑慢点,可是,靠着运气好一些,步点赶得到位,以及把握机会到位,很快就追上了诸葛亮——大家都是托孤重臣,内政+军事两手挑了。

  运气好的还在后面,曹休,228年,征吴失败之后气愤交加生病而亡(主要是被周魴给耍了,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丢了数万大军,对不起国家啊),接着,230年,曹真在策划攻打蜀国因为一场大雨无疾而终之后,抱病返回洛阳也是不久便告别于人世,至于陈群,辅佐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之后,也是油尽灯枯,在236年病逝。

  四大金刚在10年之后就剩司马懿一根独苗了。

  现在,司马懿要做的就是扼杀诸葛亮的梦想,为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好,为了保障大魏国的领土安全也罢,他都要拿出十足的精力去应对。

  诸葛丞相也正是郁闷啊,经过你攻我防的4个回合之后,好不容易适应了曹真等人的节奏,对方就换教练了,换了一个和自己一个战术风格的教练,就像英超中莫里尼奥时代切尔西VS利物浦的比赛一样,两个教练都是侧重于防守,绞杀对手的进攻之后再觅得杀机,这种沉闷的风格对抗,最容易产生的比赛结果就是平局。

  闷和对构筑于谨慎打法基础上,又一心求胜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那意味着在这无言的PK中,他的精力将被榨干。

  真是顶心顶肺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0—07:相持,一生克星(4)
诸葛亮的此次北伐准备充分,一个表现就是拿出了自己的最为得意的发明创造——木牛流马,来解决以往的粮食供给不足而不得不终止计划撤军的问题。

  作为一流政治家,不错的军事家(不好说人家就是二流,但是,也不能放进一流行列,差距还是有的),诸葛亮还利用不多的时间展示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一面——人家这个科学家不是现在某些砖家那样用论文给自己堆砌出来的货色,乃是真正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虽然被后人附会了不少,比如孔明灯什么的,但是,有两样科技是坐实的:连弩和木牛流马。

  《三国志&;#8226;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是佩服不已,不过争论随之而来,因为陈寿并没有详细记载木牛流马的制作流程,以至于被罗贯中大肆渲染之后,成了神物一般,更加让人不知所以,于是,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尝试着去理解自己心目中的木牛流马,有的人认为是独轮小车而已,有的人认为是子虚乌有,还有的人认为是罗贯中的描述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而是确有其物,甚至还有一些动手能力超强的人去研发一下。

  一切的研发所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并不是有陈寿这一句话所引起的,还要感谢裴松之同志,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我是学历史的,同时,理科成绩奇滥无比,不要说让我拿着这个制作流程去制作了,就算是一道普普通通的应试题都会让我汗颜不已,而且,乃还是在“巅峰时刻”,扔了差不多十年了的今天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自取其辱的谈这件事了。

  我只能说以下几点:

  1——如果诸葛亮没有剽窃他人的劳动果实(有人说是他老婆黄月英研发设计的,诸葛亮只是提供了科研基金,并且具有署名权而已),那么他伟大的无以伦比,因为中国古代一直不注重民生科技的研究,像马钧,那么伟大的发明家,居然都没有被陈寿提起过,更不要说立传了,而作为传统学者和把精力集中在政治和军务上的诸葛亮可以搞出这么一个东西来真是不简单,他弄出连弩到时不太奇怪,毕竟,为了克制魏国超强的骑兵部队,蜀汉帝国必须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弓弩兵是最克骑兵的兵种了,而且,在战国时代,弓弩技术就一直得到政府的重视,始终在进步中,那么,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稍加改造也是不奇怪的,而木牛流马,虽然据说春秋时代就被鲁班弄了个近亲“木车马”来,但是,技术早已失传,诸葛亮的发明完全可以说是凭空捏造了;

  2——严格来讲,诸葛亮的顶级科技成果应该是3项,分别是连弩、木牛、流马。

  因为从“建兴9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以及“12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木牛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运粮困难的问题,所以,没有多久便粮尽退军了,第6次北伐,也就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足足隔了3年之久,运粮的器械已经不是木牛,而是流马了,可见,木牛流马并不是一种事物,或者说,流马乃是木牛的升级版(难道说这3年的时间里,诸葛丞相把精力放在对这项运输技术的改进上?呵呵)

  3——对于木牛流马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过于夸大,因为在第5次北伐中,蜀军还是倒在了老大难问题上,至于改进之后的流马,也没有在第6次北伐中起到粮草运输的决定性问题,因为诸葛亮改变了作战方针,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以抗衡司马懿的龟缩战术,可惜,大限已至。

  还是回到第5次北伐上来吧,不在自己弄不明白的技术问题上纠缠了(陈寿这样学历史的也是搞不好机械,所以,人家也没有提相关问题),希望有人可以研制出来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那个木牛流马或者直接证明这是一个科学骗局,诸葛亮弄的只不过是环保省力的绿色东风130,呵呵。

  当诸葛亮得知曹睿把督军权力交给了司马懿之后,马上改变了策略,以王平领一支军队攻打祁山,而自己亲自率领主力寻求与司马懿部的决战——这和以往的作战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太像那个谨慎的丞相大人。

  也许他预感到了从曹真到司马懿,魏军的作战方略会有变化,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万一玩起了防守反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定要主动出击寻求作战机会了,而这,也意味着魏延这样的猛将有了用武之地,不再像前几次那样畏畏缩缩。

  果然,蜀军在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之一部,而随后,司马懿就玩起了城堡战术,只是凭险据守,就是不出战,其实大家兵力差不多,都在80000左右,拼一场未必会输,但是,司马懿知道,蜀军的准备更加充分一些,而且魏延等人更加出色一些,这边也就张郃是一个级别的,并且,蜀军的弊端在于远道而来,粮食供应有问题,所以,只要把他们给耗走再作打算也不迟。

  但是,这是司马懿第1次接手曹真兵团,之前不管打的多么好,都是对东吴而言,这边没有亲眼见过,再说了,你又没有取得陆逊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牛叉战绩,如此猥亵的防守真是丢了我们魏国的军魂啊,所以,时间一长,司马懿有点镇不住场面了,诸位将领都讥讽或请战,不想看着蜀军是如此的嚣张。

  这一点上司马懿就表现的没有陆逊那么沉稳了:既然你们要打的话,那就打好了,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出战。

  这一举动正中诸葛亮下怀,人家等了很久,就是在等这个时刻啊,于是,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共计杀掉魏军3000人,获得战利品玄铠5000、角弩3000。

  这一战已经是蜀军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果实了——第1次,三郡乃是主动归顺,而马谡的20000大军被张郃完爆,毫无还手之力;第2次,围攻陈仓无果,斩杀贸然出击的王双而已;第3次,武都和阴平因为曹真等主力部队没有出现,负责防务的郭淮主动撤军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斗,至于第4次,一场大雨,双方都没有尽兴。

  但是,这次北伐最终也就是到此为止了。

  一方面,司马懿借着这个惨败的机会顺水推舟延续自己的防守反击计划;

  另一方面,诸葛亮的后方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是李严谎报军情,军粮运输延误导致粮尽退军。

40—08:相持,一生克星(5)
李严事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不仅仅是对他的个人命运而言,对于蜀汉帝国同样如此。

  但是,如果把这一事件进行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又会发现也许并没有字面上展现的那么简单。

  帝国的1号(在前方指挥作战)和2号(负责押运粮草)辅政大臣在第5次北伐中如此的配合失误和缺乏默契实属罕见——客观原因是:9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

  李平就是李严,改名了,按照习惯和喜好,一般都说他是李严。

  因为运粮不济,所以,李严准备撒谎,“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当诸葛亮退军之后,李严决定撒第二个谎言,“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这个谎言是阳谋,是说给诸葛亮听的,这个计划的实现是需要垫背的,既可以承认自己没有运粮的不力,也可以帮着诸葛亮圆谎——从字面来看是要把诸葛亮陷于不义,但是,只要不能把诸葛亮一棍子打死,那么李严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而打死诸葛亮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招看似是要把自己和诸葛亮对立开来,但是,如果找一个替罪羔羊(就是前去诸葛亮那里汇报的家伙)出来,说他谎报军情的话,那么对于这两位来说是一个皆大欢喜。

  但是,李严接下来的谎言则有点不遵循前后一致了:他写了封信分别交给了后主刘禅,里面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这有点替诸葛亮遮掩的意思,把自己忽悠诸葛亮撤军说成是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

  结果呢?自然是穿帮了,诸葛亮把李严言行不一的证据往上一摆,真相大白了——“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在这一次直接对话中,李严完败,尤其是对主子刘禅撒谎,更是不可原谅,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拍上了一份奏章,给李严来了一个彻底的清算,“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这一下子就把李严平时一些不轨行为和龌龊想法给曝光了,诸葛亮聪明的地方在于把自己摘得很干净,他已经很迁就李严了,大家都认为不应该如此的姑息养奸,言外之意就是李严犯了众怒,再加上这次贻误战机,再不惩戒一下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不满。

  所以,最后对李严的处理就是“废平为民,徒梓潼郡。”,2号人物就此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句点。

  诸葛亮聪明的第2个地方在于只对李严一个人下手,他的儿子李丰并没有受到牵连,最后还做到了朱提太守,显得自己很是仁义和公正。

  但是,我所怀疑的地方在于,相比于诸葛亮的聪明,李严的愚蠢谎言简直是蠢到了家,完全不像是一个被刘备看好托孤的重臣所能干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