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才啊,怎么就被你玩的破产被人家曹氏集团收购了?还是自己太差劲,否则怎么也得像刘备那样怎么搓都死不了啊(为什么失败以后还有详细介绍),这一次面对凉州四虎的大溃败就是最好的验证,他拉开了吕布的惨淡军事生涯(除了对刘备的几次胜利之外几乎就没有成功过了)大幕。
吕布的失策之一就是和王允联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外敌,凉州人本来因为董卓的败亡有点四分五裂了,这个时候你要是策略性的各个击破(口蜜腹剑),或者是岳不群模式的以仁义君子风范收编他们(刘备多会采取这种方法)都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却是采取了最为直接、蛮横的粗暴管理方法,贾诩的鼓动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被逼至绝境的凉州人什么干不出来啊?王允或许还有点正义感,吕布就是完全出于私心了,并州与凉州之间的矛盾、背叛董卓的心虚、对于凉州军团得势的嫉妒导致他处理起来一直是下狠手,结果就是导致“凉州人皆怨”,从而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你想想,四大金刚一路下来,兵至长安已经聚敛十余万军队啊,吕布怎么会取得胜利呢?从四月二十三日击败董卓到六月一日败走,这才多少天啊,除了连轴转的庆功会、无休止的内耗和排除异己、诛杀董卓亲属部众,他哪有时间整顿军备抵抗外敌啊,所以在凉州军的一阵猛攻之下,不得不跑路了“将数百骑出武关”,带着点残兵败将投奔袁术去了。
结论一:吕布只是适合当小弟,不适合当老大,连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官都不够资格,军团长?司令?边带着去!师长干好就不错了!
正所谓群殴找吕布,单挑选刘备啊!(版权所有,违者必究)——未完,待续。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6—10:血腥帷幕的开启(6)
镜头二 —— 士大夫的最后一滴血为谁而流?
吕布逃跑的时候,“驻马青琐门外”,劝说王允跟着自己一起走,东山再起,(随时准备混乱逃跑,不过还知道来叫王允一声,即使是客气一下,也还是不错的了)王允呢?根本就不搭理这一套,而是慷慨激昂的演讲一番: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面,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中诸公,以国家为念!
不管之前处理董卓的善后事宜之时,王允犯了多大的错误,不管他对待蔡邕是不是有点小肚鸡肠——南朝梁人殷芸在自己的笔记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当初王允和蔡邕在几次辩论当中都是处于下风,蔡邕也是仗着自己口才甚好完全不留情面,结果一来二去,王允心生妒恨,终于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董卓的恶名把他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是至少在大是大非面前,王允同志还是站得住立场的,他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也许不太讲究方法,但是没有坏心眼,对待年幼的皇帝,他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想匡扶汉室而已。
现在呢?大兵压境,虎视眈眈的凉州复仇者们估计是想把自己碎尸万段了,吕布已经靠不住了,自己手中又没有一兵一卒,哪里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与其东躲西藏苟且偷生,还不如痛快的死去,反正把大好的局面搞得如此糟糕,实在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
王允的这个举动很是符合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秉性,事实上,从东汉时代百战百败,无数次被外戚和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上,最后卸磨杀驴的清流人士到后来坚决和太监划清立场的东林党人,都是嫉恶如仇,把自己看作是擎天之柱的道德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过程却是不堪入目,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手段,没有良好的大局观,甚至可以在生死存亡之刻窝里斗,他们就是这样的矛盾,让你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又有一些于心不忍,毕竟最后也是一腔热血写春秋了啊,没有办法,只能拿那一句话来安慰自己了:教训是深刻的(深刻了几千年来,就没有看人改过啊,就连贴上西方近代思想的维新派们都没有改过啊)。
但是王允毅然的选择了死路,除了秉承了这种精神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望、丧失了必胜的信念,或者是生无可恋或者是想像谭嗣同那样用自己的热血唤醒麻木的士人。
这从他对吕布的诀别语录中最后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了——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
前面慷慨激昂的发表自己的刑场就义演说,怎么就突然话锋一转,说起了袁绍们了?
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啊,在搞定董卓的这段时间里,王允曾经是很兴奋的,十几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没有搞定的被我拿下,你们该举国欢庆,共同匡扶汉室了吧?但是结果呢?请柬和喜讯都发了出去,却是除了底层百姓之外没有什么实力派的人物出来符合一下,钱场、人场都没有人来捧。
这里面有些人是实在来不了了,被阎王爷给扣下了,有些人呢?和死神打成一片,忙着给自己的仇敌和假想敌收尸,哪有时间来操劳国家大事啊,看看王允发出简报以后各位头头们都在干什么吧——
事件一:武林盟主“岳不群”袁绍先生光明正大的撺掇了韩馥的老巢冀州,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业的根基;
事件二:还是袁绍,干起自己份内的事情积极性高多了,马上开始和公孙瓒开干,两人都想在北方立万,一顿互掐,最后以袁绍的胜出而告终;
事件三:袁绍这个奶奶样,袁术也是好不到哪里去,哥哥在冀州一片火热,他也是在扬州打起了当个土皇帝的小算盘;
事件四:“抗日英雄”孙坚呢?这个时候也是明白过来了,这个年代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年代,所以作为洛阳大火中史料唯一记载的掉了几滴鳄鱼眼泪的英雄豪杰,这个时候也在南方和伪君子之一刘表掐个不停,江东霸主的胚子没有死在抵抗四大恶人的战场上,却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事件五:兖州刺史刘岱效仿自己的偶像袁绍也是制造事端捏软柿子,把东郡太守桥瑁了结性命,自己却是一个不小心,栽在了黄巾党余孽的手中
………
这就是那些标榜正义化身的人士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干的正义和正经的事情,曹操呢?我们伟大的曹爷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说起来也就是他有点正当的理由来,由于在*董卓的战斗当中,一不小心赔个精光(就算是在经济大潮中游泳了,岸上看戏的诸侯们吸取了一个教训,为国家出力不值当啊,嘴巴上喊喊口号就可以了),导致现如今干什么都是捉襟见肘,为自己的生计忙的脚打后脑勺,有了上顿,下顿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所以说刘备就不要抱怨了,人家也是有过落魄的时候啊,都不容易。
看着这个景象,你说王允还有什么信心来匡扶汉室吗?他又不是神,他这个擎天柱只能撑起自己的躯体,撑不起朽木一般,人心尽失的大汉王朝了,算了,还是死了干净!
是啊,一个已经四分五裂的王朝可不是一罐万能胶可以捏的起来的?大声疾呼一下诸位“以国家为念”就是我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把这句话和诸多事件联系起来就可以理解王允是多么的郁闷了),王允的死也是标榜爱国爱刘姓江山的士大夫最后一滴血流尽了,以后(其实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的“正义”已经被私利的搏杀所代替,王允也许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但是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他的最后一滴血到底是为谁而流呢?究竟有谁被他唤醒了呢?
王允的结局也是很凄凉,妻子孩子,宗族十余人被四大恶人尽皆屠杀,王允本人也获得了董卓一样的待遇,只是因为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自己的体型又没有那么肥硕,所以相比较而言好一些。
但是宁做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啊,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王允固然可怜,但是毕竟本人也是风光一场,青史留名,其他人在这场大劫难中呢?尤其是那些底层的百姓? 。。
06—11:血腥帷幕的开启(7)
镜头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又过了很久很久被一位颇有正义感的人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有人说这种话是中国文化的幸事,但是过了那么久,帝国模式在中国历史长河已经接近尾声才被声泪俱下的描述出来又是国人的不幸了。
这种不幸不在于发现的晚,而是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毕竟那么多的历史事件已经向后人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对战争最具仁慈的描述了,这并非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而是性质问题,它致使我们只是看到了在战争年代并非没有混出头的可能,概率还是有的,就像彩票中奖一样。
话虽不假,但是一条人命和2元彩票,一家老小的性命和若干元的复式投注性质是一样的吗?
某人可以热血沸腾的叫嚣中国人多不怕死,死伤一半,大不了重头再来,慷慨激昂的话语 可以调动起多少人的肾上腺素继而去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国人份内之事,但是纵览几千年历史,有多少次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又有多少人是倒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事实上如果像是八年抗战,像是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发动对匈奴战争,把一个偌大的骑兵帝国撵了出去算是用在刀刃上了,大部分时期内中国人还是追求文治的,什么意思?就像齐桓公、唐太宗那样,你只要服气我了,我就不打你了,你称臣,哪怕是我给你钱也行啊。矛盾之处就是在于对待内部则是从来不是心慈手软了,能杀就杀,思想上钳制,肉体上非人道毁灭。
吃人史?鲁迅先生说的有点极端,但是却是事实,历史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们吃起人来比那些欧美大片里的丧尸和电锯狂魔们很多了。
这次长安浩劫就是犯了这样两个忌讳:屠杀是可以避免的;无辜的人们倒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先看看那些人上人们吧,李傕冲进禁地之后,以下这批人已经先伴随皇帝的王允而去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欣。这还是念的出名字的,那些小点的官吏就连个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了。
老百姓就更倒霉了,前次迁都长安已经把他们拔得差不多了,搬进来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你想想,董卓在自己的碉堡里面囤积了那么多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的?还不是搜刮的,就算是胁迫下属点炮吧,点炮钱不还是从最底层的老百姓那里变相弄出来的?
所以说中国人的财富真的是创造了不少,但是都从白道、黑道、灰道各种途径上缴给国库了,而且国家还没有拿这笔钱来干什么正事,不是制造贪污*的垃圾人才,就是生产喜欢分裂,没事找事,内耗不止的野心家。
这次李傕进京干的就是这个勾当,董卓的迁都还是变相的掠夺,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到了四大恶人就成了赤裸裸的屠城:“十日城陷,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
贾诩呢?那个狗头军师贾诩猫到哪里去了?从事后李傕给他封赏他跑路来看应该是一直在部队当中的,但是还有脸待吗?他好意思要这份血淋淋的封赏吗?逃跑是明智的,也是发自内心的,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也许他想控制李傕,但是他控制不了李傕手下的十万虎狼之师,李傕凭什么拉拢这么多人跟他干?大道理是不好使的,贾诩可以和他忽悠天下,但是那些大头兵不傻,天下和他们无关,他们要的是最直接的利益,李傕知道这一点,从他进京以后面对皇帝恭敬的态度来看(下拜,伏地叩头)不是个混子,但是他必须给手下士兵一个交待,于是有了“放兵”这个词,那是出发之前对部下的一个承诺。
这个就成了一场惨烈的屠杀,贾诩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一流宫廷剧本被一群二流导演和末流演员拍成了旷世血浆恐怖片。
大臣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铸就了青史留名,还算划算了,老百姓们如同随波逐流的浮萍,对自己的命运根本就无法操纵,不过一刀下去死的倒也算是痛快,下辈子如果还是赶上乱世当什么东西可要好好思量一下了,皇帝则是这场屠杀的第三类人,他既无法痛快的去死,又不可以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慷慨的流芳百世,木偶?这是乱世之下没有实权但是还有点广告作用的皇帝们唯一的选择了,也许他还活着,但是还不如像前两者一样痛快的死去。
但是很可惜,自从被董卓看上以后,汉献帝就只能选择屈辱的生存下去了——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汉室血脉。。 最好的txt下载网
06—12:血腥帷幕的开启(8)
镜头四:蹩脚演出中的无奈偶人
当哈姆雷特为生存还是死亡而踌躇的时候,早他很多年的汉献帝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甚至已经开始显露出老态和疲态。
这应该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坐在皇帝这个宝座上仅仅有运气还是不够的,最起码人家也是晃荡三十多年,最后也得了一个善终,这就是很不简单了,安慰大过郁闷了。
而且从他的谥号来看也应该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人物,“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古人给故去的君主一个彩头是很有讲究的,虽然汉献帝这辈子没有干出什么太牛叉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做过孽,再加上小时候在董卓面前有那么崭露头角的一次,所以评价还是蛮不错的。
当然了,什么好事和坏事都没有干过不代表他不想干,而是没有这个机会,从他被董卓有目的的扶上帝位开始,他就没有干过什么真正想干的事情,有的时候连自己找什么样的女人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董卓选择他的目的很简单,树立自己的威望,牛人是积累了深厚的政治威望以后才行废立大权,损人则是通过强行废立来迅速积累自己的政治威望——董卓明显属于后者。对于这一点,汉献帝没有选择的余地,董卓给天下人的理由是动荡之际,他的表现比少帝沉稳、机智的多,因而更加适合做天子——其实这真的很有可能是借口,因为董卓是为了废帝而废帝,而刘协是唯一的选择——从血脉上来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同理,领导说你行你就是行。
不管刘协愿不愿意,他还是取代了汉少帝,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屈辱历史,洛阳大迁徙,他作为九五至尊,连个放屁的资格都没有,只有眼巴巴的看着董卓和大臣慷慨激昂辩论的份,王允谋杀董卓也是根本省略了这个程序——这种事情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啊。
现如今呢?李傕、郭汜的十万军队开拔到了皇城根下,这位皇帝能够干些什么呢?什么都干不了,他只有被王允“挟上宣平城门避兵”。
李傕们还是给足了面子,耀武扬威的进了京,见到皇帝也是懂得在城门之下远远的叩拜,伏地磕头,不敢造次,不过所谓的面子也就是这点表面文章了,随后汉献帝依然像之前面对董卓那次“沉稳”的训斥:你们在这里作威作福,纵容手下肆意妄为,到底是要干什么?!但是人家根本就不接这个话茬,而是拿着事前准备好的演讲稿(估计是贾诩早就准备好的),先是沉痛哀悼一下董卓,然后为自己的祸行申冤:万岁!董太师对您忠心耿耿,结果被王允和吕布谋害,我们这次出兵就是为了伸张正义,为董公报仇,拿下王允和吕布,之后您要怎么处罚我们都行啊——说的如此慷慨激昂+大言不惭。
然后呢?汉献帝无助的看着猫在自己身后的王允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