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兄弟未竟的理想,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在赤壁大战中力挽狂澜的周郎。

  鲁肃则是在三国论上和孙权不谋而合,在孙权看来,未必一定要统一中原,站稳江东的地盘是自己的全部理想,而鲁肃的三国论的抛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土霸王的春秋大梦,不管是联合落魄的刘备,还是抗击强势的曹操,鲁肃和孙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打造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后来,孙权*裸的撕破盟书,发动对关羽的突然袭击,也是为了让三国达到一个相对的均势上(吴蜀联合起来可以和魏国相持,但是二者不能独大,当然了,自己可以)。

  至于黄盖等一干武将,更是一介武夫了,他们是跟着孙坚出来打天下的,目的就是孙氏企业做大,自己荣华富贵,子孙荣耀。

  这些人目标一致,虽说手段各有不同,眼光各有高低,不过总归是栓在一棵绳上的蚂蚱。

  张昭则不然,虽说他自己承认,大家也看到他对孙氏政权很尽职尽责,但是,拿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职业态度——就像今天的职业球员一样,对得起自己的精神和薪水,就要好好踢球。

  所以,张昭给孙权的感觉是严厉,尊敬,有点怕他,更有点恨他。

  这个恨就是来自于他觉得张昭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尤其是在三国论这个大是大非上,更是公然和自己唱反调,主张向曹操举白旗。

  这个和后来义正言辞的指斥曹魏使者的举动大相径庭嘛。

  不过细细想来,也是正常,曹操时代举着大汉王室的旗帜,*地方军阀,而曹丕,已经是叛逆者了,把汉献帝赶下台的“革命党”。

  自然没有什么客气可言了。

  和鲁肃的“三国论”相比,张昭的“投降论”根本就要不得,至少在孙权的眼中看来是这样的,虽然说这件事没有闹到小说中舌战群儒,吵个人仰马翻的地步,只不过是例行的朝堂表决,抒发一下不同意见而已。

  即便如此,孙权还是有点不高兴,毕竟这话是老臣子张昭说出来的,所以,一直记恨在心,过了很久,还是无法释怀,在一次会议上老调重弹:假如当年听了张公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了啊。

  揶揄嘲讽的意思很明显。

  张昭错了吗?似乎没有,是害怕曹操吗?也不是,连孙权都敢顶撞,怎么会怕曹操呢?事实上这是忠心拥护一国统一理论的张昭看来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孙权不会失掉自己的荣耀,相反,在拥兵归降之后还会得到曹操的高度重视,而大汉重新一统的日子也是指日可待。

  鲁肃说孙权不可以投降以及对投降后果的分析有点危言耸听的成分,失去的只是在江东当土皇帝的资格而已,而对于长远的大汉来说则是有益无害——只是这样一来,三国的精彩程度将会大大降低,罗贯中们将会失业,而我,也不会绞尽脑汁的坐在电脑面前敲打键盘了。

  当然,损失最大的还是孙权和鲁肃们,前者丧失的是自由和权力,后者们则是猫到一个清水衙门了却残生,无论是鲁肃还是诸葛亮们,对这个无法容忍,否则当初直接去曹操那里应聘得了?费这个劲干吗?

  而孙权对张昭的不满不仅仅是体现在这次牢骚上,而是之后一系列的职务晋升上,让这个忠心耿耿的倔老头吃瘪不少——

  案例一:遴选丞相,大家都一致选举张昭,结果被孙权大笔一划,直接否决,理由是现在事很多,多事之秋,作为百官之长的丞相一职,任务繁重,张老师不适合干这个,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孙邵走马上任;

  案例二:孙邵命短,没有多久就挂了,复选丞相的时候,大家还是推举张昭,都觉得这回该可以了吧,结果又是孙权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理由是丞相一职琐事繁多,张老师为人耿直,不会拍肩膀,不利于团队的合作精神发扬,于是,顾雍走马上任,基本上,张昭这辈子就不用想当高官了,就算是顾雍再挂掉,张昭能不能那笔写字都有问题,为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张昭自己都得给自己否决了,正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嘛;

  案例三:事情还没有完,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就必须告老了,把要职都一律上交,虽然是拜为辅吴将军,位列三司,又封为娄侯,但是实际上干的都是什么呢?“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即论语注”,这就和退休高干在家里练书法,画上水,单位这个月油钱有富余的时候就去趟政协开会的日子差不多了,只不过是人家看书看点名堂出来而已。

  这还是那个孙权懵懂时候扶他上马,出去巡视诸郡,安定人心的张昭吗?不是了,对于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孙权从来都是很吝啬的,和张昭顶嘴,给他小鞋穿,都是在自己地位稳固,新人不断顶上来的前提下发生的。

  这就是孙权,一个很有权谋和手腕的人,虽然有点不齿,但是很符合一名政治家的本色,正是靠着这些手腕,孙权才在短期内完成了对江东的掌控,出色的完成了一个保送生该做的事情,而这些,却恰恰是孙坚,还有孙策没有做到或者说是做不到的。

  有关孙权的手腕,以后还会讲到,他的相关方面本事基本上都是用在自己人身上了,在无师自通了君臣之术以后,孙权也开始了对外战争,而对象无疑是自己的老冤家——刘表,准确的说,是黄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6—15:攻伐,为父兄报仇了
黄祖不是一个人才,能做到一个县长的位置上,并且保证不被人抢去就不错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庸才而已(注意,是充其量),而刘表之所以重用他,根本原因还是黄祖是一个忠心的奴才,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而且还是一员福将,孙坚,何等英雄啊,董卓的西凉主力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是偏偏栽在了黄祖这里,被他手下的士兵射杀——真是阴沟里面翻船啊。

  不过不是有这句话嘛,无福消受,黄祖这一战逮着一支超标的死耗子,立的功劳太大了,被迷信的刘表奉为第一福将,“奉为第一先锋,即刻出师,立第一大功”(呵呵,调侃一下《见龙卸甲》)。

  于是,揭开了黄祖一部屡战屡败的军事史——也许可以称之为屡败屡战吧,总之,前面已经在介绍孙策的时候提到了。

  但是,黄祖的这一切并没有因为孙策的死亡而画上一个句号,当孙权稳定了自己的地盘上的生意之后,也开始打起了兼并黄祖产业的念头。

  这里面,既有着为父报仇的意思,也有扩充地盘,减轻上游刘表对江东的军事威胁的成分。

  于是乎,对黄祖的三大战役即将展开了。

  第一次战役在建安八年就展开了,孙权亲自带队和黄祖展开水战(说实话,孙权的指挥能力并不是很高明,和刘备旗鼓相当),按理来说,作为江夏太守的黄祖擅长的就是水战了,结果是大败而归,不过孙权后继乏力,再加上后方不是很稳定,所以没有占领城池,回师了——主要是不知道黄祖这汪水有多深,还是不要太冲动。

  而知道了黄祖就这两把刷子以后,孙权放心了,于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进攻黄祖(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发生了内乱,孙权的弟弟丹阳太守孙诩被人杀害了),依旧是黄祖大败而归。

  按理来说,从孙策开始,就一直在黄祖身上占便宜,黄祖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己软柿子的角色,就像一个根本就不会玩麻将的人,第一次玩就诈胡了一把(干掉孙坚),立马被刘表当成宝贝,之后好运气就再也没有降临过一样,该知道他是几流货色了。

  但是刘表依旧是重用黄祖,这不仅是害了自己,对于黄祖本人也是不公平,这不是人为制造杀身之祸嘛。

  终于,一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丧钟敲响了,孙权集中了主力,吕蒙出阵,凌统出阵,董袭出阵、

  结果是黄祖大败,城破,全军覆没,而落单逃跑的主帅也没有好结果,被追兵冯则赶上,枭首。

  其实刘表和黄祖手下并非没有人啊,猛将甘宁就是代表,先是带着800部曲投奔刘表,然后被刘表放在了黄祖那里(是书上说是甘宁觉得刘表没有志气,手下又是分崩离析,没有什么好的前景,不如另投他主,个人觉得是瞎掰,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甘宁就是一猛将,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怎么会看得出刘表的猫腻来,而且就算看出来又怎么样呢?你投奔到刘表的部下黄祖那里算是怎么一回事吧,岂不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黄祖呢?不仅不想着怎么利用他,反而总想把甘宁整走,吞并他的部下,即使是副将苏飞极力劝谏也是不好使,终于把甘宁给逼走了——不过现在来看,黄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官场混子,他怕甘宁是刘表派来顶替自己的,于是就拼命排挤,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身首异处?

  就在孙权志满意得的准备继续在刘表身上捞油水的时候,中国的形势已然发生巨变——那就是曹操平定了北方,准备对荆州刘表下手,而刘表也很给面子的撂挑子不干,和上帝(或者阎王)喝下午茶去了,留下一个小屁孩刘琮,郁闷的大哥刘琦,重兵在握的蔡瑁,心怀鬼胎不得志的刘备,包括自己,都是虎视眈眈的对着荆州。

  这下子热闹了,各种力量交错起来,形成了一种均势,一时间难分胜负,不是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就可以解决得了,而稍有不慎,孙权的三国论大计就会成为镜花水月,所以,大乱在即,孙权反而冷静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冷眼观察荆州大地的一举一动,火中取栗的事情还是交给别人来干吧,自己负责黄雀在后的工作就可以了。

  江东消停了,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荆州吧,套用《见龙卸甲》里面民工版诸葛亮的一句话——此处消停了,还需去他出继续扯犊子。

17—01:刘景升的那些事(1)
荆州,很有名的地方,但是正如鲁迅同志所说:太有名了,难免会被人拿出来随便编排(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原话忘记鸟),尤其是罗贯中大笔一挥,再被电视剧一渲染,于是乎,三国时代的荆州成了一座城池。

  罗老先生闭门造车,是个地理盲,咱们可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其实印象中“关羽失荆州”,吊桥一落,大势已去的那个不是“荆州”,而是江陵,充其量也就是荆州的首府了。

  在东汉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荆州应该是对一个地区的统称,横跨今天的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东汉时期,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 陵郡、长沙郡,而到了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所谓的“荆襄九郡”,就是这么出来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荆州可谓是大汉王朝的黄金地段了,称其为商业和文化重心也不为过,没有办法,得天独厚啊,首先,古代中国的军事政治文化还有经济的中心都在北方,也正因此,什么人都往北方挤,就像今天的北京。

  人多了,不见得都是好事,看到好东西谁不抢啊,于是,董卓之乱,李傕之乱,玩出了名垂千古的洛阳打砸抢以及长安打砸抢事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两大文明古都奄奄一息。

  然后就是整个北方乱成了一锅粥,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不休。

  所以,相比之下,南方就有了世外桃源的感觉,而由于焦点还在北方那里,所以,三家有先见之明的诸侯率先在西南和南方没有浪费多大的力气就站稳了脚跟,巴蜀的刘璋(还没有讲到),江东的孙策(已经讲完了),再就是荆州的刘表了。

  严格来说,荆州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方,应该说是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纽带,所以,这里往往可以吸收到更大规模的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人才网络,在战火暂时还没有烧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很繁华。

  读书人多了,有闲阶级多了,自然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像清代江淮一代为什么娼妓业很发达?就是因为喜欢*的读书人多嘛,向来读书人聚集的地方都是不缺少美酒佳肴和红灯区的,好比今天的大学,周边地带,卖着套套和伟哥的小旅馆,中等规模的酒家还有配置越来越好的网吧,围着莘莘学子们,挣起钱来从来都是旗鼓相当。

  这些还都是附加效应,那个年代的读书人,诱惑少一些,没有到玩物丧志的地步,除了女人之外就是功名,然后就是互相攀比自己的才华,所以,文化气息很浓厚。

  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经济繁荣,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这个商业区的黄金地段真的是一个好去处,不过可惜,喜气洋洋的荆州有着他的的天然弊端——四战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当其他人腾出手来的话,这里就要遭殃了。

  拉开遭殃序曲的是刘备刘皇叔,抛弃袁绍以后他就直奔这里来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刘备就是一个灾星,他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而被他附体的主人就会有灭顶之灾。

  投奔刘表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好说话嘛,而且可以在这里站住脚的话,以后打回北方更容易些,即使回不去,也可以把这里当做跳板,再去更远的地方发展。

  第二个感兴趣的就是孙氏企业,国家发展战略和私人恩怨决定了荆州在孙权眼中是块肥肉,黄祖的死亡只是一个开始。

  第三个,就是离一统中原最近的曹操了,原因不再赘述。

  如此多的狼对荆州虎视眈眈,刘表还可以活得长吗?成为第二个陶谦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于是乎,荆州这片繁华的商业区转瞬之间阴云密布了。

  当然,按照惯例,在这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正选的荆州老大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17—02:刘景升的那些事(2)
和刘备相比,刘表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前者的汉室宗亲地位总是有那么点不清不楚,而刘表是正宗的汉鲁恭王之后,八竿子绝对打得着。

  先看看刘表是怎么爬到荆州老大这个位置上的吧,他是兖州山阳高平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邹县(我靠,山东人遍地开花啊)。

  由于家境比较好,所以小时候的刘表学到了不少的文化知识,人家可是正宗的贵族学校,和刘备那种民办的专科学校不一样,而受遗传影响,刘表也是对于升官发财感兴趣,所以,没有仿效那些打着隐居旗号,猫在小山村或者大都市的红灯区,翘首等待主人召唤的野心家不同,刘表的策略很是直接,就是积极表现,写申请书,参加一切可以在各大媒体上露脸的公益活动,甚至不惜投靠到何进的门下。

  第一部分已经提到了,何进虽然很努力,不过名声不咋地,大部分人还是敬而远之,甚至有人对何进的主动上门提亲拒之于千里之外,理由很简单,外戚,名声不好,而且出身于屠户,档次太低。

  真正接近何进的也多是袁绍或者曹操这样,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见和独立意识,想把自己的思维形态强加给何进,甚至不惜忽悠他那不高的智商。

  为此,何进很苦恼,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主动上门,甘心被驱使的人——也就是刘表怎么会不让他高兴呢?何况这个人是汉室宗亲。

  所以,刘表在何进这里自然是分量很重了。

  刘表的这种做法虽说是有悖潮流,不过不失为一种策略,其实那是一个思维开放的年代,只要你可以成功,采取什么办法都行,包括刘备,人家已经*裸的说了:曹操的成功之路是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