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折。
基本上,两个人是这么分工的,黑锅和擦屁股的事情由张飞担着,风光的大场面则是让关羽唱独角戏,之前有关张飞的大黑锅我们讲了不少,现在就来看看关二爷脑袋上那顶帽子有多大吧。
都说关羽的才华可以让他独当一面,尤其是在刘备早期人才紧缺的时候,作用更是明显,其实未必,刘备给他安排了不少重任不假,但是,他关羽真的出色完成任务了吗?
一开始,由于刘备只是小小的平原令,所以,关羽还牛逼不到哪里去,真正行使大权那是在刘备第二次短暂占领徐州期间,对关羽的任命是据守下邳,自己屯兵小沛。
这并不是简单的分兵协防,因为其中行使太守事的是关羽而不是刘备。
由于此次占领徐州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有关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还体现的不是很明显,第二次就是这次的长坂坡事件了,刘备还是把重要的职责交给了关羽而不是张飞,不要小看这次让关羽独自领兵先行一步的重要意义,荆州逃亡战并非刘备的被迫之举,虽然其中有打不过的客观因素,但是这种主动战略的目的就是在于保留一点种子,以备不时之需。
还有第三次和第四次,第三次是赤壁击败曹操,刘备赐予关羽的使命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第四次就是自己平定四川,更是把荆州军务政事全部托付给他。
这是关羽,张飞的这四次命运是如何呢?当关羽在下邳行太守权力的时候,张飞跟在刘备身边,如果这可以解释为前次失手于吕布的话,那么第二次,关羽手握重兵先行一步,脱离险境,张飞则是胆战心惊的跟在刘备身边亡命,只有几十个骑兵,朝不保夕啊,率领二十个骑兵据守当阳桥;平定江南之后,关羽成为重镇襄阳太守,镇守江北,相当于前线总指挥,而张飞只是宜都太守,转到南郡也只是平级调动而已;后来呢?刘备进军四川,张飞和关羽都在荆州,但是一旦抽走一个来到四川,镇守荆州的重任还是交给了关羽,始终说一不二的还是关羽而不是张飞。
这下子,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使用差距就出来了,而张飞基本上完成的都很出色,关羽呢?除了第二次危险系数极低的以外,都是以失败告终,尤其是最后一次,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我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以后还有为关羽辩护的时候,但是,这里要说的是既然刘备赋予你的这种职责了,那么你关羽就要做出点什么来吧?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吧?但是,除了忠肝义胆之外,还有哪点做到了?
不要谈什么难度,谁都有难度的,在这个乱世,大家出来混都不容易,怎么就你做的不到位?客观困难真的达到了人力不可扭转的地步了?非常之事当由非常之人来完成,那你关羽就承认自己不是高人一等的牛逼人士好了,何必非要争这个荣誉呢?
关羽和张飞的成败另当别论,至少在这里,刘备的使用还是颇值得玩味的,并非简单的依赖关羽,而重用关羽也不是简单的从他的才干出发,很大程度上和二人的气质性格有关,“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前者的性格,狂妄自大占据着主要成分,这种目空一切的人是不能有太多的约束的,所以,刘备要想真的拿住关羽,就要有胆色放权给关羽,因为这种很在乎面子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名誉受到任何损害的,至于张飞,能力不逊色于关羽,但是他的个性很难长期在外缺乏约束,后来的被暗杀恰恰是离开刘备独当一面的时候,这个并非偶然——这个小弟就必须有人看着,带着才行。
大概这就是刘备牛逼的地方吧,离开乱世,他将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心理医生,曹操虽然手下也有很多人才,但是还没有运用到刘备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关羽降曹的那段插曲吧,分明是已经被曹操感动了,但是他明白,曹操来晚了一步,自己已经被刘备控制了,不仅仅是因为只有在刘备的手下才有这种发挥空间和自由度(即使是曹操,也不会让他这么有*的),更是因为刘备在这么做了以后已经把所有的道德包袱压在了他的身上,只要他一动,就甭想在这个江湖混下去了。
看似刘备在冒险,其实人家已经有了最大的王牌握在手中,关羽被拿得死死的,兄弟的情义自然是有的,但是江湖情绝对不是主旋律,这是在官场啊,而这么做也不是不放心张飞,张飞固然不会背叛他,但是那样的话,依照关羽的性格放在别的位置上根本就爆发不出积极性来。
性格的因素,让关羽和张飞二人的命运在一开始就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在长坂坡,风光和险象环生的巨大差异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18—14:长坂真相之低调诸葛
长坂坡的大溃退中,还有一个人要被剥下神的外衣,打回原形,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诸葛大神。
诸葛亮的历史定位到底是怎么样的?是政治家还是文武全才?在军事上也是一把好手?长坂坡很能够说明问题。
虽说是一次溃败,不过毕竟是一次生死存亡,所以,诸葛亮该出力一把吧?没有,事实上,新野那把大火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这比博望坡的火放的还要龌龊,因为完全是无中生有,而对于撤退中的组织原则,关羽张飞还有赵云的分工问题,完全是刘备之前的习惯安排,并没有诸葛亮他老人家的什么事。
诸葛亮的表现很低调,也很“冷静”,这都反映了他一开始的军事地位的边缘化,按理来说,如果他真的得到刘备的赏识的话,在许多重大决策上应该看到他的影子,不过都没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备对他的重视和使用并非是在军事层面上,而是在内政方面,用事实说话的话,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就是一个伪命题,他打过仗吗?!
而且,诸葛亮有点太低调了,以至于有一件事属于他的干涉范围内的,他也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来,那就是徐庶“叛逃”事件。
徐庶并非是演艺中所描绘的那样,老母被诓过去成为人质的无奈之举,事实上,这次新野大撤军,他也是南逃的一员,与诸葛亮还有刘备都在一条船上,只不过是逃到一半的时候选择了留下和曹操合作,理由呢?就是老母乱军之中成了曹操的俘虏,他“心中方寸之地已乱”。
真的是这样吗?徐庶的老母,并不是等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啊,这么容易就失散了?当然了,你可以说是刘备还把老婆孩子抛弃了呢,不过不要忘记,刘备是主动抛弃,徐庶是被动选择,真要惦念老母的话也不会让她老人家置身险境,而不惦记的话,就不会因为老母的被俘而乱了方寸,这岂不是矛盾?而且,乱军之中你怎么在第一时间判断自己的老妈是被活捉了而不是被杀或者失踪了?实际上,你徐庶只能承认一点,那就是失踪了。
如此肯定为被俘虏,若非亲眼所见,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了:借口(眼睁睁的看着老妈被俘虏,自己忙不迭的跑到刘备这里来请假说不干了?我靠,好电影桥段啊,嗯,很好很强大的理由),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放弃刘备,选择曹操为自己的新主子。
也许这个想法是更接近真相的,要不然老罗也不会费了老命来掩饰徐庶的真实想法,其实徐庶在讲完这个借口之后,后面的举动已经出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与韬俱来北。
这个“韬”指的是老乡石韬,哥俩是死党,关系比诸葛亮还要进一层,更是说明了投靠曹操是蓄谋已久的。
诸葛亮呢?徐庶干这些事的时候,他就在旁边,不过一直保持着沉默,眼睁睁的看着徐庶走了。
为什么不说话?个中缘由颇值得玩味。
首先要明确的是两点,徐庶选择曹操虽说有点另类,不过也是正常现象,除了他和石韬,另外一个牛人刘巴也是“背道而驰”,在主流跟随刘备南下的时候,选择了北上投奔曹操,三国并没有为偶们想想的那样你死我活,我得不到你也甭想——不是说一点没有,只是在几位出色的大佬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就像之前曹操放了关羽一马一样,这一回刘备也是很大度,我所不齿的是徐庶投奔曹操的方式而已,拿自己的老妈当挡箭牌,太无聊了。
第二点,就是诸葛亮和徐庶的关系,不错,俩人关系是很好,但是那是之前,进入刘备幕府之后,有点微妙了,俗话说,庙小放不下大菩萨,同理,庙小,也放不了太多的菩萨,刘备幕府就有着这种尴尬,岗位就那么几个,还都被老人给占着,人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活也不是很多,用不着啊,所以,更多的荆州士人是像伊籍这样的,领着刘表的工资,和刘备眉来眼去。
到了徐庶和诸葛亮这里就不一样了,徐庶先来的,诸葛亮又是他介绍来的,都是刘备老板发薪水,业务就那么点,不会因为来一个人就可以自己出去拓展了,工资当然不会少拿了,只是大家都是干大事的人,闲着或者被人牵制都不爽,尤其是徐庶先被刘备器重,诸葛亮来了,刘备立刻有了新的鱼水之欢(不是我龌龊,这个比喻是刘备自己说的),旧人心里难免有点别扭,只不过碍着是自己哥们,不好说什么。
时间一长,心态自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点被冷落,干着也不如意,于是乎,离开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基于这三个原因,终于促成了徐庶曲折的奔向了曹操的怀抱,而诸葛亮的低调和沉默也就有情可原了,首先,这年头好说好散,刘备老大都不说什么,我何必掺和呢?第二,徐庶本身不想混了,要去奔个好前程,我是他的哥们,怎好挡了他的财路?算了吧,第三,徐庶退出,对大家都是好事,也不耽误自己往上爬,还不伤和气,多好啊!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冷静和低调,在他最该说话的时候失声,就是说明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和身份的尴尬,当然了,借着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牵引出我对徐庶的一点认识——这是一个颇为神秘的人物,不过难得他在长坂坡露了一面,足够了。
18—15:长坂真相之徐庶属性
三国,由于陈寿的言简意赅(也是客观条件所限制),有很多人物带上了神秘的面纱,而徐庶就是其中一位。
一开始,徐庶走的道路并非是诸葛亮和郭嘉的套路,而是“少好任侠击剑”,甚至一度走上了犯罪道路,以至于“改邪归正”,开始折节学问以后,还被同学们看作是贼寇。
学问学的怎么样呢?不得而知,不过有几点可以作证为功底不差。
一是和诸葛亮友善,如果这是一个白痴的话,诸葛亮会搭理他吗?物以类聚啊,二是刘备也不会让手下有混饭吃的现象存在,所以,徐庶摸爬滚打到今天,自有他的本事,不过还没有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刘备曾经问贤于司马德操,荆州本土人才,人家首推的是诸葛亮和庞统,这也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比较早的版本吧,根本就没说徐庶什么事,当然了,也可以理解为关系不到位,没有必要说他的好话——这个司马德操是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他和另一知名人士庞德公是关系不错的,最开始卧龙、凤雏、水镜这些称号就是庞德公给的,关系可见不一般,而且他娶得是诸葛亮的妹妹,庞统又是他的从子,自然是没有徐庶什么事情了。
真正对徐庶的属性有一次较为明确的定位的还是诸葛亮(之所以说是较为明确,是因为这次谈话不是很正式,有点半开玩笑的性质,不过也只能从这里下手了)。
一次,他和徐庶以及颍川的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聊天,三人嘲笑诸葛亮看书观其大意而不求甚解,虽然聪明,不过是做学问太不严谨了,而诸葛亮的反驳是——我是一个做大学问,做大事的人,你们虽然业务很是精熟,不过过于拘泥,视野不开阔,也就是一加图索,而我是皮尔洛(哈哈,玩笑),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哦,到时候你们当省长就到头了,而我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番对话,可以看作是朋友之间的玩笑话,不过仔细品味,也不全然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辩护,至少他对那三人的评价定位还是反映了一番事实的,不然的话朋友就没有的做了。
按照这个作为事实基础,那么我们可以把诸葛亮定位为策略性、纲领性人才,而徐庶则是技术性人才,二人并不是一个路线的。
这个现象可以说明徐庶书读的很努力,的确是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这个定性和属性揭秘更多的是可以解释为徐庶离开刘备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这种技术性人才必须有确切的岗位,不能闲着,更不适合高谈阔论,所以,注定了不可能在刘备手下干长久了——刘备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长,徐庶能干什么?军事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不好意思,那要排在关羽和张飞的后面啊,论资排辈必须的,而且人家素质不差,除非刘备的这种境况有所改变,否则的话迟早会到来。
其次,这情况不仅没有缓解,而诸葛亮的到来进一步压缩了他的生存空间,本来,徐庶在军事领域站不住脚,那就只好搞内务了(可惜没有商业开发),把诸葛亮叫来本是好意,因为朝中有自己的兄弟也好说话啊,而且他也擅长这个领域,会成为自己的好帮手的。
只不过,诸葛亮来了以后,迅速博取了刘备的赏识,不仅徐庶干的他可以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给刘备做一些政治战略指引,而这些恰恰是徐庶不具备的。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要么诸葛亮指挥徐庶,要么徐庶把实权让给诸葛亮,自己当甩手掌柜。
二者都不是诸葛亮或者徐庶见到的,刘备也是有点窝火,谁让自己不是刘表呢?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于是,徐庶的退出对三方都有好处,而长坂坡之乱也让三方体面的结束这场演出。
对于徐庶属性的这种认定可以说通很多事情,比如诸葛亮的低调,刘备的放行,还有后来的仕途等等——当然了,个人猜测,姑妄听之吧,呵呵。
18—16:荆州洗牌,只是开始
长坂坡的追击战,以曹操的完胜和刘备的完败告终,也宣告了荆州的这段时间暗战结束了,不管是刘表,还是他的继承人刘琮,抑或是心怀叵测的刘备,都没有拿到这一阶段的荆州统治权,而且,刘备连自己最起码的底线也被曹操给突破了——江陵,作为荆州的军备物资战略要地,被曹军铁骑的一顿横冲直撞,也沦陷了,好在,之前还留了一手,有关羽的一万水军护驾,靠着夏口路线勉强追寻到刘琦那里寻求政治庇护。
至此,曹操的目标全部实现了,甚至是因为刘琮的主动缴械而异常顺利的实现了,不仅本身没有受到太多的损害,而且还意外的获得了整编制的荆州兵团,进一步提升了实力。
“得陇望蜀”,这是后来司马懿鼓动曹操拿下汉中之后一鼓作气搞定四川,被否决之后的批注,曾经不可一世的曹操何至于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了?难道真是英雄气短?也许,那场惨败给他的影响太深了。
这场惨败自然就是赤壁大战,其实,拿下荆州之后,曹操看着手下凭空多了一支水军出来,自然能产生了一点想法,下一阶段的目标随之被提上日程 ——这就是东吴的孙权。
早就想收拾孙权了,不过曹操忌惮的有两点,一是长江天险,一是原本的陆军不擅长水战,虽然数量占优势,不过真打起来占不到什么便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