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乡间大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现在是不是铲除城乡二元结构就很顺利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国力的增强,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说城市像欧美,农村像非洲,这很难让人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不是全民所想,本来我们应该大张旗鼓,但是也有问题。刚才说我们应该刺激内需,鼓励生产,哪怕给低保人加点钱都好。但是你加钱的人,有一些在北京吃劳保的人还养宠物,你说这合理不合理。现在方方面面的矛盾,要出现很多改革家、企业家,像南方周末这样宣传新思想的人物要出来,这才能让我们改革开放更加符合人心,在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的时候,绝对不能城市欧美化,农村非洲化,这太讽刺了。
所以三十年后的三中全会很有必要开,敢于决战,敢于胜利,迈出更大的步伐,这是我说的一点。
第二点,这书我看了,确实很纯朴的老百姓,农业取消了国税,我想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交所得税,这样国家的财政才能发展,老是种这么一块地,交公粮皇粮,我们想想,几千年来搞的财政制度,我们维持了几十年,现在除了中国之外好象就没有了,这富裕不了,应该发展农业,让农民把所得税交上,增值税交上,农业加工还要增值,你收这方面的税,真正种地的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但是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会想到用白菜萝卜去赚外国的钱,一斤萝卜卖到日本多少钱?卖的高是有机食品。
温州企业家有一点非常好,有些企业家从做实业开始,他们有钱想搞点投机,然后炒房子,炒资源,炒棉花、炒大米,但绝不炒股票,他们不相信以钱可以赚钱,他们想要用钱变为资本,资本买了固定资产,然后招募工人,产生出可以交换的商品,商品的利润是我真正获利的财富。现在美国出问题也是这样,把一个业务包装一下再卖出去,卖个差价。我们股市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是套利,有剩余价值的创造吗?这点真不如搞实业,但是搞好实业必须要有资本市值,必须资本市场开放,必须银行支持。我们要走一条与美国、欧美不同的路。
宫先生要赚外国的钱,你去以钱赚钱去?一定要通过产品,实际的财富才能赚外国人的钱,我觉得今天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幕的时候,我觉得中国青年出版社,还有我们的作者,还有当地莱阳市市长,我们改革开放要永远记住,我们衣食住行问题。各位来看这个会很好,希望以后还能与宫总与公司多接触,也希望你的普通话学好一点,要不然有影响。我就说这么多。
主持人:下面请评论家、《文艺报》评论部主任石一宁发言。
石一宁: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汇报一下我读《乡间大道》这本书的感想。我觉得夏仁胜先生的这部传记文学,这本书成功我概括出这么几点,第一是作品主人公宫学斌先生奋斗的人生、辉煌的成就对读者的震撼和启示。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连地主都没有的贫穷小村庄里,祖祖辈辈是农民家庭的宫学斌先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带领莱阳梨乡乡亲们,用智慧干出了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年利税数亿元,成为农业部龙头企业的龙大企业这么个大事业,走出了《乡间大道》,赚外国人的钱养活老百姓,宫学斌提出的口号震撼人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乡间大道》专家发言(5)
宫学斌先生的成功实践更激励人心,龙大以加工出口为链条,形成龙头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加工一条龙型。龙大不仅改变了昨天还是农民的上万员工的生活,还改善了山东省内外数十万的生存状况。像夏先生书里说的,宫学斌先生不仅改变了村庄,还影响丰富了周围的城市,一拨又一拨的乡下农民正在品尝着全新滋味,也包括着城里人市场议论的自由和尊严。
我从宫学斌的成功里面看到了他为国分忧的远大抱负,看到了顽强的意志,艰难的拼搏,看到了勤奋工作、善于学习的精神,敢于创新的气魄,看到了脚踏坚实的大地,找准个人在时代的位置,以聪明才智和扎扎实实的奉献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宫学斌先生在乡间从事他的事业,在我们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存在,宫学斌先生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自上个世纪以来,一些能人志士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实验,比如杨秀宁先生的运动实验,曹先生在南京小庄示范区等等,他们着手进行改革和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的实验注定要黯然收场。如何根本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这个问题无论在上个世纪还是今天,都是未解的难题。作为一位企业家,宫学斌先生不是用理论,而是用实践解答这个问题。以加工出口做大做强,做好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进而改善农村面貌,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和竞争性的方案。他立足于离乡本土,放眼并进军全球市场,成千上万的农民因为龙大企业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形成了团队精神和诚信守约的商业经验。这些变化必然扩展辐射开来,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广大农村和农民,影响和改变着几千年落后小农经济孕育着农村社会和文化,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起着不可低估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宫学斌先生开辟出的这条乡间大道,给予了读者很多的启发,极大拓展了读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思考与想象空间。
第二点,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学习价值,阅读这本《乡间大道》,读者能够获得许多关于加工出口、种植养殖、国际市场、企业管理、营销战略、商业竞争、人才培养和广告策划等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感受,当然作品是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和事例将这些知识和感受提供给读者,位读者开阔了眼界,关注三农,了解国情,认识时代,积聚了大量丰富材料,展开了生动形象的画卷。
第三点,我觉得宫学斌先生的人格和性格对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本书不仅展示宫学斌先生的耀眼光环,还对宫先生的人格性格做了充分描绘,宫先生重情重义谦虚谨慎的人品等等,散发出人格魅力,使人读来很亲切。我们会发现,传记像一面镜子,读者可以看到学习的榜样,还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如果说军人是战争年代的英雄,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可以说是和平年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英雄,《乡间大道》对宫学斌先生的人格表现,对我们急需重建道德诚信的社会无疑树起了标高,对读者具有相当高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对传记的研究还表明,传记社会功能远远超出一般文学功效,我说的这三点是着眼于这本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和效益。但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本书还需要接受艺术尺度的衡量,接受美学的评判。这部书在文学性方面也堪称一部出色的人物传记。第一它是历史和文学有机结合,传记是个人史,但是个人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传记由于它的可读性,被分为文学的分支,也被分为历史分支,《乡间大道》将历史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作者以尽可能丰富的文学手段,将人和事真实用艺术呈现。
我们看到作者往往采用戏剧性的手法叙述宫学斌先生的事件,如果从审美立场来说,只能是艺术比生活更精彩,因为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提炼、加工和升华。这本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作者善于用抒情的文笔,比如窑厂十年显身手这章,这里面的情景非常生动,语言读起来很有感染力。本来是小场面小事情,但是文字很有气势。 。 想看书来
《乡间大道》专家发言(6)
另一方面,作者在书里融入了大量的胶东方言,还原表现了人物事件,也给作品图上幽默生动的色彩。第二点是时代和个人孕育的双重记录,作者既从时代大趋势演绎传记个人事迹,也对于时代进行了把握,作者所说的,一个人生命其实就是一段社会历史的缩影。作品别写了宫先生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的个人遭遇,通过对宫学斌先生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志难伸,在改革开放事后思想得到展放,才能得到发挥,令人信服证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从而通过一个人的传记来隐现时代,这使《乡间大道》的文学价值正大而厚重。
第三点,这本书是作者的主体性与主人公主体性相互交融。应该说面对着宫学斌先生,《乡间大道》既很容易做,也很难写,容易做是因为第一手材料容易收集,真实性更有把握,难写是因为会产生情面障碍,一些事情记不记写不写会成为再三拿捏的问题,这实际是如何对待作者的主体性和主人公的主体性问题,如果作者失去了主体性,作品会写成歌功颂德。传记这种类型文学发展到现在有各种类型。传记不仅仅是记载,还变成了发现和解释。《乡间大道》这本书的类型我想称之为综合型,它里面既有英雄化的表现,也有日常生活的景象,它既让主人公个性在行动中展开,也对主人公的举止进退做理性评析。记载、发现和阐释。
作者的议论往往发出的是警言哲理,理性的思索对于作者尊重主人公主体时也遵守个人的主体性。作品既写了主人公先生的光荣成就,也写了他的狼狈,比如一些决策失误、用人视察,这也都写了。这样的写法是主人公主体性是经过作者思考和把握,与作者主体性的交融,所以读者能够看到这样一本为全面客观的传记。当然所谓综合不等于事无巨细的记录,全面也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我觉得这书在剪掉一些枝蔓,更突出宫学斌先生这一种新,可能更完美。谢谢!
苏小玲:
对于夏仁胜先生所著《乡间大道》,我再做几点补充。一是主人公的特殊性。我同宫学斌先生有过数次的交流,也实际地接触到他的某种行为,发现了属于宫学斌这个个体生命的逻辑走向:刚柔相济,坚定不移。他是一位容易让观察者感动的人。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他首先是一个对历史命运的抗争者,在众人看似没有路的地方硬出闯出了一条大路来。在这个过程中,他要经历的艰难与风险很多,他要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也很多。可以说,宫学斌也是一个同魔鬼打交道的人。但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有信仰的农民,使他比一般人更懂得以精明和智慧去闯关,去赢得一点一滴的成功;二是时代的丰富性。主人公所体验的时代是一个进步与倒退相伴、光明同黑暗交错、既有残酷又有温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农村也正是一个不断反复地被剥夺、被抛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庄稼人面对自己的宿命束手无策,唯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也许正因如此,它给主人公提供了一种足以培植生活信仰的肥沃土壤。再就是,《乡间大道》作者真诚对社会的写作态度。我曾多次接触过作者本人,对他应该也有不少的了解,他的真诚与正直的性格常常会感染我,他就出生在一个胶东农民的家庭,对农民的本质、对农民心头的指望都有深刻的认识与认同。因此,他能够以平等与朴实的心肠、姿态勾画乡村的喜怒哀乐,避免狭隘地去描写农民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有许多所谓城里人,甚至是不少作家、文化人对农村、农民并没有一种比较理性的认识。甚至某些有局限的认识本身是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制度无逻辑上的关联,而是人性与情感上的根本缺失!他们甚至不理解对农村的关注就是对城市的关注,对农民生存的关怀就是对自己生存的关怀。在中国这个以农村、农业与农民占据绝对多成分的社会,若忘却疏离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疏离自身生命与精神价值的完整!最后一点我要强调的是,在这部作品的接近宏大的历史叙事间,我间接发现了一个强大的现代性信息,那就是如何将今天的九亿农民,通过自身的奋斗以及全社会的真诚努力,使他们从传统的农民身份转变成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民!也惟有这样,土地的意义、农民的尊严、社会的和谐、人生的自由与快乐才真正拥有,我们当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进步实践,才会拥有更现实、更丰富的活水源头!
《乡间大道》专家发言(7)
在我看来,《乡间大道》也是一部诚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和对主人公态度的真诚,才使作者能够一开始就抛开了概念先行的旧弊,以饱满的感情与充分的理性进入写作状态;又因其思想追求与艺术审美的真诚,才使作品始终未能偏离各个时代的特征,让每个人物和事件都尽染着属于自己的悲喜色彩。也正是这种从诚实出发的诚实体验与描绘,才使传记文学《乡间大道》有了更大的可读性。
《乡间大道》是一部人与农村、农村与社会、社会与中国的历史关系的作品。在这个被充分展现了三分之二世纪的乡村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的巨大胜利后的喜悦,也不仅仅是他们一种巨大的生存挫败后的绝望。快乐与苦难完全被同时“打包”,被一块儿送到读者们的面前。在这里,偶像被不断稀释、神圣被频频淡化,英雄充满了落魄,常人被赋予神奇;而即便是“政治威权”这种貌似上帝或伟大的东西,也时常被处理成一种人间道具,不无幽默地进出农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很长时间里看不到文学带给社会与读者的激动情绪了,而在《乡间大道》里,我们又隐隐约约地被勾动着,像一处灯火阑珊。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间,我们从来不乏对乡村生活的捕捉与描写。然而,不论是对压迫的揭露还是对解放的歌颂,我们都已看过了极致与高潮,结局往往也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只是,处在这两种历史状态中的“三农”镜像,似乎在当下的文学无力问津,成了文化意义上的空白点。我们曾有文学大师关注乡村,并引发出无限的怜悯与关爱,牵动了无数的希望与改造,乡土文学成了中国文学的最珍贵。但时过境迁,鲁迅先生笔下的乡村追求已在当下失去最人本的冲动;沈从文的乡土美学也已找不到她的原滋原味,而赵树理那种热衷问题与民间立场已不易寻觅了——因为我们对乡间生存的理解与热情,似乎已完全改变了它的历史形态;在热闹的政治与经济的轮番“运动”中,文化层面上的精神、信仰、尊严等等暂时都被吹散在屡屡的社会台风里。而文学的高度苍白与失语,令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傲慢与偏见显得更加不能节制,即使拥有一个庞大的盖世无双的作家队伍,我们也终于能“清高”到最后抵达浑浊的地步!有思想的农民也不一定就能瞧得起我们的文学。
客观地说,相关当代农村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不少,但却缺乏文化的深刻和艺术的审美,如此,自然也就很难牵动中国社会的人文神经。倒是近年来的新闻调查类的努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此起彼伏的生命脉搏。而《乡间大道》也不是以小说,却是以传记的形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线,虽然还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文本,但多少让我们看到一群生动的活人儿在真实地反抗宿命式的生存,并形成了对乡村意识形态社会某种现实的解构!特别是被作为传主的宫学斌,一个农民,为实现做为人的真实目的与意义,他用脑、用心,用智慧、用仁义,甚至也用“舶来”的思想和方法去克服新鲜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