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哲理和孔子论语-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命是最大的幸福,实现心中的理想是真正的强者。万物强壮之后就会衰老,是因为强壮之后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很快地消亡。

  第五十六章  智者不言

  真正的智者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智者不会显露自己的锋芒,他们化解各种纷繁的干扰,表现出神清气和的模样,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区别,这就是玄妙而道同的境界。所以说人们不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被亲近,不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被疏远;不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得到暴利,不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受到伤害;不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变得高贵,不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而显得低贱。所以他们会受到天下人的尊敬。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出奇制胜的方法使用武力,以不挑起事端而取信于天下。我如何知晓这样的道理?就是根据下面的原因:天下的忌讳多了,民众就会陷入贫困;人们手中的利器多了,国家就会滋生混乱;人们的技巧智谋多了,怪异的事物就会层出不穷;国家的法令越来越严厉,盗贼反而越来越多有。所以圣明的君王说:我不去刻意追求,民众自然会得到教化;我爱好平静安定,民众自然会得到治理;我不去挑起事端,民众自然会变得富有;我不去放纵私欲,民众自然会变得淳朴。

  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伴

  政策宽厚,民风就会淳朴;政策严厉,民风就会狡诈。灾祸啊其中伴随着幸福,幸福啊其中隐藏着灾祸,何人知道其中的玄机?灾祸和幸福不会一成不变。正可以转变为奇,善可以转变为妖。人们为此而迷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所以圣明的君主包容而不偏执,廉正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英明而不夸耀。

  第五十九章  积德治国

  领导人民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合理使用资源。合理使用资源,需要预先做好准备;预先做好准备,才能不断积累德行;不断积累德行,才能克服无数的困难;能克服无数困难的人,具有无法估量的才能。具有无法估量的才能,可以将国家交给他治理。要让他像母亲爱护子女一样治理国家,这样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这就是巩固国家的根基,维持政权长久的方法。

  第六十章  莫来伤人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用大道治理天下,鬼怪就不会闹事。非但鬼怪不来闹事,神魔也不来伤害人。非但神魔不会来伤害人,圣明的君王也不伤害人。鬼神和君王都不伤害人,所以大家能够相安无事。

  第六十一章  大国外交

  大国要像大海一样,居于江河的下游,大海是天下的雌柔之地,天下的江河都汇流于此。雌柔常常因为静定而胜过雄强,因为静定而表现谦下。所以说大国谦下地对待小国,就会得到小国的拥护;小国谦下地对待大国,就会得到大国的包容。所以说大国可以谦下地结交小国,小国可以谦下地结交大国。大国不过是为了团结小国,小国不过是为了求助大国。这样大国和小国各得所愿,大国尤其需要谦下。

  第六十二章  修身行道

  道存在于万物之中,行善的人视为珍宝,不善的人视为依靠。美妙的言词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人们不善的言行,如何才能克服?所以世人要拥立天子、设置三公,敬献驷马先行、拱璧相迎的礼仪,这样做还不如去进修自己的道德。古人尊崇的天子和三公,他们拥有怎样的道德?不是传说他们有求必应,还让人们有罪可免吗?所以受到天下人的尊崇。

  第六十三章  圣人犹难

  有所作为而能顺其自然,处理事情而不挑起事端,平淡之中可以品味人生。大小多少,何必用心计较;人生在世,要学会以德报怨。解决困难要从容易之处入手,做大事情要从细小之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先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先从细小的做起。所以圣明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够成就大业。那些轻率的诺言必定缺少信用,过多地改变必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圣明的人做事情,总是将困难想得多一些,因此最终能够解决困难。

  第六十四章  圣人求道

  局面安稳的时候容易维持,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微细的时候容易解散。困难没有产生之前要做好准备,祸乱没有发生之前要妥善处理。合抱的大树,从嫩芽开始生长;九层的高台,从基础开始累土;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起步。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最后的时刻,如果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陷入败局。所以说圣人追求的是众人不愿追求的东西,他并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圣人学习的是众人不愿学习的道德,他善于总结别人的过错。圣人总是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不敢恣意妄为。

  第六十五章  国家公仆

  古时候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是以精明教导民众,而是以淳朴教导民众。民众之所以难以管治,是因为他们已经有太多的智谋。所以说再用智谋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谋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祉。认识了两者的区别,就能成为国家的公仆。能够成为国家的公仆,就具备了所谓的玄德。公仆所具有的玄德,是多么的深厚而广博,他让万物回归自然,然后达到天下大治。

  第六十六章  百谷之王

  大江大海之所以成为溪水河流的汇集之地,是因为它们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所以说圣人要成为人民的领袖,必须做到言语谦下;圣人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这样圣人身居高位,人民不会感到重负;站在人民的前面,人民不会受到妨碍。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拥护他而不是厌恶他。因为他不争夺天下人的利益,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太广大了,不像任何事物。正是因为道的广大,所以不像任何事物。如果像了某个事物,它早就变得渺小了。有三种品德我视为珍宝,坚守而且保持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勤俭,第三种叫做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够勇挑重担;因为勤俭,所以能够知识广博;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够大器晚成。如今的人们舍弃慈爱而追求勇敢,舍弃勤俭而追求广博,舍弃谦让而追求先机,我看是不会成功的。慈爱啊慈爱,用来征战能够取得胜利,用来防守能够取得稳固。如果上天要救助某人,也是用慈爱来护卫他。

  第六十八章  将帅武德

  善于成为武士的人,不轻易显示自己的勇猛。善于对敌作战的人,不轻易表现自己的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轻易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使用人才的人,总是谦和地对待下属。这就是不争强而能取胜的武德,作为将帅需要团结众人的力量,才能够建立不朽的功勋。

  第六十九章  用兵之道

  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主动挑衅,而会保持谨慎;不敢贪功冒进,而会退让防守。当敌人前来侵犯,却不知道我军的行踪,总是被动地挨打,实力不断地被削弱。这时候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视敌人,如果轻视敌人,将丧失已有的战果。如果两军对阵,仍然旗鼓相当,那么骄兵必败,哀兵容易取胜。

  第七十章  圣人怀玉

  我讲述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而天下人却不能理解,不能实行。理论有基本的观念,事情有产生的原因。只是由于人们没有了解基本的东西,所以才会误解我的真意。了解我的人其实很少,像我一样看世界的人更是难以见到。所以说圣人看上去好像穿着粗布衣衫,而他的思想却像美玉一样珍贵。

  第七十一章  有病可知

  知道自己的知识有限,这是一个优点。不甚了解却自以为是,这是一个缺点。圣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会克服自己的缺点。正因为克服了缺点,所以他能够不犯错误。

  第七十二章  圣人知爱

  人民不再畏惧威迫时,巨大的威胁就会来临。不要逼迫人民,以至于他们无法安居;不要压榨人民,以至于他们无法生存。统治者不去压迫人民,人民就不会厌恶他。所以圣明的君王有自知之明而不表现权威,能自尊自爱而不炫耀高贵。他会舍弃后者而获取前者。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敢地面对危险就会被杀害,勇敢面对机遇就会得活路。这两种都是勇敢,有的得利,有的遇害。上天的恶运安排,谁能知道其中的缘故?所以圣明的人做事情,要将困难想得多一些。自然之道表现在: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而善于谋划。天地自然之道啊,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看上去仿佛很稀疏,却不会遗漏任何事物。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众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了,怎么还用死亡去恐吓他们?如果能使民众常常畏惧死亡,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只要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谁还敢再去为非作歹?通常是专管刑杀的人去执行刑杀的任务,如果让普通人代替专管的人去执行刑杀,就像让普通人代替木匠去做木工活一样。那些代替木匠做工的人,很少有人不弄伤自己的手。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民众之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了,所以才陷入饥饿。民众之所以难治,是由于统治者太任性妄为了,所以才难以管治。民众之所以不怕死,是由于统治者太奢侈腐败了,所以才轻视死亡。只有那些生活贫困的有识之士,才会了解民众的疾苦;他们比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有更多的贤德和才能。

  第七十六章   柔弱居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得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形体是柔韧的,死后就会变得干枯。所以说坚强的东西与死亡同类,柔弱的东西与生命同类。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高大就会遭到砍伐。强大反而是不利的,柔弱反而是有利的。

  第七十七章  天人之道

  天地自然之道,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吗?高处的目标需要仰弓,低处的目标需要举箭。这就是多余的需要减少,不足的需要补充的道理。天地自然之道,总是减损有余的增补不足的。人间社会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人来供奉有余的人。谁能将多余的财物拿出来,奉献给天下不足的人呢?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可以做到。所以说圣明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大功告成之后而不自居,因为他们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最坚强的东西却不能够战胜它,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它。弱能够胜强,柔能够克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人能够去实行。所以圣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能称作社稷的君主;能够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成为天下的帝王。正确的言论就像反话一样。

  第七十九章  圣人执德

  和解重大的怨恨,必然还会留下余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所以圣明的人保存借据而不向别人追要索还。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而不求偿还的人那样宽厚,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而不断索取的人那样苛薄。天地自然之道没有偏爱,却常惠顾那些行善的人。

  第八十章  天下大同

  不大的国家,不多的民众。即使有贵重的礼器也无需动用,使人们看重生死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也不去使用。使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和平年代。有香甜的饮食,有美观的衣服,有安全的居所,有快乐的风俗。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见,鸡犬之声可以相互听到,人们从生到死也不往来争斗。

  第八十一章  感叹人生

  诚实的语言并不华美,华美的语言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与他人争辩,喜欢争辩的人并不善良。深入了解的人未必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深入了解。圣人大公而忘私,他帮助别人而使自己更加富有,他给与别人而使自己更加充实。感叹自然之道,万物如何能够各得其利而不相互伤害;感叹社会之道,人们怎样才能有所作为而不相互争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孔子论语
仁是善的表达,义是爱的奉献。

  讲求仁义,心中就会充满仁义。

孔子和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生于鲁国的陬邑'1'。父母曾经为生子祷告于尼丘山,故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家族衰落之后迁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2'。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后娶颜氏,生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移居到曲阜阙里。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19岁时孔子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3'。孔子20岁时,亓官氏生子,时逢鲁昭公赐给孔子鲤鱼,故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孔子年少时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勤奋好学,讲求礼仪。长大后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也曾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孔子27岁时开始创办私学,34岁时曾经去过周都,向老子学习过周礼。

  孔子35岁时,鲁昭公由于大夫们的反对,逃往齐国。孔子也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却遭到晏婴的反对,后来有人想杀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继续兴办私学。

  孔子在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 54岁时由大司寇代理相职。孔子任大司寇之后,积极地削弱大夫们的势力,拆毁了叔孙氏和季孙氏的邑城,却遭到孟孙氏的强烈反对,孔子在鲁国开始受到大夫们的忌恨。

  孔子杀了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把鲁国治理的井然有序、路不拾遗。齐国听说后担心鲁国会称霸,就送来美女和骏马。鲁定公和季桓子受到迷惑,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便带着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名弟子离开了鲁国,这一年孔子55岁。

  此后的十四年,孔子周游列国寻求政治出路,曾经受到卫灵公和楚昭王的礼遇,但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孔子和弟子们在外漂泊,曾经多次遇到危险:在匡地时曾被围困了五天,在宋国时司马桓魋曾经扬言要杀害他'4',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曾被围困了七天。

  孔子67岁时,妻子亓官氏去世。68岁时,齐国攻打鲁国,弟子冉有回国帮助季氏打败了齐国。于是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回到鲁国,孔子被尊为“国老”。孔子69岁时,儿子孔鲤去世。

  孔子晚年大力兴办私学并且整理了许多的文献。70岁时,颜回病故,孔子特别伤心。72岁时,子路惨死,孔子特别难过。孔子患病之后,子贡前来看望,孔子唱起了哀歌。七天后孔子去世,享年73岁。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比孔子小30岁,是一位好学之士。孔子得到颜回以后,和弟子们的关系更加融洽。颜回对孔子充满景仰,孔子说话他从来都不反对。孔子认为颜回能够坚守仁义,不迁怒他人,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弟子们也认为颜回才学出众,品德高尚。颜回去世以后孔子特别伤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