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史通识-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罗抵御百济和高丽句的进攻。唐军打败百济和高丽句后,便班师回朝了,只留下刘仁轨带领少数士卒留守。百济趁机向日本请求援军。日本天皇认为这是一个将势力渗入朝鲜的机会,便倾全国之兵攻向新罗。刘仁轨率领士卒在白江口与毛野稚子等倭将率领的二万余人展开激战。唐军只有战船一百七十多艘,日军却有战船千余艘。面对优势敌人,刘仁轨带领士卒沉着应对,依托己方船大甲坚的优势对日军展开攻击。结果四战四捷,焚毁日军战船四百多艘,史称“白江口之战”。日本的势力从此退出朝鲜半岛,数百年不敢再指染中原。

  东渡扶桑鉴真盲

  鉴真东渡:

  鉴真俗姓淳于,是唐朝的律宗高僧。当时日本由于憧憬中原的文化,便派遣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文化。当时有两个名叫荣睿、普照的日本僧人随遣唐使来华学佛留学。他们回国之时邀请鉴真前往日本传佛。鉴真为了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便答应与他们通往日本。鉴真前后六次东渡历经磨难,日本僧人荣睿也病死在第五次东渡中。当鉴真登上日本的土地时,已经双目失明了。除了弘扬佛法,鉴真还在日本传播了中国文化。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传授的。鉴真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天皇曾授予鉴真“大僧都”、“大和上”的封号,日本人民称鉴真为“过海大师”。

  三镇叛起安禄山

  安史之乱:

  安禄山本名阿荦山,是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市胡人,起初经商,在三十岁的时候投身军旅。四十岁的时候,安禄山成为了平卢节度使。安禄山的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曾自称腹重为三百斤。安禄山虽然身体肥胖,却精于专研,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喜爱。安禄山权倾一时,在四十九岁时除身兼三镇节度使外,还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等重要官职。安禄山实际上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经过多年准备,安禄山在公元755年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政变。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直到公元762年才结束,前后长达七年之久,波及极广,唐朝从此走向了没落。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痛骂反贼颜杲卿

  颜杲卿骂贼:

  颜杲卿字昕,是唐朝的名臣。唐玄宗时,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今天河北正定县西南),尽管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安史之乱爆发后,颜杲卿便立刻组织起军队抵抗叛军。颜杲卿先后设计杀死安禄山部将李钦凑,俘虏高邈、何千年等人。当时河北有十七郡都起兵响应他。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颜杲卿带头守城,致使安禄山久攻不下。后来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被叛军抓住,安禄山借此要挟颜杲卿投降。颜杲卿为了国家,忍痛继续守城。安禄山恼羞成怒,将颜季明斩首。不久常山城被史思明攻破,颜杲卿被俘。后来颜杲卿被押到洛阳,带到了安禄山的面前。颜杲卿破口大骂安禄山叛国的行径,结果被其杀害。颜杲卿的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后来寻找到了颜季明的头颅,写下了《祭侄文稿》一文。

  哥舒接诏两行泪

  哥舒翰守潼关:

  哥舒翰是唐朝的名将。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后,很多唐朝的名将都打了败仗。唐玄宗将当时在家养病的哥舒翰重新启用,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去镇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能否守住决定了长安的存亡。哥舒翰作战经验丰富,深知安禄山所率虽都是精锐,却缺少粮食,便决定坚守不出。哥舒翰镇守潼关,安禄山强攻半年一无所获。安禄山的叛军前有潼关拦路,后有郭子仪、李光弼率军截断归路,加上缺少军粮,情况十分危机。宰相杨国忠却在此时因嫉贤妒能上书诬告哥舒翰畏敌不战,唐玄宗李隆基于是下诏书强令哥舒翰带兵出关与叛军作战。哥舒翰虽然知道安禄山在潼关外早已埋下伏兵多时,自己出关作战必然战败,但无奈有唐玄宗的强命,只得含泪接下诏书,领兵出关迎敌。哥舒翰出关果然中了埋伏,二十万军队全军覆灭,安禄山趁机攻陷了潼关。

  明皇马嵬有短长

  马嵬兵变:

  潼关失守之后,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而来。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宠妃杨玉环和一些王公大臣在禁卫军的护卫下急急忙忙地跑出长安。由于出逃得十分匆忙,更因为一路之上的官员都以闻风逃散,唐玄宗一行人好不容易才来到马嵬坡,勉强扎好营后军卒都已经是饥寒交迫了。士兵们认为他们之所以如此狼狈,全是杨国忠所害,都恨得咬牙切齿。恰巧在这个时候,有几个吐蕃使臣前来讨要食物,杨国忠上前与他们交涉。士兵们趁机大喊:“杨国忠要造反。”便一拥而上将他杀死。士兵们将杨国忠杀死后,又逼迫唐玄宗处死杨玉环。唐玄宗虽然不愿意,却恐士兵哗变,只得让宦官高力士将杨玉环勒死,这才平息了士兵的怒火。经过这场兵变,唐玄宗像惊弓之鸟一样,急急忙忙地逃往四川成都去了。太子李亨留在当地主持朝政,在灵武即位,称为唐肃宗。

  相关知识

  遣唐使:

  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日本为了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学知识所派出的使节团。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只有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的一次是公元838年的第十八次,达到六百五十一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公元630年至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达了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真正名副其质的遣唐使是十二次。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节度使:

  节度使是唐朝一种官员的名称。公元771年,贺拔延嗣被唐睿宗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九个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少数民族担任,并封郡王。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并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才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接受节度使的指挥,并兼任驻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的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将领。这些人各统数州,军事民政、用人理财都自己做主而不听朝廷的命令,死后还将官职传给子女或部将,此时的朝廷因无力*,往往姑息了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十
正 文

  张巡尽节睢阳城,光弼大破史思明;

  秀实秉公直办案,子仪独入回纥营;

  永贞革新只一载,甘露事败怨清风。

  释  义

  张巡尽节睢阳城

  睢阳之战:

  张巡是唐朝的名将。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初,张巡应睢阳太守许远之约带兵前往协助他守城。许远让张巡统帅城中军民抗敌,自己则负责为他管理粮草。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是江淮的安全的屏障。公元757年,安禄山叛军调动十多万人马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率领数千军卒死守睢阳,缺乏粮食,士兵便将树皮掺入粮食中食用。战将南霁云杀出重围向河南节度使贺兰求救。贺兰为保存实力,竟拒不发兵。南霁云又从别处借来三千士卒,杀回睢阳。后来睢阳城中水断粮绝,全城军民便吃鼠雀、喝污水坚持战斗。战至十月,睢阳城内只剩下精疲力竭的四百余人,终因寡不敌众,于十月初九被叛军攻破。张巡、南霁云等三十位将领都被叛军杀害。张巡守城十月,不仅保卫了江淮的安全,更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

  光弼大破史思明

  李光弼战河阳:

  李光弼是唐朝的名将。公元759年,史思明打败唐朝九位节度使之后,将安庆绪杀死,自立为大燕皇帝。史思明称帝后,便组织军队向洛阳进攻。李光弼受命前往洛阳守城。李光弼心知洛阳孤城难守,便带领洛阳军民移师河阳。史思明进入洛阳后,却发现自己原来进入的是一座空城。史思明缺少粮食,更惧怕李光弼偷袭,只得将军队带出洛阳,在河阳与李光弼两军对垒。李光弼心知敌强己弱,不能硬碰,便使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抵抗史思明。史思明以火船攻击李光弼,李光弼先命士卒手持长杆抵住火船,然后使用投石机将敌军战船悉数击沉。史思明几番攻击不成,便发动大军强攻,结果被李光弼率军击溃先锋,被迫退回洛阳。因为李光弼的原因,史思明的军队被困在洛阳一带地区长达两年之久。

  秀实秉公直办案

  段秀实请命:

  段秀实字成公,是唐朝的名臣。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晞驻兵邠州的时候,军纪不严,士兵们每日胡作非为。很多当地无赖见状又靠贿赂军官参加了郭晞的军队,致使邠州民怨沸腾。邠州节度使白孝德碍于郭子仪的面子,不敢处理此事。段秀实听说之后面见白孝德,主动要求担任邠州的执法官。不久,郭晞军中的士兵因为抢酒将人杀死。段秀实立刻命人将他们斩首示众。郭晞军中的士兵们听说此事后都全副武装,在军营中叫嚷着要杀了段秀实。段秀实得知后,便单身前往郭晞军营。他斥责士兵们说:“郭家人对你们不好吗?你们为什么要败坏他们的名声?”士兵们都被他的气势所镇服了。段秀实见到郭晞后对他说:“今天事情我如果不处理,以后一定会牵连到您,到时候郭家的声明定然受到影响。”郭晞听了如梦方醒,便喝令士兵回营。郭晞手下的士兵从此再没在邠州闹过事。

  子仪独入回纥营

  独骑退回纥:

  郭子仪是唐朝的名将。郭子仪是武举出身,先后经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戎马一生,尤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位居首功。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唐代宗便命令郭子仪带军抵抗。郭子仪为了避免君主的猜疑,早已将旧部遣散,此刻他所辖只有临时招募的万余人。郭子仪得到消息叛将仆固怀恩已经病死,便派人前往回纥大营游说。因为早先仆固怀恩曾说郭子仪已死,此刻回纥王便半信半疑的对使者说:“如果郭令公没有死,我们倒想见一见。” 郭子仪得到使者回报后,当夜一个人骑马前往回纥军营。郭子仪因当年曾经率领回纥军与安禄山叛军作战,在回纥人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回纥人见到郭子仪,一齐向他行跪拜礼,立刻决定倒戈投向唐军。吐蕃军队听说回纥军倒戈,便连夜撤走了。

  永贞革新只一载

  永贞革新:

  唐顺宗名叫李诵,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朝中后期,宦官手握重权。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年号“永贞”。他任命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执掌翰林、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进行了一场目的在于打击宦官势力的改革。他们首先采取措施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唐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废除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和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软禁了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继位。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和韦执谊八人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此次改革历时一百四十八天,终以失败而告终,因这次改革发生在永贞年间,史称“永贞革新”。

  甘露事败怨清风

  甘露之变:

  唐文宗名叫李昂,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文宗不满这种情况,授意大臣李训、郑注密谋诛灭宦官。两人本来约定里应外合行事,但李训为了争功却提前行事。李训授意大将军韩约先谎奏营中石榴天降甘露,然后又在军营中埋伏下士兵,准备趁机斩杀仇士良等大宦官。天降甘露在唐时被认为吉兆,唐文宗听到韩约报告后便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众宦官前去查验。仇士英到了军营门口,忽然发现韩约神情慌张。恰巧此时一阵清风吹来,吹起了幕布一角,仇士英发现了幕布后面埋伏的武士。举事兵卒虽尽力追赶,却未能阻止仇士良等宦官将唐文宗挟持回宫中。仇士英回宫后,派出神策军将举事兵卒击溃,并大肆砍杀大臣。后来李训、郑注皆被宦官杀害,其亲信部属也大多遇害。甘露之变后,宦官牢牢掌握住了唐朝的军政大权。

  相关知识

  回纥:

  回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叫“乌护”、“乌纥”、“韦纥”、“回鹘”。 隋朝时,回纥受突厥政权统治。公元605年,回纥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终于摆脱突厥的统治,并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回纥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朝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政权。公元840年回纥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纥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纥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纥政权。西州回纥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

  神策军: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的一支主要禁军。公元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临洮西的磨环川成立一支名叫神策军的新部队,借以以防御吐蕃。安史之乱时,该部队的军使成如璆派卫伯玉率一千人入援中央。后来卫伯玉的部队驻守陕州,此时临洮故地已被吐蕃占领,朝廷以卫伯玉一军号称神策军,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宦官鱼朝恩为监军,其后由鱼朝恩统领该军。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鱼朝恩以神策军及陕州诸军迎驾,统称这些部队为神策军。唐代宗后来由神策军护驾回京,此后神策军便成为禁军之一,实力逐渐壮大。至唐德宗时,神策军扩大至十五万人。唐德宗将神策军交与宦官掌管,并自此成为定制,此后神策军成为了宦官掌权甚至废立皇帝的主要工具。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代十国至南宋时代简介
面对着辉煌灿烂的帝国,唐王朝的统治者变得越来越昏庸。统治者的昏庸使得唐王朝一点点地走向了灭亡。在经历五代十国的*后,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秉承着自唐朝开始的复兴之风,儒学在宋朝播撒开来。庞大的船队载着瓷器丝绸源源不断的驶向四面八方,换回了庞大的财富。依靠着陈桥兵变上台的赵匡胤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