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史通识-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刈糯善魉砍裨丛床欢系氖幌蛩拿姘朔剑换亓伺哟蟮牟聘弧R揽孔懦虑疟渖咸ǖ恼钥镓肺×颂瞥鹜龅慕萄担捎们扛扇踔Α⑶课娜跷涞陌旆ㄏ魅趿说胤降氖屏ΑU钥镓返恼咚淙还塘苏ǎ绰裣铝嘶廴醯闹肿印C娑郧致哉叩慕ィ纬持握咭晃断M谟媒鹨换匕材K淙环吨傺汀⑼醢彩群笪瓮醭牟呋隽饲抗吮姆铰裕母锏脑缎疵挥械泄鹨吹暮推健8冻雠哟蟮慕鹨堑挥形瓮醭焕从谰玫暮推剑炊腥宋寡酶场5泵晒啪幼龊靡磺凶急傅氖焙颍纬持握呔值姆⑾郑俣嗟慕鹨参薹ㄈ玫腥送巳チ恕W钪眨谘律辖畔拢彻挠⒘樾媪怂纬闹战帷!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十一
正 文

  黄巢长安咏*,朱温汴京称帝王;

  龙袍加身赵匡胤,天上人间李煜伤;

  杯酒释去众将权,杨业最勇在阵上。

  释  义

  黄巢长安咏*

  黄巢起义:

  黄巢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唐朝末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尤其是盐税最重,很多穷苦人几近吃不起盐。一些人干起了贩卖私盐的买卖,黄巢也是其中之一。黄巢原来是个读书人,曾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黄巢落榜后曾写了一首题为《咏菊》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咏菊》表达了黄巢非比寻常的志向。公元874年,濮州盐帮首领王仙芝起兵反唐,黄巢在冤句起兵响应。后来王仙芝战死,起义军将士推黄巢为王,称“冲天大将军”。黄巢带领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方法,转战大江南北,四处打击唐军。公元80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虽然最后黄巢的起义军被消灭了,但风雨飘摇的唐王朝遭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很快便走向了没落。

  朱温汴京称帝王

  全忠不忠:

  朱温是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最早是黄巢手下的大将。黄巢派朱温前往同州防御唐军进攻,结果朱温趁机叛变了黄巢,投靠了唐军。唐僖宗见到黄巢的大将朱温居然投降了自己,非常高兴,不仅封他为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而且还为他赐名全忠,希望他能够忠于唐朝。朱温投降唐朝后,带领队伍调转枪口攻打黄巢。黄巢起义失败后,宦官掌权的情况更严重了。宰相崔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秘召朱温带兵入京。朱温带兵进入长安后,将宦官们尽数诛杀,唐朝的宦官把权至此终结。之后,朱温却趁机把握了大权,后来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朱温虽然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但他却先背叛了黄巢,随后又背叛了唐朝。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战火频发、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龙袍加身赵匡胤

  陈桥兵变:

  赵匡胤是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最早在后周担任禁卫军统帅。公元960年,辽国进攻后周。主政的符太后命令赵匡胤带兵去抵抗辽军进攻。军队行进陈桥驿,扎下营寨休息。当夜赵匡胤正在自己军营中休息,却忽然被一阵“万岁”声吵醒。赵匡胤睁开眼睛一看,将领们都跪在自己面前。大将高怀德手中捧着一件黄袍,不由分说便给赵匡胤披在身上,史称“龙袍加身”。士兵们在赵匡义的带领下大声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赵匡胤起初还假装拒绝,最后还是答应了。赵匡胤学习汉高祖的样子与众军士约法三章:不得伤害周恭帝和符皇后;不得伤害后周朝大臣;不得伤害百姓。赵匡胤带领队伍进入京城,逼迫周恭帝禅让帝位给他,并将国号改为“宋”。此时宋朝定都在汴京,被称为“北宋”。陈桥兵变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赵匡胤称帝后励精图治,国家实力大增,最终统一了中国。

  天上人间李煜伤

  李后主: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莲峰居士,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个国君。南唐因为地处江淮、远离北方战场,所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李煜虽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却没能治理好南唐。面对宋朝皇帝赵匡胤的军事威胁,李煜采取了割地称臣的办法以求偏安。由于每年除了要向宋朝缴纳高额的供奉,而且还要花巨资从北宋买盐,(因李璟在寿阳战败,尽失江南土地,南唐从此失去产盐地。)造成南唐税负极重;此外南唐内部大臣们派系林立,相互争斗不止。这些都极大地损耗了南唐的国力。公元974年,赵匡胤发兵三路攻打南唐。次年将南唐国都金陵包围,李煜被迫率众投降,南唐至此灭亡。李煜后来被带到汴京软禁至死。亡国后,李煜创作了很多描绘忧愁的词,这些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历来为后人传颂。

  杯酒释去众将权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由于是靠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再加上有节度使起兵反叛,使得他非常担心手下的将领们也发动兵变。公元961年,赵匡胤将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请到宫中喝酒。酒席间,赵匡胤故意长吁短叹。众将询问他为什么这样,赵匡胤便说:“皇帝这个位置很多人都眼红。我虽然相信你们,但是你们的部下中,难免有人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这可如何是好?”众将听他这样一说,都吓出一身冷汗,急忙跪到了地上。赵匡胤见状又说:“我看你们交出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一些闲散的官职,多买些田地留给子女,安稳快活的度过晚年,不是更好吗?”众将听了都连声感谢。第二天他们每人都递上奏则告老还乡。赵匡胤赏赐了大笔财物后,又派给他们一些没有实权的官职。后来赵匡胤又用强干弱枝的方法进一步的掌握住了全国的兵权。

  杨业最勇在阵上

  杨无敌:

  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是北宋的名将。杨业起初在北汉国主刘继元手下当大将。后来杨业随刘续元投降了北宋,成为了北宋的大将。公元980年,辽景宗发兵十万攻打雁门关。杨业亲率部队绕到雁门关以北实施突袭,大败辽军,自此声威大震。传说辽军见到“杨”字大旗都吓得不敢接战,人们于是管杨业叫“杨无敌”。公元986年,杨业随潘美掩护百姓撤退,被强令带兵出击。临行时他请求潘美在陈家峪伏兵接应。辽军众多,杨业只得且战且退。可是当他退到陈家峪的时候,却没有军卒接应。杨业带领部下与辽军拼杀,最后只剩下百余名士兵。杨业让士兵们逃走,却没有一个人肯走。经过激战,杨业身受重伤被辽军俘获,最后绝食殉国。杨业的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后人为了纪念他,还创作出了杨家将的故事。

  相关知识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指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又一次大割据时代。短短的五十四年间,在北方中原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加上北方河东地区的北汉共有十国。后唐末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对中原北部边防造成极大的威胁。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时期之一,大小统治者为了权力之争,战火不断,社会经济、文化受到颇大影响。

  强干弱枝:

  强干弱枝是指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力量的措施。唐朝中期以后,地方藩镇由于势力太大,经常各据一方,甚至公然进行叛乱。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首先派遣文官到地方担任州郡长官,以之挟制武官,并各地设通判一职,以为牵制;随后收回了各地的财权,明令各地将多余的收入移交京师;并且将各地军中的精锐将士都抽调到京都禁军中来。宋朝禁军扩充到几十万人,而各地所余兵士都是些老弱兵员,缺乏战斗能力。这些措施从政权、财权、军权三方面消除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基础。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分割了朝廷重臣的权力。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的权威,巩固了中央政权,彻底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情况,终宋一代也没有出现割据的情况。但是这些措施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加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了宋朝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

二十二
正 文

  寇准力主抗辽寇,狄青不为出身怅;

  文正岳阳悲天下,欧阳划沙艺业成;

  包拯铁面传美誉,安石变法意图强。

  释  义

  寇准力主抗辽寇

  澶渊之盟:

  寇准字平仲,是北宋的宰相。公元1008年﹐辽军大举侵宋,攻城掠地,深入宋朝腹地。宋真宗赵恒因惧怕辽军,准备迁都躲避。寇准认为若是迁都躲避,定会引起前线军心涣散,所以力主抗辽。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放弃了迁都,亲自前往前线,并登上澶州北城城楼督战。宋朝军民看见宋真宗亲临前线,倍受鼓舞,“万岁”之声传出数十里。连番激战之后,辽军只得提出议和。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朝派使曹利用与辽国萧太后进行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合约规定:辽国归还占领的宋朝土地,宋朝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当时宋年收入一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三千万以上。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这次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狄青不为出身怅

  面涅将军:

  狄青字汉臣,是北宋的名将。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兄长与人斗殴,代兄受过参加了军队。后来狄青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英勇作战、屡立功勋,最后做到了枢密使的官职,成为了宋朝最高的军事长官。由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兵地位非常低微,为了防止逃兵,脸上都被刺了字,古语称之为“面捏”。狄青身居要位,脸上却依然留着刺青。宋仁宗曾经劝说狄青将字用药把字除去,狄青却坚决不肯,并说:“陛下你提拔人才不计出身,为臣留着这些刺青,要让士兵们看一看应该如何去做。”后来有人拿着一副狄仁杰的画像找到狄青,对他说:“将军既然姓狄,不如认狄仁杰为先人好了。可以抬高自己的出身。”狄青却说:“我不过是干出些起色,怎么能乱认是狄公的后人。”坚决地拒绝了这件事。

  文正岳阳悲天下

  庆历新政: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宰相。范仲淹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他的《岳阳楼记》中曾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宋朝由于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政策,造成了官僚过多,行政效率低,人们生活苦难。公元1043年,范仲淹与富弼在宋仁宗赵祯的授意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一系列的新政。由于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 这些新政清减了官僚,提高了行政效率,鼓励了生产。但由于庆历新政触及到了整个士大夫层的利益,改革受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公元1045年,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先后被被排挤出朝廷,各项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欧阳划沙艺业成

  沙地习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欧阳修年幼时家中贫困,无钱买书,只能从别家里借书来看。由于没有钱买纸笔,欧阳修便来到河边的沙滩上,找来一只小木棍当做笔在沙地上写字。用小木棍写在沙子上的字,用手一抹便能抹去,欧阳修靠着这些不花钱的“纸笔”刻苦练习。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欧阳修最后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后来欧阳修不仅参与了庆历新政,还曾经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欧阳修不仅与宋祁同修《新唐书》,还独自编写了《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欧阳修提倡平实文风,在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时所提拔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都有很大影响。

  包拯铁面传美誉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的名臣。包拯执法公正、不避亲党,以断案英明刚直而着称于世。在汴京为官的时候,包拯打开官府正门,让前来告状的人能够直接来到大堂上告状。由于包拯的严格执法,汴京的皇亲贵戚、宦官再不敢胡作非为了,京师的百姓间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为:后世的子孙当官,有贪污行为的,不许回老家,去世之后不许埋在祖坟中,也不许算是包家子孙。)人们称包拯为“包青天”,后世有许多关于包拯的故事流传。

  安石变法意图强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因被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之为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神宗即位后,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立志革新。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召王安石入京城,以图变法立制、富国强兵。王安石到达京城后,进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工、限制垄断、增强军事实力。王安石各项变法措施都得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由于新法本身存在弊病,被贪官污吏借以盘剥百姓,加上王安石用人不当,任命了很多奸狞之徒协助自己变法,致使新法逐渐失去人心,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全面废除新法,宣告了变法的彻底失败。王安石的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列宁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相关知识

  辽朝:

  辽朝又称大辽、辽国或契丹,简称辽,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辽国的原名为契丹国,于公元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47年定国号为“辽”,公元983年曾复更名为“契丹”,公元1066年恢复国号为“辽”,直到公元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在中亚楚河流域,建立了西辽。公元1218年,西辽被蒙古所灭。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辽朝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夏:

  西夏是中国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