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史通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允便趁机劝说吕布与自己一同除掉董卓。吕布起初还有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王允的提议。在吕布的帮助下,大臣们在董卓入朝的时候将他杀死。董卓死后,百姓在道路上唱歌跳舞庆祝这件事。
曹操名正靠挟皇
汉相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早年曾经做过北部尉的官职,负责洛阳的治安。黄巾军起义爆发之后,曹操还曾带兵征讨。后来董卓执掌了大权,曹操又组织义军参与了对他的*。随后曹操占据了青州,一点点地积蓄了自己的力量,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等人。曹操鼓励屯田,发展生产,取得了经济上的优势。后来曹操根据谋士毛玠的建议,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做名义上的统治者,自己则担任丞相一职掌握大权。曹操采取这种“携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曹操展开了统一北方的战争。虽然曹操最后没能完成这个目标,但在他建立的基础上,其子曹丕建立了魏国。除此之外,曹操还是一位诗人,他和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为“三曹”。
相关知识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公元166年,读书人和名士发出批评朝政、改善朝政的言论来攻击宦官。宦官诬告李膺等名士与太学生私自组党、批评朝廷。在宦官的授意下,汉桓帝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当时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党人虽然被免了罪,但却被终身软禁,不许自由行动。汉桓帝死后,继位的汉灵帝只有十二岁,也是母后临朝、外戚主政的局面。公元169年,名士们想与外戚合作消灭宦官,但因事机泄漏,造成外戚窦武自杀、陈蕃遇害,名士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捕全都死在狱中。受其牵连的太学生被捕一千多人,被禁足的多达六、七百人之多,这便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干支纪法:
干支纪法是中国古代的记时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用于记年时,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用于记月时,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用于记日时,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用于记时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此外十二地支在夏历中还对应着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想看书来
十四
正 文
许攸官渡泄真言,孔明隆中对国纲;
周瑜火舟焚赤壁,马谡自大失街亭;
司马野心尽人知,阿斗忘蜀为洛阳。
释 义
许攸官渡泄真言
官渡之战:
许攸字子远,是三国时期的谋士。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很多割据力量,其中最强的是袁绍。曹操不仅发展生产,还积极选拔人才,更借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讨、肆意扩充实力。曹操还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袁绍仗着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强大,不甘心屈居其下。公元199年,袁绍带领十万士兵*曹操。曹操率军抵抗袁绍,两军在官渡对垒。曹操兵少,并且缺少粮食,开始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时间一长军心也开始动摇了。许攸当时在袁绍手下做谋臣,因为得不到袁绍的重视,便在此时乘夜投奔曹操。曹操听闻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上便跑出来迎接。许攸见此情景非常感动,便把袁绍将粮食藏在乌巢的秘密讲了出来。曹操连夜派兵将乌巢的粮仓焚毁。粮仓被毁,袁绍的士兵军心开始涣散。曹操趁机发动攻击,将袁绍的军队杀得大败。
孔明隆中对国纲
隆中对:
刘备字玄德,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因为参与了对黄巾军的*,刘备得到了官职。后来刘备因为参与清除曹操的事情败露,逃到了荆州投奔刘表。不久,刘表对刘备心生怀疑,便派他到新野驻军。刘备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却积极网络人才,为来日东山再起做准备。刘备听说隆中卧龙岗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非常有才能,便前去拜访他。刘备先后两次都扑了个空,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后人称这件事为“三顾茅庐”。诸葛亮见到刘备如此重视自己非常感动,便在草屋中对天下大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天下时局的实际情况,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史称“隆中对’ 。诸葛亮后来担任了刘备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语出《出师表》),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周瑜火舟焚赤壁
赤壁之战:
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周瑜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早年曾经辅佐孙策占据了东吴的土地。孙策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弟弟孙权:“作战的大事要问周瑜。” 曹操打败袁绍后,挥军南下*孙权。孙权任命周瑜为统帅带领东吴士卒抵抗曹军。周瑜见到东吴与曹操相比兵力相差悬殊,情知不能硬拼,便与手下的老将黄盖定下苦肉计。周瑜假意刁难黄盖,寻故将他打得遍体鳞伤,黄盖再传书给曹操,谎称要投降。曹操知道黄盖被周瑜责打的事情,并不怀疑。黄盖在夜晚假借投降将十多支火船驶向曹军。加上此时又刮大风,曹军的战船和军营被火船引燃,相继燃起大火。周瑜看见火起,带领吴军杀向曹军。火烧兵袭之下,曹军登时溃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北方。
马谡自大失街亭
街亭之战:
马谡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马谡年少时便素有才名,和兄长们被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的意见经常都能与丞相诸葛亮不谋而合,因而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当时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组织蜀军北上*曹魏,让马谡率军驻守交通要地街亭。马谡虽然素有谋略,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马谡拒绝了部将提出的将军队驻扎在山下的建议,在山岗上扎下营寨。结果魏军将山岗团团围困,又断去山上水源。蜀军由于缺水少食,不多时便内乱了起来,很多士卒跑下山投降了魏军。马谡见状不好,只得率领残兵突围而去。由于马谡丢失了街亭,蜀军后路被断,被迫撤军,还险些被魏军消灭。尽管诸葛亮与马谡私交甚密,也很赏识他,但因为马谡此次因为自大丢失了军事要地,只能将他斩首。
司马野心尽人知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字子上,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小军事家。三国后期,当时尽管魏国的皇帝还是由曹家人担任,但司马氏已经取代曹氏掌握了实权。司马昭接替兄长司马师成为大司马掌握权利之后,就不断的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司马昭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彻底夺取曹魏的政权。魏帝曹髦心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早晚定会被司马昭所害,便召集手下亲信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怎能再忍受下去?今天我们便去*他。”大臣们心知司马昭握有军权,都连声劝阻。曹髦年轻气盛不听劝告,带着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结果这支队伍在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兵马杀散,曹髦也被杀死。司马昭为了能让司马氏取代曹氏竭尽心力,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在他所建立的基础上,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阿斗忘蜀为洛阳
乐不思蜀:
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君主。蜀汉被魏国灭亡,刘禅投降了魏国,居家迁往洛阳。司马昭为了考验刘禅,故意在他面前演奏起蜀地的歌舞。跟随刘禅来的大臣都黯然落泪,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一次司马昭见到刘禅问他:“你是否思念蜀地?”刘禅想了想说:“我在这里很快乐,已经不想蜀地了。”刘禅手下的大臣郄正听说后,便对刘禅说:“以后若是他再问您,您便说因为父亲的坟墓在蜀地,非常想回去。只有这样说,我们才有可能回去。”刘禅听从了郄正的建议,便寻机哭着对司马昭说了同样的话。司马昭听后问刘禅说:“这恐怕是郄正教你说的吧?”刘禅听了竟惊道:“的确是郄正教我的,你怎么知道的?” 由于看到刘禅是一个很昏庸的人,司马昭将他封为安乐公。“扶不起的阿斗”被后来用来形容那些昏庸无能的人。
相关知识
《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公元225年,收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诸葛亮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后出师表》作于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句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的《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的说法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意为:读了《出师表》不被感动哭的只有不忠的人。)由于《后出师表》有一些悲观情绪,又没有被《三国志》收录,故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度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主要内容是由官员担任中正将人才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权,造成了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权。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南朝时期,中正的评议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也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了。北魏初、中期,并未实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才又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便流于形式了。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
西晋至南北朝时代简介
在经历了慷慨激昂的建安时代之后,中原大地最终为西晋所统一。晋武帝吸取曹魏的教训,将司马氏子孙封在各地为王,想借以巩固晋朝的统治,却埋下了*的种子。当晋惠帝登上帝位之时,各地的司马氏藩王们面对着昏庸的君主,没有尽心辅佐,而是借机作乱,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西晋在混乱的内战中严重的损耗了国家的实力。自汉朝便开始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此时抓住机会纷纷起兵。一时间中原大地上刀兵四起。西晋政权在苦苦维持之后,还是走向了灭亡。晋朝宗室司马炽逃到了江南,在王氏家族的协助下建立了东晋政权。依靠着长江天险,东晋沉浸在一片安乐之中。士族子弟们依托着祖辈的庇护过着只讲享乐的生活。南北方的对垒,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风俗。面对着汉族丰富的文化,北方的魏孝文帝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从大处着眼,用一道又一道政令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融合是这时代留给我们最美的余音。
十五
正 文
周处一力除三害,王恺斗富输石崇;
八王乱国争帝位,李特为民设大营;
五胡齐出中原乱,江南沃土王马享。
释 义
周处一力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西晋的大臣。周处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身高体壮,每天在家乡义兴游荡。周处动不动就拳打人,甚至还动用刀枪,百姓都很害怕他。当时义兴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时常跑下山来伤人,连猎户都拿它没有办法。当地的长桥下,潜伏着一条大蛟(一种鳄鱼)。经常从水窜出来伤人。当地百姓便周处、猛虎和大蛟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偶然从一位老者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周处听到乡亲们居然将自己与猛虎、大蛟并称三害,心中非常难过,便决心为乡亲们除掉祸害。周处先斩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去猎杀大蛟。周处与大蛟在水中缠斗,后来一同被河流冲走,三天都没有回来。周回来后看到乡亲们以为自己死了而庆祝的时候,更是决心痛改前非。后来周处成为了一名正直的官员,受到人们的称赞。
王恺斗富输石崇
石王斗富:
王恺字君夫,是西晋的外戚。当时王公贵戚奢靡成风,他们还经常进行各种争斗,比试谁更富有。这其中尤以王恺与石崇的斗富最为著名。王恺和皇帝有亲戚,本来不把石崇放在眼里。但是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非但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而且还公开抢劫,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崇便命家人用蜡烛当材火烧;王恺用紫丝在家门前的大道两旁竖起四十里屏障,石崇便用比紫丝名贵得多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王恺发现石崇比他富得多,便向晋武帝求助,从宫里搬出一株两尺多长的珊瑚树。石崇看到珊瑚树,却随手操起一颗玉如意将它打碎,然后命人从家中抬来数十株更大的珊瑚树让王恺随意挑选。最后石崇终于战胜了王恺。这种比奢斗侈的风气使西晋王朝日趋腐化,埋下了日后*的种子。
八王乱国争帝位,
八王之乱
晋惠帝名叫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将很多司马氏子弟封在各地作为藩王,想借以巩固西晋政权。晋惠帝是一个白痴,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晋武帝临死时任命了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大司马,让他执掌大权辅佐晋惠帝。见此情景,各地的藩王此时却都蠢蠢欲动。晋惠帝的贾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死了杨骏,引发了一场各地藩王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前后持续长达十六年之久,西晋政权因此大伤元气。参与这场*的藩王不只八人,但由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八王是这场*的主要参与者,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