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史通识-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砺住⑵胪跛韭韮住⒑蛹渫跛韭盹J、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八王是这场*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晋书》又将他们放到同一列传中记载,故此这场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李特为民设大营
流民大营:
李特字玄休,西晋末年的巴氐人,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建立者李雄的父亲,是成汉政权的奠基者。西晋政权的内部混战,造成了许多农民连口粮都没有,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别处去逃荒。当时人们将这种逃荒的农民成为“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天水等六郡的十几万流民逃荒到了蜀地。蜀地远离中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流民们在这里替人做工为生。但益州刺史罗尚却计划将流民们赶回关中,还要在路上设卡盘剥他们的财物。李特不但经常接济这些流民,还设立大营收容这些流民,故此很受流民的爱戴。李特派使者晋见罗尚请求缓期遣返流民。罗尚假意应允却暗中准备袭击大营,却被使者看穿。李特带领流民击退晋军,接着趁势攻占了广汉。后来李特被罗尚杀死,其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后来李雄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的侄子李寿改国号为汉,这便是五胡十六国中的“成汉”。
五胡齐出中原乱
五胡乱华:
在晋朝,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被称做胡人。汉朝以来,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造成中原大乱。百余年间中原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因为胡人主要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少数民族,故史称“五胡乱华”。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曾编撰了《十六国春秋》一书,记录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十六个政权的历史,故后世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政权的数目远大于十六个,建立者也不只是胡人。
江南沃土王马享
王马共天下:
王导字茂弘,是东晋初年的重臣。西晋灭亡之后,镇守健康的晋朝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根据晋愍帝遗诏登基即位成为晋文帝,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初踏江南之时,江南士族并不重视这位北方来的天子。但是司马睿得到了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王导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拉拢南方士族,笼络人心,招揽人才,使司马睿在南方逐渐占住了脚跟。因为这样,司马睿非常感激王导。在登基的那一天,晋元帝司马睿曾经拉着王导,要他和自己一同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后来司马睿不仅让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还让王敦总管军事。很多王氏子弟都封了很重要的官职,王氏和皇族司马氏一起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当时的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这件事。
相关知识
永嘉南渡:
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这是一个充满*与不安的时代。由于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永嘉时期充满了尖锐的民族斗争。匈奴族首领刘曜、羯族的首领石勒等人率领部众攻占晋朝土地,掠夺人口。公元310年,即永嘉四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汉人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又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将洛阳化为灰烬。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公元316年,刘曜带兵围困长安,晋愍帝出城投降。后来司马睿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晋朝政权,定都在健康(今天的南京)。健康在原来的都城洛阳的东面,故后世将永嘉难度之前的晋朝称为“西晋”,之后的称为“东晋”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是一部记载十六国(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匈奴族刘渊、羯族石勒、氐族苻坚等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总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体例不一,记述差距也较大。崔鸿将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写成一百卷《十六国春秋》,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此书历史地位很高,后来的魏收编写《魏书》,唐朝时编修《晋书》,都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十六国春秋》到北宋时已经残缺得只剩二十多卷。现存三种不同版本的《十六国春秋》:一种是明朝屠介孙、项琳编写的百卷本,托名为崔鸿,是根据《晋书》、《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实的书籍补充而成。第二种是《汉魏丛书》中保存的十六卷本,十六国各有一录、这是明朝人根据《晋书》编写的。第三种是清朝的汤球编写的《十六国春秋辑补》。这是汤球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再以各种类书中所引佚文补充而成,这是现在研究十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
十六
正 文
刘祖闻鸡起剑舞,陶侃运砖日不停;
王猛扪虱谈天下,谢安弈棋待捷声;
元宏迁都学汉俗,梁武建寺还做僧。
释 义
刘祖闻鸡起剑舞
闻鸡起舞:
祖逖字士雅,是东晋的大将。祖逖年轻时和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了公鸡的鸣叫声。祖逊把刘琨叫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听后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陶侃运砖日不停
搬砖练身:
陶侃字士行,是东晋的大司马。陶侃早年曾被调到广州担任刺史。在广州,陶侃找来百多块白砖放在书房外面。陶侃每天早上都亲自动手将白砖都搬到书房里面,傍晚的时候再将这些白砖搬出去。别人见了非常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说:“我志在收复中原失地。现在的生活很安逸,我怕以后不能担当大事,所以要让自己辛劳起来。”人们这才明白他每天搬运白砖是为了磨练自己,使自己不松懈。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陶侃都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从不遗漏任何事,不曾有片刻的清闲。陶侃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实际是在毁灭自己。” 陶侃就凭着这股劲头,勤恳的履行着自己的责职,为国家做了很多事。
王猛扪虱谈天下
扪虱谈天下:
王猛字景略,是前秦的名相。虽然幼年时家庭贫寒,但王猛靠着刻苦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学识的人。当时北方被前秦统治。在王猛二十九岁的时候,东晋名将桓温进行北伐,击败了前秦的景明帝苻健。王猛当时正在华山隐居,听到这个消息便来到桓温的大营求见。恒温见到王猛后便请他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便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扪着自己身上的虱子,一边滔滔不绝的纵谈天下大事。对于恒温提出的问题,王猛都对答如流。恒温很是佩服王猛,称赞他是江东最有才干的人。恒温由于军粮不足,最后只得退兵。临行之时,恒温请王猛随自己南下。王猛认为在讲究士族出身的东晋朝廷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便拒绝了。后来王猛出山辅佐前秦的宣昭帝苻坚,很有作为,被人称为贤相。在王猛帮助下,苻坚统一了整个北方。
谢安弈棋待捷声
弈棋待捷:
谢安字安石,号东山,是东晋的宰相。公元378年,当时北方前秦的宣昭帝苻坚率领百万军队挥师南下,准备消灭东晋。面对强敌,东晋举国震惊。谢安此时一边调动军队应对,一边使用各种办法稳定人心。谢安每天装作如往常一样游山玩水。人们看到他信心十足,紧张的情绪便逐渐平静了下来。在谢安的运筹帷幄之下,八万东晋军在淝水击溃了前秦百万之师,史称“淝水之战”。这次胜利使东晋又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之时,谢安正在下棋。听到消息他装作很平静的样子说:“敌人已经被打败了。”其实他的内心非常激动,甚至连脚上拖鞋的木齿被撞断都没有察觉到。谢安一生处处以大局为重,极有作为;却又能不恋权位,急流勇退,被后世人视为高洁的典范。后人将谢安和北方的王猛并称为良相,有“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的说法。
元宏迁都学汉俗
孝文帝改俗
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姓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的都城平阳地处偏北,很难控制北方,还经常受到骚扰,更常年发生自然灾害。孝文帝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排除困难,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阳。身为鲜卑族的孝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使用胡语和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改革礼乐刑法等。为了将改革落实下去,孝文帝带头讲汉语、穿汉服。通过他的努力,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巩固了北魏的政权。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不仅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还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也逐渐融入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梁武建寺还做僧
和尚皇帝:
梁武帝名叫萧衍,字叔达,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年轻的时候酷爱读书,常看书到身深夜,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梁武帝除了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突出,还擅长诗文。梁武帝后来开始信奉佛教,在晚年他信奉佛教达到了痴狂的境地。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全国都跟吃素,甚至连祭祀祖先都要求用蔬菜代替牛羊。梁武帝不仅大量修建寺庙,甚至还几次出家为僧,放下国政不管跑到庙里去研究佛教理论。当时有人出家可以施舍金钱给寺庙让他还俗,梁武帝当了和尚,大臣们只得筹集巨款让他还俗,反复几次下来,使得国库日渐空虚。梁武帝一心理佛,无暇管理国家,造成官吏政务松懈、将士军心涣散。以致后来河南王侯景趁机做乱,掌握了大权,将梁武帝软禁至死。
相关知识
士族与庶族:
世代公卿的世族最早出现在东汉初年。在曹魏时期实行的人才选拔方法九品中正制中,正式将家庭出身作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后来到了晋朝,家庭出身逐渐变成了九品中正制中评定人才的唯一重要的标准,加之当时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逐渐形成了一些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很高特权的豪门大族。这些豪门大族被称做“士族”。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被称作“庶族”,也称“寒门”。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由于士族长期把持政权。尤其是在晋朝,士族子弟可以凭借出身直接作官。造成士族子弟多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的生活。最后演化成士族只能依靠一些庶族出身的人来掌握军权,结果造成士族子弟在政治上逐渐没落,门阀士族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随之一落千丈。门阀士族最后在隋唐两代伴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走向了灭亡。
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天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8226;悉达多所创,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一般认为传入中国的年代始于汉朝。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4年,东汉汉明帝派遣十二名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使者带着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带回了经书和佛像。汉明帝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在建筑、造型艺术等各方面都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国佛教从西汉至清末,经历了传入、传播、兴盛和时盛时衰几个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隋朝至唐朝时代简介
伴随着南北朝的狼烟退去,隋朝建立了。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虽然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却没有为自己的事业选出一位合适的继承者。隋朝的第二位君主隋炀帝好大喜功,不仅不顾民生劳师远征,还大肆修建宫殿。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更是加剧了这种危机。在起义军凌厉的攻势下,隋朝结束它的统治。经过征战,李渊建立了唐朝。激烈的内斗过后,李世民登上了唐王朝权力的顶点,带领着唐朝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李靖统帅着铁骑终结了长期威胁中原的隐患,刘仁轨在白村江率领水军扼杀了指染华夏的野心。西域各国的国王将天可汗的称号送给了唐朝的君主,表达了自己对唐王朝的畏敬之意。世界各国的人们争先恐后来到唐朝,去感受世界文化中心的风采。一匹匹骆驼、一只只海船承载着华夏的出产,将中华文明的芬芳散布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更将大唐盛世深深的记录在了人类文明的卷章之内。
十七
正 文
炀帝凿河下扬州,李密牛角系书绳;
太原城出李渊军,玄武门变起秦王;
魏征直言谏君主,李靖阴山立奇功。
释 义
炀帝凿河下扬州
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名叫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隋文帝因为欣赏他生活俭朴、知书达理,所以在临死时将皇位传给了他。隋炀帝其实上是一个好大喜功、任意而行的人,当上皇帝后,他的本性便渐渐显现出来了。隋炀帝不但在各地营建大量的宫殿供自己享乐,后来还倾全国之力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运河修建好了之后,隋炀帝为了能和文武百官乘船前往杭州,不仅耗巨资建造了巨型龙船、征集数万民夫拉船,还让沿途各地官府负责进献食物。各地官员为了讨好隋炀帝,无不费劲心机准备,致使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尽管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漕运的运输功能更直到清末才被海运所取代,在历史上和长城齐名。但因隋炀帝没有好好利用京杭大运河,更用它下江南游玩,致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