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使用说明书-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命长度之间产生了错位。
生命脆弱是因为有生老病死:老,是机器的自然磨损;病,是半健康状态,半生存状态,或者叫做“半死亡状态”。因此,极而言之,人生是一种“无法保障的生命”,或者叫“玻璃生命”:它非常脆弱,一次禽流感就可以把人的肉体跟灵魂毁于一旦。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存经常伴随着危机和风险,这种危机和风险有时候仅仅是一些意外。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做房地产生意的亿万富翁,在5年前的中秋节深夜出车祸死了。
二、雷氏“生命偶然定律”(2)
我们说人生无常,确实,在上帝看来,人大概无殊于一只蚂蚁,或者一个易碎的玻璃杯。
3。 生命折扣理论
A.生命三段论——人的三个25年
人生这趟旅游看起来非常长,但我们来分一下,给它打一下折,看它究竟有多少。按照现在的统计数字,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75岁,我们把75岁划分成3个单元:0-25岁、26-50岁、51-75岁。现在读完研究生的年龄刚好是25岁,50岁以后就基本退休和进入人生的晚年,所以,人生最好的地方是中间这一段。这就像甘蔗,50岁之后是甘蔗的尾部一段,太硬,有很多节,还有很多泥沙,不能吃;而25岁之前是积累的时候,不够甜,现在的小孩从生下来,学走路、说话,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基本上就25岁了。这样看起来,真正甜的只有中间的25年。
B.生命三分说——做事、睡觉和休闲
我们把这最有效的25年放大:必须用1/3的时间用来睡觉,1/3的时间是8小时工作之外的,所以,多数人用来工作或者为事业奋斗的时间通常只有25年的1/3,约等于9年。
C。 生命三态说——有效、半效和无效
我们把这9年再放大分析,就会发现在任何时间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百分之百成功或者有效的:第一,我们有可能失误,甚至是完全失败;第二,我们工作时并不聚焦,做事的效率并不高。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这9年时间打个7折,等于只剩下了6年。
我们这样来计算人生,只是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单的归类法,其实更科学、更合理的分类法是三分法:短波跟长波之间有个中波,甚至可以向两端延长,有超长波、超短波;在导体跟绝缘体之间有一个半导体;在赞成票和反对票之间有一个弃权票;在红灯和绿灯之间有个黄灯;在是跟非之间有个不置可否;在好人跟坏人之间有不好不坏的人;股票有牛市、熊市,中间还有一个不牛不熊的阶段;当用电脑处理事情的时候,有三个选择:是、否、忽略……
我原来出版过一本《十分钟周易》,书中我画了一个三色的太极图。我们常见的太极图一般是一黑一白两色的,但是我认为这样不够。传统的太极图简单化了,其实它中间还应该有过渡地带,也就是说,在阴、阳之间,还有一个半阴半阳。
4。 生命失控定律
A、不知向哪里去(方向失控)
我们经常处在一种失控状态,比如当我们反思人生的时候,不知何去何从。
每个人都很忙,读完书、找工作,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最终又会去哪里。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讲过这么一段情节:“西毒”欧阳锋在黄蓉的诱骗之下逆练《九阴真经》,练得走火入魔,武功很高了,可是神智却越来越不清醒,在华山绝顶上参加第二次华山论剑的时候,终于疯掉,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这当然是一种极端状况,他执着于心中的那个“我”,反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执着于成为天下五绝之首的这个“名”,却终致疯狂,陷入了一种可悲可叹的失控状态。同样有意思的是,《射雕》里的主人公郭靖目睹欧阳锋陷入疯狂,勾引起了他自己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他想起自己为父报仇而学武功,想起师父们自小给他的教导,然而父仇报了之后,学会的武功还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最终又会去向哪里?我是谁?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郭靖,就正处于上面提到的那种失控状态中,他反思人生,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所幸他有一位很好的女朋友黄蓉和一位很好的老师洪七公,大家一起将他从这种失控的状态中拉了出来,并且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找到了一生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雷氏“生命偶然定律”(3)
为什么要谈这个例子?欧阳锋是一代武学宗师,郭靖后来是一代大侠,尽管他们只是小说中虚拟出来的角色,但是,透过金庸先生精心编织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武学宗师、一代大侠,有时也无法避免自己人生的方向失控。当不经意发生的一件事让你既有的人生轨迹发生某种错位,或者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忽然无法在现实面前站住脚,那么陷入人生的失控状态也就在所难免了。
B、被看不见的手操纵
人生常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着,这就是命运。遗传得来的相貌、智力、健康状态,后天的生长环境以及某些机遇与偶然性,种种因素互相作用,才成就了今天的你。
古人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常产生宿命感,即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是“命”、每个阶段则是“运”的话,“命”虽不可掌握,但“运”却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能把每个阶段的“运”掌握得好的话,那么命的总量就会是好的;可惜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我们人生天平的砝码至少有一半是掌握在“上帝”的手里。
每一个人“投胎”都有不一样的情况。首先是你的时代,生于乱世跟生于盛世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你的家庭,生于一个有钱人家跟生于一个贫穷人家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说“同人不同命”,或是“人比人气死人”之类的话。比如说,某个小女孩,长相丑陋,而且被父母抛弃了,那么这个小孩应该是很苦命的,没想到有善心人来领养小孩,把她带走了,给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教育环境。可见,人生很多时候被看不见的手操纵着。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很偶然的。依此类推,我们的父亲和我们的母亲,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很偶然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生命链当中的一环。如果你从自己这一代往上数5代,就会发现,你的身上带有16个人的血统,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当初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就不会有今天的你。这个命题看起来很玄,但它让我们感觉到了人生的不可控制,认识到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在我们的意志之外的。
C、无知
人生的失误,换种通俗的说法,就是人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病毒软件”。我们现在经常受到病毒的侵袭,电脑一打开就提示中毒了,随后,整个系统都崩溃了。病毒软件发作有两个原因:第一,你愿意接收它,认为它有用,很有诱惑力,为利所惑;第二,它本身带有欺骗性,带有危机,带有毒素。
现在一些青少年的吸毒和“IT吸毒”,最初也源于好奇的无知或无知的好奇。
“智者”,首先必须是“知者”,在古文里面,“知”和“智”这两个字是通假的,先“知”而后才能“智”。
上面,我们说到人生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而这里,说的则是有形的手。如果前者可以归罪于老天,而后者,只能怪你自己。
生命的偶然,其原因很复杂,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不能避免——其实,大部分重大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没有看过好的说明书,或者看过之后还照样错误操作。
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福分透支定律(1)
1。 福分透支定律
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随时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我们无法确知自己的福分总量是多少。假定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上帝都事先给了一张卡,可能是巨额奖项,也可能是中等奖项,也可能只是安慰奖,这些卡表面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都不知道这张卡里面到底有多少钱。
你拿到的这张卡,只限本人使用,不管里面有多少钱,如果这一生用不完的话,是会收回的。如果你只用了其中一半,浪费了另一半,就会有点可惜;假如本来的金额不多,而你却透支了很多,那么是会被罚款的。我有个朋友,每次晋升之前都会出一次车祸,这很可能只是偶然,但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每次提拔都像是一种“透支”,是一种无形的“罚款”。再比如,在一些子女众多的家庭,如果当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那么其他的孩子里面很可能就会有一两个不好的,这也是一个均衡原则:一家的福分只有那么多,有一个孩子太厉害,其他人很可能就会被扣分。我把这种情况比喻成生命的“透支”和“罚款”。比如,有位很出名的歌星,她的妹妹就是个哑巴;某位非常伟大的政治人物,他没有后代。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大概可以说是福分的一种平衡效应。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其实是来源于两种角度:观察角度和理论角度。
从观察角度来说,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在某些方面特别得意,却在另一些方面特别失意;或者说,一个家庭里面有很多家庭成员或几兄弟,其中一人可能非常成功、非常顺意,而家族中可能就有其他成员非常失意,付出了很多“负数”的代价,这些代价和那个得到很多“正数”的成员所获得的成就相抵,由此得到了一个和平均水平相似的结果。
如果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则主要来源于佛教的一种说法。佛教说“惜福”,就是要普众爱惜自己的福分。这和爱惜粮食是一个道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指的是每一颗粮食都得来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每一粒米、每一颗饭,这是很多成功人士都在坚持的一种美德。
在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霍英东先生。他的午餐通常非常简单——和大家一起吃盒饭,甚至当有客人时,也是如此。他的秘书常常还会特别交代客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吃多少就装多少。”这是因为霍英东先生认为,如果装太多却吃不完而留下剩饭,是极其浪费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再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其中有钱人家住在高处,贫穷人家住得比较低矮。这户穷人很善良,他们信佛;而住在高处的富人不懂得惜福,每天都会把吃剩的饭倒进水沟,直接冲走。这些剩饭流经住在低处的穷人家,他们觉得很可惜——虽然他们并没有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但觉得富人家这么浪费东西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每次都把这些剩饭捞起来,洗干净、晒干了,一箩筐一箩筐地存起来。
过了几年,这个地方发生了大饥荒,人们山穷水尽,甚至到了人吃树皮甚至是人食人、易子相食的地步。那户有钱人家此时已经沦为乞丐,而贫穷人家却因为惜福,储存下不少东西,反而可以施舍乡亲。因为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最先得到施舍的就是原来住在高处的那户富人家。富人得到施舍救济之后,当然感恩戴德。穷人告诉富人:“其实我只是把你当年倒进水沟里、顺水流过我家的米饭重新还给你而已。这件好事应该还是你做的,因为这几年从你家的水沟里流出来的这么多米饭,已经救了很多人。”惜福,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它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人的福分是有一定的总量的。
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现实生活,也会发觉一些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一些人,官当得很大,但他可能有极大的缺憾——或者生下来的孩子身有残疾,或者是家庭极其不幸,或者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却要面对“狮子吼”。官员是这样,企业家也是这样。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研究佛学的人都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出于平衡的需要。假如你的总福分是100分,如果你在财富方面一下子占去了50分,那么可能在情感或其他人生乐趣方面所能享受的分数就少一点;反过来,如果你非常爱惜你的福分,在每个方面都战战兢兢的,任何时候都谨记某一方面的福分必定会带来另一方面的副作用,那么,也许福分就会分布得比较均衡一些、受用得比较克制一些。确实,福分具有两面性,它像一把双刃剑,当你不心疼它的时候,它可能就会报复你。
2。 人生错误的剪刀差效应
剪刀差是什么呢?只是一种数学模式。打个比方说,你曾经犯了一个错误,相当于在剪刀的一端打开了一寸,那么在剪刀的另外一端等距的地方,会出现一种放大效应。假设这把剪刀很长,你当年犯下的一寸的错误,在很多年以后就有可能造成三尺的后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当你在关键时刻、在十字路口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那么你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比方说在文革时期,很多人可能是出于无知或出于政治投机的需要,做了一点坏事,那么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必须为这点坏事付出代价。再打个比方,有个人本来应该活得很好,但因为某一次不小心而感染了艾滋病,那此后还能再幸福地生活吗?
总之,人生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忽略的,但是有些事情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有些错误的后续影响非常大,我们尤其要注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生命墨菲定律(1)
1。 题解墨菲定律
A、阶段大错位:有牙没豆、有豆没牙
我们的思路经常会被一些固有的东西所牵制。事情永远不会减少,只会增加。比如,你计划用28天来完成一项工作,结果发现需要做32天才能完成。我们在按计划工作的同时,会不断有很多意外的事情加进来。所以,如果老想着等明天再去享受的话,你会发觉有一个错误——当你有牙的时候,没有豆子可吃;当你精力很好,可以到处去玩的时候,你却没有钱;当你有钱和充分的时间了,却有很多事情你已经办不了了,很多地方你已经去不了了,很多乐趣你再也没有那样的心情、没有那么年轻的心态去感受它了。
所以人生是错位的,“有牙的时候没有豆,有豆的时候没有牙”。所以“现实原则”就是“当下便是”,你该做的事情,该享受的东西,就应该去做、去享受,过好每一天,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错过的。趁着现在有牙的时候多吃一点豆,免得等牙都掉光的时候,看着别人吃豆,发一些没有用的牢骚和感慨。李商隐有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很可能在你自觉很好的时候,黄昏已经到了,所以古人都说,“春宵一刻值千金”,人生春天,每一分钟都是花钱也买不来的。但是,这句话似乎经常只有老年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到。
常常有人批判享乐主义的观点。我倒觉得这是对的,关键是当你享乐时,万勿影响别人享乐,而且最好能够让其他人也跟着你一起快乐。
B、宝贵经验失效论
所谓“经验”,就是人所经历过和验证过的。从理论上说,人生经验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人生经验在传袭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比方说一个人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但是当他把自己的经验教训说给儿子听时,会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