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写给员工的危险书:员工危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跟失业者相比,在业者过得也未必自在。我的一个在投资公司任副总裁的朋友已经三年没休过假了,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甚至董事会建议他休假时他也婉言谢绝。大家都赞扬他高风亮节、敬业忠诚,然而,私下里他对我诉苦道:“哪里是我高风亮节呀,我是怕这一休,会连职位都被休掉了。”他所在的公司连他一共六位副总裁,缺了谁都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因此,谁都不知道哪一天会被裁掉。
只要有一个被解雇的威胁悬在头上,坐在哪个职位上都不敢大意。一个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裁每次提到自己如何“勤政爱民”时,总要补上一句:“不然我怕我被解雇。”虽然以他的年龄和资历,这个危机发生在他身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的确还是存在的。
是啊,今天你还是老板跟前的“红人”,明天就有可能加入到求职大军的行列中去了。
任何人都会面临职业危机,即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也有被别人取代的可能。或许从整体而言,某一行业是朝阳产业,但大多数从业者都知道,任何行业都会有被淘汰者。因此,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坐过公交车或地铁的人都知道:你离开座位后后,马上就会有人坐到你坐过的位置上。其实,你在公司里的地位就像公交或地铁里的座位一样,只要你一离开,立刻就会有人补充上来。公交地铁的座位对你并不重要,但你的工作却关乎你的温饱与发展。
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我们欣喜不已,但与此同时,有一种危机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处在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但是,科技的高度发达却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所以,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这就意味着许多人无法通过就业的形式来获取生活必需的报酬。失业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压力。
然而,总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手中握着各类文凭和证书,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能够安安稳稳地吃上一辈子安生饭。但是,并没有很多员工能够意识到,文凭、证书也许可以为你敲开职场的大门,求得一份工作,却并不能保证你不会被解雇。
还记得前些年“网络泡沫”破灭时的情景吗?
前几年,由于各种媒体盲目爆炒网络经济,一大批热血青年认定,只要投身于IT业就能成为富翁,于是,为了七八千甚至上万元的月薪,他们便一拥而上。是的,在这个浪潮中,有很多人淘到了金子,但真正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经济实质的人并不多,能够意识到网络经济危机并全身而退的只有极少数。直到今天,人们一谈到网络经济,一听到某人从事IT业还会非常羡慕,却对IT业裁员成风、上市公司股票暴跌、一些大型网站被迫关张等预示危机的现象熟视无睹。在经历了那一场风暴后,今天的IT产业变得成熟、理智了,但却有许多人为此而付出了代价,尤其那些盲目跟风的职员们,一场行业的“洗牌”使他们进退失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危机离你没多远(2)
事实上,这种危机存在于每一个行业,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到危机的存在,他们为眼前的好光景所陶醉,工作中不求上进,以为抢占了先机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身处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到职场危机,无论你处于什么职位。那么,什么是“职场危机”呢?
简单来说,当为能不能获得一份工作而操心时,我们就遭遇了职业危机;当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成就感,不知何去何从时,我们就处于职业危机中。
很多时候,员工自身危机意识的缺乏,是导致其被裁掉的关键原因。那么,在职场中,员工职业危机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职业危机意识缺乏的明显表现之一,就是办事拖拉、效率低下。
有些员工在上司把工作交待下去很久,到了预定时间还总是没有办法完成,而且总是一拖再拖。有为数不少的员工喜欢把工作拖到最后时刻再做,于是,由于赶工而使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有些员工缺乏时间观念,工作时总是延迟或半途而废,而且老是开会迟到或错过重要会议。如果要他们购买东西或收集信息,他们通常需要被提醒多次,结果还会出错和收集到一些失去了时效性的“废料”。
“等一会儿,我正忙着呢!”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其实,有些员工在说这些话时,手头上正干着无关紧要的事情,如电话聊天、上网娱乐、打游戏。有些员工让“办事拖拉”这种惰性成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了。因此,他们总是明日复明日,结果一拖再拖,一事无成。
一个资历浅但有效率的员工,往往会比一个资历深但拖延成性的员工更容易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倚重。办事拖拉不是无伤大雅的坏习惯,而是足以让我们抱负落空、幸福遭受破坏甚至浪费掉你青春的敌人。自然,因此而丢掉饭碗也并非什么怪事了。
职业危机意识缺乏的另一种表现是没有职业精神。
这样的员工不知道每天上班下班为了什么,工作时常常感到茫然,没有激情和热情,上班时无精打采,下班后却生龙活虎。工作对他来说是炼狱,周末对他们来说相当于从漫长的五天“牢狱生活”中“胜利大逃亡”。
由于对工作投入的热忱程度非常低,没把心思放到工作上去,这类员工事事都感觉到棘手、头痛,从而精力衰退、情绪低落。有的员工在被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时,感觉自己就像是用双手去推一堵坚固的城墙,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似乎比登天还难。
有些员工对工作失去热情,根本原因还是他们认为自己付出太多而拿的薪水却太少,不值得。于是他们便陷入了被动地接受工作的困境之中,当被迫地接受任务时,情绪自然难以高涨起来。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感到身体倦怠也可以理解,但有的员工会持续地陷在这种状态里。白天上班时,他对工作提不起半点儿劲头,只想着早点儿下班回家休息;下班钟点一到,精神头儿立刻就上来了。对于这样的员工,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你会雇用他吗?
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是缺乏职业危机意识的第三个表现。
有些员工把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分得清清楚楚,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副例行公事的态度,觉得一分报酬一分付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些员工认为,在一个崇尚等价交换的社会里,自己给公司提供智力和体力,公司给自己发工资,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有的员工日益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这不仅给公司和老板造成了损失,也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责任心。这类员工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是:“公司和老板能为我做点什么?”“我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得到的好处最多呢?”“我付出的辛苦对得起我的工资就行了,对吧?”他们会认为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分配的任务,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
有些员工自认为在工作中已经投入了很多,可是还没能马上获得回报,于是心有不甘,心想既然不能升职,又不能加薪水,还不如忙里“偷”闲,反正这样做也不会被扣工资或被开除。于是,他便拖延怠工,以免把工作提前完成了会再揽上新的任务。
。 想看书来
危机离你没多远(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企业管理制度的日渐完善以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斤斤计较型员工会逐渐遭到淘汰。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遇到危机,即使皇帝都有被别人取代的可能。恐龙够强大了,但结果如何呢?或许,对于一个整体而言,该行业是朝阳产业,但大多数从业者都知道,任何行业都会有被淘汰者,谁都难保自己不是其中一个。因此,必须确立危机意识,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被危机击倒的唯一方法是,学会把危机变成转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比尔·盖茨为什么不退休(1)
2006年3月10日,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晓,微软的比尔·盖茨连续第12年成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净资产由2005年的465亿美元增至500亿美元。自从1995年,比尔·盖茨就成为了世界首富,从此一直霸占着世界第一富豪的宝座。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另外一项统计,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一个人的财富要比全世界最贫穷的50%人口的财富总额还要多。曾经有人计算过,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可以买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飞机,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比尔·盖茨这么有钱了,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工作呢?他怎么就不想退休呢?凭他目前拥有的财产净值,即使他和他的太太、孩子们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也要500年才能用完他的钱啊,这还没有计算上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
曾拍出《辛德勒名单》、《大白鲨》、《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叫好又叫座、并为自己带来奥斯卡最佳导演称号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被《福布斯》杂志公布为世界娱乐圈中的首富,他的财产净值大约为10亿美元。虽然这远远比不上比尔·盖茨,不过也足以让他的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但据说他又准备开拍影片了。为什么锦衣玉食都无忧虑的他,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在度过了自己63岁生日后不久,美国Via公司董事长萨姆·莱德斯通便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退休、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做了很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着Via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天呐,他是从哪里获得了这么大的工作热情呢?
类似于比尔·盖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萨姆·莱德斯通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都自动自发地提前来到自己的办公室,而且如果你有机会跟他们共事,你会发现,他们比很多人都更勤奋卖力,在工作上都更富有激情,甚至比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时间要长得多。当他们身旁的员工们有时候因为长时间工作而感到精疲力竭时,他们还沉浸于工作之中,虽然他们也是脸有倦意。那么,他们为何还要这样做?是因为钱吗?
大多数有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并不明白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拥有一份工作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很多人都会说,这意味着我们有饭碗了。工作被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源自人性深处的一种渴望。
那么,比尔·盖茨们坐拥亿万、富可敌国、衣食无忧了,为什么还要工作,怎么没有一个人愿意退休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萨姆·莱德斯通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
是的,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热情,使他们热衷于他们所做的事业,而非单纯地为了名和利,甚至当他们可以控制生活的时速时,他们的脚还是不会离开油门。
比尔·盖茨们热爱工作,不想退休,总结起来,有两大原因:一是不断地实现自我,二是时刻居安思危。
工作对我们来说,就是实现自我的主要途径。每一个伟大人物,在取得辉煌成就后,依然和原来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仍旧拥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
对于绝大多数成功者来说,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薪水,而是为了实现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拥有的金钱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再诱人了。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最高,动力最强。当一个人做他适宜且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他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不断自我创造和发展,他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有自我实现驱动的人,往往会把工作当做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使个人价值得到确证和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他将体会到满足感如同植物发芽般迅速膨胀。
比尔·盖茨为什么不退休(2)
继2004年以105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荣登胡润中国富豪榜榜首后,2006年,国美老总黄光裕又以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夺得了《福布斯》杂志制作的中国富豪榜首富宝座。
有了钱的富豪,往往很容易改变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很容易迷醉于灯光闪亮的舞台或是纵情享乐。但是,黄光裕依然不改每天沉迷于企业事务中的状态,仍旧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做企业,是个可以调动他身体内的所有潜能的无边界的事业,可以给他无限的欢乐。做中国第一大卖场,做最大的地产商,已经包容不下他的雄心。他还要依托资本市场,构建黄光裕的商业帝国,他还要做最大的金融寡头。他沉浸在满溢的精神亢奋与无限的欢乐充实之中。正是凭借这样一股冲劲,他见什么学什么,使得国美能够在传统行业,凭借占领资本市场这个高端,建立起每天一个新景象的商业帝国。
试想,如果黄光裕不是痴迷于做最强大的公司,他很有可能在积累一定的财富以后,就去花天酒地,或移民去做寓公,或者周游世界潇洒,或登山、攀冰、滑翔、航海了,他就不会再保持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热情,不再那么虚心地去学习资本运作等原本陌生的领域,那么我们也就见不到国美和鹏润的崛起了,也就更享受不到大卖场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福利了。
许多富豪,依然粗茶淡饭,整天梦牵魂绕的就是做事情。普通人往往朝九晚五,两天周末。而比尔·盖茨们、黄光裕们却没有这样自在。飞机才是他们休息的地方,太多的头绪需要梳理,太多的决断需要拍板,太多的人性需要琢磨,太多的新领域需要开拓,太多的未知数需要解答,那份痴迷与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得到的。
你难道从未感觉到满足感所带来的狂喜吗?你难道还没找到目标,没有获取成长的力量吗?你难道还没有推动力,没有坚定生命的动力吗?那你就还没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要知道,对于人生的真正意义的追求,能够使我们热血沸腾,使我们的灵魂燃亮。这种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维持生计,它在更高层次上与我们身边的社会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满足我们精神上的最终需求。
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工作的真心热爱。
我们谈的不是瞬间的热情(这种偶尔的热情每个人都体验过),而是可以驱动一个人取得不凡成就的持久热情。相比那些被薪水所驱动的人而言,为满足“自我实现”这一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