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年巨变--辛亥百年祭-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序
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肃然起敬;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100年前,清帝国惨淡经营,中国大地上笼罩着一片黑色和悲观。一些人怀揣着救亡图强的梦想,一些人斥之以“乱党”,更有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以革命为名攫取私利。有人说,新生政权就像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一层皮,微不足道;也有人说,那时侯无政府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到处弥漫着暗杀与恐怖;更有人说,它仅仅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却诞生出了众多“皇帝”,带来了无尽的混乱……

  一个时代千种面孔,任由后来者说。的确,与以后的时代相比,它稍显暗淡;从以后的成功来看,它太过遥远。更因为其继承者的腐朽反动,成为黑暗的代名词,以至于我们对那段历史有太多的误解。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本书,来记述那段历史。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未必就能看清历史的真相。我不想去论证什么,更不想试图表达某种历史观,甚至也不知道这算什么,只希望以史料为依据,更为鲜活地、更加简单地向我的朋友们讲述那些历史事件。

  有那么一个时代,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曾经那么想过,曾经那么做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迷茫中的摸索(一)一役定国运
1、一役定国运

  早在20年前,李鸿章就曾经说过,西方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很近,时刻窥视我们,“为中国永久大患”。他一手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并十分明确地提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时至今日,我们恐怕也不由地佩服李鸿章当时的战略远见。

  消极谋战

  当这场战争真正降临时,他却选择了回避。或许,他过分自信自己能如战国苏秦、张仪之辈游刃于列强之间连横合纵;或许,作为实际的统帅,他深知北洋海军的真正实力与这个国家的体制困惑;抑或许是他想为自己所效忠的赢弱大清国再争取一点和平发展时间。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总之,他对这场战争并不积极,站在了“主战派”光绪皇帝的对立面。今天,我们已无从知晓李鸿章当时的真实想法与苦衷,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寻找一点端倪:他力图避免战争,但战争无可避免;他力图避免败局,但败局早有定数。

  面对深陷异国危地的孤军统帅叶志超增兵请求,李鸿章一面令其坚忍约束、静守勿动,一面积极与约见各国驻华公使,期待化干戈为玉帛。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都一直致力于“谋和”,一度恳请英国派兵前往横滨给日本施压,又寄希望于一直将远东地区作为势力范围的沙俄,同时还请出德、法和美国,期望诸国出面调停。

  与此同时,日本的外交公关同样也在进行,也可以说,各国正在利用这场战争缔结在华利益同盟。日本政府向英国承诺,保证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不受影响,英国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美国为能够实现战后“利益均沾”,给日本提供大量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协助其运送军用物资,甚至同意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以瞒天过海,欺骗北洋海军。

  虽不能说举国浑噩,但是帝国就像一艘缓慢、笨重的巨轮,没有人能改变它的轨迹。应该说,直到兵困牙山,帝国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准备。其实,种种证据表明,他们只是不愿意接受战争即将爆发的现实而已。不过,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相信,都无法阻挡战争的来临,也无法阻挡战争的惨败。

  溃败如山倒

  这是一场事实上从日本“明治维新”即已经开始的战争,但直到爆发的前一天,李鸿章才仓促电令牙山驻军“速备战守”。不过为时已晚,败局更是无可挽回。

  7月25日凌晨,丰岛西北海面,一场大战悄然而至。刚刚完成护航任务,从牙山返回旅顺的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号、炮舰“广乙”号遭到日本联合舰队三艘巡洋舰的突然袭击。同日,日本陆军偷袭驻守牙山的清军。战争全面爆发。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不过,此时此刻,清廷仍然没有丢弃停战的幻想,“调停”与“缔结”仍在进行。在李鸿章看来,战争唯坚船利炮不可胜,而他的朝廷和海军不堪一战。因为自1886年北洋海军自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置任何舰只,1891年后,又停止购买枪支弹药。

  一味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无疑是取祸之道,为兵家大忌。平壤战役中,“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既定方针,致使清政府错失挫败敌人战略企图的最佳机遇。只要组织有效,“以打促和”,实现全面停战尚有可能。黄海战役,为求保存实力,不战先避,又将制海权拱手资敌。战火很快烧到帝国境内,威海战役中,李鸿章更是命令北洋水师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坐视日军登陆,又一次错过战机,以至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旅顺的苦难

  日本陆军在辽东战场也只是遇到了部分爱国将领组织的零星抵抗。帝国的溃败,让数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直接至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日军进入旅顺,如“杀人机器”,开始血洗全城,历时三天三夜。

  一本由当时目击者英国船员詹姆斯&;#8226;艾伦的*译著改编而成的《旅顺落难记》,再现了当时的境况: “只见那池塘岸边,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逃难人逼向池塘里去,弄得逃难人群挤满了一池。只见在水里攒头搅动,忽沉忽没,那日本人远的放洋枪打,近的拿洋枪上的刀来刺。那水里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做一团。池塘里的水搅得通红一片。只见日本兵在岸上欢笑狂喊,快活地了不得,似乎把残杀当作乐的事……”

  “一路走来,无非是死尸垫地。经过一处,看见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人,把辫子打了一个结,他们便慢慢的当作枪靶子打。有时斩下一只手,有时割下一只耳,有时剁下一只脚,有时砍下一个头,好像惨杀一个,他便快活一分。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少,竟没有饶过一个。”

  旅顺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旅顺城侥幸逃过这场灾难的中国人只有36人,是日军指定用以掩埋尸体的人,他们每人都戴着一顶大白帽,上面用日语写着“此人不可杀”的标记。

  注定的败局

  这场战争直到第二年才得以结束,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以至于50年后,国人还因此蒙受苦难。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和争议近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发现这场必然的失败,也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尽管高层并未组织有效的抵抗,但是这场战争持续下来,日军国力不支、渐趋疲惫之态于日俱增。《泰晤士报》曾指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或许是源于既得利益者们害怕失利的恐惧之心,亦或许是基于偏安于一隅*享乐的历史传统,总之,这个体制加剧了帝国的溃败。帝国事实上的掌权者慈禧太后并不想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她要和平地过她的六十大寿。朝廷准备议和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上下几乎一致反对,尤其军界均以看出日军已成强弩之末,认为“持久战”是日本的命门。已年逾花甲的老将军、“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的钦差大臣刘坤一,数次上奏朝廷反对议和。他指出,“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日军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他认为赔款、割地,是在京城沦陷后才可以考虑的下下策。他无不担忧地指出,“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

  直到40多年后,日寇再度侵袭我中华时,毛泽东才将这一抗日思想写成名闻天下的《论持久战》一文,指导了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奈何彼时,日本国力已非今日可小觑。

  自李鸿章带领议和代表团一行到达日本马关后,群情激愤,反对议和的上奏从未停止过。仅仅2个多月时间,各地官员上奏150多次,2600多人次参加。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等官员均联名上书。一些官员甚至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公车上书”运动,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00多人次,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康有为、梁舫热艘残闯?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酝酿18行省举子到“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历史似乎要以最残酷的方式来推动这个古老的帝国觉醒。一切试图阻挡失败和耻辱的努力都是徒劳。4月,李鸿章与他的同学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

  无尽的阴霾

  甲午一役,对这个古老帝国的影响如振聋发聩,亦如摧枯拉朽。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据有关史料,实际赔款亿多两白银,战利品合银价值也有近1亿两,日本瞬间成为暴发户,轻松地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借此完成了金本位改革,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彻底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同时,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狼子野心,也造就了下一步计划的战略跳板。

  中国的国际地位则由此一落千丈,国势颓微。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更要命的是,经此惨败,三十年的中兴道路彻底被打断,朝野上下信心丧失殆尽。从此,衰败的速度再也跟不上历史的快步,改变的速度再也无法跟上游戏规则的变数。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无奈,成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是一场极其不对称的战争,是一场十足的豪赌。尽管日本为此准备了数年,但双方的底牌显而易见。世界排名第八的海军对排名远在十五位之后的海军;一个通过改革逐步走向富强的大国与改革后社会矛盾尖锐、军强民疲、畸形发展的小岛;虽然同是被殖民命运,但至少在不几年前,一个在西南大败法军,在西北重挫沙俄,而另一个却在朝鲜搞政变阴谋被对方挫败。然而,历史似乎更青睐这个赌徒。或许,历史是没有耐心等待这种漫长的演进,临时改变了规则。

  当然,历史是不存在假设的。残酷的偶然中也带有可恨的必然——这个庞大帝国的体制之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早在此战十年前就跟李鸿章建言过。然而,举国之大,惯性使然,又有谁能改变得了?李鸿章、光绪皇帝,抑或是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恐怕都无能为力。但是,有一点足以证明这个体制多么令人唾弃,当日本皇室在为这场战争每年都节衣缩食捐军费时,慈禧太后却把军费挪用去修建她那奢侈的颐和园去了。

  也并不是当时的有识之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历史还未翻过这一页。这个国家从来都是这样,似乎不到最后关头,纵有九头牛也无法改变它已有的轨迹。只有期待暴风雨来得更猛力些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迷茫中的摸索(二)探寻新的出路
2、探寻新的出路

  1894年10月,那个乞见李鸿章失败的青年来到了檀香山,经过一个多月筹备,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组织——兴中会,目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猛的一看,这个目标和前朝太祖朱元璋的口号多么相似啊,是的,它前半部分不仅出自那里,而且用意也本质相同,就是赶走满人,恢复汉人的江山。不过,它却又有一个崭新的政治内涵“创立合众政府”,仅此一点,足以让它与中国历史上历次的起义组织、团体不同。

  很多人惊讶于仅仅4、5个月的时间,这个医生的转变如此巨大。从改良到反清,从依托朝廷改革到创立合众政府,史家有众多的怀疑和推测。笔者认为也许没有任何一种说法能够确切地表达他当时思想的矛盾与混乱,应该说此时他只有目标是清晰的,那就是强国济世,至于如何实现却毫无头绪。事实上,人们总是如此,走一步看一步,走前琢磨不定,一旦走上了某些路,就再也无法回头。革命即是如此。这种思想的矛盾和混乱在以后也有诸多表现,比如当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他却想着要去修万里铁路,当然这是后话了。

  有学者考证,檀香山兴中会最早一批会员职业,商界13人,公务员3人,银行家、农业家、报界各1人,工人5人,已然不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阶层。然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人为华侨,使得这个已然具备了近代政党的雏形的兴中会,尚难在日后成为国内斗争的领导核心。但是,不管它作用如何,也是国民党最早的前身了。

  几个月后,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旋即失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列为头号通缉犯。

  1895年6月,数万里外的英国,一个叫Thomas Henry Huxley(赫胥黎)的英国科学家逝世。但是,他没有想到,其时,由他在牛津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书《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被译成中文《天演论》,并正在改变着古老的中国,改变着这个时代。

  《天演论》正式成书于甲午战争失败前夕。尽管直到1898年才得以正式出版,但是,物竞天择的思想早已在思想界传开。一经问世,便风靡全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甚至被一些学校作为学生的读物和教材。有人将其作为儿女的名字,有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可以说《天演论》加剧了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思想启蒙,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也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战争也并未根本改变中日关系,相反,一大批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