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主席亲自审阅的经典之作:朱元璋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浙江衢县)。元璋局面小,兵力也不强,处境呢,真是四面受敌。
  幸亏这时元兵正用全力和小明王作战。前一年十二月元将答失八都鲁大败刘福通于太康,进围亳州,小明王奔安丰(今安徽寿县)。察罕帖木儿和红军转战河南,一时顾不到南面,而且也看作是小股力量,等手空了再说。红军势力暂时消沉,张士诚又猖獗起来了,徐寿辉在湘汉流域也大力活动。元兵两面挨打,竟照顾不过来。龙凤二年秋天,也就是朱元璋占应天以后,红军休息过来了。兵力经过补充,整个战略决定,分兵出击:一路破武关(在今陕西商县东),陷商州(今陕西商县),进攻关中(今陕西省);一路侵占了山东北部。第二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一路趋晋冀(今山西河北),一路攻关中,一路由山东北犯。第一路军又分两路,一出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一出沁州(今山西沁县),过太行山,破辽、潞(今山西辽县、长治县),陷冀宁(今山西太原),攻保定(今河北保定),下完州(今河北完县),掠大同、兴和(今山西大同、内蒙古张北县)塞外部落,攻下上都(今察哈尔多伦县东南),转掠辽阳(今辽宁辽阳),直到高丽。从西北折回到东北,兜了一个大圈子。第二路军陷凤翔(今陕西凤翔),兴元(今陕西南郑),南进四川;别部又陷宁夏,掠灵武(今宁夏灵武)诸边地。第三路军尽占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北取蓟州(今河北蓟县),犯漷州(今北京通县南四十五里),略柳林(今北京通县南,故漷县西),逼大都(今北京)。福通自己统军占山东西南角和河南北部,出没河南北。龙凤四年五月,攻下汴梁(今河南开封),建作都城,接小明王来定都。红军所到的地方,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元朝地方官吏吓破了胆,一听有红军来攻,忙回头就跑。当时有童谣形容道:

三 大元帅、大丞相(3)
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五六年间,红军长驱深人,来回地绕弯子,元朝军队使尽方法抵抗和进攻,大敌当前,顾不到这个新起来的小头目,便宜了朱元璋。在这期间,他逐渐巩固地盘,扩充实力,逐渐消灭群雄,开辟疆土。而且。更有利的是地理位置,他和元朝大军中间,恰好隔着三个政权,东边是张士诚,北面是小明王,西边是徐寿辉,这三个大卫星保护着,使他无从受到元军的主力攻击。等到小明王军力已被元朝消灭的时候,两败俱伤,元朝的军力也被久战削弱了。朱元璋呢,相反的已经广土众民,成为最强大的有组织有训练有经验的实力,可以和元军打硬仗,比一比高下了。
  在这斗形地带所受到的军事威胁,东边镇江如落在张士诚手里,可以直捣应天,刨根挖窝;南边宁国如给徐寿辉(真逸)占了,背上插一把尖刀,也不得安稳。要确保应天,就非取得这两个据点不可。元璋在应天才安顿停当,即派徐达统兵攻下镇江,分兵占领金坛、丹阳等县,向东线伸出一个触须。到六月又派邓愈攻下广德路,堵住后门。在出兵时,元璋自己留守老家,怕诸将还是过去那一套,杀人放火,奸淫抢劫,和人民作对,失尽了民心。和徐达说通了,故意找出徐达错处,绑了请王命牌要杀,李善长和一群幕僚再三求情,说好说歹,才放了绑,当面分付,这次出兵,取下城子,不烧房子,不抢东西,不杀百姓,才准将功折罪,徐达叩谢了。破镇江时,百姓安安静静,照常做事作买卖。别的城子听说朱元璋的军队不杀人,军纪比鞑子好,放了心,不肯拚命抵抗。这名气传遍了,元璋军事上的成功有了保障,地盘跟着一天天扩大,力量也跟着一天天膨胀了。接着分遣诸将攻克长兴、常州,亲自攻下宁国,又先后占领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在龙凤三年(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这一年中,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数取下,作为向外进攻的前哨基地。在战略上,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划一条直线,构成防线,堵住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在宁国徽州屯聚大兵,安排进入浙东;西线和天完(徐寿辉国号)接境,以守为攻;北面是友军,不必操心。看准了周围情况,先伸出南面的钳子,吞并和本部完全隔绝,孤立无援的浙东元军。形势已经和一年前大大不同了。
  元璋明白读书的好处,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事说不出道理,以此,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明白读书人能讲道理,替人出主意,很可怕;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出力作事。这种办法叫作“养士”,养什么似乎不大好听,不过只要养之养之,被养的也就不大在乎了。养士是件好事,而且,你不养,跑到敌人那儿或者被别人养去了,却会坏事。为了这个,他禁止部下将官和儒士交结,不许别人养士,却自己来包办,养所有肯被养的士。并且,还有一个大好处,士多半在地方上有名气,老百姓怕他也服他,把士养了,老百姓也就大部分跟过来了。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因之,每逢新占领一个地方,必定访求这地方的读书人,软硬都来,罗致在幕府里作秘书,作顾问,作参谋。徽州的老儒朱升,告诉元璋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元璋后来的事业极有影响。
  从渡江以后,还是遭遇到粮食的困难。几年来到处战乱,农村壮丁大部分从军去了,土地上的劳动力大大缺乏,加上战争蹂躏,粮食收成减少。各处军队的给养,形式上张贴大榜,招安乡村百姓缴纳粮草,叫作寨粮,其实还不是等于抢劫。生产减少,消费量相对增加,百姓饿死多,军队更加吃不饱。扬州的青衣军甚至拿人作粮食。在行军的时候,出征军士概不支粮,按照元璋军令:“凡入敌境,听从捎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如此则人人奋勇向前,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捎粮说雅一点是征粮,老实一点呢?抢粮。检刮这一词的来源,是同时候苗军创的。苗军打仗,靠检刮供给,检刮的意思是抄掠,不过比较上分量还重一点,重到刮干净不留一点儿的地步。这种办法,不打长远算盘的时候,倒也方便。局面一开展,计算一下,政权的巩固靠老百姓服从,要粮要税都出在老百姓身上,全刮干了,下次向谁要?而且,把老百姓逼到无路可走,他们也会反抗,不是自找麻烦吗?常遇春和胡大海都打报告,以为寨粮这办法要不得。元璋想了又想,要立下一份好基业得另想办法:与其向老百姓抢,不如自己来生产。古书上有过屯田的例子,龙凤四年(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需;又分派诸将在各处开荒垦地,立下规矩,用生产量的多少来决定赏罚。且耕且战,几年工夫就成绩显著,仓库都满了,军食也够了。才明令禁止征收寨粮,人民负担减轻,足食足兵,两方面全顾到。这年十一月又立管领民兵万户府,抽点民间壮丁,编制作民兵,农时则耕,闲时练习战斗,作为维持地方安宁的力量,抽出正规军专门进攻作战。这样,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而为一,不但加强了战斗力,也同样加强了生产力。这一番作为,说明了为什么当时群雄都先后失败,惟独这个新起的小头目所以成功的原因。

三 大元帅、大丞相(4)
外围的威胁解除,内部的生产有了办法之后,元璋的眼光立刻转移到浙东、西的谷仓。步骤上先取皖南诸县,巩固后方基础,再由徽州进取建德路,改为严州府,先头部队东达浦江,构成侧面包围婺州的形势。十二月元璋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军旗上挂着金牌,刻着“奉天都统中华”字样。攻下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于省门建二大黄旗,上面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两傍立两个木牌,写着:“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作“于南城上竖立大旗,上写‘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统天’。”大宋作大统。大统无意义,显然是后来窜改的。婺州是两百多年来的理学中心,号为小邹鲁,经过多年战乱,学校关门,儒生四散,没有人讲究这一套不急之务。元璋一进城,立刻聘请当地著名学者十三人替他分别讲解经书历史,建立郡学,请学者当五经师和学正训导,内中最著名的是宋濂。他开始和儒学接触了,受宋儒的影响了。这一政治上的作为,固然是收拾人心——尤其是读书人——的最好方法。同时,一个红军头目,宣传明王出世的明教徒,却请人讲孔孟的经典,在思想上已经开始转变了,虽然作的是小明王的官,喊的是复宋的口号《明太祖实录卷六》。。
  婺州攻克以后,分兵取浙东诸地。龙凤五年(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五月,小明王升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国初事迹,俞本纪事录。。八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陷汴梁,刘福通奉小明王退保安丰。元璋的浙东驻军先后占领诸暨和衢州、处州,东南被孤立的元朝据点,次第消灭。他的领土遂成为东面北面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有定的局面。四邻的敌国,比较起来,张士诚最富,陈友谅最强。方国珍、陈有定志在保土割据,并无远大企图。因之,元璋在整个军事计划里,又改变重点,采取对东南取守势,西北线取攻势的策略。拿张士诚和陈友谅比起来,士诚顾虑多,疑心重,友谅野心大,欲望高;一个保守,一个进取。以此,在东西两面的攻势又分先后缓急。对士诚是以守为攻,扼住江阴、常州、长兴几个据点,使士诚不能向西进一步。对友谅则以攻为守,使友谅分兵守卫假定被攻击的要塞,军力分散,不能集中运用。
  第二年正月初一,元璋亲自写一副春联:“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贴在中书行省大门。论官是大宋的丞相,可以代表皇帝任官发令;论军职是上将,可以便宜征讨杀罚,好不得意。
  浙东虽已大部平定,地方上有名望的几家豪族,尤其是刘基、叶琛、章溢这几个名士,原先在元将石抹宜孙幕府里的,产业大,学问好,计谋多,能号召人,地方上什么事都得听这些人的话。元璋在这区域建立了新政权,他们嫌红军气味不对,躲在山里不肯出来。元璋派代表礼请,也用好话辞谢。处州总制孙炎再使人威逼,不出来怕不得安稳,才勉强于三月间到应天。元璋大喜,大闹排场,盖了一所礼贤馆,作为贤士的住处。这几个人思想上继承宋儒的传统,身份是地主,社会地位是豪绅巨室,而且都曾作过元朝的官,平时对红军没好话,不是骂“妖寇”,便是“红寇”,“红贼”,为了元朝地方政权抵抗不了红军,自动办民兵,建堡砦,保卫身家产业和地方。元璋千方百计逼他们出来,不单是博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誉,也不单是怕他们和部下将官勾结玩花样,同时也为了取得他们的帮助后,地方上人民没了头脑,自然安定无事,是个擒贼擒王的意思。这些儒生都是遵守礼法惯了的,头脑也是保守惯了的,和红军那一套杀官长,打地主,捧明王,念弥勒佛号的宗教情绪,完全不合调。既然旧主子垮了,扶不起来,无法施展才能,新主子又并不嫌弃,不算旧帐,也就改变主张,利用朱元璋的雄厚军力,帮助建立新朝代,在新政权下继续维持几千年来的传统秩序和习惯、文化,以贵人役使贱人,富人剥削穷人,有知识的和有武力的结合起来统治不识字的和种田地的人,来保持豪绅巨室们的既得利益。结果,自然而然,和出自明教诸将,成为地主与贫民、儒生和武将的对立局面。元璋也存心利用豪绅巨室的合作,孔孟儒术的理论粉饰,来建立自己的基业。他在红军实力还在,对元朝的强大军力进攻还得靠红军掩护牵制的时候,是小明王的臣下,发命令办事都用“皇帝圣旨”,开口大宋,闭口圣宋,像煞是宋家的忠臣良将;一到小明王军力完全被元军消灭以后,就公开倾向儒生这一边,开口“妖寇”,闭口“妖贼”,好像从来没有当过“妖寇”、“妖贼”似的。谈孔说孟,引经据典,自命为恢复旧秩序、保存旧文化的卫道者了。从此以后,他受了这批儒生的影响,思想作风和“大宋”日益疏远,和儒家日益接近。
  一个红军小头目的亲兵,十年前还是红布包头,穿着战裙战袄,手执大刀,听战鼓一擂,就得冲锋砍杀的,如今居然长袍大袖,八字步走路,斯斯文文,满嘴三皇五帝,四书五经,谈今说古,写对联,发手令,成为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道统的说教人了。这变化有多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鄱阳湖决战(1)
弥勒教徒彭莹玉从元至正四年(公元1338年)袁州起义失败以后,秘密在淮西一带传布教义,组织民众。这人信仰坚定,有魄力,胆子大,又会说老百姓自己的话,给苦难的人以希望和信心,深深得到农民的敬爱。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四年,成千成万人的指望到底开花结果了。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和铁工麻城邹普胜、渔人黄陂倪文俊发动号召,组织西系红军,举起革命的旗帜。
  彭莹玉可以说是典型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业,勤勤恳恳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失败了,研究失败的教训,从头做起,决不居功,决不肯占有所播种的果实。第一次起义称王的是周子旺,第二次作皇帝的是徐寿辉,虽然谁都知道西系红军是彭和尚搞的,彭祖师的名字会吓破元朝官吏的胆,但是,起义成功以后,就烟一样的消失了,回到了人民中间去了,任何场所以至记载上,再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了(在第四版中,吴晗找到了彭莹玉牺牲的资料,对其归隐的说法作了修证——出版者注)。十五年后,罗田还有人假借他的名义,铸印章,设官吏,结众起事,可见影响入人心之深。
  徐寿辉是罗田的布贩子,又名真逸、真一。生得魁梧奇伟,一脸福相。彭莹玉推其为首领。这年九月间起兵,占领蕲水和黄州路。建蕲水作都城,取意于西方静土莲台,号为莲台省《草木子?克谨篇》。。立寿辉为皇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不久,疆域就扩充到湖南、江西,东边一直到杭州。天完军队纪律极好,不杀百姓,不奸淫掳掠,口念弥勒佛号。归附的人民登记姓名,单运走政府官库里的金帛,极得人民拥护。相反的,元军军纪坏到极点,打胜仗抢一阵,打败仗更抢,克复城池,大杀大抢大烧,尤其厉害的是从湖广调来的苗军,无恶不作,抢得干净,杀得尽头,见女人不管老少贵贱有夫无夫都不放手,驻防过的地方比经过战争还惨。民间有民谣形容道:“死不怨泰州张(士诚),生不谢宝庆杨(完者,苗军统帅)。”军队如此腐败,政治呢?蒙古政府恨汉人、南人,尤其是南人不肯服从,时常反抗,故有意压迫。民间地主为了保身家产业,组织义军。保卫地方,反抗革命势力的,即使立了功,即使守住了地方,甚至全家战死,因为是南人,不提赏功做官的事,连安慰激励的话也没有一句。也有地主带了盘缠到大都去赚一官半职的,不但落个没趣回来,还被挖苦奚落,给起外号叫“腊鸡”,腊鸡是南边土产,带到北边作人事的。一心一意帮元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