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郭台铭与富士康(选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台铭进入大陆,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他当时看清楚了内地的优势,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和布局。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人的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2500元人民币,而内地的作业员则是每月500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倍左右。特别是在台湾有钱也请不到人,而内地工厂的门外,随时可见打工仔、打工妹排队找工作,而且这些人年轻,眼明手快。
  另一个问题是,20世纪80~90年代经济起飞,台湾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反观内地土地广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没人利用。各地政府为积极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优惠政策从“二免三减半”放宽至“五免五减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税,后五年的税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厂商继续投资,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建设开发热火朝天。
  内地的土地和机会,为郭台铭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成为富士康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布局。
  1988年,还只有少数台商到大陆探路,郭台铭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深圳发表“南巡讲话”。大陆整个经济开放日趋积极,拓宽吸引外资的步伐,包括宝成集团、台达电集团等台湾有名的公司都开始到大陆投资。
  

进军大陆建厂(2)
1993年,郭台铭加快在深圳的布局。当时土城的一些台湾自行车厂也来到深圳龙华,上下游企业集体在龙华买下大片土地。郭台铭也看中了紧靠深圳市区的龙华,当时,那里是一片荒野,野草长得比人还高。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振臂一挥,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
  划完红线,就开始建厂,紧接着赶工生产出货。1996年,富士康开始向龙华搬迁,以后每年都有新厂房建成,一直到今天,富士康已经在龙华建成1400多亩土地的工业园区,并且还在不断地买地,还在建设。
  进军大陆建厂,成为富士康最重要的转折,威震世界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就这样在大陆诞生了。
  成功上市
  1991年,鸿海股票在台湾上市,是鸿海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不过鸿海的上市也是一波三折。
  上市的前两年,鸿海的资本额已增加到亿元人民币,FOXCONN还连获外销大奖。施振荣在鸿海的上市说明书中说:“几乎台湾主要的个人计算机厂商都采用其产品,鸿海公司在过去数年的发展,对台湾计算机工业的成长环境,以及包括宏本身的成长过程,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我们需要这种工业在台湾生根茁壮。”
  但是崛起的鸿海准备公开上市时,还是受到了不少黑函攻击,投诉其海外投资公司的问题。当时鸿海为了投资先进技术,在美国设立公司,有人怀疑鸿海在美国投资的公司,是“假华侨,真避税”。虽然郭台铭迅速把海外的股权全数买回避嫌,但由于有些股权在美国人手中,所以还是晚了一个月才上市。
  最后的上市审查投票结果是七票对六票,鸿海以一票之差过关,非常惊险。1991年6月18日,当时台湾第一大、亚洲第六大的连接器公司—鸿海以每股约合11元人民币的价格挂牌上市。
  公司上市,鸿海不仅获得了市场资金的注入,也推动鸿海走向全球市场。鸿海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可以争取国际一流公司的订单,最最重要的是,鸿海告别了过去买机器、买厂房的年代,有了股票,鸿海可以真正开始“买人才”,吸引更多工程师,展开接下来15年的发展。
  鸿海上市之前,郭台铭曾信誓旦旦地说:“有了钱,我要去买德国的模具,买日本的精密陶瓷。”但上市后,他做得更多的是吸引人才。
  上市,融得大量资金,也让鸿海度过了一次危机。鸿海上市时,正值海湾战争石油禁运,台股大幅震荡,许多公司都撑不下去,也可以想见鸿海上市前三年的大幅度投资,会带来多少经营负担。如果上市没有成功,后果将难以想象。
  

进军大陆建厂(3)
股票上市,对鸿海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是决定命运的一举。如果不能上市,不但可能做不大,而且生存也会成为大问题。以致后来,那些在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的企业,一直耿耿于怀:“要是当初鸿海上市没有成功就好了,因为鸿海很可能会倒掉,要是没有鸿海,大家的生意就会很好做了。”
  其实,鸿海上市是一种必然,由郭台铭通盘操作的上市,别人是挡不住的,今年不上,明年也会上。
  富士康走过的30多年,前15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并不为人关注。上市后又过了5年,鸿海终于发力,直冲云霄。
  《史记》记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富士康近10年的表现,正可谓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毅力、傻劲和智慧(1)
为什么鸿海能够成功?它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者有什么可借鉴之处?郭台铭自己也有一些告诫。
  有一次,郭台铭带台湾模具公会到新加坡参加亚洲模协大会,新加坡劳工部长请吃饭,向郭台铭问起台湾中小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强?为什么新加坡的中小企业都辅助不起来?郭台铭说:“因为新加坡政府太好了。这就好像一个小孩,一岁的时候就要吃奶,三岁以后除吃奶外还要吃维生素,一切的生长过程都由父母照顾保护,没有机会受到刮风下雨的锻炼。新加坡的工业好像机场旁的两排大树,都是从马来西亚深山里运来移植的,没有向下扎根。新加坡没有台风,没有地震,要不然那两排树早就倒了。”
  郭台铭说,台湾中小企业要成长,一定要先有个磨炼的环境。第一,政府效率一定很差,没有辅导,只有找麻烦;第二,没有金融资源,只有退票坐牢;第三,政府把所有资源都用来照顾大企业、国营企业;第四,护照在海外没有用。
  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小企业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壮大?郭台铭讲了三点:毅力、傻劲和智慧。对此,《数位时代》杂志的张殿文先生对郭台铭的观点进行了总结:
  毅力:经营企业,许多外在环境因素变化得太快太大,以自己有限的经历和能力要应付日常各种变化,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所能够控制的资源相当有限,幕僚群也有限,本身的基础相当薄弱,因此,面对外界信息与经济情况的变化,经营者必须随时有能力去应付、接受这些突如其来的冲击,所以郭台铭认为“创业者”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毅力。
  傻劲:郭台铭说:“一个工厂,既然已经投资下去了,就算是花一生的精力去经营,也未必能保证经营得好或经营成功,更不是说公司经营者做到什么时候,或是公司的技术达到什么水平就算完成,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明而不断改进和成长的。所以,我敢说,一家公司一辈子是改善不完的,经营者必须有继续经营的执著观念。”
  智慧:一定要智慧,而不是只有聪明。郭台铭将“聪明”和“智慧”细分,“聪明”是比“智慧”小的一项,每个人都有“聪明”,但不一定有智慧。聪明是说一个人做事情的反应很敏捷、很快,也具备相当程度的掌控力,可是所做的决定是不是正确,又是另一回事。而“智慧”则是指具有正确分析判断问题的一种“能力”,做应该做的事。所以,一个创业者要具备能够正确分析事理的智慧。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雄心勃勃的郭台铭,能按捺自己20年,这正是他的大志向、大胸怀、大气魄之处。
  

毅力、傻劲和智慧(2)
郭台铭认为,做企业就像练武功,要从扎马步、站木桩开始打基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日苦练。练功还要找个僻静的地方,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闭目打坐。只有练上多年,才能练成一身功夫行走江湖。练武不仅要吃苦,更要耐得住寂寞,磨炼心志。如果心不平静,总想出去试试身手,是非吃亏不可的。
  台湾的中小企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比大陆早了30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台湾的背景是岛内未全面发展重工业,而以出口导向为发展策略,生产流程则以加工装配为主。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佳,处理困难的韧性强;充分运用人际网络关系,满足资金需求及情报汇集;精于把握机会、分散风险;弹性及有机式组织;冒险犯难,勇于开拓市场。这些特点与大陆中小企业有不少相同之处。
  台湾中小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土地成本上涨,贷款融资极为困难,研发能力薄弱。
  台湾《数位时代》杂志张殿文先生研究鸿海生存成长之道,认为其采取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
  策略一:努力加上意志力,投入所有资源,不是大的成功就是大的失败。具体的做法,就是不断地投资设备。
  策略二:创造性地模仿,攻击竞争者最薄弱之处。具体做法,以低价多样产品取代进口产品。
  策略三:寻找避免被挑战的位置,确保产业生态位置。产品选择从电视机旋钮改做电子游戏机电脑配件。
  策略四:设定价格,创造效用,为顾客增加更多的价值,改变产品或市场性格。具体的做法,发展模具技术,确定重点客户。
  反观大陆中小企业的发展坎坷颇多,这种坎坷主要来自定性不够,往往急躁冒进、急功近利。主要表现是:在发展战略上,热衷于资本运作,在实力不够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实行多元化;在竞争策略上,往往重视抓机会、抓机遇,而不愿在产品和管理上下笨工夫;在经营环节上,重规模生产,轻品牌塑造;在营销环节上,高度迷恋广告战和频繁地进行价格战;在资源配置上,以终端取胜,把宝全部押在市场销售上;在研发环节上,舍不得投入,以致缺乏核心技术等等。最终因为一个决策失误导致企业失败,或者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长期发展。
  

富士康成长史(1)
1974年:2月20日,“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万元人民币。
  1975年:更名“鸿海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电视机高压阳极帽组。
  1976年:工厂迁址台北板桥中山路,资本额增至万元人民币。
  1977年:资本额增至50万元人民币。
  1978年:资本额150万元人民币,成立塑胶模具制造及开发部门
  1979年:建立标准生产线。
  1980年:扩充中和连城路厂,生产家用电器零组件,成立化学电镀部门。
  1981年:引进日本CNC/EDM设备,提升模具精密度,成功开发连接器产品。
  1982年:正式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进入电脑用线缆装配领域,首度在土城中山路买下自己的厂房。
  (续)
  1983年:开发电脑连接器,正式全面进入电脑领域。
  1984年:成立金属电镀单位,购买美国全自动选择性电镀设备及检测设备。
  1985年:创“FOXCONN”富士康品牌,名列《天下》杂志台湾制造企业1000强。
  1986年:买下土城“虎跃厂”土地,成立对日工作小组,引进海外技术,引进瑞士连续高速冲压机床,成立资讯中心。
  1987年:虎跃厂一期开工,总面积7260平方米,购买美国自动化装配研发连接器及缆线测试自动化,投资2500万元,购入48部第四代电脑自动化伺服塑胶射出成型机
  1988年:营收突破亿元人民币,在深圳西乡设立海洋厂,台湾地区员工增至1000人,购入CAD/CAM系统。
  1989年:实施企业电脑自动化管理,1000强排名第294位。
  1990年:最大电脑公司惠普首度来公司进行品管评鉴。
  1991年:鸿海精密在台湾上市,代号为2317。
  1992年:AMP告鸿海美国子公司专利侵权
  1993年:正式成立法务部门,内地签约深圳龙华科技园,江苏昆山厂成立。
  1994年:转投资立卫、陇华等电子公司,开发AN、AT等多种产品。
  1995年:虎跃厂第三期扩厂,转投资欣兴、联电等公司,开发L/PMCA、SCG、RF等多项产品,营收超过25亿元人民币。
  1996年:“机壳事业群”成立,开始量产,并迈入准系统,投资鸿扬创投,转投资硅丰股份,深圳龙华工业园正式投入使用。
  1997年:成立热传产品事业处、环工电镀发展事业处,成立材料测试试验中心。
  1998年:设立苏格兰据点,进入美国《商业周刊》科技100强排名。
  1999年:首次发行GDR募集资金,创下10%溢价发行的企业海外募资纪录,正式于爱尔兰设厂,被《亚元》杂志评选为台湾地区最佳经营企业。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富士康成长史(2)
2000年:发行海外无担保可转换公司债8600万美元,宣布“凤凰计划”,投入光通信,进入手机代工领域。
  2001年: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民营制造企业,IntelPentum4CPU的连接器Socket478领先全球量产,获英特尔的P3和P4主机板订单。
  2002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大出口企业,欧洲总部设立,捷克厂正式启用,郭台铭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2003年:发行海外无担保可转换公司债亿美元,群创光电新厂动工,匈牙利厂动工,投资山西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布局镁合金机构,并购国基电子,收购诺基亚芬兰工厂和摩托罗拉墨西哥工厂。
  2004年:顶浦高科技研发中心动工,与光碟机厂英群结盟,收购汤姆逊深圳工厂,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列第371位。
  2005年:富士康国际FIH在香港成功上市,投资开发烟台工业园区,群创建成投产,收购奇美通讯,收购安泰电业,进入汽车电子领域,世界500强排名大幅靠前,排第206位。
  2006年:投资建设江淮苏安工业园区,在印度清奈设厂,天津厂投产,群创光电台湾挂牌上市,收购全球数码相机顶级代工厂普立尔。
  2007年:富士康河北廊坊、湖北武汉、辽宁营口科技工业园相继投资建设,越南工业园建成投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