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建社会-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种说法,经济增长每下降1%,就将增加约千万失业人群。因此,保增长就成为应对失业问题的最重要措施。
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时后者的影响甚至更为重要。因此,8%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有数据显示,在不同产业部门增加边际投入1万元,能形成的就业机会是不一样的,商饮业可以带动就业0247人,而包括金属制造、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在内的重化工业都在005人以下。有经济学家认为,修一条地铁投资50亿元,能提供2000人就业就已经不错了。类似地,修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核电站这些都一样,都无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相反,加强对创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则意味着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如何将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措施真正落实到扩大就业上来,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 社会矛盾会增加,但不太可能导致大的社会动荡(1)
经济危机中社会矛盾的增加甚或激化,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在历史上发生的历次经济危机中,总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甚至社会动荡。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大量财富的消失、大面积的失业、生活的日益艰难、越来越绝望的情绪,使得当时美国乃至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起来,社会开始成为一个火药桶。其中很有名的就是美国退伍军人的抗议活动及由此引起的震荡。1932年,大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退伍军人,为了获得退伍补偿金和工作机会,集聚在华盛顿,举行持续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抗议活动。虽然组织严明有序,不让激进分子参加,但依然遭到了胡佛命令的、麦克阿瑟亲自指挥、巴顿为先锋的军队的*。因为他们认为退伍军人的抗议有可能引起社会*。武力*导致两名退伍军人死亡、数十人受伤。1933年3月退伍军人又陆续返回华盛顿。到了5月份,已有3000人住在为他们而设立的帐篷里。但这时候罗斯福总统已经就职,新政杠杆展开,他下令陆军将功补过,在华盛顿外围的一处旧军营里设立住所,让老兵住进去。第一夫人亲自前往营地视察,还向老兵们嘘寒问暖,共唱圣歌。1934年6月,老兵拿到了第一笔战争奖金。抗议事件总算和平解决。
2001年底,阿根廷由于债务问题出现了一场金融危机,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2001年12月19日,阿根廷爆发了10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被迫宣布*,经济部长及总统相继辞职,随后两周内连换5任总统。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虽然危机原发地的美国大体太平无事,但欧洲却爆发了多次较为严重的社会冲突。2008年10月,希腊国营和私营企业的数百万工人举行全国大*,抗议政府的经济政策。*使希腊的交通和公共服务受到严重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国家陷入瘫痪。同年12月,希腊发生大规模骚乱。骚乱除了在希腊全国蔓延,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安情绪还波及欧洲其他国家,欧洲有年轻人甚至喊出了“欧洲革命”的口号。元旦前夜,在受金融危机首波冲击最严重的冰岛,数百名示威者闯进总理召开的每年例行的常务会议的会场,同警察发生殴斗,造成一名警员受伤,并对总理进行追打,向全国电视直播的会议被迫中断。有媒体分析希腊*的原因时认为,骚乱的发生与金融危机不无关系,“当国家经济每年保持3%~4%的增长率,社会弊端尚可粉饰掩盖,但当时至今日经济恶化,所有问题便像火山爆发”,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事件,都足以点燃街头火炬”(//militarychina/zh_cn/critical3/27/20090113/15280897html。)。
危机中社会矛盾的增加甚至激化,无疑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但同时也有可能产生另一个倾向,即对社会矛盾的严重性产生夸大性误判。在这种情况下,对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进行准确把握,并理性地处理此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的转化,特别是失业的大面积发生,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增加的趋势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但同时要看到,就总体而言,这次金融危机引起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在国际上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
六 社会矛盾会增加,但不太可能导致大的社会动荡(2)
这当中首先一个值得重视的直接因素就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危机的应对,其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方式,不仅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有很大不同,即使与1997年金融风暴时候比也有明显区别。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各国政府基本是各自为战,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有的国家甚至以邻为壑。1997年金融风暴发生时,冷战刚刚结束,各国政府协调性程度很低。而这一次则是各国政府联手,国际社会救市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有力度,中国政府也积极参与了这次国际合作。加之有1997年处理金融风暴的经验教训,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尽管有时候政府的干预对于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功效有限,但对于缓解危机严重程度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次,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而言,已经远非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的那个时代能比。那时候,生活水平一降低就会威胁到基本生存,而现在即使是经济危机发生了,对人们生存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而且,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安全网络已经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有了质的区别。就此来看,金融危机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即这次金融危机来源于外部,这种认识会提高人们对危机中一些问题的忍受程度。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警惕性明显增强,有人断言2009年将是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年。但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有可能引起社会矛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股市或房地产崩盘造成的大规模财富消失;二是由于企业破产倒闭或裁员引发的失业下岗,导致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三是可能的通货膨胀导致的社会动荡。但这些因素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其实际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比如,在2008年初,有经济学家就认为,若股市崩盘将引起一次大规模社会危机。还有学者不断提醒,如果中国房价急剧下跌,会引发社会大动荡。然而一年多的事实证明,在A股市场发生70%深幅下跌,股市市值蒸发掉20多万亿元(当然不全部是真金白银)的情况下,并没有引起导致社会动荡的事件,甚至连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也没有发生。失业问题对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影响要更为直接,前一段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不久前《财经》杂志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合作进行的百位经济学家调查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失业人数增加”(《2008年中国经济学家年终调查》,《财经》杂志2009年第2期)。但尽管如此,还需要看到如下几个因素的作用:第一,这次失业涉及的最主要群体是农民工;第二,大部分农民工失业后仍然有地可种;第三,失业后返乡的农民工是高度分散的,其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这不是说农民工失业问题不值得重视,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直接引起大规模社会动荡,而更多在于引发农民增收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农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化。
值得警惕的倒是在有关调控措施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出现复苏的时候,如果这时通货膨胀发生,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可能会更为严重。各国政府在刺激经济时的大量投入,过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到时候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有可能加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前些年国企改制导致的大规模失业下岗浪潮中,社会动荡之所以没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经济比较低迷,物价也比较低。当时我们曾有一个结论,飞涨的物价将会是压垮城市底层的“最后一根稻草”(//financesinacn/roll/20050205/20241353503shtml。)。但通货膨胀导致社会动荡,必须是通货膨胀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货币大幅贬值。但在目前中国的产能已经全面过剩的情况下,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这个因素无疑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因此,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对于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有清醒的头脑。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估计过于严重。在目前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的是后一种倾向。对于社会稳定问题,要有一个总体性的判断。对此,我一直讲三句话:第一句,经济快速发展;第二句,政治基本稳定;第三句,社会矛盾突出。经济持续增长为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了余地,很多事情发生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还是经济萧条的时期是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基本稳定是说,对于目前的政治制度的框架,人们基本是认同的。退一步说,尽管人们对其也有种种批评,也确实存在诸多的弊端,但至少绝大多数人认同目前也只能如此。同时也要承认社会矛盾是突出的,但对这些社会矛盾的性质与特点,要有恰如其分的把握。概括地说,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也会增加,但即便如此,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社会治安有可能明显恶化。
七 重建信心是走出危机的关键(1)
在金融危机中,无论是源发地危机按照逻辑的深化和蔓延,还是对其他地方产生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的链条,就是对信心的摧毁。而且还可以说,在危机向外部产生冲击的过程中,信心的因素就占有一个更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说,“全球金融危机除美国外,其他地区都是信心造成的”。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准确的,但也说明信心这个因素在危机中的极端重要性。
经济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信心危机。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描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这样写道:许多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现在呢,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李普曼当时就写道:“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也不信任了。”可以说,金融危机绝不仅是一场经济的危机,同时也是一场社会的危机;它不仅是一场在社会的经济层面上发生的危机,同时也是一场发生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危机。金融危机中信心的重要性在于,金融危机导致信心的下降,而信心的下降会进一步恶化危机。
危机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一种是实在的影响,一种是对人们预期的影响,最后可能会造成“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先入为主的一个判断,无论它的准确性如何,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接下来的认知和行为,最后使这个无因由的判断实现(〔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通俗地说,一件事情可能本不是这么回事,但人们都把它当作这么回事,最后还真就成了这么回事。人们经常举的例子就是,比如某银行本来是在正常经营,但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传说这个银行经营不善,快要破产,如果不尽快提款,存款就要泡汤了。结果人们急急忙忙加入提款的行列,而银行也真的因为一时无法应付过于庞大的提款队伍而宣告破产。这个例子表明,由于市场是一种非组织化的人群所参与的场所,这种自证预言常常会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对市场本身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市场中的行为往往受预期的支配。比如在股市中,牛市的预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股民把更多的金钱投入进去,结果可能是使股市走牛。而当熊市的预期形成的时候,这种预期又可以使人们慌忙地逃离股市,从而造成股市大幅下跌。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自证预言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危机是一个互相感染的过程,这种互相感染最后甚至能成为左右危机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危机的走势取决于个人、企业、银行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以预期为前提的。比如,个人对职业和收入前景的预期会影响他的消费行为,企业对行业和市场前景的预期会影响其投资行为,银行对前景的预期会影响其对贷款的态度,等等。因此,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心。1933年3月4日,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罗斯福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告诉美国人:“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总理在谈到美国金融危机时曾说:“在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第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2008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总理指出,这次会议确定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主要议题具有现实意义,我对应对这场危机认为应当做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那就是“信心、合作和责任”。所谓信心,就是所有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当尽快地采取果断措施,稳定金融市场,从而使人们获得信心。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并初步见到了效果,但是现在看来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七 重建信心是走出危机的关键(2)
在危机中重建人们的信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制止恐慌情绪的蔓延。经济危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爆发往往是很突然的。当然这不是说经济危机发生前没有任何预兆,学者们更可能在事后发现危机发生前的种种蛛丝马迹。但尽管如此,危机的确认,往往是在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比如人们往往称之为“黑色星期几”的股灾,比如著名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倒闭,等等。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是1929年10月24日那场著名的股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则是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在雷曼兄弟及美林等金融机构倒闭的最初一段时间,全球金融都出现了恐慌,许多国家股市暴跌,一批金融机构相继倒闭。如果这种恐慌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幸运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救市计划,有效地制止了恐慌的蔓延。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共识开始形成,即尽管这场金融危机本身的情况相当严重,甚至有人认为可能不逊于20世纪30年代那场大萧条,但形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的严重衰退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危机中重建信心,不是说要粉饰太平,也不是对问题讳莫如深,更不是对有关的举措不能讨论争论;重建信心最关键的是要有重建信心的机制。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美国人信心的恢复是在罗斯福当选,而新政的那些政策还没有出台的时候。从中可以看到大选对于信心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