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郑风·扬之水
《诗经》中的《扬之水》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感觉还似情诗。
不过,情有好多种,有男女之爱的情,有夫妻之爱的情,有父子之爱的情,有兄弟之爱的情,还有朋友之爱的情……世间有情有爱的人和事太多,即便是人对宠物之爱,也往往是那么感人,不必一看到情诗便归结到男女爱情。
写兄弟的诗,《诗经》中不只此一首,世间的兄弟亲情也不只此一种。《二子乘舟》中同父同母的兄弟不相容,同父异母的兄弟反而争先赴死。《将仲子》中同父同母的兄弟,竟然个个笑里藏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首《扬之水》中的兄弟,何尝不是。说什么“终鲜兄弟”,其实兄弟有四,争国十余年。
诗中的人物都隐去了,但作诗的人和当时的人一定都知道是谁。《毛诗序》告诉我们,“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也就是说,这首诗作于郑公子忽死后,诗人有感而作。齐鲁韩三家诗都持同样的观点,在那样一种传播十分简陋的时代,四家都这么看,足见其可信。
诗人可怜公子忽本是正位的昭公,奈何其弟公子突在权臣的支持下,正位的昭公先是被赶出国外,后来又复国,再后来又被其弟杀死。这样的兄弟三千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从秦公子扶苏与二世皇帝胡亥兄弟,到唐代初年玄武门之变中的李家三兄弟,再到清代宫廷之间的历代兄弟,多少刀光剑影代替了手足亲情。
倒是《扬之水》的作者,在公子忽面临兄弟相煎,忠臣直士纷纷逃避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兄弟情义,令后世感慨不息。“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兄弟啊兄弟,你要清醒呀,真正的兄弟只有我和你了。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词,人家是在害你呀。然而,这样剖心沥胆的话语往往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起作用了。多少人被兄弟二字吓怕了。
这让人想起辛弃疾的一首《最高楼》:“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信哉。
有了兄弟,兄弟反目成仇;没有兄弟的司马牛(孔子弟子)却又在叹“人皆有兄弟而我独无”,甚至人们还把本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称为兄弟,一出出桃园结义的故事又把兄弟情义发挥到极致。朋友如兄弟,兄弟如手足,而真正的手足却成了仇寇。这是为什么?不能不说是一种人间亲情的怪圈。
“故旧相逢三两家,爱君兄弟有声华。”都说小孩是自家的好,妻子是别人家的好,大概兄弟也是别人家的好。自家兄弟同处一室,总有碰碰磕磕的时候;别人兄弟隔有时空,见面反而亲热。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呢?
说起来很简单,无非一个“利”字。“利”字一把刀,即便它割不断兄弟间的血缘,但却毫不留情地割断了兄弟亲情。相反,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有多少真正是因为情呢?其实往往联结他们的还是这个“利”字。印象中最难忘的便是说“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的陈涉,一旦当了王之后,兄弟在哪里?《水浒传》里面的高俅,发迹前兄弟一大堆,发迹后,原来称兄道弟的人竟然成了父子。
李白有诗道:“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
兄弟有真有假,真正的兄弟,要等百年之后,相看晚节之时,才会悟出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出其东门: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1)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郑风·出其东门
郑国的东门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它的出名主要因为三件史事。其一,周桓王元年,宋、陈、蔡、卫等多国联军联合攻郑,把郑国国都东门围了五天五夜,方才撤围而去。第二年,郑国为报东门之围,起兵伐卫。其二就是《诗经》中的这首《出其东门》,因了一句“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更是让郑国国都东门声名远播。春秋末年,大圣人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老夫子竟可怜兮兮地独自站在郑国国都的东门傻等着。后来,弟子子贡问一个郑国人,郑国人描述了老夫子的模样,子贡一听,就是咱们恩师啊。什么模样呢?一个成语:丧家之犬。有此三事,足够让东门载诸史册。
据悉,郑国国都选址颇为讲究。它位于溱水和洧水(就是如今新郑市的黄水河和洎河)的交汇处的三角形高地处。在此建城,供水排水便不费事。而且,两条河流又充当了天然的护城河。东门附近还有一块很大的沼泽叫莆田泽,充当了国都的天然屏障。当年的郑武公正是看中了这块土地。但这地方当时属于郐国所有,颇有雄才大略的郑武公打起了郐国的主意。他想出了一招妙棋,命人将郐国忠臣良将的名字刻在一张盟书上,盟书上写明这些人帮郑武公灭掉郐国后将会得到哪些好处。为了做得更逼真一些,他还派人趁天黑的时候在郐国都城东门外设了个假祭坛,祭坛上洒了鸡血,伪造血盟现场,然后把盟书埋在下面。第二天,得到举报的郐国国君命人挖出了盟书。然而轻易地按书索人,把这些榜上有名的大臣全部灭族,郐国为之大乱,国都一片恐怖。郑武公乘机带兵轻而易举地吞掉了郐国的大部分土地。过了两年,郐国不复存在。郑国又乘势灭掉了荥阳一带的东虢国。
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郑国的东门,郑国几乎所有没有婚配的少女都倾城而出,来到了这里,她们打扮得格外花枝招展,看上去真的是“有女如云”,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得知消息的郑国青年们也纷纷走出寻常巷陌,来东门追芳逐英。少女们更加兴奋了,她们唱着热情奔放的郑风,在众多帅哥面前来回穿梭,她们摆弄着种种姿势,尽情展现自己美丽多情的风采,她们的眼睛里放出一道道亮丽的闪电,直让这些傻男人们心境摇曳,最后不由自主地随着姑娘轻歌曼舞起来,那场面可以说盛况空前,随后,少女们各自纷纷挽起身边的情哥哥们融入了无边的春色中,去享受那美妙的瞬间去了。
当时就有诗人把这一场面即景而发写成了《郑风》。不过,读者会问,这个人他怎么有工夫去写诗呢?他怎么没有跟随某个少女去林间或草地享受欢爱呢?
没有,因为他是个另类。他在诗里这么唱道:“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原来,这么多打扮入时,赏心悦目,如花似云的少女,竟然触目所及,都不是他想要的姑娘。是不是姑娘太多了,让他看花了眼?是不是他看中的姑娘又被他人捷足先登了?没有,他心中的那个姑娘也许根本就不在这里面。那个在水边照影子的,那个在花丛中唱歌的,那个在草地上曼舞的,都不是。他看中的是身穿洁白上衣,披着绿色头巾的姑娘。这个姑娘或许就是他曾经惊鸿一瞥之下,从某个窗户或者某条小巷里遇到过的。
可是,他望了许多,这里面就没有她。是她没有来?还是她换了装束打扮,你认不出了?这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也许你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些姑娘身上,在这场热热闹闹的一年一度的春季聚会上,你只是一个看客,一个冷眼旁观者。目睹这全民放诞的一天,你的心里另有所思。当此兵革不息,男妇相弃的时候,这样的欢悦何其短也!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后人的这样一句诗应该可以道出了诗人你心中所思了吧。
。 想看书来
出其东门: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2)
两千多年后,人们或责之为“淫奔”,或美之为爱情,但都没有忘记这次聚会中有你这样一个见色不迷、坐怀不乱的钟情男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溱洧:彼岸芍药,花赋深情(1)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
如果我有来世,我只要看一看世上的女人,就会知道世态炎凉。女人衣着老旧,表明社会风气保守,社会发展迟滞;女人衣着华丽,表明社会富足,风气坦荡。
记不得这句话是谁说的了,也记不得这句话是从哪里看来的。大意就是这样,这句话不一定对,或许片面了,或许绝对了。但说女人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标志,应该是不错的。西方人不是研究来研究去,总结出女人的裙子与股市的兴旺有着明显的关联么?
《诗经》时代,大家都知道齐国特别是齐国的姜家出美女,至于郑国出不出美女,只有《郑风》可以作证。不过从我读《诗经》的记忆来看,郑国也是出美女的。
楚辞《招魂》中就描写了楚国宫廷“郑卫妖玩”;“士女杂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郑卫之间的美女随同郑声一起进入了楚国宫廷,受到楚国贵族喜好。这大约与我们今天所戏说的“一等美女飘洋过海,二等美女北京上海,三等美女广州深圳,四等美女留在本地”一样的。
不仅楚国如此,在那样一个诸侯割据,声音不通,语言不同的时代,不仅贵族们喜欢新声新乐,而且士大夫们都热衷于音乐,这就催生了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山小国地薄人众,女子多鼓鸣瑟,男人慷慨悲歌;齐地临淄之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秦声击瓮、叩缶、弹筝,优美之音快人耳目。这一些自然对那些饱览本土风情的贵族产生莫大的吸引力,引进这些娱乐项目自然是当务之急。于是史上也就留下了不少的名人逸事。如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韩娥鬻歌假食,去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瓠巴鼓瑟,流鱼出听。春秋之时,晋平公喜新声,齐宣王好世俗之乐,赵王不喜雅正之乐而好“野音”,卫灵公“闻鼓新声而说之”,魏文侯一听雅乐就想瞌睡,而对郑声趋之若鹜,齐庄王喜郑声、左抱郑姬、右抱赵女、坐钟鼓之间,赵烈侯好郑声而赐郑歌者良田万亩。
看来,古代的娱乐活动也差不多形成一种文化产业了,一曲成名、一夜暴富的例子,岂能不吸引郑国那些能歌善舞的美女都走出“东门”,进入国际市场了。
后世追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大都归诸到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原古代郑国境内有两条有名的河流溱水、洧水。山河表里,风景秀丽,文化意蕴深厚。又由于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正当交通要道,东方齐、鲁的盐渔之利,西方秦、晋的贸易往来,都必须经过郑国。郑国对商旅也采取鼓励、保护的政策,史载郑国的商人也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回报自己的国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鼓励商贾的政策,促进了郑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郑国很快成为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从而为郑国城市文化的发达创造了条件,郑国亦很快成为春秋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有道是: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或者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有段时间,郑国因为经济衰退而盗贼横行,不得不迫使郑国执政子产首铸刑书,这正是这种现实情况的反映。现代考古发现,新出土的郑国编钟,十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有低音和声乐器和低音旋律乐器的功能。它们不仅能齐奏,还可合奏,即便是三千年后的今天仍可演出声色优美的旋律。这一点从另一个侧面又证明了郑国音乐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诗经》时代的郑国都城,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想像。唐代大才子白居易路过郑国故都,作《经溱洧》,诗云:“落日驻行骑;呻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这便是在追索《郑风》中这首《溱洧》。清人周集详在《响谭》诗中亦云:“文殊谒罢道心清,坐看澄流下古城。地不庐岩悬瀑布,满天风日听雷声。”翠云和尚则道:“清山隐隐水迢迢,溱洧交流锦鳞跃。夕阳垂钓柳荫翁,喜看游鱼夺故道。涉水彼岸勺药赠,花从云林赋深情。诗经三百零五篇,溱洧褰裳数郑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溱洧:彼岸芍药,花赋深情(2)
好一个“彼岸芍药,花赋深情”,尽管这首诗多少年来被打入了“淫诗库”,但从它的流播之远来看,人们心头自有一杆秤。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周礼规定,凡到了婚配年龄而未及时婚配者,都可以在春天的某个时候,男女聚会,自行选择中意的对象,不算野合不算违礼。《溱洧》便是郑国的男女青年们在溱水洧水岸边求偶欢会的真实记录。
也有学者认为,阳春之日,人们相约结伴出游,三五成群,手执兰草,到郊外水边,以兰撩水洒身,祛除不祥是郑国的民俗。因而,这首诗反映的正是郑国民俗的淫乱。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很有可能,郑国的这种“淫俗”正是从周礼“仲春之月,奔者不禁”的习俗中演变过来的。它超出了周礼的限定,因而被视为淫风。
“溱与洧,方涣涣兮。”从诗的这句起兴来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大地回暖,桃花水涨,流水潺潺,艳阳高照,鲜花遍地的时候。郑国的男男女女们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对刚结识的男女手持香草,穿行在萋萋芳草间,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暧昧的喜悦。他们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一个女子迎着一个男子走上去,眼睛里充满了媚意地说:去玩一玩吧。
男的实话实说:已经玩过了。
女的撒娇地说:陪我再去玩一次嘛。洧水河边,地方开阔,玩得开心呢。
这个男女禁不住女子这一诱惑,不好拒绝,于是两人又手拉着手,结伴去河边游玩去了。杨柳依依,桃花灼灼,他们一起蹲在河岸边,一手执兰,一手撩起河水互相泼洒,笑声伴随着河水声一起在春天的风里飘散开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啊,这样的时候,一样没有伪装,没有做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惬意,天真浪漫。
时隔三千年,我依然赞赏诗中女子的坦荡与开放,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作深沉或扭捏之态,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快乐。她是有备而来,手里拿着蕳,也就是兰草。据说,兰不仅有色有香,还可以祛除不祥;而且兰为花中君子,也可喻女子的品性高洁。更重要的是,如黄庭坚《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香气能激起人的情欲,香草能激起人的爱情。女子的用意很明显,也看得出女子很有心计,不是被动等待的那种。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郑国的风俗并非后人所说的淫荡。《毛诗序》中所说的“淫”,仍然是过度的意思。与今天的小说中所见的爱情描写相比起来,诗中的境界是那么高雅而坦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鸡鸣:史上最经典的男人撒娇法(1)
鸡既鸣矣,朝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